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吃重盐(糖尿病吃重盐好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吃得太油太咸都会增高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明明并没有大量吃甜食,但血糖还是升上去了。这背后究竟是啥原因呢?

甜食确实是引起血糖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很多人只知道经常摄入高糖食物会让血糖失控,却不知道其他错误的饮食习惯同样也会“火上浇油”。

如果摄入高脂食物,不仅非常容易引起肥胖,而且更容易使人罹患糖尿病。其主要原因在于:1.进食高脂饮食时,脂肪的氧化分解会消耗大量葡萄糖分解的中间产物,从而阻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使血糖浓度上升;2.脂肪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时,肌肉摄取脂肪酸进行氧化供能的作用增强,从而减少了对葡萄糖的利用,进一步升高了血糖浓度,甚至还会出现胰岛素抵抗;3.进食高脂食物后,会导致血清瘦素、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表现为明显升高。

另一方面,吃得太咸也会升高血糖。有研究显示,食盐会刺激淀粉酶活性,从而加速人体对淀粉的消化,或加速小肠对糖的吸收,使血糖水平迅速升高,其中后者还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者选择口味偏淡的食物,不仅可防治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还可以减轻胰岛负担,有利于改善糖代谢和稳定病情。

要想做到健康饮食,糖尿病患者需要保证低脂限盐,每日可用食盐不超过5克,对于高盐食物也要限制摄入,如味精、酱油、盐浸等加工食品、调味酱等,酱油用量小于10毫升/天;少吃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蟹黄、鱼子等。

作者:李 强

来源: 甘肃日报

不知不觉得了糖尿病?这些早期症状你要了解

早发现,早控制!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防治糖尿病,关键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但其实很多人在确诊时,都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看似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

难道这只是特例吗?现今,糖尿病早期症状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这里,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糖耐量受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往往也毫不知情。

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这时还不进行干预,每4个糖尿病前期得的人有1~3个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误以为是“老花眼”提前到来,或诊断为老年白内障,殊不知这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4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5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等。

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症状外,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感、针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可选择检测血糖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诊断标准,则为糖耐量减低。

当然,除了确诊的或出现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外,以下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注意和预防。

注意!糖尿病高危人群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体重指数(BMI)≥24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负担重。

另外,如果你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 年龄40 岁人群

人过中年,胰岛素受体也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 饮食习惯不当

主食比菜吃得多,以白米饭、馒头、面包等精细面食为主,从不吃杂粮。

做菜重油重盐,偏好甜食、饮料等。

5 饭后易疲倦

大部分人可能会有“饭困”,但一般不会特别严重,但如果自己比其他人的“饭困”明显很多,可能需要当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或偶尔未及时进食就饥饿感明显的人,也建议进行血糖检测。

6 久坐不运动

不爱运动、活动量小、体能较差的人群,连上几层楼梯都觉得十分费力人群。

7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上面7点中,占有2条及2条以上,就极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除此之外,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有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值得警惕!

但糖尿病除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大多还是由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最为有效的良药!

总 结

糖尿病早期症状

皮肤干燥、瘙痒

视力变化

餐前饥饿

睡眠障碍

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高危人群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年龄40 岁人群

饮食习惯不当

饭后易疲倦

久坐不运动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

参考文献

[1]小周, 糖尿病早期症状勿轻视 [J]农村科学实验. 2017.1:37

本文首发丨维他狗营养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到底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不要总怪遗传、怪糖,2个原因值得深思

现在的“糖人”越来越多,相信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当确诊糖的那一刻,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逐渐接受了事实之后,对于平时爱吃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是原因,而若并不爱吃甜的,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遗传。该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提醒大家不要总怪遗传和糖吃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也别忽视了,下面就和大家讲一讲,建议学会避开。

对于有家人得糖尿病的人来说,自己中招的几率的确要比他人高一点,但这并不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家族史,但自己却中招了。

除了这个因素,大家想到的更多的一个可能就是跟吃太多糖有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虽然它名字中有糖,但实际上它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问题,是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了,并非单纯吃糖吃出来的。不过,虽不是对等的,但长期摄入太多高糖分,是不利于胰岛健康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增加风险。

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多注意点不是一件坏事,管住嘴,少吃点,此外,也要少吃点盐分高、油脂高、蛋白过高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风险。另外,也有助于降低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肾病、骨骼、口腔疾病风险。

以下2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提醒大家要加以重视:

1. 炎症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小毛病,甚至不需要干预也能慢慢好,但如果它是慢性的,提醒大家重视,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并不少,该病就是其中一种。

《自然医学》上指出,人体内持续的炎症,对于该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友来说,他们体内的有炎症水平易升高。这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它不仅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若忽视,并发症找来的速度或会更快。

所以,学会预防,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就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建议:

平时不要乱吃药,也不要乱吃一些保养品,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相关药物,而不是自行服用,尤其是抗生素和消炎药这两种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药,更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容易引起炎症的食物,比如重盐重油重糖的,而是应该常吃些有助于抵抗炎症的食物,比如新鲜果蔬,也要多饮水。

2. 肥胖

这既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同时也会加重体内炎症,增加风险。

对于不少糖友来说,体重都超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瘦人就不会得),与四肢比较胖的人相比,腰腹部胖的人,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的运动量往往也比较少。

对于这个因素来说,控制好体重则有利于降低风险,其实没什么捷径,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关键。大家更要注意的是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另外不要过度减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体重太低也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于老人来说。

综上所述,虽然该病和遗传和饮食有关,但不光只有这些,关于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太多,以上两个因素提醒大家要重视,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炎症要积极看待并及时干预,给身体消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体怎么做,文中给出的建议不妨参考下。

参考资料:

[1]吃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答案在这里.北青网.2021.05.06

[2]炎症竟是糖尿病的重要帮凶!伤血管,损肝脏,促感染......危害无穷.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03.15

[3]国际公认:炎症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关键,尽早防治.潇湘名医.2019.12.06

[4]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吃出来的吗?这两个因素可能比吃危害更大!.丁香医生.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