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有糖尿病熟睡(糖尿病成天睡觉)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医生提醒,夜里睡觉反复出现这四种症状,多半是糖尿病,尽早排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在患病以后常常会出现高血糖的症状,如果不及时的进行人为干预,很容易对人的心、脑、眼、血管以及神经等组织造成损害和功能障碍。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糖尿病的患病群体也逐渐从老年群体向中年甚至是青年群体发展,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提高警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的。

如果你夜里睡觉时反复出现以下四种症状的话,那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得到医院进行排查是否患上糖尿病了。

1、饥饿难耐

对于正常人来说,如果有好好吃晚饭的话,食物分解的糖分能够很好地满足晚上活动以及睡觉的需求,因此很少会在睡觉的时候感到饥饿。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的话,由于胰岛功能的下降,从食物中获取的糖分往往很难满足身体的需求,因此很容易在睡觉的时候出现饥饿难耐的情况。

2、起夜频繁

由于胰岛功能的异常,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往往会比正常人高,因此血液的渗透压经常会处在一个比较高的状态,让人忍不住地想要多喝水,因此尿意往往会来得非常频繁,造成晚上睡觉频繁起夜的情况。

3、四肢发麻

人体内的神经对于血糖是比较敏感的,当体内的血糖过高时,很容易对血管和神经造成刺激,引起四肢发麻的情况。根据临床数据表明,大约有百分之四十的糖尿病患者,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感到四肢发麻,因此如果发现身上出现了这样种情况的话,应该及时的进行治疗和控制。

4、皮肤瘙痒

如果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皮肤瘙痒难耐、难以入睡的话,除了需要考虑皮肤病的因素以外,还应该警惕糖尿病。因为患上糖尿病以后如果不使用胰岛素的话,血糖浓度很容易过高,从而使皮肤出现干燥瘙痒的症状。

如何预防糖尿病?

与其在得了糖尿病以后再去积极的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积极的预防糖尿病,具体的做法有:

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甜食和油腻的食物,既能防止患上糖尿病,又能预防高血脂。

2、坚持锻炼

每天进行一定强度的锻炼,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把体内多余的糖分消耗掉,从而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3、少熬夜、多休息

熬夜和疲惫很容易导致内分泌出现紊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糖的浓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早睡早起,让身体得到充足的休息。

以上就是糖尿病患者在夜里睡觉时比较容易出现的四种症状了,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症状的话,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保持良好的习惯,多吃蔬果多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是非常有好处的。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人睡个觉也影响血糖:激素相关血糖升高及应对方式

2020年科学出版社最新出炉的纪立农教授和安凌王医生主编的科普书《明明白白调血糖》,图文并茂,围绕与血糖相关的几个因素进行讲解,循序渐进指导1 型糖友学习灵活使用胰岛素。

这本书在可以各大电商平台购买

本文节选第一课部分内容,并酌情删减后,分享给读者。

1.入睡后血糖升高

入睡后血糖上升,持续2 小时后逐渐下降,可能是因为入睡后生长激素分泌增加,让血糖上升。需要让之前使用的胰岛素在22 点前后有一个小高峰,或者使用额外的胰岛素。

生长激素水平,在入睡后就会增加,无论是白天睡眠还是晚上睡眠,高峰在入睡后的2 小时内出现,但熬夜的人,生长激素分泌紊乱,会有多个小高峰。

1 型糖尿病青少年的生长激素,可以达到没有糖尿病者的2 ~ 3 倍,整体的基线水平大幅度提升,而峰值却只是轻微增加。青春期生长激素水平最高,30 ~ 40 岁之后逐渐下降,40 岁时的生长激素水平与青春期前儿童水平相似。

2.凌晨血糖升高

凌晨上升的高血糖也被称为“黎明现象”,与皮质醇和生长激素分泌都有关。

皮质醇分泌有昼夜节律,午夜最低,在凌晨2 ~ 3点开始逐渐上升,到上午7 ~ 9 点达到高峰。

如果使用胰岛素泵,需要调整基础率,在进行一次调整后,观察两三天或进一步调整,才能调整到位。

3.下午血糖升高

午餐前后的血糖都很好,但到16 点左右,血糖就开始迅速上升,是因为皮质醇在16 点左右有一个小高峰,如果这个时间段的胰岛素剂量不足,就会出现血糖上升,有人称之为“黄昏现象”。

为了让这个时间段有足够的胰岛素,可以尝试将午餐注射的速效胰岛素改为短效的常规人胰岛素,这样作用时间就可以延长1 ~ 2 小时,顺利过渡到晚餐,与晚餐的胰岛素进行无缝衔接。

也可以尝试在15 点临时追加速效胰岛素,根据血糖上升幅度决定剂量。

还可以将长效胰岛素改为早晚2 次注射,让夜间和白天的所有时间段都有足够的胰岛素存在。

使用胰岛素泵的1 型糖尿病患者,将下午的基础率适当上调,必要时也需要调整午餐前大剂量,血糖就会有改善。

4.精神紧张兴奋导致的血糖升高

人在平静思考问题时,激素水平没有大的波动,但在精神过度紧张,如烦恼、兴奋、恐惧等强烈情绪存在时,可出现无意识紧张,以及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等释放增多,这些激素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一位1 型糖尿病小朋友的母亲说,只要孩子写作业,即使坐着不动,血糖也能从写之前的6 ~ 8mmol/L,上升到写完后的9 ~ 11mmol/L。

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写作业之前将血糖控制在5 ~ 6mmol/L,这样写完后升到7 ~ 9mmol/L,不做处理,因为不写作业了血糖自己就降下来了。

如果写完作业想吃东西,就在吃前测血糖,注射大一点剂量的胰岛素。晚上学习紧张的学生需要适当补充能量,而写完作业的时间是适合吃点东西的。这时的胰岛素,既是应对食物所需,也是为了压制写作业时升高的升糖激素。

附上主编介绍和目录:

半夜常饿醒留神糖尿病

58岁的张先生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胃口特别好,而且很容易肚子饿,甚至半夜都会被饿醒,同时伴有疲乏无力的情况,吃些食物后症状方能缓解。刚开始张先生还以为是自己晚饭没吃好或是吃的食物消化得太快所致,于是在晚上八九点左右给自己加餐。然而,饥饿感还是在半夜“如期而至”,让他无法入睡。经医生诊断后确定,他患上了糖尿病。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三科主任于勤提醒,人有饥饿感很正常,但如果总是在半夜感觉很饥饿,就要引起注意,这往往是糖尿病的征兆。

糖尿病患者容易半夜被饿醒,是由于他们的胰岛功能分泌与常人不同。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在刚开始进餐后15分钟就会有一个小高峰,进餐后1小时达到最高峰;而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初得糖尿病的患者,其胰岛分泌功能虽然尚未出现严重问题,但会有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情况,可能从餐后1小时延迟到2小时,导致进餐时血糖升高,吃完后血糖偏低。而不合时宜的胰岛素分泌就会让糖友产生饥饿感或低血糖反应。所以,常在凌晨饿醒,可能是胰岛功能出现问题。

糖尿病患者除了容易出现半夜饿醒的情况外,餐前特别饿也是一个特征。如果常常出现餐前饥饿感强烈,伴有手抖、心慌等症状,也要警惕低血糖。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出现以上情况最好尽早进行血糖筛查。

已经确诊的糖友,若半夜饥饿,首先要关注用药:如胰岛素剂量是否过大,口服药物是否过强等。排除药物因素后,可在饮食上做出调整:在晚餐时尽量避免吃深加工的食物,如精面粉、粥等,可以适当吃些燕麦、小米等纤维素含量高以及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需要提醒的是,并不建议所有糖友在睡前加餐,这不仅会引起肥胖,还会导致早餐前血糖升高。体重偏瘦、注射胰岛素、经常有夜间低血糖者,可以适当加餐,如睡前喝牛奶等。

作者:高嘉悦

来源: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