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箸(糖尿病可可不可以)

糖友圈大圣 0
文章目录:

适宜糖尿病的糕点

荞麦饼:

荞麦300克,面粉150克,葛根50克,陈皮5克,砂仁3克,乌梅5克。荞麦、葛根打成细粉备用。将陈皮、砂仁、乌梅用水500克前者20分钟,滤取浓缩汁。将荞麦面、葛根粉、面粉同浓缩汁和成面团,做成小饼,放入锅中蒸熟,可代主食。适用用于糖尿病患者口干、嗳气、纳呆。

小米饼子:

小米面500克,黄豆面100克,蚕蛹50克。蚕蛹烘干,研成面,与小米面、黄豆面一起加水适量,做成饼子,上屉蒸熟,即成。具有和中、健脾、益肾、除烦热、止消渴、和胃催眠之功效。

猪胰饼:

面粉500克,猪胰1具,焙干研粉,与面粉混匀,白茯苓100克,加少量食盐煎煮3次取汁,混合滤汁置于盆内,倒入面粉,加水合成面团,烙成小薄饼,分次食用。

莲子茯苓糕:

莲子、茯苓、麦冬各250克。将原料分别洗净、晾干、研末,加水调匀,上笼蒸熟,每取适量作点心食用。

豆渣饼:

豆腐渣掺玉米或高梁面,放入锅内加水成稠糊,状如糜,弄到碗内用箸着吃。

扒糕:

以荞麦面为原料,蒸成饼子形熟食,切小块,加蒜泥、香油、麻酱等作料,凉用。

听糖尿病音乐、了解糖尿病饮食问题请加糖顾问微信号:itangyou

为治糖尿病,我曾被骗五六万,有了这防骗五招,不再花冤枉钱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患者每天必须要服药或打针治疗一些不法商人瞄准这个宠大的消费市场,打着权威机构或专家教授等名人的招牌,鼓吹糖尿病患者“不要打针服药”、“不要控制饮食"、“可以根治糖尿病”等等,骗取糖友的信任,自掏腰包,购买他们的产品。

有的患者不仅花光了多年的积蓄,而且延误了治疗时间,损伤了身体。这样的例子我身边有很多,我也曾是受害者。

湖南省怀化市:交通局易老有20多年糖龄,治病心切,先后参加过几十次“洗脑会”,花了30多万元购买“保健品”,保健品还没有吃一半就见“马克思”去了。

湖南省怀化市有位龚老太太,俩口子都是糖尿病患者,她花1.6万元购买了游医灵丹妙药一一“降糖胶囊”,此药服了3/4人就死了,她老公去找游医退款,游医早已人去楼空。

八九十年代我也落入了“陷阱”,先后买了5万多元钱的药品、食品和保健品,服用后疗效都不明显。

2000年以后我痛定思痛,我总结了五条措施,远离陷阱,不再上当受骗。

1.学习医学知识,提高识别能力

我自学了200多本医学箸作,订阅了《糖尿病之友》《养生保健指南》等8种报刊。

通过学习认识到目前全世界对糖尿病尚不能根治,必须驾好“五驾马车”,那些所谓“不打针服药”、“不需要控制饮食”、“可以根治糖尿病”等言论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达到推销他们的产品的目的。

如果真正有根治糖尿病的产品,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我们的,医院、药店等正规渠道肯定可以买到。

2.向行家理手请教

我先后到工商、质检和医疗卫生部门请教,学习医疗保健知识,弄清了药品、食品和保健品的字号、功效和经营渠道。

  • 药品是药字号,是由国家医药部门认可和批准的药品,有防病流病的功效,只能由医疗部门经营。
  • 食品是食字号,是由国家工商质检部门认可和批准的食品,是一种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食品,城乡居民都可以凭证经营。
  • 保健品是健字号,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是药非药,不好界定,公民都可以凭证经营。

药品、会品和保健品这三者不可混淆。保健品和保健食品都不里药物,二者在糖尿病防治中只能占辅助地位,不能替代降糖药物。

那些厂商和个人夸大保健品的降糖功效的做法都是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

3.不贪小便宜

现在广告、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推销药品、食品和保健品的广告满天飞,各种产品推介会、发布会、答谢会、品鉴会、授牌会等层出不穷,产品推销商对消费者都承诺赠送礼品、礼金,发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优惠券、购物券等。

我想:天上不会掉下陷饼,不贪小便宜,不伸手,不上钩,不掏腰包。

4.慎待“江湖郎中"

我遇到“江湖郎中”采取一看、二问、三签约。即:看有无医疗卫生、工商、税务部门颁发的执业医师证、营业执照副本照和税务登证。

问他有关医药知识和糖尿病知识。

如果看、问均无问题就同他签约,对其推介的产品先服用一个疗程,支付50%金额,有效则继续购买服用。否则,就终止合约。

5.先拿货后付款

我每天平均都会接到10个推销产品的电话,如三七粉、牛奶粉、羊奶粉、熊胆粉等。如果我需要的话,就叫对方将产品寄来,我验收满意再付款,否则退回原处。

这几年来我采取以上五条措施,不仅节省了几万元开支,而且保护了身体健康,老伴小孩皆大喜欢。

作者:邓焕新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巜华夏医魂》特邀编委

吃饭有这些习惯 胃实在太“受罪”

有道是“食为天,胃为先”,想要吃嘛嘛香,有个好胃很关键。然而现实却很无奈,根据统计,我国胃病发生率高达85%,慢性胃炎等疾病发病更是呈明显年轻化趋势,23-34岁慢性胃炎患者比例逐年上升。形势之所以会如此不乐观,和不良饮食习惯脱不开关系。特别是下面这5个吃饭习惯,若你也有一定要趁早改,千万别等到胃“千疮百孔”了再后悔莫及!

不良饮食习惯有哪些

01

吃太快

快节奏生活让越来越多人都变成了一副“急性子”,不仅看剧常是N倍速,连吃饭也一味图快。饭菜在嘴里刚尝了个味,还没细细咀嚼,就被匆匆咽了下去。而这样做不仅容易噎到,还可能给消化系统造成损伤。进食过快会使得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大块食物进入胃中一方面容易划伤食道和胃黏膜,另一方面会增加肠胃工作负担,长期如此,胃胀、胃痛、反酸等消化系统疾病很容易找上门。不仅如此,吃得太快对血糖、体重也会造成不利影响。与细嚼慢咽相比,狼吞虎咽会使患糖尿病的风险提高三成、发胖风险增加至少3倍。

建议:一般来说,吃早餐最好花费15~20分钟,午餐和晚餐时间则需要再延长些,在30分钟左右吃完,不宜过快。吃时尽量放慢速度,增加咀嚼次数,以促进食物充分消化吸收。

02

吃得太多

吃得太多会使胃长时间处于饱胀状态,肠胃持续分泌胃液等消化液反复刺激胃黏膜,胃炎、胃溃疡、胰腺炎等疾病发生风险也会明显增加。另外,吃太多、吃太饱时,血液会大量供给胃肠等消化器官,大脑供血相对减少,脑细胞老化速度会有所加快。根据统计,约30%~40%的老年痴呆患者年轻时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建议:吃饭吃到七分饱状态就可以了。当感觉胃还没有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没有那么想吃,进食速度也有明显减缓,习惯性地还会塞下几口,但如果把食物撤走对身心来说也可以接受,那就说明已达到七分饱。另外,改变进餐顺序,先喝汤、吃菜,再搭配荤菜吃主食同样是帮助控制食量好方法之一。

03

吃太咸

盐吃多了不仅会影响血压,对胃黏膜也会造成很大损伤。长期高盐饮食让胃黏膜变得稀薄、渐渐失去保护功能,这样胃酸对胃壁的刺激会变得更大,从而易诱发胃炎、胃溃疡等多种胃病。不仅如此,还有研究表明持续数周的高钠盐饮食可能会损害大脑的内皮细胞,致使记忆力、认知功能下降,脑卒中发作风险上升。心脏、肾脏、骨骼等多个器官也很怕“咸”,摄入过多对它们也会有不小的伤害。

建议:2022版膳食宝塔从原先建议<6克,更改为<5克,和世卫组织的推荐保持一致。目前国人平均吃盐量在10g左右,日常可用量勺等工具来帮助调控。在控制直接摄入盐分的同时,大家还需要警惕一些“隐形盐”,比如酱油、鸡精、豆瓣酱等调料,腊肠、香肠等加工肉类,蜜饯、饼干等零食,以及腌制食品、挂面等。

04

不用公筷

国人浓浓的“人情味”,在餐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亲朋好友围坐一起,你给我夹菜,我给你盛汤~但筷来箸往,传递的不只是感情,可能还有一些疾病风险!因为在用筷子给别人夹菜的同时,容易把唾液、病菌随着筷子带入菜中,其中危害大又容易传播的要属幽门螺旋杆菌了。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已知唯一可以在胃内存活的细菌。数据统计,67%-80%的胃溃疡、95%的十二指肠溃疡都与它有关,且能增加4-6倍的胃癌风险!

建议:家庭成员最好都拥有自己的碗、筷、勺、水杯,可通过外形和颜色来区分,在家就餐时一人一份,避免互相夹取造成交叉感染;在外就餐,可以自带餐具,并使用公筷公勺。

05

吃的不专心

一桌吃饭,聊聊家常、问问近况是常事,有时候还要刷刷手机,但这种习惯也很不好。一来,边吃边说话,容易出现呛咳情况,严重时食物会趁机滑入气管,影响正常呼吸。万一误吞了像鱼刺、枣核类尖锐的异物,还可能划伤食管壁,造成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的穿孔或导致大出血。二来,和吃太快一样,边吃边说时食物也往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就下咽了,会增加消化负担。

建议:吃饭时尽量专心,不要刷剧、玩手机,如果要和别人谈话、聊天,一定等口中的食物咀嚼好、完全咽下去再说。

来源: 吉林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