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钙糖尿病(磺胺类糖尿病药物有哪些药)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科学服用注意这4点
50多岁的张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已经有近20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是三餐前注射胰岛素,但是没有规律监测血糖,所以血糖控制的情况一直不清楚。最近张阿姨感觉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眼睛前面总是有黑色的“蚊子”飞过,而且眼睛经常干涩,刚开始她以为是干眼症犯了,于是买了点眼药水滴眼剂,但是过了1个月左右,张阿姨感觉自己的视力下降的厉害,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了,于是赶紧来到医院。
医生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后发现张阿姨其实是得了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都是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医生在给她调整了降糖方案后,同时开具了一种药物—羟苯磺酸钙,张阿姨很疑惑,反问医生她又不是缺钙,怎么开钙片呢?医生解释道羟苯磺酸钙并不是补钙用的,而是保护血管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和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嘱咐张阿姨定期服用。张阿姨回家依据医嘱规律服药后,眼睛的症状明显缓解,视力也恢复了很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根据统计其在糖尿病患者重点发病率约在5%-13%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会逐渐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但后期会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视力缺失,甚至完全失明,严重损害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临床上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尽可能的延缓和阻止病变的发作,保留患者视力。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视网膜是我们眼睛内层所附着的一层神经膜,其本质是由大量的视觉细胞组成,内后黄斑、色素上皮层等多个结构,主要的作用就是收集和传递光信号,同时产生视觉信息给大脑,从而将外界信息反应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是人体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视网膜主要依靠眼底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提供血供和营养,如果多种原因造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发生破裂或者阻塞,则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的营养供应,进而造成视力减退、视觉缺失等表现,糖尿病就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本质是一种视网膜血管病,其根本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床血管改变,出现出血、渗漏或者闭塞,进而对视力造成损伤。
病理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导致眼底组织出现缺氧,进而引起微血管功能性改变,导致视网膜和球结膜血管扩张,白蛋白由毛细血管壁漏出,诱发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不适,但此时期的病变是可逆的,通过控制血糖、改善供血等对症处理,可以及时纠正。
但是如果没及时纠正,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出现类脂质渗出与小的视网膜内出血,甚至导致血管渗漏和闭塞,进而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直接导致突发性的失眠,或者局部视力缺失,而发展到这个程度往往是无法逆转的,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通常无效,需要通过手术干预才可以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治疗是临床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则,除了对于血糖的控制外,及时纠正眼底的血液供应也很关键,而羟苯磺酸钙就是临床常用于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之一。
二、羟苯磺酸钙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羟苯磺酸钙,临床又称为2,5-二羟基苯磺酸钙水合物,是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其可以快速改善微循环状态,减轻患者临床表现,对于提高和保护视力、改善肾功能、保护末梢神经等具有重要作用。
药理学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结构进行调节,及时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治疗多种疾病。
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抑制组胺和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抑制其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同时‚增加血浆中血红蛋白的柔韧性‚,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减轻毛细血管的外渗和出血。
2、降低血液粘滞度
羟苯磺酸钙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具有影响,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有效抑制缓激肽、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多种毛细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并且可以降低红细胞高聚性‚,激活纤维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血液的粘滞度,改善血液供应。
3、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是导致毛细血管发生阻塞的发病机制,也是导致微循环障碍很难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水平,从而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且减轻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改善供血水平,降低血栓和血管阻塞的风险。
三、羟苯磺酸钙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由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微循环,因此对于因微循环障碍而诱发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羟苯磺酸钙治疗以下几种疾病。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和稳定视网膜病变,改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状态,减轻黄斑水肿,从而有效提高和提高患者视力,降低失眠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建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以规律服用。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也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本质也属于慢性微血管病变,因此也可以通过羟苯磺酸钙来进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改善其肌酐清除率,同时可以保护肾脏血管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减轻糖尿病对于肾脏的损害。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发生于四肢,患者表现为四肢出现感觉异常,严重时甚至产生剧烈的神经疼痛,而微循环障碍是诱发其发病的机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神经痛,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四肢末端的微循环状态,改善末梢神经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有效保护神经。
4、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功能不全或者受损导致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出现迂曲、凸显的静脉,严重时甚至发生皮肤坏死、破溃。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轻静脉曲张的程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瘀血,同时可以缓解下肢疼痛、皮肤破溃等多种症状。
四、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注意4点羟苯磺酸钙作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药,往往需要长期口服,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应依照以下4点原则。
1、注意剂量和服用方法
临床上的羟苯磺酸钙多为胶囊,规格有250mg、500mg等2种,临床建议在治疗时可以先从每次250mg,每日3次用起,观察治疗效果的同时留意是否有不良反应,在使用1个月后,调整为每次250mg,每日2次或者每次500mg,每日1次,长期口服。其次,由于羟苯磺酸钙对于胃肠具有刺激性,因此建议在吃饭时吞服,与食物一起消化,从而减轻胃肠刺激反应。
2、注意不良反应
羟苯磺酸钙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出现胃痛、恶心、胃部烧灼感等,含有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等,如果出现上述反应则可以考虑减少用量,或者停药观察;其次,少数患者对于羟苯磺酸钙过敏,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对于这些敏感人群不建议使用羟苯磺酸钙。
3、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羟苯磺酸钙禁用于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不建议儿童使用,因为缺乏相应的临床数据;老年人使用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至达到治疗效果;甲亢患者谨慎使用。
4、注意监测血钙、肝肾功能
长期口服羟苯磺酸钙的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查血钙水平,防止发生高钙血症;其次,肝肾是羟苯磺酸钙的主要代谢场所,因此长期服用时一定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发现异常则需要立刻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停药。
五、总结综上所述,羟苯磺酸钙作为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对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一定要注意是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不能单独使用,同时要注意其对于胃肠道的刺激,监测血钙和肝肾功能,如果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应。
#心健康信科普#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服用时注意哪4点
王大爷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有将近20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都是在三餐前注射胰岛素,但是没有规律监测血糖,所以血糖控制的情况自己不是非常清楚,但是最近几天感觉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眼前总是有黑色的蚊子飞过,而且眼睛经常干涩。
刚开始以为自己是干眼症犯了,于是买了眼药水,但是过了几天之后,自己的视力下降非常厉害,在眼前的东西也慢慢看不清楚,于是赶紧去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这是得了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视力减退,视物不清,都是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医生给他调整了降糖方案,同时开具了另一种药物羟苯磺酸钙,他自己很疑惑,反问医生自己又不缺钙,怎么开钙片呢?医生解释道,羟苯磺酸钙并不是补钙用的药物,而是保护血管的药物,可有效缓解和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嘱咐王大爷一定要按时服用,服用了一段时间后视力慢慢恢复了正常。
01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羟苯磺酸钙?
多贝斯为商用名,通用名为羟苯磺酸钙胶囊,具有调节微血管壁生理功能的作用与功效,羟苯磺酸钙可通过调节微血管壁的生理功能,减少阻力,降低血浆黏稠度和血小板高聚集性,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同时能提高红细胞的柔韧性,间接增加淋巴的引流而减轻水肿。
羟苯磺酸钙胶囊适用于微血管病的治疗,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肝硬化病变等,慢性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微循环障碍,静脉曲张综合征,微循环障碍,伴发静脉功能不全,静脉剥离和静脉硬化的辅助治疗。
羟苯磺酸钙胶囊服用时,在进餐时吞服即可,不能嚼碎,羟苯磺酸钙胶囊应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也不建议用于妊娠头三个月及哺乳期,用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部不适,胃灼热,食欲下降,恶心,可减轻或终止给药。
02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所引起的一种并发症,是血糖水平的升高,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发生病变导致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成人发生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紊乱,其他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等,就目前而言,控制危险因素是面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方式,血糖、血压和血脂的良好控制,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糖尿病人血管糖分含量较高,影响毛细血管细胞出现萎缩、变性,使毛细血管循环发生障碍堵塞,视网膜血液循环丰富,容易出现微血管病变,早期可出现少量出血,微血管瘤,继而毛细血管闭塞,引发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因子促使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较脆弱,刺激会突发破裂出血,出血后疤痕收缩,视网膜脱落,最终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是控制好血糖,每半年或一年检查眼底一次,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患者也要在家规律监测血糖,在出现眼部不适的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03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服用时注意哪4点
1、用药人群:对羟苯磺酸钙胶囊过敏的患者应禁止服用本品,因为羟苯磺酸钙可通过胎盘屏障从而对胎儿造成损伤,所以处于妊娠期的女性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权衡利弊之后再考虑服用本品。
另外,还有少部分的羟苯磺酸钙能从乳汁中分泌,宝宝的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一旦喝了含有药物的奶水,很难通过自身排解代谢,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因此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一定要慎用本品。
2、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不全,需透析的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服用这种药物,有经验的医生会为患者调整用药量,个别患者服用这种药物后会出现皮肤反应,发热,关节痛,发生这些症状后应停止用药。
还有一些人在用药后发生胃肠紊乱,这种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减量或暂时停药,总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异常严重不良反应或不适的时候,要立即就医治疗。
3、注意服用剂量:临床上羟苯磺酸钙多维胶囊规格有250毫克,500毫克两种,建议在治疗时,可以先从每次250毫克每日三次开始,观察治疗效果是否有不良反应,在使用一个月以后,调整为每次250毫克,每日两次或者每次500毫克,每日一次,长期口服。
其次由于羟苯磺酸钙对胃肠具有刺激性,因此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吞服,与食物一起消化,从而可以减轻胃肠刺激反应。
4、注意监测血钙、肝肾功能:长期口服羟苯磺酸钙的人群要定期检测血钙水平,防止发生高钙血症,其次肝肾是羟苯磺酸钙的主要代谢场所,因此长期服用时,一定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发现异常需立刻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停药。
慢性肾脏病高钾发生率高,降钾药物,知多少
血透患者的高钾问题,说她是“隐形的杀手”一点都不为过,最严重的就是悄然无息的离开,饮食控制是非常关键,降钾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降钾手段,来吧,盘点降钾药物,学习之旅正式开启!
高钾血症:一个“隐形的杀手”,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常见并发症,死亡风高钾血症可诱发心律失常(arrhythmia),增加患者的危险。
规律的间歇性血液透析仍会导致血钾水平的异常波动,部分患者在透析前可能存在高钾血症,发生腹部抽筋、感觉异常、疲劳乏力等神经肌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等。同时,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因骤降的血钾水平极易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
透析前高钾血症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密切相关。国外学者Kovesdy等发现,透析前血钾水平为4.6~5.3 mmol/L的MHD患者生存率最高。
透析间期高钾血症是MHD患者的急重症,同时亦是导致MHD患者猝死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报道,即使相对较轻的高钾血症也会增加M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高钾血症是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随着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而增加,国外学者Weinberg等研究发现:当eGFR<30 ml/(min·1.73 m2)时,高钾血症发生率为6.9%。
降低MHD患者高钾血症发生风险的基本策略是减少钾的摄入和增加钾的排泄,根据高钾血症发生的机制,治疗措施主要为:
(1)限制食物和药物中钾的摄入;
(2)应用药物来对抗K 对心肌的毒副作用,如葡萄糖酸钙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稳定细胞膜的作用,但不会使血清K 浓度降低;
(3)促进K 的排泄,排泄途径包括向细胞内转移途径和向体外排泄途径。如葡萄糖 胰岛素、碳酸氢钠、β2受体激动剂均可以促进K 向细胞内发生转移;而向体外排泄又包括肾脏、胃肠道两种途径和血液净化治疗。其中增加透析频率是降低MHD患者高钾血症最有效的方案。然而,频繁的透析会增加ESRD患者的经济压力、焦虑程度和身体疲劳感等。
正常机体状况下,约90%的K 通过尿液排泄,仅有10%通过胃肠道排泄,因此,在维持钾稳态中肾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CKD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肾小管疾病导致肾脏远曲小管钾稳态维持失衡,eGFR下降,致使K 通过尿液排泄能力显著下降,针对这类高钾血症的患者主要应用药物促进K 通过胃肠道排泄。
环硅酸锆钠(sodium zirconium cyclosilicate,SZC)是一种高选择性的阳离子交换剂,化学式为Na~1.5H~0.5ZrSi3O9·n H2O,在胃肠道通过氢、钠离子选择性捕获、交换钾离子,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道内,且不仅仅局限于结肠的交换的新型口服降钾药物,环硅酸锆钠散是一种无味口服粉末,与水混合形成悬浮液(不溶于水),口服后既不吸收也不代谢。已有临床研究表明,其可与食物一起服用。通过粪便的排泄率是摄入的99%。降钾能力是SPS的9.3倍,同时其特殊的不对称七元环结构使它的孔径与成分对K 的亲和力和离子选择性更强,约是SPS的125倍。它通过氢和钠交换钾和铵,从而增加K 的排泄。
【机理】体外试验显示,因其具有三维晶格结构,由锆、硅和氧组成,排列成阳离子结合孔,可以优先捕获钾离子。同时,阳离子结合孔阻止了镁、钙和钠等较小离子的结合,使环硅酸锆钠对钾离子保持较高亲和力。
环硅酸锆钠在胃肠道内结合钾离子以增加粪便中钾的排泄,降低胃肠道内游离钾的浓度,从而降低血钾水平。血钾降至正常范围后,肠道、血液两侧钾离子浓度恢复平衡。
2018年5月,美国FDA宣布批准阿斯利康公司的环硅酸锆钠散用于成人高钾血症的治疗。
2019年12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环硅酸锆钠散用于治疗成人高钾血症。于2020年4月10日在我国获得上市许可。
2020年初,FDA和欧盟委员会分别在美国和欧盟地区批准其说明书更新,纳入针对接受长期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高钾血症治疗剂量方案。
2020年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肯定了SZC在高钾血症患者中的应用,同时也指明了使用剂量及方法,降钾治疗推荐起始剂量为10 g,3次/d,持续48 h,在达到正常血清K 水平后,长期维持治疗建议起始5 g/d,按需上调至10 g/d或下调至5 g/隔日1次。
列举两个国外研究:
Packham等纳入753例高钾血症患者,将其分为环硅酸锆钠不同剂量组及安慰剂组,分别给予1.25、2.5、5及10 g的环硅酸锆钠或安慰剂,观察48 h血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48 h后,接受2.5 g环硅酸锆钠患者组的平均血钾水平从基线时的5.3 mmol/L下降到4.9 mmol/L,服用5和10 g环硅酸锆钠患者血钾水平分别下降到4.7和4.5 mmol/L。与安慰剂组(血钾水平>5.0 mmol/L)相比,除1.25 g组外,环硅酸锆钠其他各剂量组的血钾水平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该结果提示2.5、5和10g环硅酸锆钠均能在48 h内显著降低血钾水平。
Spinowitz等在全球范围选取751例血钾水平>5.1 mmol/L的患者,平均年龄65岁,其中eGFR<60 ml∙(min∙1.73m2)-1占74%,接受RAAS抑制剂治疗者占65%。所有患者均服用环硅酸锆钠,一日3次,每次10 g,持续24~72 h,直到血钾水平降至3.5~5.0 mmol/L。结果显示,746例(99%)患者达到正常血钾水平,并进入12个月的维持期,维持期间一日服用1次5 g环硅酸锆钠。在第3~12个月,平均血钾水平为4.7 mmol/L;88%和99%的参与者平均血钾水平分别达到5.1和5.5 mmol/L。达到正常血钾后,在无RAAS抑制剂大量变化的情况下,一日1次的环硅酸锆钠可维持正常血钾水平12个月。提示环硅酸锆钠可较好地控制血钾水平。
环硅酸锆钠安全性李婧等研究发现:
- 环硅酸锆钠的耐受性比较好,恶心、便秘和腹泻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研究显示,这些不良反应并不严重,且发生率低于以往使用的聚苯乙烯磺酸钠。
- 目前尚未有接受环硅酸锆钠治疗的患者上报出现任何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 至于电解质变化,在相关临床研究中均未发现低镁血症,且低钾血症发生率较低。
- 有报道显示,服用环硅酸锆钠的患者出现了特殊的不良反应,如水肿、尿路感染和QTc间期延长。
- 然而,QTc间期延长是血钾水平急性降低的生理效应。QTc间期(0.03~10 ms)延长的临床意义不大,且环硅酸锆钠组与安慰剂组之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没有差异。
- 目前,环硅酸锆钠治疗高钾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多个国家的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
- 国内学者童成林等研究证实了:环硅酸锆钠能有效降低MHD患者透析间期的血钾水平,不影响其他电解质、肝功能和营养状况等指标。
总的来说,环硅酸锆钠的安全性较好,且大多数患者在治疗中能很好地耐受。
聚苯乙烯磺酸盐阳离子交换树脂SPS及其衍生物CPS是降钾治疗的常用药物,距今已有长达60年的使用历史。
1.聚苯乙烯磺酸钠(SPS):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对电解质具有调节作用的树脂,其反应性磺酸基团可以将Na 与K 进行交换,从而有效降低K 浓度。但由于胃肠道内不同部位的离子浓度不同,使结肠(作用于结肠远端)成为Na -K 交换的唯一有利场所。
- SPS对Ca2 和Mg2 的离子选择性更强,K 的交换容量为1g树脂交换1mmol钾,由于体内效率较低,真实交换比例为3gSPS结合并排泄1mmol钾。
- SPS与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事件有关,包括恶心、便秘、腹泻、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以及结肠坏死等。
- SPS虽然可以降钾,但它在体内交换效率低,且可增加钠负荷,并可能发生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
- 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树脂在早期可有效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的轻度高钾血症。60~80 g的聚苯乙烯磺酸钠可使血钾水平下降0.9~1.7 mmol/L,但药物发挥作用所需的时间较长。除了这种治疗效果的延迟之外,聚苯乙烯磺酸钠还有胃肠道不耐受、低血钙和镁缺乏症等常见不良反应。
- 国外学者Panarelli 发现,长期服用聚苯乙烯磺酸钙可并发水钠潴留、胃肠道症状和结肠狭窄等不良事件。Lee等报道1例MHD患者在聚苯乙烯磺酸钙常规治疗过程中发生结肠坏死。
2.聚苯乙烯磺酸钙(CPS):于2010年5月在中国批准上市。CPS为SPS的衍生物,它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清K 浓度,它通过Ca2 而非Na 对K 进行交换,从而避免增加钠负荷。
- 李晓等通过试验证明CPS降钾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但该试验研究用药时间仅为1周,且样本量偏小。
- 一项纳入247例患者的试验研究发现小剂量CPS对于轻度CKD高钾血症患者的长期维持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未发现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如结肠坏死。
- 2016年台湾报道了1例62岁男性患者在服用CPS后,药物弥散性滞留于胃肠道内,导致严重的肠梗阻并引发败血症。
- 2018年葡萄牙一例72岁男性患者在服用CPS后发生结肠坏死。
- CPS对于高钾血症的治疗有效但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对于致命性不良反应尚缺乏大样本的试验研究。
与聚苯乙烯磺酸钠相比,环硅酸锆钠对钾离子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可稳定降低血钾浓度,且安全性也有所提高。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环硅酸锆钠疗效较好,耐受性良好,可以替代聚苯乙烯磺酸钠用于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的高钾血症。环硅酸锆钠还对味道、质地和外观进行了优化,起效时间短(1 h),其在急性高钾血症的治疗中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Patiromer于2015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高钾血症。
1.Patiromer的药理机制:
- Patiromer是一种由2-氟-2丙稀醇、二乙烯苯和1,7辛二烯组成的不被人体吸收的钾粘合剂。
- 在结肠生理pH值下可以完全离子化,通过与胃肠道内尤其是远端结肠的K 结合来增加K 的粪便排泄率,使血清K 浓度降低。
- 相比于SPS,每克Patiromer可以结合并排泄8.5~8.8 mmol钾,其降钾能力约为SPS的26倍。
- patiromer使用Ca2 而非Na 作为交换媒介,从而避免增加患者钠负荷。
2.Patiromer的临床疗效:
- 关于Patiromer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Bakris等对纳入的306例接受RAASi治疗≥28 d的CKD或Ⅱ型糖尿病肾病伴高钾血症的患者,进行为期52周的试验,发现Patiromer可以有效降低轻、中度高钾血症患者的血钾浓度,且剂量依赖性低。
- 同年Weir等发表了类似的试验研究,共纳入237例接受RAASi治疗的CKD伴高钾血症的患者,经过4周Patiromer治疗后,79%的患者血钾恢复正常,将其中107例患者随机分配Patiromer或安慰剂治疗4周后,安慰剂组有60%患者发生高钾血症,而Patiromer组这一比例为15%。两组试验结果表明Patiromer可有效降钾,同时防止高钾血症复发。
对于Patiromer的短期收益,Bushinsky等研究证实:Patiromer可以快速降钾。2019年Agarwal等证实Patiromer可以预防CKD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
3.Patiromer的不良反应:
- Patiromer以胃肠道不良反应事件最为常见,包括便秘占7.6%、腹泻占4.5%,未发生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现低镁血症占7.2%,但均未发生严重低镁血症(<3.0 mmol/L),7.9%的患者出现高血压恶化(其中1例被研究人员认为可能与Patiromer存在关联性,但并没有评估出Patiromer对于血压的影响)。
- 2019年Ganesan等提出,Patiromer是一种通过Ca2 -K 交换来降低血钾浓度的钾粘合剂,应仔细评估钙交换树脂对矿物质代谢紊乱(包括血管钙化)的长期安全性。
1.RDX7675:钾结合剂RDX7675是一种基于SPS,对其颗粒大小、形态和交联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提高结合效率、流动性和适口性,从而产生的新型聚苯乙烯磺酸盐类降钾药物,正在开发用于治疗高钾血症,现已完成动物实验及一期临床试验。
-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RDX7675对比SPS、Patiromer具有更强的K 结合能力。它具有双重功效,既可以促进胃肠道排钾,又可以通过尿液保钾,但通过胃肠道排钾能力更强,所以RDX7675在降低血清K 浓度的同时,又可以防止过度排钾所导致的低钾血症发生。
- Pitt等的一期临床试验研究发现RDX7675不溶于水,不在胃肠道吸收,不增加钠负荷,存在剂量依赖性,药物适口性对比SPS、CPS更好,而对于RDX7675 13.7 g单剂量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降钾,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可进一步展开临床试验研究。
RDX7675最常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便秘、腹痛,但这些不良反应在低剂量试验组发生率低。
2.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于解痉挛、改善微循环、镇痛等。
- 近期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山莨菪碱可以通过激活胡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增加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促进K 向细胞内发生转移,起到降钾作用,可用于挤压综合征导致的高钾血症,能否在CKD高钾血症患者中应用,仍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选择性阳离子交换剂环硅酸锆钠作为一种治疗成人高钾血症的新型药物,可以有效稳定降低血钾水平,起效快,且不良反应较少。SZC降钾能力是SPS的9.3倍,对K 离子选择性约是SPS的125倍,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降钾至正常水平,对于慢性高钾血症患者的长期维持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因此SZC既可以应用于CKD高钾血症患者中快速降钾,同时在长期维持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是高钾血症治疗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童成林,黄益麒.环硅酸锆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疗效[J].江苏医药,2021,47(09):899-902.
[2]李婧,张娜.环硅酸锆钠治疗高钾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21,42(08):695-698.
[3]毕靖茹,王艺璇,周广宇,吴晨,郭硕杰,郑盼盼.慢性肾脏病患者高钾血症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21,10(03):162-165
END
*图文无关,具体临床建议请遵从临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