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科职责(糖尿病科职责有哪些)
穿上“爱心防护服”,我是“隔离点保姆”
最美逆行者,坚守最前沿②
2021年初,
突如其来的疫情
让石家庄按下暂停键,
一夜之间,全市市民居家防疫。
在这次抗疫中,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成立了一支
由青年组成的抗击疫情青年突击队。
疫情暴发后,他们主动请缨参战,
1月12日
奔赴正定医学观察集中隔离点,
至今仍坚守在隔离点工作岗位,
全身心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
在“疫”线淬炼自我,
为青春增色。
市二院抗疫青年突击队合影
①这个人
队长张延祠:
嘴起泡胃溃疡 仍坚守岗位
自战疫集结号角吹响,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党委高度重视,
迅速成立抗击疫情青年突击队。
作为市二院抗击疫情青年突击队队长的
骨三科副主任张延祠
是一名有着13年党龄的老党员,
他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有担当有作为,冲锋在前,
带领医院20名同事,
奔赴集中隔离点
为集中隔离观察的群众提供医疗保障。
既是医生护士又是保洁员搬运工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是张延祠牢牢铭记在心中的信念。
到达隔离点后,
团队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隔离点
所有人员的健康监测、
生活保障等工作,
既要当大夫、护士
履行医务工作者岗位职责,
又要进隔离区协调
保洁、送餐、搬运等工作,
参与后勤保障服务。
初期,面对隔离点硬件设施
不够完善、隔离人员心里焦躁、
工作人员初期需要磨合、
后勤保障工作人员防护措施不规范
等各方面的问题,
张延祠顶住压力克服各类困难,
一如既往认真履职。
穿脱防护服教学
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及隔离点工作特点,
张延祠首先明确队伍分工
及人员工作节点,
对隔离点污染区工作实行
3班轮岗制,
每天的健康监测保证早中晚各一次,
协调各楼层消杀工作;
其次,积极协调隔离人员日常事务,
及时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
为了及时与隔离人员沟通,
了解隔离人员的心理和身体变化,
建立了微信服务群,
为隔离人员提供精准服务,
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孕产妇、
有高危病史等特殊人群进行重点管理,
将基础用药、生活物资、
紧急救治措施1等进行详细记录,
切实做到一人一对策。
为将工作做细做实,
他们建立了《隔离人员登记表》
《巡视记录表》及《工作记录》
等工作台账,
协助完成了全区隔离人员的
信息录入工作,
保障了隔离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在与隔离点抗疫指挥部沟通协调后,
张延祠带领突击队队员,
主动承担起隔离点
公安、保安、保洁、餐饮等人员的
培训工作,
组织开展了“正确穿脱隔离衣”
“三区两通道”“七步洗手法”
及“医疗垃圾处置”等防疫培训,
随时随地纠正工作人员防护服的
不规范穿脱,
防止隔离点防控人员因不规范操作
造成交叉感染。
张延祠正在进行消杀。
日夜工作 忘了儿子的生日
作为队长,
张延祠必须时时刻刻
提醒队员做好防护,
按时认真消杀。
在不值班的时候就接送
半夜交接班的队员,
尽自己所能保证每名队员的安全,
不负出发之前将队员
全部安全带回的承诺。
最近,由于高强度工作睡眠不足,
且没有时间喝水,
张延祠声音沙哑,
嘴上起了一圈水泡;
由于饮食不规律,
引起了胃溃疡的老毛病。
面对队员的关心,
他笑称“轻伤不下火线”。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
吃过药后他依然坚守岗位。
在隔离点的日日夜夜,
他和队员们满负荷工作,
勇于承担,主动请战,
要求新任务,
充分发扬了一名共产党员
敢于负责、不畏艰难、
吃苦在前的风格,
高质量的工作多次得到指挥部的表扬。
到隔离点工作的第14天,
也是隔离点工作最忙的时候,
张延祠收到了妻子发来的视频,
视频里孩子可爱的脸庞笑意盈盈,
问着“爸爸,我生日快乐,
你什么时候回来……”
忙碌的日夜让他忘记了儿子的生日。
张延祠满怀愧疚:
儿子又长大了一岁,真的很想他啊!
“我是一个爸爸,
现在更是一个战士,
在这场抗疫之路上,
必须义无反顾,
必须勇往直前,
用耐心、细心、贴心
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为隔离人员撑起了一片
健康和安宁的天空。
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张延祠说,他坚信,胜利就在前方!
②这群人
抗击疫情青年突击队:
青春在“疫”线淬炼中闪光
疫情当前,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是石家庄市第二医院这支
“抗击疫情青年突击队”队员们的信念。
这支由5名医生、15名护士组成的团队,
最大的40岁,最小的23岁,
在家乡疫情暴发后,
他们至今仍坚守在隔离点工作岗位上,
在“疫”线淬炼自我,为青春增色。
从“专家”到“管家”
20名团队成员中,
5名医生100%硕士研究生学历,
护理人员均为本科学历。
在医院,他们都是医护骨干,
是骨科专家、糖尿病运动医学科专家、
糖尿病中医科专家、理疗科专家、
护理能手;
在隔离点,
他们转换角色,
既当“专家”,又当“管家”,
在完成医学观察、医疗保障任务的同时,
也出色完成了清洁消杀、安全保障、
生活保障及心理辅导和宣传引导等任务,
保证了隔离点群众的安全
和隔离点工作的正常开展。
市二院抗疫青年突击队合影
事无巨细 全情投入
突击队到来之初,
隔离点正在积极筹建,
大家主动参与隔离点建设,
协助送餐、配送物资、
回收垃圾等各项工作,
并发挥专业特长,
从医学角度为隔离点防疫工作
建言献策,进行指导,
并监督落实;
指导隔离点制订
《隔离人员登记表》
及《巡视记录表》,
协助完成了全区近千名
隔离人员的信息录入工作,
细致询问隔离原因,
评估感染风险,
为第一时间发现隔离人员的
病情变化提供了保障,
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来到隔离点2天内,
便接收隔离人员222名,
全部实行了科学管理。
团队成员坚持24小时轮流值守,
做好被隔离人员健康监测、
生活保障等工作的同时,
大家还利用休息时间,
主动承担起隔离点所有工作人员
防护宣教及指导工作,
组织了防疫培训,
增强大家的防疫意识,
杜绝交叉感染。
在高质量完成所分配任务的同时,
大家多次主动向隔离点负责人请战,
要求分配新任务,
体现了青年的活力和责任担当。
温情服务 隔离不隔爱
为方便与隔离人员沟通,
突击队员建立起“服务微信群”,
第一时间了解并处理
被隔离人员医疗、生活、
心理等方面的需要,
耐心做好药物调整、
心理疏导、营养指导等工作。
面对老人、幼儿
及孕期女性等特殊群体,
大家将自己的水果和牛奶节省下来,
让给老人、孩子和孕妇吃。
一次,一位2岁多小朋友
桡骨小头半脱,
孩子妈妈焦急万分,
突击队成员王浩汀细心查体,
言语安慰,现场为孩子成功复位,
第一时间免除了孩子的痛苦
以及转院治疗的不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战胜疫情,守护人民健康,
是医者的责任;
为家乡而战,他们义不容辞。
在这场歼灭疫情的“战斗”中,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服务百姓,
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了疫情防控的
铜墙铁壁!
此前报道:“压力再大,你也给我顶住喽!”硬汉老爸8小时前李云龙式亮剑
文/燕赵晚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南开宇 李惺 图/受访者供图
致敬!
伟大而平凡的摆渡人
来源: 燕赵晚报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发布
来源:【科学网】
7月8日,《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在2022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上正式发布。新版《指南》为2012版指南发布10年后的更新版本,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以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共同编写。
发布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教授作为项目牵头专家,对新版《指南》的背景、意义及亮点进行了介绍。
周智广表示,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患者目前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儿童青少年期为发病高峰。1型糖尿病虽然仅占糖尿病总人数的5%~10%,却是糖尿病中最难管理的一种类型。目前,中国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患病人数位居全球前列。
周智广强调,近十年来国内外在1型糖尿病的管理理念、防治手段、医疗装备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因此,新版《指南》增加了大量新证据、新技术、新方法,重视纳入中国本土研究数据,并着力提高指南在指导临床工作上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推动行业水平提高和进步,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周智广介绍,新版《指南》共20章,全文超过10万字,包括10个图39张表格,在章节篇幅方面较2012版有大幅度提升。在内容上,新版《指南》主要在七大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一是纳入中国的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基于多项重要的全国流调研究,首次清晰描绘了我国1型糖尿病的流行特点;二是细化1型糖尿病的分期、分型,有利于筛查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疾病早期预测,并且大幅度更新了分型诊断流程,以提高临床实操性;三是规范1型糖尿病管理路径,首次明确推荐本土1型糖尿病综合管理团队的构成与职责,以及1型糖尿病管理路径;四是更新胰岛素及其他治疗手段,覆盖国内外全品类的胰岛素制剂、新型胰岛素泵、辅助用药推荐,以及胰腺(岛)移植等临床实际问题;五是调整血糖监测的首选策略,明确优先推荐1型糖尿病人群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并强调了CGM的使用及评价规范;六是完善营养与运动干预方案,详细说明利于临床操作的营养诊疗流程、运动处方的制定;七是基于1型糖尿病防治新证据,从三级预防的角度,对众多临床应用研究热点进行总结阐述。
据悉,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与糖尿病相关的防治专项行动有3个,足以说明糖尿病防治对于全社会的重要性。发布会上,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新版《指南》立足于我国国情,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将对进一步规范我国1型糖尿病的诊疗和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发布会。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供图
本文来自【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内分泌科医生」也会得糖尿病吗?
作者:陈刚 医生
内分泌科医生天天给糖友讲如何饮食、如何运动,养生保健讲得头头是道,怎么自己还能得糖尿病?
我是一名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24年的专科医生,现年53岁,身高173cm,体重78公斤,每天锻炼。
目前的糖代谢状态是“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在6.1-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
2021年底,我院全院职工体检,220名在职职工中,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总人数是22人,占10%。
有一个前提有必要说明,全院职工中平均年龄是36.95岁。
由此看来,医护行业,也算是糖尿病的高发、早发职业了。在我很多糖前或糖尿病的年轻医生同行中,空腹高血糖为主的糖耐量受损更为常见。关于“空腹高血糖”的机理认识上,我最推荐的解释就是:压力或睡眠因素。事实上,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的确是国内医护同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而导致的血糖、血压等问题也非常常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内分泌医生为什么还能得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目前还都是学说。我个人认为,肥胖是重要外因;而对于非胖糖,除了遗传,心态、睡眠等精神应激不能忽视,年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糖尿病医生也是人,只是对血糖控制方面有一些更系统的知识而已。
在糖尿病相关的几个病因方面:
1. 知识和行动是两回事,知易行难
糖尿病的综合防治使得糖尿病医生更接近“健康管理师”。饮食、运动、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等诸多慢性疾病相关的防治知识都会集合在糖尿病医生身上,甚至早期肾病的积极干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等等都在糖尿病医生的职责中。但是,糖尿病医生也是人,不可能因为一个职业就变成圣人一般的“健康达人”。吸烟的、肥胖的、痛风的、糖前甚至糖尿病的,照样有,且与常人没有太多区别。
2. 遗传因素
糖尿病领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遗传是内因,糖尿病发病还有外因”。但是,在一些糖尿病发病方面,遗传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遗传,与你从事不从事医学没有关系。
3. 年龄因素
4. 医生职业以及社会环境
久坐、压力大、睡眠不足以及社会对医生的高要求。
综上,内分泌科医生得糖尿病,其实也很正常。
有糖尿病的内分泌医生,是不是水平不行?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医生自己都得糖尿病了,他的治疗能力肯定不行,不要再找他看病了。
糖尿病是一种疾病,人人都可能会得的疾病,医生也是人,当然也不例外。
在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治愈的今天,用“连自己病都治不好”来否定一名医生,肯定有不妥之处。
依从性一直是影响病人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糖友,有起床就吃的药,有餐前30分钟吃的,有随餐吃的药,还有餐后吃的、睡前吃的;还有被要求积极监测的血糖,不光花钱,还疼。
让一个没有疾病的家人试试,能不能一天也扎手指测4-7次血糖,连续一周?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佩戴胰岛素泵是目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最佳手段。但如果让没有疾病的家人试试肚皮上粘上一块胶布,一周不揭下来,估计没多少人会愿意。更何况带一个价值几万元钱的泵,以及随之而来的害怕仪器损坏的压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病人流下“同感”的眼泪。
糖尿病医生得了糖尿病,也就是糖尿病人,他可能和很多糖人一样,也同样做不到很多“控糖达人”那样的自律与优秀,完全不用做所谓的“职业绑架”。
相反,得糖尿病的医生或许更能体会到糖友的不易,更会用心。
没有医学背景的糖友,您完全有可能做得比“是糖尿病医生的糖友”更好、更优秀。因为,医生是医生,患者是患者,二者要结合,不可替代。
没有医学背景的糖友,如果得遇有缘医生的精心指导,坚持执行健康的生活管理,就会成功。相反,是糖尿病医生的糖友,虽然有控糖知识,但是,在执行力欠缺到位的前提下,肯定不会凭着医生的职业,就会被上帝眷顾而少得、晚得并发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