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制了糖尿病(制糖尿病的食物)

医路给您健康 0
文章目录:

中医角度确实苦能制甜,那糖尿病该怎么运用?

我国古代就有“苦能制甜”之说,即应用苦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记载,而且临床也已证实苦味中药确实有很好的降糖作用,但具体的降糖原因也不十分清楚。

一、苦味药的中医作用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总体来说,苦味、酸味属阴,甘味属阳,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尿甜属甘味。

二、苦味药的作用(西医角度)

1、调节糖脂代谢

2、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3、刺激胰岛素分泌,保护并修复胰岛细胞

4、肾脏保护的作用

5、抑菌抗炎

三、部分单方和复方的临床应用

1、黄连(辅助降糖)

一提到苦,大家肯定想到黄连。的确黄连是苦药的代表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 :“治消渴,用酒蒸黄连” 。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临床治疗糖尿病应用广泛,相关品种有:复方黄连降糖片、降糖胰生胶囊、黄连消渴颗粒复方,除具有明显降糖作用外,认为黄连相关复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也有显著疗效。

4、大黄(辅助降糖)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肾、大肠、心经,有泻热攻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的功效。糖尿病患者多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出现痞满之证,早期痞满属热者,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通便除痞 ;糖尿病患者症见面红、口干、便秘为胃肠热盛,以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3、苦参(糖尿病皮肤瘙痒)

苦参性寒味苦,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治湿热之痢疾、黄疸、皮肤癣疹瘙痒、恶疮等病症。糖尿病出现皮肤瘙痒者,临床常用苦参煎汤外洗,可缓解不适症状。

4、苦瓜(糖尿病饮食)

苦瓜性寒,味苦,具有利尿凉血的作用。苦瓜提取物中含有大量植物类胰岛素,动物及临床实验表明苦瓜制剂对糖尿病有一定辅助的治疗作用。但个人建议这个更推荐用于糖尿病的饮食辅助,其余的食物例如南瓜、大豆、魔芋有利于血糖控制。

四、苦味药的配伍

1、苦辛相配 :黄连配干姜。生姜味辛温属阳,一则以护胃阳,二则辛味苦味搭配,辛开苦降,开畅中焦。

2、苦酸相配 :黄连配乌梅。酸甘化阴,苦寒燥湿,酸甘配用于糖尿病阴虚证中,苦寒配用于糖尿病湿热明显者。黄连味苦清热,乌梅味酸配以甘寒之品麦冬、生地,酸甘化阴,苦、酸、甘三味合剂清热养阴。

3、苦温燥湿 :苍术配厚朴。苍术苦温,性燥主升,善除湿运脾 ;厚朴苦温性燥主降,功偏温中化湿,下气除满,例如平胃散。

4、苦寒坚阴 :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冗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坚阴”所指最初重点是肾阴,所用之药主要是指黄柏、知母,例如大补阴丸。

五、如果确实太苦了,怎么办?

属于苦寒的药物,在喝的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对于中药太苦喝不下怎么解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喝中药期间可以在中药中加入一些冰糖(清热泻火),但是前提是患者没有糖尿病,第二、在中药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蜂蜜,蜂蜜能够润肠通便,也能够泻火,并且能够起到补益的作用。如果是糖尿病的患者不建议加入含糖的物质,就是要利用药的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发挥疗效。日常如果具有腹胀、湿热停滞、痰积体内、舌苔厚腻等情况,一般也不建议加糖。

华领医药陈力:我制良药为人民

11月10日,陈力(右二)来到公司设在张江的药学研究实验室,与实验室科研人员交流。

2011年,陈力博士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创立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全球原创新药。得益于浦东新区对科技型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像华领医药这样的企业在浦东新区得以茁壮成长,而张江高科技园区也成为浦东新区吸纳全球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目前,华领医药在陈力的带领下,正全力推动葡萄糖激活剂类糖尿病新药的临床研发和中国上市。正如华领医药公司办公室入口处铭牌上刻下的——“患者为先 创新为本 良药为民”所表达的创新科技为人民的宗旨一样,浦东新区正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全球的科技人才前来开创事业,为人民造福。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11月10日,陈力(左二)在公司设在张江的药学研究实验室中与科研人员交流讨论。

11月10日,陈力(左二)在公司设在张江的药学研究实验室中向科研人员介绍网络上最新的业界信息。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11月10日,陈力(右)在公司设在张江的药学研究实验室中,观察药物在测试仪器中的状态。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日常控糖 中医有招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