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手部针灸(糖尿病针灸什么部位好)

程氏针灸程凯 0
文章目录:

联合国糖尿病日,程氏针灸降糖穴位处方赶紧收藏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你知道吗?

联合国糖尿病日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今年的糖尿病日主题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是现代社会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病变与肺、胃、肾甚至五脏都有关系,又以肾为关键。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及病变轻重程度的不同,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三消。

上消,主要表现是口渴,这跟肺热有关;

中消,主要表现是多食,跟胃热有关;

下消,主要表现为多尿,跟肾虚有关。

得了糖尿病,不仅终身要吃药打针,还要忌嘴,感觉人生乐趣都少了很多。但是,控制饮食其实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医治效果。

“药穴同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百药箱,里面装的药就是穴位。糖尿病也有其对应的“药之穴位”。穴位降糖有双向的调节作用,不用担心引起低血糖,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有助于减轻症状,减少或预防并发症。所以,建议大家与西药配合使用,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注意,给大家的建议是与西药配合使用,而不是单独使用穴位,因为穴位降糖虽然有一定的作用,而且是有全身性的调节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状态、根本病因的调整有益,但相比西药来说,降糖的速度较慢、降糖能力较弱。穴位降糖是一种配合西医治疗手段,需要长期坚持,养成一种自我治疗的生活习惯。

一位男性糖尿病患者,初诊的时候很吓人,空腹血糖竟然高达 15.8,脸色晦暗,口唇也青紫色,口气很重,并且有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这个血糖值是什么概念呢?一般空腹血糖高于7 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而长期持续高血糖状态在 16.7 以上,就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险情况。

什么又是“三多一少”症状呢?

这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临床中很多患者并不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所以经常得了糖尿病很 多年却不知道,因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定期监测血糖很重要。

这个患者已经开始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了,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让他加强饮食控制、调整饮食结构,适度增加散步、慢走等锻炼,一方面 给他制定了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案,主穴是然骨。

然骨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在足的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解剖上叫做舟骨粗隆,这个粗隆的下方就是然骨穴了。

针刺的时候选用的是 1.5 寸的长针,深刺、强刺激是用这个穴位降糖时的方法,所以如果我们平时要按摩这个穴位降糖的话,就一定要用力一点,使穴位局部的酸胀感持续得久一些,才会有效。

在针灸的基础上,还开了几副中药配合治疗。针灸是一周两次,中药是一周 6 付,这样的针药结合治疗,持续了一个月后,他自己监测的血糖变化曲线,空腹血糖由原来的 15.8 毫摩尔/升,一周后降到 11.2 毫摩尔/升,第二周降到了8.5毫摩尔/升,第三周以后稳定在 7.8 毫摩尔/升,身体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取得了非常好的平稳降糖作用。

程氏针灸之降糖基本穴位方

降糖穴位除了然骨外,经过临床和实验验证有效的穴位还有足三里、肾俞和三阴交,采用的治疗方法以点揉法为主,即先用力点下, 使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在维持向下用力的基础上,改点为揉,增强 这种酸胀感,使之向四周放散为佳。还有一些穴位可以明显改善“三多一少”症状,可以配合使用。

口渴——鱼际(手太阴肺经穴)

多食——内庭(足阳明胃经穴)

多尿——关元(任脉穴)

随症加减穴位有:

高血压——太冲(足厥阴肝经穴)

便秘——天枢(足阳明胃经穴)

盗汗——阴郄(手少阴心经穴)

眼病——睛明(足太阳膀胱经穴)

下肢麻木、感觉过敏——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穴)与太溪(足少 阴肾经穴)对按

皮肤瘙痒——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和血海(足太阴脾经穴)

治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循经取穴针刺法有高招

56岁的刘师傅患上糖尿病近10年,平时血糖控制不好,曾被确诊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两个月前突发右眼复视,于是来到我科就诊。

经详细的诊查后发现:

刘师傅右眼视物模糊,右眼内收、上视、下视均不充分,辨证考虑为脾虚风痰阻络。笔者随即为其拟定了传统针刺康复方案:采用循经远取法,主要循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膝关节以下)的走行,选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的阳性反应点为主穴进行针刺,得气后予以平补平泻行针法,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

针刺及行针过程中:刘师傅感觉针刺部位有酸胀感,且沿行针走行部位有畅通感。

第1个疗程后:刘师傅右眼运动较前好转,右眼视物逐渐清晰;

第2个疗程后:刘师傅右眼上视、下视运动正常,内视好转但尚不充分……

到第4个疗程:右眼视力恢复正常。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中所用的循经远取针刺法,源于中医经络辨证原理,以及经络运行气血、传导感应等作用,有助于修复损伤的动眼神经。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如脑卒中、脑外伤术后等,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鄂建设

整理/韩毅 秦彩红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中医针灸治疗糖尿病:3个针灸穴位,降糖又防并发症,实证有效

众所周知,以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无法做到彻底治愈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千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采用。

我们前面讲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确切疗效和优势,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医方剂进行探讨,而作为中医学中的经典疗法,针灸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否有益有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古代医学家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我国古代人民在同消渴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早就对消渴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二千多年前 , 《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写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到《金匮要略》专门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再到《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篇引《古今录验》曰 :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每发即小便至甜” ,“焦枯消瘦” 。众多中医古籍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人对于糖尿病的疾病表现已经非常清楚。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

糖尿病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并发症,古代医学家们也早已总结出经验。《千金方·论证》记载 :“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肾实则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 。这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者肾功能衰竭后的表现,“内消”似糖尿病肾衰期;《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 ,类似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病变;《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提到:“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类似于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并发症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

针灸治疗消渴,古方众多

针灸治疗消渴病有独特之处,也具有确切疗效。针灸治疗消渴病的详细记载从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开始,主张辨症选穴:“消渴身热, 面目赤黄 , 意舍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嗜卧, 四肢不欲动摇,腕骨主之。消瘅善喘,气走喉咽而不能言,大便难,唾血,口中热,唾如胶,太溪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足三里主之” 。 此后,医家著作记载针灸治疗消渴病相关症状的腧穴、针刺方法及艾灸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层出不穷。

关于糖尿病的针灸治则 , 《医学心悟·三消》 篇说:“治上消者, 宜润其肺 , 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针灸治疗主要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大法 。《千金要方》将 《甲乙经》中的循 5 经取穴扩大到循 8 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 。宋代《针灸资生经》又添列 8 个治疗糖尿病的新穴位;明《普济方》搜集了明以前治消渴的绝大部分针灸处方,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针灸集成》则在分型论治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

总的来说,古代医籍中记述针灸治疗消渴病时以辨症施治为主。 运用最多的腧穴是承浆,频数最多的对穴是行间、涌泉,最常用的组穴是水沟、金津、玉液、海泉、承浆、廉泉、气海、肾俞,皆因消渴病常见症状是口干善渴、多饮、身热,故历代医家常用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腧穴。

针灸治疗 T2DM 的作用机制

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研究已证实,针灸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还能明显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提高了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从而推测针刺可能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 β 细胞的敏感性和分泌功能,从而达到降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