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炎糖尿病(糖尿病脐疗)
险!40岁二胎妈妈遇上“凶险性前置胎盘”危在旦夕!二胎、三胎妈妈再孕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标题:险!40岁二胎妈妈遇上“凶险性前置胎盘”危在旦夕!二胎、三胎妈妈再孕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胎”“三胎”开放了,很多家庭都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但高龄、子宫瘢痕、凶险性前置胎盘等因素也在威胁着孕产妇的安全。10月29日,在黑龙江玛丽亚妇产医院产科手术室内上演了一场“生命救援”。产科、妇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联动“保驾护航”,2小时18分就成功为一名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实施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宝宝顺利娩出后,医生精细剥离紧密粘连的胎盘,巧手缝合止血,并为患者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目前,母子平安,顺利出院。
A踩在刀尖上的手术
多学科专家通力协作 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救治成功
“快,孕妇流血不止,二次剖宫产、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响彻在医院绿色通道里的呐喊声,每一个医学专有名词都在传递着病情凶险的信息。40岁的王女士(化名)曾接受过剖宫产术,二胎怀孕中,偶发下腹流血,但是她均未在意。10月29日,当妊娠35周 5时,阴道流血量增多,家人立即将王女士送到黑龙江玛丽亚妇产医院。
值班医生接诊后,诊断其为凶险性前置胎盘,随时都可能发生大出血危及母婴生命。这场踩在刀尖上的手术对玛丽亚妇产医院多学科救治团队的综合救治能力和水平再一次实战验收!据院长杨金英介绍,患者既往有剖宫产史,此次妊娠为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原手术部位,发生胎盘植入和致命性大出血的风险高,是目前产科最棘手、难度大的高风险手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多学科合作下,王女士的剖宫产手术如期进行。院长杨金英,产科病房主任崔伟带领产科团队,将胎盘打洞,快速将胎儿娩出,立即交给台下等待的新生儿医生。此时,这场“硬仗”才正式开始,随着胎儿的娩出,子宫胎盘切口立刻涌出大量鲜血,止血钳、分离、缝合……医生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快速进行着这早已烂熟于心的动作。“终于顺利关腹,出血共计450毫升。” 母子平安!
“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高龄、高危孕产妇增加,凶险性前置胎盘作为产科的棘手难题,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杨金英介绍,一旦产检中提示为凶险性前置胎盘,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阴道流血量、孕周、产次、胎位、有无休克等综合判断以采取相应的处置。“产妇规律产检是防治关键,尤其是二胎、三胎宝妈,不能凭借‘经验’就忽视了产检,如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就需要密切观察,定期加密产检,定期复查超声明确胎盘位置,一旦出现无痛性阴道流血需及时就诊,必要时住院治疗,抑制宫缩、纠正贫血、预防感染、适时终止妊娠,以确保母婴安全。” 杨金英告诉记者,黑龙江玛丽亚妇产医院组建了危重孕产妇多学科救治团队和产科快速反应团队,针对不同危急重症规范救治流程,做到学科之间的“无缝衔接”和绿色通道通畅,全力保障母婴安全。B
新生儿观察
不可忽视的“保险” 深耕人性化护理服务
“新生儿科与产科建立产前、产时及产后各时期的密切合作,所有高危孕产妇分娩时均有新生儿科医生到场,并且24小时随叫随到。”原哈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现任玛丽亚妇产医院儿科总监的李梅教授介绍说,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王女士,在手术台上以最快速度娩出一个男婴,出生时有周身青紫、心率减慢,台下新生儿科、分娩室助产士迅速给他擦干皮肤,进行面罩正压通气复苏,新生儿肤色很快转红,体重2920克,评分为9分,新生儿状态良好,随即,这位宝宝便被送入新生儿观察室。
“在医学上,孕周低于37周的都算早产儿。所有在黑龙江玛丽亚妇产医院生产的宝宝,都要到新生儿观察室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宝宝存在低血糖、一过性呼吸困难(湿肺),要立即进行救治。平稳状态的婴儿,一般观察一两个小时,就可以送回病房,和母亲在一起。”李梅说,“我们救治成活的新生儿里,胎龄最低的只有31周 6,体重在1750克。”李梅从事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新生儿及儿科危重症的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新生儿高危及疑难问题可及时诊治。“新生儿科可以进行黄疸、脐炎、ABO溶血、HR溶血、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消化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包括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超声骨密度检测,同时可以帮助新手妈妈进行婴儿喂养及护理指导。”李梅说。对于早产儿的处置,李梅建议父母要找到设有独立新生儿科室的医院进行分娩和母婴护理,早产儿免疫力低,要注意避免感染和精心喂养。早产儿出院后,家长仍需关注宝宝发育以及黄疸、体重的监测,并要定期随访,发现异常要及时与医院进行沟通。C孕产妇营养健康不容忽视“长胎不长肉” 母婴更健康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孕妇的营养摄入量为标准,一项随机对孕产妇营养状况的调查显示,孕妇营养不均衡率达到49.21%。“在临床中,孕妇部分的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特别是钙、铁、锌、维生素B2和叶酸这些对孕妇很重要的营养素。二胎、三胎孕妇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孕产妇营养状态要引起重视。”原黑龙江省医院营养科主任、现任玛丽亚妇产医院营养门诊主任李玉厚教授说,“国庆长假后,我接诊了一个孕中期的宝妈,七天体重增长了10斤,眼睛、腿部都出现了浮肿,检查发现空腹时血糖8毫摩/升,餐后血糖12毫摩/升,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还贫血。”李玉厚说,“孕妇在孕期时进行各种‘补’,看上去吃胖了,其实还缺少营养,缺少蛋白、缺铁,造成缺铁性贫血、低蛋白血症。所以,孕妇在孕期时不可以为所欲为地‘补’。”李玉厚说,“营养过剩”引发的妊娠期糖尿病,容易造成胎儿过胖,从而成为“巨大儿”,孩子以后患糖尿病、高血压的几率就增加了。而营养不良,发生妊娠并发症几率高出营养补给正常的产妇几倍。其中并发症有妊高症、贫血、低蛋白血症、水肿、胎儿发育迟缓、胎停、畸形、骨质软化、免疫力低下、出生低体重、早产、流产、胎膜早破、感染等。营养不良还会让孕妇在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难产、产后出血。产后还容易患产褥感染,以及出现乳汁不足等问题。
“随着三胎的开放,多胎妈妈在备孕时更要注意自己的营养与饮食健康,比如曾患妊娠期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的宝妈,在二次或三次备孕之前最好到营养门诊咨询,出具一个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营养方案,为健康孕期和健康宝宝打好基础。”李玉厚建议,孕前三到六个月开始服用小剂量叶酸,常吃含铁丰富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孕前6个月开始戒烟禁酒,且要远离吸烟的环境,减少二手烟的伤害,关注生命的开端,孕育健康宝宝。D经产妇更应注意产康42天复查 早干预早治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妈妈怀起了二胎、三胎,妈妈们的产后恢复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女性在分娩时,盆底肌肉会受到损伤,不仅身材走样,不少妈妈出现了尿失禁、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痛等问题,医学上统称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现任黑龙江玛丽亚妇产医院盆底康复门诊孙瑛主任表示,备孕女性、产后42天女性、人流术后女性、盆腔手术后的女性、腰背痛的女性、肥胖女性(BMI大于或等于28)、45岁以上中老年女性、久坐和常处于高压状态的女性,都应关注自己的盆底健康,必要时进行盆底筛查与盆底康复治疗。“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产后42天的女性来做个盆底筛查。很多情况下,没有症状不代表盆底功能是好的,有的往往是多年后才会出现症状。产后42天到12周是产后修复的黄金期,时间拖得越久,康复就越困难。”孙瑛强调,“还有绝经期后的女性,也建议做盆底筛查,这个年龄段女性,随着雌激素降低,盆底肌自然而然会松弛,会有这样那样的症状出现。越早进行康复治疗,预后越好。”
(冰城 客户端)
晨读丨12月15日,关注健康每一天
【健康提醒】
常抠肚脐,当心造成细菌感染
有些人会经常清理肚脐,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总觉得肚脐里黑乎乎的东西不卫生。对此,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潘登提醒,常用手去抠肚脐,当心造成细菌感染。
潘登介绍,肚脐里的脏东西其实是皮肤新陈代谢时脱落的细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汗液、灰尘等杂质形成的混合物,和身体其他部位搓出来的泥团没有本质区别。如果经常用手去抠肚脐里的“脏东西”,可能会对内脏产生一定刺激,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这是因为肚脐中存在内脏的神经反射区。如果不小心抠破皮肤,还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引起脐炎、腹痛等症状。
【医学探索】
辣椒素、苹果提取物或能改善脱发
《美国医学会杂志-皮肤学》发表一项关于营养补充剂在治疗脱发方面效果和安全性的综述。研究显示,部分脱发患者可能会从营养剂中受益。
其中,部分海洋生物蛋白质补充剂、某些氨基酸、苹果提取物、辣椒素、异黄酮、含有抗氧化剂的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微量元素锌、生育三烯酚、南瓜籽油、含多种营养成分补充剂研究证据等级较高,可能有潜在改善脱发的作用,但泡菜、清曲酱、维生素D3和某些含5-α还原酶抑制剂的营养补充剂(如Forti5)研究证据等级较低,作用不明显。因此,研究人员建议患者计划食用/服用营养补充剂前,应与皮肤科医生充分沟通,以了解风险和受益情况。
【健康常识】
孕期补充膳食纤维可降低糖尿病发生
《药理学前沿》发表一项研究指出,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女性,孕期补充纽特舒玛水溶性膳食纤维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该研究对照组与纤维补充组均在研究期间接受营养教育和饮食建议,即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和加碘盐,增加牛奶的摄入量,鱼、禽、蛋、瘦肉的摄入量增加50克/天,每日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30克,适度的体力活动以及戒烟。纤维补充组除上述措施外,额外每日两次摄入纽特舒玛可溶性膳食纤维1袋(12克)。结果显示,虽然同为孕前超重/肥胖的准妈妈,与仅进行标准产前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膳食纤维补充剂组的准妈妈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下降15.7%,同时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发生率降低21.3%,无胎儿早产发生,膳食纤维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作用被证实有效。
【医药进展】
凯思凯迪新药获准在美开展临床试验
凯思凯迪新型FXR激动剂CS0159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适应症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美国食药监局默示许可。
CS0159是一种基于晶体结构辅助设计获得的新型强效非甾体类法尼醇X受体(FXR)小分子激动剂。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系列先导化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体内外药效、毒理和药代动力学等系统成药性评价,最终获得新药候选化合物CS0159。临床前研究表明,CS0159具有强效的FXR激动活性及肝靶向分布的特点,可明显改善NASH小鼠模型的病理状况,具有起效剂量低、药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的特点。其临床试验获批有望为NAFLD/NASH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潜在治疗选择。
【知识更新】
科学家找到绿光缓解疼痛的背后线索
《科学-转化医学》的一项新研究上,科学家在小鼠中揭示了绿光止痛的背后线索,从小鼠的眼睛再到大脑,经由特定的神经系统回路,绿光可以最终激活缓解疼痛的效果。
科学家们首先确定了缓解疼痛的机制起始于光感受器,其中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感受器,这两种细胞对止痛非常关键,尤其是视锥细胞必不可少。一旦两种细胞的光感受器接收到绿光信号后,会转化成电信号朝着大脑传递,在绿光的持续照射下,信息会传递到腹侧膝状核的部分细胞并激活它们,腹侧膝状核的神经元会表达参与疼痛信号传导的激素,然后信息会接着传递到背侧腹核,这部分脑区会真正发挥调节疼痛的作用,降低剧烈疼痛的感知。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整理
校对 卢茜
老了为什么有“老人味”?提醒:4个部位不必经常洗,对健康无益
王奶奶觉得又生气又委屈,自己偶然听到孙子孙女说,不喜欢和她靠得太近,因为身上有股味道。
连王奶奶的女儿也拐弯抹角的提醒,让王奶奶平时多晒晒被子,多洗澡。
但王奶奶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年纪虽然大了,个人卫生,床单被套的卫生之类的都很讲究。生活中也没有其他人和王奶奶说过她身上有异味。
都说小孩子最聪明,不说假话,王奶奶是真的伤心极了。
人体气味是由存在于皮肤表面的废物以及汗液和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混合而产生的。
根据发表在《皮肤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老人味”与皮肤上的一种叫做“2-壬烯醛”的化合物直接相关。
2-壬烯醛是由皮肤上的ω-7不饱和脂肪酸在氧化降时产生的,具有一种令人不快、略带霉味、油腻的草味。
从40岁起,皮肤开始产生更多的ω-7不饱和脂肪酸,其氧化速度也由于皮肤的衰老而变得更快,于是就会产生更多2-壬烯醛。
2-壬烯醛不溶于水,即使彻底清洁,2-壬烯醛仍会残留在皮肤上,而且其气味也会持续存在于身体和衣物上。
而人体的嗅觉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所以,老人常常似乎察觉不到自己身上的“老人味”。
除了年龄外,体味的增加还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疾病等因素有关。尤其是某些慢性病患者身上也会产生一些类似老人味的气味。
·慢性肾病和肾衰竭的患者会散发一种跟咸鱼味很像的腐烂味。
·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可能会散发出一种烂苹果的味道。
·有龋齿和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患者,以及有吸烟或酗酒习惯的人群,也通常有严重的口臭问题。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好事,但有时候太过干净反而会伤害健康。尤其是以下4个身体部位,平时是不用过度清洁的。
1、鼻孔
很多人都喜欢挖鼻孔,其实鼻孔里面有很多鼻毛,主要功能是挡住空气中混杂的细菌和灰尘进入体内。挖鼻孔时,难免会把鼻毛给挖掉,可能导致毛囊发炎,进而引发鼻炎、鼻窦炎等疾病。
《欧洲呼吸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手是传播肺炎球菌的重要媒介,用手挖鼻孔或者揉鼻子,都会传播大量肺炎球菌,而且细菌传播的速度很快,增加患肺炎的风险。
另外,鼻腔黏膜脆弱,皮下布满了大量的毛细血管,挖鼻孔易造成鼻腔黏膜受伤和出血。鼻子又正好位于脸部的“危险三角区”,细菌从黏膜伤口进入到血液后,可能引发颅内感染。
2、耳朵
耳朵里的耳屎,主要成分是脱落的汗毛、皮肤细胞和耵聍腺分泌物等,适当的耳屎有保护耳朵的作用。
经常掏耳朵,可能会把耳屎越推越深,长期下来可能会引发耳垢栓塞,出现耳痛、耳胀、听力下降、眩晕和炎症等问题。如果掏耳朵掏得太深或者用力不当,可能会造成鼓膜损伤,甚至穿孔,进而引发中耳炎或者耳聋等问题。
其实,大部分人的耳屎都是不用掏的。在我们说话、打哈欠或者吃饭的时候,耳屎能随着下颌运动和耳道内汗毛的推动下自行从耳道排出。
3、肚脐
有研究指出,肚脐里有超过两千种种细菌,大部分是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和棒状杆菌,这些细菌在皮肤上也有,通常是无害的,平时只要没有异味是不用特别去处理的。
肚脐的皮肤薄,如果经常用手去抠,可能会被抠破,导致细菌感染,进而引发脐炎。而且肚脐紧贴着腹膜,而腹膜又包裹着很多重要的脏器,抠肚脐的时候可能会刺激到内脏神经,出现肠道不适等症状。
4、皮肤
皮肤不仅是人体的最大器官,还是人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可以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异物和病原体等进入体内,同时还能防止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流失。
有的人喜欢给皮肤去角质,有的人一天洗好几次澡或者洗澡的时候很用力地搓揉皮肤,这些过度清洁的行为都可能会使皮肤的屏障功能受到损伤。
虽然有些事情太过勤快可能不是件好事,但是人老了后,以下这3件事也不能懒惰,否则不利于健康。
1,懒得刷牙
发表在《欧洲临床研究杂志》上的一项涉及50万人的中国前瞻性慢病研究发现,经常不刷牙会增加多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与经常刷牙的人相比,不刷牙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了12%,中风的风险增加了8%,脑出血的风险增加了18%,慢阻肺的风险增加了12%,肝硬化的风险增加了25%,癌症的风险增加了9%,死亡的风险增加了25%。
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只有36.1%的成人是每天刷牙2次。为了改善国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9年发布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目标是在2025年将成人每天刷牙的比例提高到45%。
2,懒得运动
多项研究表明,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老人的生理系统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同时还能辅助疾病治疗和康复,减少跌倒和骨折、肌肉减少症、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发表在《柳叶刀·健康长寿》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来说,与久坐不动相比,哪怕每天走几步路也能带来健康好处。
3,懒得动脑
《神经病学》上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与从事低水平认知活动的人相比,具有“认知积极生活方式”的人可以将老年痴呆的发病时间推迟5年。
所谓的“认知积极生活方式”是指,平时参与更多认知刺激的活动,例如阅读报纸、书籍、写信、玩拼图、棋盘游戏等。简单来说,就是老人平时要多动脑,保持大脑的活跃,这样有助于避免或者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和各个系统功能开始衰退,身上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衰老的症状。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正确面对衰老。
参考资料:
[1]Haze S, Gozu Y, Nakamura S, Kohno Y, Sawano K, Ohta H et al. 2-Nonenal Newly Found in Human Body Odor Tends to Increase with Aging.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01;116(4):520-524.
[2]Zhuang Z, Gao M, Lv J, Yu C, Guo Y, Bian Z et al. Associations of toothbrushing behaviour with risks of vascular and non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1;51(12).
[3]Ramsey K, Meskers C, Maier A. Every step counts: synthesising reviews associating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with clinical outcome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2021;2(11):e764-e772.
[4]Wilson R, Wang T, Yu L, Grodstein F, Bennett D, Boyle P. Cognitive Activity and Onset Age of Incident Alzheimer Disease Dementia. Neurology. 2021;97(9):e922-e92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