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长不高(糖尿病患者长不胖吗)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我患糖尿病7年,从不吃药,血糖稳定无并发症,就靠这“五不”

#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有一位患者,7年的糖尿病史,从不吃药,但血糖控制的很好,也没有发展并发症,院里的一些病友会经常去请教他是怎么做到,今天,就请以患者自己的视角跟我们讲述一下他的控糖故事吧!

我是在7年前体检后发现空腹血糖8.4mmol/L,餐二血糖14.8mmol/L,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了糖尿病,我想,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高热量、高油脂、高糖食物摄入过度)、过度肥胖是导致高糖的主要原因。

当时确诊后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降糖,并建议我住院,但我拒绝了,我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和大量的学习控糖知识,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跟医生提出想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

在7年的坚持与努力下,我的血糖状况越来越好,各项指标也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的主治医师曾说“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你身上都发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7年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

常有病友问我,这7年的时间里我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在没有服药和打针的情况下,我一直坚持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糖,做到定期监测血糖、严格控制碳水、坚持运动、保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复查,虽说偶尔也会出现高血糖情况,但我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坚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到现在,并且努力认真的去做?

我的控糖心得分享

控糖七年多,一路走来,控糖关键在于多学习、多听、多问、多思考、多运动。

以下是我的5个控糖心得分享

1、不断学习控糖知识,摆正心态。

2、管住嘴,按时按点按顺序进食。

3、迈开腿,坚持并合理进行运动。

4、按医嘱定时复查。

5、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面对高糖,其实我在此收获了很多,比如说让我养成了勤勤恳恳做事,不偷懒不拖延的习惯;遇事积极处理,不躲事的态度;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小变化,比以前更懂得了珍惜。

如果你有任何糖尿病问题,都可以评论区咨询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控糖##糖友#

体型“不胖”,也可能得糖尿病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肥胖危机开始席卷全球,并呈现年轻化趋势,随之而来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慢性代谢性疾病也已悄然成为常见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以糖尿病为例,中国超重/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比例是普通人群的4倍,糖尿病患者中超重/肥胖人群占65%,可见肥胖与糖尿病息息相关,这也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体型不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一、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

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人体的胰腺中零散分布着胰岛β细胞,这些细胞虽然只占胰腺的1%,但他们是唯一可以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而胰岛素也是机体唯一一种可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任何原因导致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都可能引发糖尿病。另外,即使我们的身体还保留着较好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但多种原因也可以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称为胰岛素抵抗),起初机体还可以超负荷运转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但长此以往胰岛的细胞也会不堪重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综上所述,可以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或胰岛素抵抗的因素均可能导致糖尿病,而肥胖只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体型不胖也可能会得糖尿病。

二、除了肥胖之外,糖尿病还会“偏爱”具有哪些特征的人?

1.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的饮食越来越丰富,每日三餐可能已经营养过剩,外加零食、甜饮料,各种“垃圾食品”已经成为部分人的饮食日常,吸烟等也可以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同时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坐着和躺着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即使没引起肥胖,也可以直接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而往往这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不会长胖,就会更加没有节制,无形之中就进一步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2.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的代谢功能会逐渐下降,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也会逐渐衰老,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3. 遗传因素:如果您的家族中有多个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有糖尿病,则需注意您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更高。一些罕见的基因突变也可以导致糖尿病,这些致病基因可以传递给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就会发生糖尿病。2型糖尿病也可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当然这种聚集现象除了和遗传相关之外,也和同一家人通常有相似的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比如饮食油腻、不爱运动等。

4. 基础疾病或手术:部分人如有反复胰腺炎发作或慢性胰腺炎,或因胰腺疾病切除了大部分胰腺,负责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大量破坏,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少数患者出现了一些可以分泌激素的肿瘤,这些激素有升血糖作用,也可能会发生糖尿病,如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

5. 药物:因某些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某些患有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的病人使用一些新型抗肿瘤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部分人胰腺中可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可能大量死亡,最终导致糖尿病,目前此类药物在恶性肿瘤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此类人群应注意定期监测血糖。

6. 怀孕时血糖升高或孩子出生体重超过4kg的女性:如果您有这些情况,在产后6-12周需复诊进一步评估血糖情况,即使这一阶段未出现糖尿病,后续仍需要定期筛查。

三、这些隐形的肥胖陷阱您注意到了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通过主观视觉、体重来大致判断一个人胖不胖,目前也越来越多人知道体重指数(简称BMI)这个概念,这也是目前在医学上最常用的判断体型的方法,其计算方法为:体重(kg)/身高(m)的平方(17.5-24kg/m2为正常体型,>28kg/m2为肥胖,24-28kg/m2之间为超重。看到这里可能您已经通过计算发现自己的BMI正常了,恭喜您,但也得提醒您还有一些BMI可能忽略的特殊情况。

1.容易被“中和”的肥胖—肌少症性肥胖

我们身上的“肉”不仅包括脂肪,还包括肌肉,有些人体重或BMI可能超标,看起来“身宽体胖”,但大部分重量来自于肌肉,脂肪的重量甚至很低,比如长期做无氧运动的健身爱好者、举重运动员等。那反过来,有些人外观、体重、BMI看似“挺正常”,但脂肪重量超标,肌肉重量轻,这种情况我们称为肌少症性肥胖,这需要通过专业的身体成分测量仪才能证实,不易发现,但这一类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甚至还比BMI高的人更高!因为骨骼肌在血糖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机体可将血液中的大部分葡萄糖储存在骨骼肌中,当骨骼肌含量和质量下降,血液中葡萄糖的摄取将减少,则可引起糖尿病。所以,想要远离糖尿病,肌不可失!目前肌少症越来越常见,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包括长期缺乏运动、久坐、营养不良(如女性不适当节食减肥)等。

2.容易被“掩盖”的肥胖—腹型肥胖

不同的人身体脂肪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脂肪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大相径庭,分布在皮下/四肢的脂肪通常对健康有益,而堆积在内脏/腹部的脂肪则对健康有害。部分人的脂肪“不太听话”,大量堆积在腹部,四肢的脂肪分布很少,体型看起来与“苹果”类似,在医学上我们称腹型肥胖,他们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均匀肥胖的患者更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用腰围或腰臀比来简单判断是否存在腹型肥胖,当女性的腰围≥85cm、男性的腰围≥90cm,或女性的腰臀比≥0.8、男性的腰臀比≥0.95需要警惕腹型肥胖。平常因为四肢较细,尤其在衣着宽松时,此类人外形上看起来并“不胖”,也非常容易被忽略。

四、糖尿病预防小贴士知多少?

2023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正如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了解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是预防糖尿病的前提。有些危险因素可干预的空间较小,如遗传易感性方面,我们目前暂时无法从基因上去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如因为某些基础疾病需要应用一些增加糖尿病风险的药物,因为原发病的治疗需要也无法避免,但早期筛查和密切监测是非常关键的,这对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一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干预将大有裨益,完全有可能阻止糖尿病发生,或在早期逆转糖尿病。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以下预防糖尿病的小贴士。

1. 饮食小贴士

在规律饮食、合理搭配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和营养均衡的原则下,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全谷、大豆,少糖少油少盐,戒烟限酒,主食粗粮细粮搭配(粗粮如小米、燕麦、薏米、紫米、绿豆、红豆、黑豆等),避免长期过精细主食;注意烹饪方式的影响,目前依靠外卖维持一日三餐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尤其年轻人群更是如此,煎炸食物、各种添加剂使原本健康的食物变得不健康,在悄悄损害人们的健康,适当减少外卖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近年来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减少热量、脂肪、糖类摄入的重要性,“0糖0卡0脂”、“无糖”等概念也开始盛行,带有这些标签的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但其中还是有一定的糖和热量的,代糖/甜味剂也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每天喝一杯无糖汽水,患病风险增加18%,因此也需适可而止。

前面我们了解到肌肉含量减少也可增加糖尿病风险,因此增肌也是预防糖尿病的好方法之一。以下饮食的调整将有助于增肌:(1)适当多吃优质蛋白质,如低脂肪的肉类(鱼肉、鸡胸脯肉)、鸡蛋、牛奶、大豆及其制品等,确保肌肉细胞合成有充足的原料,以促进肌肉合成。可每天进食一个水煮鸡蛋,必要时还可以再加1个蛋清。(2)保证体内维生素D储备充分。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常无法满足生理需求,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的最佳方法,每天上午10点-下午2点间,不涂防晒霜,每天至少10分钟,如无法做到足够日晒,可到医院行25羟维生素D测定,如确实缺乏,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D的营养补充剂。(3)补钙。每日两袋250ml的牛奶,或用酸奶替换,两杯酸奶等价一袋牛奶。

2. 运动小贴士

目前推荐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在保证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前提下,运动类型也会影响效果,通常建议有氧运动 抗阻力训练(如弹力带、举哑铃等)相结合,比如每天做30分钟微出汗的有氧运动(如骑车、快走、慢跑),再加上每周3次,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的抗阻力训练。根据年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阻抗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增加骨骼肌含量和质量。避免久坐,每小时坚持起来稍作活动,也对预防糖尿病也有重要作用。

3. 其他生活小贴士

保持规律充足的睡眠(通常推荐6-8小时),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适当放松,减轻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也是预防糖尿病良好的辅助手段。

了解风险,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推手之一,但其他多种危险因素也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最有力的武器。积极减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保护肌肉,我们预防糖尿病的效果将事半功倍!(记者 窦菲涛 通讯员 刘艺文 李玉秀)

来源: 工人日报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说出了真相:背后有六个原因

在医院的每一天,都像是在与健康和疾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作为一名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带着困惑与担忧走进诊室,他们中的许多人,被糖尿病这个 “甜蜜的负担” 紧紧纠缠。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偶然,它往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息息相关。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明明自己的饮食还算健康,没有大鱼大肉,也不是甜品的忠实爱好者,为什么血糖却总是居高不下呢?其实,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神秘杀手”,往往有着我们未曾留意到的因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可能导致糖尿病的日常习惯的神秘面纱。

久坐不动:身体的 “隐形杀手”

一提到糖尿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饮食问题,却常常忽略了活动量对血糖的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长期伏案而坐、极少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看似平常的习惯,却可能是危害健康的 “隐形杀手”。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患者,他是一位资深的办公室白领,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在办公桌前度过。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对着电脑屏幕,处理各种文件和数据。午休时间,别人都在休息或者活动,他却总是坐在椅子上,不是刷手机,就是闭目养神。甚至连起身接杯水这样的小事,他都觉得麻烦,常常拜托同事帮忙。

他向我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时,满是无奈:“我真的太忙了,每天工作都做不完,根本没有时间去运动。有时候加班到深夜,实在太累了,就直接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长期久坐不动的习惯,正在一点点侵蚀他的健康。

长时间缺乏运动,就好比让身体的肌肉进入了 “冬眠” 状态。肌肉是身体消耗血糖的重要器官,当它们长期得不到锻炼,就会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胰岛素就像是身体里的 “血糖调节小卫士”,一旦它的降糖功能受到影响,血糖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

相关研究表明,每多坐一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上升 22%。这个数字听起来或许有些惊人,但它却是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得出的事实。也许你会觉得,工作太忙,根本抽不出时间去锻炼。但其实,哪怕只是在工作间隙,暂时起身伸个懒腰,绕着办公室走几圈,都能让血糖代谢得到显著提升。

就像那位办公室白领,在我的建议下,他开始每天在工位旁边做几分钟简单的拉伸运动。刚开始,他觉得这根本没什么用,不过是浪费时间。但几个月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体重下降了不少,血糖也逐渐稳定了下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睡眠不足:血糖的 “捣乱分子”

你以为睡眠只是让身体休息的时间?其实,它对血糖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大。我记得有一位夜班司机,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昼夜颠倒。每天,他都在夜晚的公路上奔波,白天则疲惫地回到家中,倒头就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往往不足 5 小时。

有一天,他满脸疲惫地来到医院,向我诉说他的困扰:“我最近总是感觉很饿,吃了很多东西还是觉得不够,体重也一直在增加。我去做了体检,结果发现血糖超标了。我真的很奇怪,我平时吃得也不算太油腻,怎么会这样呢?”

事实上,当我们睡眠不足时,身体就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就像拉响了警报。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而皮质醇就像是胰岛素的 “敌人”,它会抑制胰岛素的工作,导致血糖升高。

除此之外,睡眠不足还会改变我们的食欲调节机制。当我们缺乏睡眠时,身体会误以为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运转,于是就会让我们对高糖高脂的食物产生强烈的渴望。长期下来,血糖和体重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不断攀升。

对于那些需要倒班或者工作节奏不规律的人,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尽量固定每天的睡眠时长,哪怕是在白天补觉,也要确保有一段深度休息的时间。睡眠就像是身体的 “修复师”,它不仅能让我们精神焕发,更是血糖管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压力过大:健康的 “无形枷锁”

在现代社会,压力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 “常客”。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压力竟然也是糖尿病的一大诱因。我曾经接诊过一位年轻的 IT 工程师,他为了赶项目,经常没日没夜地加班。每天,他都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度过,精神高度紧张。

有一次,他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血糖飙升到了惊人的程度。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还这么年轻,家族里也没有人得过糖尿病,平时的生活习惯也还算健康,怎么会突然患上糖尿病呢?

当我们承受较大压力时,身体会分泌一系列的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就像是身体的 “紧急能量供应站”,它们会使血糖瞬间升高,以满足身体在 “战斗或逃跑” 状态下的能量需求。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压力往往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

如果高血糖状态长时间持续,胰岛素就会陷入 “疲惫” 状态,它的工作效能就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糖尿病就会悄悄地找上门来。

那位 IT 工程师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开始注重减压。他每天下班后,都会去健身房跑步,用运动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随着压力的逐渐缓解,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血糖也慢慢稳定了下来。这充分表明,糖尿病并非仅仅是生理问题,心理状态对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长期缺乏日晒: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你能想象吗?长期待在室内,缺乏阳光暴露,也可能成为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因素。我接诊过一位退休老师,她平时非常喜欢宅在家里,看看书、追追剧,很少出门。有一段时间,她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她的血糖总是忽高忽低,而且维生素 D 水平严重偏低。

维生素 D 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对骨骼健康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还能助力胰岛素正常发挥功能。研究表明,那些缺乏维生素 D 的人群,相较于常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幅攀升。

长期缺乏日晒,就像是给身体的免疫力和胰岛功能都蒙上了一层阴影。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合成维生素 D,而当我们长期待在室内,缺乏这种天然的 “营养补给” 时,胰岛功能就会逐渐 “减速”,血糖调节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我建议那位退休老师每天清晨外出散步 20 分钟,顺便晒晒太阳。没过多久,她就高兴地告诉我,她的血糖管控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你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小习惯改变,就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如此大的提升。

糖尿病从来都不是 “突然袭击”,它的悄然来袭,往往是我们在生活中未曾留意的点点滴滴积累的结果。久坐不动让肌肉 “偷懒”,降低了胰岛素的作用;睡眠不足让身体处于长期应激状态,打乱了血糖调节;压力过大会让激素失衡,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长期缺乏日晒则会使维生素 D 水平下降,增加患病风险。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习惯,其实正在默默左右着我们的健康。健康是点滴积累出来的,改变从来都不嫌晚,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