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腹部透析(糖尿病腹部透析能活多久)

糖尿病天地杂志社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透析时,必须注意这些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续所带来的并发症,随着近年人口老龄化加剧,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增长,一些并发症也逐渐出现。其中,血管并发症导致的终末期肾病,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一项调查显示,每年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以3%的速度增长,其中60岁以上患者的增速最快。

老年人随着衰老身体机能衰退,较弱的免疫力和减慢的新陈代谢,无法让老年人像年轻人那样去进行肾脏移植,即使强行进行手术,也会面临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肾病的两种透析方式

终末期肾病,简称ESRD,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临床表现有水代谢障碍及电解质代谢障碍;酮症酸中毒;内分泌紊乱及蛋白质、糖、脂肪代谢障碍等。

对于进入终末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建议选择合适的透析方法。常见的透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血液透析,另一种则是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即人工肾)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尿毒症治疗的方法之一,方法是将患者的血液和透析液同时引入透析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及多余的水分。血液透析的优点是无需自己操作,完全是由专业医务人员执行透析治疗。缺点就是在糖尿病患者的血透治疗中,血管通路一直是一个问题,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全身广泛的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在血透建立血管通路时往往会很难找到适当的血管。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的弥散和超滤作用,达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的肾脏替代治疗之目的。腹膜透析的优点是,无须依赖机器,治疗时间可灵活安排,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缺点则是白天每隔4-6小时换液一次,另外因为需要腹部插管,所以可能存在腹腔和出口处感染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透析时的血糖管理

无论是选择腹膜透析还是血液透析,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控制可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2012年日本透析治疗学会曾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透析治疗发布了一项声明,其中提到血糖控制的试行目标:建议透析患者的透析前随机血浆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浆血糖)<180~200mg/dl,糖化白蛋白(GA)<20.0%;有心血管或低血糖事件既往史的患者GA<24.0%。

血糖控制管理一般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对于透析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降糖药的时候,糖友要谨慎选择,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那格列奈和西格列汀为透析患者禁忌。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用于透析患者,但用量应从低剂量谨慎开始。

胰岛素对腹膜透析患者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与患者每日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相对抗,另一方面是与腹膜透析液中的碳水化合物相对抗,因为腹膜透析采用葡萄糖透析液,长期透析可导致体内糖、脂肪代谢紊乱。

《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专家指导建议》中提到,与血液透析不同,腹膜透析液多为含糖透析液,葡萄糖浓度为1.5%、2.5% 或4.25%。腹膜透析液留腹4~6h后,50%~80%葡萄糖被吸收入血。

在腹透患者中使用胰岛素有几点注意:(1)腹膜透析液的吸收会导致血糖波动,建议尽可能将换液时间紧邻进餐时间之前,遵循胰岛素注射-换液-进餐的顺序;(2)胰岛素使用分皮下和经腹腔注射两种方式,尽管后者更利于胰岛素被稳定而持续地吸收,对血糖控制可能更好,但因增加腹膜炎的风险并常增加胰岛素用量而不作为首选方式。在血糖波动较大难以控制时,也可暂时改为经腹腔或并用两种方式;(3)胰岛素剂量可在原基础上追加可覆盖每袋腹膜透析液吸收的糖负荷的量:腹透液糖总负荷量=腹透液量×含糖浓度,白天按50%,夜间存腹按80%的腹膜透析液糖负荷被吸收计算。给定初始追加量后,再根据血糖监测情况酌情调整(此步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4)胰岛素剂型可灵活掌握,可选择预混胰岛素,也可选择餐时胰岛素和基础胰岛素。

对于选择血透的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以调整胰岛素剂量。血液透析多使用无糖透析液,这些患者在透析时或透析后发生低血糖风险增加。建议在透析当日可减量或停用透析前的一次胰岛素,透析时和透析后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值决定是否追加胰岛素。

透析糖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腹膜炎

进行腹透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普通透析患者更易出现营养不良。腹膜炎是主要并发症,因为糖尿病患者腹透需要腹部插管,所以腹腔和出口处存在感染的风险。

胃轻瘫

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胃轻瘫可因腹透而加重。

低血压

糖尿病患者易在血透期间发生低血压,主要是由于患者对低血容量的全身抵抗反应障碍。患者可交替发生透析前高血压和透析时低血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起始透析治疗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发生进展,建议定期眼科随诊。

骨病

接受透析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骨转换、无力性骨病和骨折的风险均高于非糖尿病的透析患者。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透析疗法,血透中需要注意什么?

随着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不断发展,当进入终末期肾脏病后,治疗方法除了常规的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外,主要的治疗措施有肾移植、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由于肾源、经济、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原因,目前透析疗法仍是治疗糖尿病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方法。

透析疗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以血液透析最为常见。虽然二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均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但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及时进行应对和预防,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会有很大的改善。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用的急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手段,它通过将患者体内血液引流到体外,经过血液透析器,血液与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最终将患者血液中多余的代谢废物清除掉,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到体内。

血液透析治疗的主要优点有:

①血液透析更高效,可在短时间内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每次血液透析后体内积存的废物较少;

②对分子量较小的物质(如尿素等)的清除率较高,约高于间歇性腹透4-5倍,故能在较短时间内使患者的血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③操作上较为节省人力和时间,可每周固定时间内到医院2-3次,每次约4小时,若病情发生变化,可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理,整个透析过程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负责操作,无需自己动手。

但血液透析治疗也存在一些缺点:

①需要透析机等较昂贵的高级透析设备,同时对操作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有熟练业务的医护人员团队,故难以广泛使用;

②由于血液透析对机体代谢废物的清除率高,较容易发生透析失衡综合征并出现疲倦、嗜睡、无力及肌肉抽搐等现象;

③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存在血管通路相关风险,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见低血糖、低血压等并发症。

腹膜透析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的优势,能保护患者肾功能,清除大中分子毒素能力较强,但由于血液透析采用的透析液多为无糖透析液,对机体糖代谢影响较低,而腹膜透析使用含糖透析液,长期使用将加重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且患者长期腹膜透析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因此,多数研究结果建议糖尿病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可以首先考虑选择腹膜透析,一旦出现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则转为血液透析治疗。

在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五点:

1液体管理

糖尿病透析患者液体超负荷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包括残肾功能降低、低蛋白血症、高血糖、高盐摄入及胰岛素抵抗等。维持液体平衡是管理糖尿病透析患者的关键目标之一,进行糖尿病透析患者液体管理措施主要有:限水限盐、保护残余肾功能、适当使用袢利尿剂增加尿量排泄等。

2血糖控制

糖尿病透析患者的血糖控制尤为重要。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伤,导致胰岛素代谢紊乱,通过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受体活性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进而导致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增强,同时患者的食欲下降、进食不规律,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等,可以使体内摄取的葡萄糖减少,而且每次血液透析治疗后均会丢失葡萄糖。因此,透析治疗患者常并发低血糖,表现为心慌、胸闷、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糖尿病透析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常用参数。有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8%是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KDOQI及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为7.0%;对于老年人、有多种并发症者及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为8.5%。控制血糖的策略包括适当限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合理应用高渗葡萄糖腹膜透析液、使用胰岛素等。此外,与皮下注射方式相比,腹腔给药方式可使胰岛素迅速、持续地吸收,从而减少血糖波动,有利于血糖控制,但通常需要较高剂量,且腹膜炎及脂质代谢异常的风险增加。因此,对于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血糖控制,皮下注射胰岛素更安全。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提高警惕、加强监测,针对影响血糖的因素采取个体化防治措施。

3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对于改善糖尿病透析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危险因素如糖尿病本身、高龄、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吸烟等,慢性肾脏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白蛋白尿、骨代谢紊乱、贫血、氧化应激、蛋白质能量消耗、炎症,还有透析有关的危险因素如残余肾功能丧失、容量超负荷、高葡萄糖负荷、糖基化终末产物蓄积等。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保护残肾和腹膜功能是防治糖尿病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环节。

4纠正贫血

贫血是透析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在透析人群中,贫血的患病率很高。其原因包括:红细胞生成素相对缺乏、造血原料缺乏、尿毒症毒素、炎症因子、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寿命缩短、溶血和失血等。除此之外,糖尿病肾病患者贫血发生率也比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高。肾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治疗情况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贫血也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是心血管疾病和住院率、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贫血的纠正对肾功能的稳定和心功能的改善都十分有益。

5其它并发症防治

预防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非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定期检测周围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其它合并症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

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时,血糖管理如何做?|临床实战

导读: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如果糖尿病肾病控制不佳,进展到肾衰竭的阶段,需要透析或肾移植,那么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有哪些注意事项。

糖尿病肾病的两种透析方式

终末期肾病,简称ESRD,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临床表现有水代谢障碍及电解质代谢障碍;酮症酸中毒;内分泌紊乱及蛋白质、糖、脂肪代谢障碍等。

对于进入终末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建议选择合适的透析方法。常见的透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血液透析,另一种则是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即人工肾)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尿毒症治疗的方法之一,方法是将患者的血液和透析液同时引入透析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及多余的水分。血液透析的优点是无需自己操作,完全是由专业医务人员执行透析治疗。缺点就是在糖尿病患者的血透治疗中,血管通路一直是一个问题,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全身广泛的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在血透建立血管通路时往往会很难找到适当的血管。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的弥散和超滤作用,达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的肾脏替代治疗之目的。腹膜透析的优点是,无须依赖机器,治疗时间可灵活安排,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缺点则是白天每隔4-6小时换液1次,另外因为需要腹部插管,所以可能存在腹腔和出口处感染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透析时的血糖管理

无论是选择腹膜透析还是血液透析,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控制可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2012年日本透析治疗学会曾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透析治疗发布了一项声明,其中提到血糖控制的试行目标:建议透析患者的透析前随机血浆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浆血糖)<180~200mg/dl,糖化白蛋白(GA)<20.0%;有心血管或低血糖事件既往史的患者GA<24.0%。

血糖控制管理一般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对于透析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要谨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那格列奈和西格列汀为透析患者禁忌。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用于透析患者,但用量应从低剂量谨慎开始。

胰岛素对腹膜透析患者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与患者每日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相对抗,另一方面是与腹膜透析液中的碳水化合物相对抗,因为腹膜透析采用葡萄糖透析液,长期透析可导致体内糖、脂肪代谢紊乱。

《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专家指导建议》中提到,与血液透析不同,腹膜透析液多为含糖透析液,葡萄糖浓度为1.5%、2.5% 或4.25%。腹膜透析液留腹4~6h后,50%~80%葡萄糖被吸收入血。

在腹透患者中使用胰岛素有几点注意:(1)腹膜透析液的吸收会导致血糖波动,建议尽可能将换液时间紧邻进餐时间之前,遵循胰岛素注射-换液-进餐的顺序;(2)胰岛素使用分皮下和经腹腔注射两种方式,尽管后者更利于胰岛素稳定而持续地吸收,对血糖控制可能更好,但因增加腹膜炎的风险并常增加胰岛素用量而不作为首选方式。在血糖波动较大难以控制时,也可暂时改为经腹腔或并用两种方式。(3)胰岛素剂量可在原基础上追加可覆盖每袋腹膜透析液吸收的糖负荷的量:腹透液糖总负荷量=腹透液量×含糖浓度,白天按50%,夜间按80%的腹膜透析液糖负荷被吸收计算。给定初始追加量后,再根据血糖监测情况酌情调整(此步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4)胰岛素剂型可灵活掌握,可选择预混胰岛素,也可选择餐时胰岛素和基础胰岛素。

对于选择血透的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以调整胰岛素剂量。血液透析多使用无糖透析液,这些患者在透析时或透析后发生低血糖风险增加。建议在透析当日减量或停用透析前的一次胰岛素,透析时和透析后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值决定是否追加胰岛素。

透析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 腹膜炎

进行腹透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普通透析患者更易出现营养不良。腹膜炎是主要并发症,因为糖尿病患者腹透需要腹部插管,所以腹腔和出口处存在感染的风险。

2. 胃轻瘫

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胃轻瘫可因腹透而加重。

3. 低血压

糖尿病患者易在血透期间发生低血压,主要是由于患者对低血容量的全身抵抗反应障碍。患者可交替发生透析前高血压和透析时低血压。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起始透析治疗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发生进展,建议定期眼科随诊。

5. 骨病

接受透析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骨转换、无力性骨病和骨折的风险均高于非糖尿病的透析患者。

转载自:糖尿病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