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之塔(糖尿病之家)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久坐、营养过剩 年轻“糖友”增多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李晓姗、黄燕)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期间,世界各地标志性建筑陆续亮起蓝光,呼吁各国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广州塔也为呼吁控糖点亮蓝光。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薛耀明教授介绍,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1.6%。为了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积极响应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中华医学会的号召,启动年度“蓝光行动”,于10-11月期间在省内各个城市开展糖尿病筛查、患者宣教等公益活动和科普宣传。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延兵教授指出,我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糖尿病人数的62%。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绝大多数人营养过剩和久坐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控制糖尿病、强化糖尿病健康管理,刻不容缓!他强调,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人人都应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如果长期血糖得不到良好的控制,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最终将会导致心脏、眼、肾脏等多器官损坏,严重者致残甚至致死。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主委严励教授表示,糖尿病患者长期的管理非常重要,其中包括糖尿病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糖尿病前期和肥胖患者的饮食管理,糖尿病饮食、运动管理,自我血糖监测,定期门诊随访复查和定期完善并发症筛查,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糖尿病综合管理等。实现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治疗糖尿病,血糖达标、综合达标至关重要,同时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源: 广州日报

广州塔变蓝迎糖尿病日 专家:营养过剩、久坐会致糖代谢异常

2021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5日晚7时至7时30分,广州塔通身亮起蓝光,参与糖尿病日“蓝光行动”。专家提醒,营养过剩和久坐是导致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健康管理刻不容缓。

11月5日,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在广州宏城公园举办202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蓝光行动”活动。通讯员供图

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11.6%

联合国糖尿病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2007年起“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标志性建筑将亮起蓝光,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旨在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在全民普及中的重要性。据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薛耀明教授介绍,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1.6%

为了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积极响应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中华医学会的号召,11月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宏城公园举办202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活动,进行健康操活动,同时在地标建筑广州塔点亮蓝光,广州市内三个学会的委员参加本次活动。

2021年“蓝光行动”形式丰富多样,10-11月广东省各个城市开展糖尿病筛查、糖尿病患者宣教等公益活动,鉴于疫情原因,同时展开微头条、科普征文和摄影展等形式新颖的线上科普宣传活动。

11月5日,202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蓝光行动”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营养过剩和久坐是导致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延兵教授指出,我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糖尿病人数的62%。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绝大多数人营养过剩和久坐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

“在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中,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5%、32.2%、49.2%,虽然较以往有所改善,但都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农村更明显,因此控制糖尿病,糖尿病健康管理,刻不容缓!”他强调,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人人都应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如果长期血糖得不到良好的控制,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最终将会导致心脏、眼、肾脏等多器官损坏,严重者致残甚至致死。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主委严励教授表示,糖尿病患者长期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其中包括糖尿病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糖尿病前期和肥胖患者的饮食管理,糖尿病饮食、运动管理,自我血糖监测,定期门诊随访复查和定期完善并发症筛查,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糖尿病综合管理等。

实现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治疗糖尿病,血糖达标、综合达标至关重要,同时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李晓姗 黄燕

全家健康饮食 有助“糖友”控糖

来源:广州日报

11月14日晚上,广州塔亮起蓝光,标志着广东启动大型糖尿病防治宣传“蓝光行动”。

11月14日晚上,广州塔亮起了代表糖尿病患者希望之光的蓝光,标志着广东启动大型糖尿病防治宣传行动的“蓝光行动”。在南方医院的一场“蓝光行动”糖尿病义诊现场,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薛耀明教授介绍,在糖尿病发病率日趋增高、年轻化的当下,家庭的配合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规范治疗十分重要。“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起居饮食生活方式都有很多讲究,家人动员起来,一起保持健康生活,能很大促进患者康复的信心。”

医学指导/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薛耀明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李晓姗、黄燕

不足二成农村“糖友”自测血糖

薛耀明教授介绍,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良好的血糖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系统的损害,累及心脏、脑、神经、肾脏、视网膜及肢体等,出现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肢体坏疽甚至截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仅靠医护人员在医院短期的治疗与管理并不能实现血糖的长期达标,绝大多数时间都需要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然而,一半以上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教育,低于1/4糖尿病患者家属接受过相关培训。薛耀明表示,在我国具有家庭自测血糖行为的患者城市为40%左右,农村则不足20%。

家庭支持得力有助“控糖”

“血糖管理重在平时,糖友自身的管理自然很重要,但是家人的监督和关爱也同样必不可少。” 专家表示,糖尿病因病程长、病情易波动反复、治愈困难、需长期服药、部分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并发症多等特点,更是一种心身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影响病情。良好的家庭支持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正性的心理环境,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长期控制疾病的作用。

例如糖尿病患者的家人应该和患者共同学习糖尿病知识,做为糖友的后勤保障,家属应该和糖尿病患者一起健康饮食、全家动员一起运动、提醒并协助患者规范地进行血糖监测、督促监督患者按时、按量使用药物、在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救助。同时,还应为患者带去鼓励、关怀与支持。这些来自家庭的有力支持,对帮助糖尿病患者提高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稳定血糖,降低急慢性并发症,获得长期受益产生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试想你当着一个减重的人猛吃蛋糕雪糕火锅,他能抵挡得住吗?对于控制饮食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一样的。”薛耀明说。

澄清:“控糖”不是不能吃米饭 “苦味”食物降糖无根据

不少糖友认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甜的东西不能吃,连含有淀粉的米饭都不能吃。专家表示,控制血糖只是其中一项措施,平时科学饮食的要点是“均衡”,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并非半颗米都不能吃。坊间还传闻,吃“苦”味的食物可以“降糖”,比如苦瓜。薛耀平说,这个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糖尿病患者也并非一点糖分都不能摄入,也可以摄入部分有“甜味”的代糖。

支招:居家“控糖”注意这些细节

控制体重:早期轻症仅通过减肥也可能治愈

薛耀明介绍说,肥胖是公认的糖尿病高危因素。控制体重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临床发现,早期因肥胖导致的轻症糖尿病患者,如果一年以内减重15公斤,60%可以恢复正常的血糖指标,达到治愈。

坚持服药:并非血糖达标就可擅自停药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各项功能都会正常退行,包括调节胰岛素作用的功能。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必须坚持终身服药,只有极少一部分的人能够达到停药。而血糖数值也不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所以按照医嘱长期规范服药很重要,不得光看血糖指标擅自停药。

足部护理:秋冬泡脚要注意细节

“糖尿病足”是常见的糖尿病症状之一。秋冬季更是糖尿病足极其容易发作的季节。薛耀明提醒,“糖友”在秋冬季尤其需要注意足部保暖和卫生情况,避免因足部受凉导致血管收缩引发症状;冬天泡脚要注意水温不能过高,最好不要超过37摄氏度。泡完脚后务必用吸水性强的柔软毛巾擦干脚,尤其是脚趾之间不能忽略。冬天最好不要用电热毯、热水袋或加热器等烘脚。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