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右胸痛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胸痛)

文汇 0
文章目录:

封控期间突发胸痛怎么办?糖尿病高血压怎么管?瑞金医院专家为你支招

今天是浦西封控第一天,浦东、浦南地区在完成核酸筛查后开启阶梯式管控。

疫情之下,身处封控区的居民,如果突发胸痛、肚子痛,应该怎么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如何做好健康管理?万一被烫伤、扭伤,又该怎么处理?瑞金医院专家针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疫情封控期间,突发胸痛怎么办?

遇到这样的胸痛,莫慌!

若胸痛的部位固定,伴有压痛,一般为局部炎症引起,多数可自愈,但如有进一步加重趋势,或局部有肿、痛的感觉,需考虑胸外科疾病。

若胸痛位于胸骨后,呈烧灼感,伴反酸、胃部不适,则可能是胃食管反流,需考虑消化道疾病。

若胸痛伴有咳嗽、咳痰,且咳嗽或深呼吸时可诱发加重,则可能是肺部疾病。

若胸痛持续时间极短,瞬时或数秒钟好转,多为神经痛,通过改善作息、注意休息,一般可自愈。

及时且正确的鉴别和诊断对于胸痛患者来说十分关键,详细且有针对性的检查是诊断胸痛的重点,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胸痛病因。

如果是这种胸痛

要当心!

胸部不适:大多数心脏病的发作时,胸部中央、心前区会出现不适,持续性的或时有时无都有可能,疼痛一般是压榨样的、闷痛等。

上半身其他部位不适:一侧或双侧上肢、背部、颈部、下巴或上腹部出现的疼痛或不适。

气短:这可以伴随或不伴随胸部不适。

其他征象:包括出冷汗、恶心或头晕等。

心脏病发作的家庭急救

让患者保持镇静,停止活动,平静心情,这可以减少心肌的耗氧量。

拨打120急救电话。

服用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都可含服,一般几分钟以后胸痛可以缓解。

及时送医就诊。

如意识不清,呼吸停止,需实施心肺复苏。

重要提示

老年人、女性或糖尿病人的心脏病发作症状往往不典型,比如表现为烧心、消化不良等,他们可能会出现背部、下巴、颈部或肩部不适。因此尤其需要注意。

很多人不愿承认他们的不适是由于心脏病发作引起的,如果怀疑某人是心脏病,请迅速打急救电话,不要犹豫,因为病情瞬息万变。

建议走胸痛绿色通道进行救治。

疫情封控期间,肚子痛怎么办?

腹痛急救方法

撕裂样剧烈腹痛

一般来说,单纯的撕裂样剧烈腹痛不伴有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的话,多为腹主动脉夹层。这类疾病非常危险,需要第一时间就诊。

如果存在长期高血压或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应当密切关注。

转移性右下腹痛

一开始是左上腹不舒服、轻微恶心,经过短时间又出现脐周疼痛,最后出现右下腹痛,且用手压迫右下腹时可伴有疼痛,这是最常见的急性阑尾炎,若出现这些症状,需要进行医疗咨询,必要时急诊就诊。

腹部胀气、胀痛

①女性病人要考虑宫外孕和卵巢囊肿蒂扭转:

以突发的或逐渐加重的下腹部疼痛为最早期表现,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宫外孕常见于月经停止、有性生活史,其呈现一个加重的过程,心慌、气急、面色苍白;卵巢囊肿蒂扭转主要是突发患侧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用手按压患侧有压痛,且可见下腹部肌肉紧张。需要立刻去急诊。

②肠梗阻:

出现腹痛(痛)、恶心呕吐(吐)、腹胀(胀)、 停止放屁(闭),尤其是以往有手术史的病人更应该急诊就诊。“痛、吐、胀、闭”4大症状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

常见疾病可能是机械性肠梗阻(手术病史、疝气等)、还有一种是肠系膜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麻痹性肠梗阻,尤其是有血栓病史的病人,更应注意;高龄病人也可见肿瘤导致的肠梗阻。

③消化道穿孔:

突发的腹部剧烈疼痛,此时用手按压腹部会有压痛、松开手时也有疼痛(反跳痛)。

④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这也是急腹症常见的疾病。如果出现中上腹部疼痛、发烧和黄疸(三大症状的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先腹痛、再发烧,最后可见黄疸),且有胆结石的病史,应高度怀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黄疸可以通过其它人观察自己的眼白查看,也可见小便比原来的的颜色更加发黄。

但是老年人(≥65岁),上述3大症状不典型,尤其是没有腹痛的情况下,先出现发烧,之后有黄疸,此时均应积极就诊。

⑤突发的难以忍受的中下腹绞痛伴有恶心,可见血尿,尤其是有肾脏结石病史的病人,应高度警惕肾绞痛。

疫情封控期间,糖尿病怎么管理?

疫情风控期间,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居家隔离,怎样轻松管理血糖?

01

目前我国新冠病毒感染以Omicron 变异株为主,其传播力强。糖尿病患者怎样预防感染?首先应做到非必要不外出,有效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02 居家隔离期间,应保持怎样的血糖水平?

对于如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建议空服血糖维持在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10mmol/L为宜。如已确诊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血糖控制范围可以略高于正常值,空服血糖维持在8-1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12 mmol/L即可,不要求太低的血糖值,以避免低血糖发生并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03 如居家期间发生低血糖,应如何应对?

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出汗、心悸、头晕、手抖、饥饿感等,则立即测指间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即诊断低血糖),同时尽快进食含糖食物,果汁,葡萄糖水,糖果等,若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则应及时就医。

04 原来的降糖药物不够用了该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长期单用口服降糖药,或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或单用胰岛素等情况,在疫情居家期间药物不够用,又不能及时获得药物时,短期内可适当减少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用量,同时,减少进食升糖快的食物,如淀粉类(如米面、土豆、红薯、南瓜和山药等)、高糖水果,含糖饮料等,适当增加优质蛋白(鱼、肉、奶等食物)。能够活动的患者,增加室内运动(原地踏步、太极拳、广播操等),并及时关注周边医院的门急诊开诊情况,尽快联系医院获得药物。

05 居家隔离期间,糖尿病患者遇到常见感染怎么办?

如尿路感染,牙痛等情况,并不急于去医院就诊。应增加饮水、漱口等对症处理,亦可拨打热线,寻求医生帮助。

疫情封控期间,高血压病人要当心什么?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在疫情管控期间,高血压患者如何才能坚持管理好血压呢?

01 药物治疗

一定要坚持服药。封控居家期间,一定注意不要自行减药或者停药。不管是停药,还是减药都可能造成血压波动,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了避免药物用完导致停药,应尽量提前通过互联网医院或居委会获取药物。如果出现了血压轻度或中度升高,或怀疑药物副反应,可先通过互联网医院咨询医师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02 出现何种情况应外出就医

如出现血压水平明显增高,出现高血压急症或危象,即血压突然显著升高,通常超过180/120mmHg,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的表现,可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痛等,提示可能并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应立即联系居委会,联系120救护车,尽快就医,等待时,务必保持冷静,避免焦虑、恐惧,避免因情绪紧张进一步加重病情。

疫情封控期间,烫伤了怎么办?

家庭急救记住这五个字

日常烫伤急救处理可以牢记“冲、脱、泡、盖、送”的原则!

烧烫伤后的即时用冷水“冲”淋降温;

“脱”去浸满热液的衣物;

“泡”指的就是冷疗:将烧伤创面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淋或浸入干净的冷水中,温度以5-20℃为宜。持续时间以冷源去除后不痛或稍痛为准,一般在半小时至1小时;

然后用干净敷料、毛巾、床单等“覆盖”创面;

最后妥善地“转送”医院。

烫伤后,千万别做这些事

烧烫伤后不要向创面上随意涂抹药物,如红汞、龙胆紫等,以免影响医生对创面的观察和深度的判断;且红药水含有汞,大量使用可引起汞中毒。

也不要涂抹不易清除物质,如黄酱、酱油、香油、牙膏、香灰等,这些物质对创面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反而会妨碍清创和增加创面污染的机会。

疫情封控期间,家里有人扭伤怎么办?

扭伤急救方法

大多数人,受伤后往往做不到正确及时处理,15-65%的患者可能3年后还未完全愈合。第一时间按摩、热敷、活血化瘀,或是逞强继续运动,都是错误的。

急性损伤初期,牢记“POLICE”口诀

保护(protect)

要立即停止走路或运动,并尽可能以适当的工具及姿势进行防护,避免二次伤害。

适当负重 (optimal loading)

损伤初期休息过后,可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前提下,主动地活动踝关节并适当负重,以早期锻炼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

休息仅限于踝关节损伤初期,且时间应尽可能短,因为踝关节长时间无负重,会对关节存在潜在伤害,如僵硬,肿胀消退缓慢,还可能导致关节组织生物力学和形态的负性改变。

冰敷(ice)

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通过冰敷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抑制肿胀。每次10-20分钟,每天3次以上,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敷在患处,可用湿毛巾包裹冰块,以免冻伤。

加压包扎(compression)

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的踝关节,适当加压,以减轻肿胀。注意不要过度加压,会适得其反,造成远肢体的肿胀、缺血。

抬高患肢(elevation)

休息时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位置,增加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促进恢复,比如睡觉时用枕头垫高患肢。

崴脚急救方法

急性损伤初期,牢记“POLICE”口诀:

如有就诊问题,请打瑞金医院24小时热线:400 619 7000

作者:瑞金医院 童建菁等

编辑:顾军

糖尿病患者要小心,胸痛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

案例 :某天晚上,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聊着天,退休在家的父母说到,经常搭伴在小区跳广场舞的隔壁李大爷最近常常会感到胸部有一股灼烧,好像辛辣的食物卡在喉咙中,并且伴发胸痛。加上李大爷本身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所以怀疑自己是不是并发了冠心病。听完父母说的症状后,我对父母说,不排除冠心病的可能性,但是也有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胃灼烧和胸痛。几天后,父母回家告诉我隔壁李大爷去医院检查后,发现真的是胃食管反流惹的祸。

胸痛并非都是心脏出了事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咽或呼吸道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

它是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一,许多成人会有食管反流症状,少数胃食管反流患者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在5%~6%。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增加、过度饮酒、体力劳动、社会因素、心身疾病、家族史等。

但有时候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些非典型症状,会让患者误以为是另外一种疾病。就比如上述李大爷所认为的冠心病。

虽然胃食管反流病和冠心病都会引起胸痛,但还是有区别的。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多呈烧灼样痛,也可呈针刺样痛或钝痛,疼痛与进食不当、平卧或坐位、弯腰等有关,起立、饮水或服用抑酸药后能使胸痛逐渐缓解。胸痛常伴有反酸、烧心、夜间反流、腹胀、嗳气等食管症候群。部分患者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二样耳聋、咽部异物感、咳嗽、喘息、胸闷等食管外表现为主要症状。

而由冠心病或者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胸痛部位位于胸骨中下段,呈压榨样闷痛、绞痛、钝痛。常伴有胸闷、心悸、发热。

当然也有部分患者胸痛的病因系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患者如果不放心,在消化科检查过后,也可以去心血管内科检查一下。

两类糖友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

近些年,一些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 增加和胃酸反流症状恶化之间的直接联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超重患者也逐渐增多,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肥胖人群来说,因为自身存在胰岛素抵抗,所以容易摄入过量的饮食,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的风险增加。

除了肥胖外,胃轻瘫也易增加胃食管反流风险。

糖尿病患者肠胃功能紊乱时易出现胃轻瘫。胃轻瘫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迟。多数患者有早饱、食欲减退表现,晨起明显。部分患者伴上腹部胀痛,少数患者可有腹泻或便秘表现。发作性干呕常见,可伴反复呃逆,进餐时或进餐后加重。也有部分患者空腹存在恶心表现。严重的胃轻瘫可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4小时内进食的胃内容物,也可出现隔夜食物。部分患者呕吐后腹胀可稍微减轻,但通常无法完全缓解。若患者长期食欲减退或反复恶心、呕吐,可出现明显消瘦、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出现营养不良、贫血。

当长期出现胃排空延迟就容易会导致胃内容量增加、胃分泌物增加,从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的机会。

另外,还有一点要提,二甲双胍常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但是对于某些患者来说,二甲双胍也会造成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嗳气、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很容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所混淆。不过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一般都发生于糖尿病治疗的早期,且多数患者能够耐受。通常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不良反应基本可消失。而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每周一般发生超过两次,持续超过3周时,就会转变为慢性疾病。如果长期存在恶心、嗳气、呕吐等症状,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病的存在可能性。

胃食管反流患者日常需牢记这六点

1 饮食上注意少食多餐,吃低脂饮食,避免进食甜食、酸性和刺激性食物,可减少进食后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

2 超重者宜减肥。因为过度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可促进胃液反流,特别是平卧位尤甚,故应积极减轻体重以改善反流症状。

3 卧位床头垫高15~20cm,对减轻夜间胃液反流是一个很有效好办法。

4 有人睡眠时喜欢将两上臂上举或枕于头下,这样可引起膈肌抬高,胃内压力随之增加,使胃液逆流而上,所以应当改变不良的睡姿。

5 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腹式呼吸练习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积极作用。

6 戒烟戒酒很重要。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之一。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反流。

天地知识库

胃食管反流病分四个期

胃食管反流一般分为四个期,其中胃食管期出现的胃灼烧、烧心和反流是常见的典型症状,其后三期出现的呕吐、流涕或者哮喘等症状一般属于非典型症状。

(1)胃食管期:胃内容物进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背痛、嗳气、吞咽困难等症状。

(2)咽期:反流物到达咽喉部,引起咽喉疼痛、咽异物感、声音嘶哑等。

(3)口鼻腔期:反流物到达口腔、鼻腔、中耳,引起口腔溃疡、流涕、鼻滴后流、打喷嚏、鼻塞、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4)喉气管期:反流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咳痰、憋气、哮喘、吸入性肺炎、肺纤维等,此期症状最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会发生喉痉挛危及患者生命。

糖友旅游途中胸痛查出急性心梗,高温天里“三高”人群更需警惕

武汉晚报8月23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武欣迎 杨京)在旅游途中,一名女子突感胸口疼痛,返回武汉后就医查出急性心梗,好在治疗及时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市民陈女士现年42岁,有糖尿病病史,血脂也有些高。前段时间,她和亲友一起前往省外旅游。就在行程即将结束前,陈女士感觉胸口有些隐隐作痛。直到返程路上,胸痛胸闷的症状开始加重。她没敢耽搁,返回武汉后随即来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就诊。

在医院常青院区心血管内科,详细检查发现,陈女士心脏冠状动脉出现了三支病变,其中前降支出现了闭合,心衰指数也几乎“爆表”,情况相当危急。随后,医护团队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IABP)的支持下,为患者进行了介入手术,将闭塞的血管及时开通。再辅以抗心衰等治疗,患者的心脏功能最终得以恢复。

武汉市第四医院常青院区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刘晓刚介绍说,夏季高温天气下人体血管扩张,出汗增多,血液黏稠度变高,心脏的负担也会增加,容易引发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相关检查还发现,陈女士的血糖和血脂一直控制得也不太好,加上旅途的劳累,这都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刘晓刚还提到,过去一般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男性要高于女性,女性通常也集中在绝经期之后的年龄段。但从最近的情况看,科室已经收治了多位女性患者,而且年纪都不大。他也提醒广大市民,无论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胸痛胸闷等症状都要提高警惕。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更要控制好相关的指标,并注意防暑和补水。

【编辑: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