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没特征(糖尿病没有任何症状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犹如“慢性癌症”。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位于世界第一。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患者的血管受损,出现血管硬化,从而诱发并发症,损害肾、心、眼、神经、皮肤等部位。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这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1、不爱运动
如今,“葛优躺”和“北京瘫”已经成为年轻人休息的首先姿势。
但是,医生提醒:“葛优躺”和“北京瘫”并不提倡,因为这种姿势容易使年轻人骨骼畸形。同时,容易罹患糖尿病。
大多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引起的,而肥胖,就是不爱运动、久坐等原因导致的!
运动可以激发胰岛素的活性,但很多人经常不运动,其时每天运动35分钟或者每周运动4小时可能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下降80%!
2、不爱做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快餐,尤其是外卖!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已经快几个月没“开火”了!
然而,我们暂且不说快餐、外卖等食物是否卫生,这些商家经常为了经济、增加口感,用的都是便宜的食材,而在调味料上,多放油、盐等重口味食物!
这样的饭菜,属于不平衡膳食,盐分和油脂往往超标,绿叶蔬菜不足。长期饮食热量超标,可导致高血糖、高血脂。
3、不爱起床
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人,早上不爱起床,爱睡懒觉。这对血糖的影响不大,但是睡懒觉的人,饮食规律就会破坏,这对血糖的影响就大了!
睡懒觉的人,早餐吃不了,午餐吃的就多,而饱食之后,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好,容易升高血糖,长期会导致身体肥胖。
若吃了早餐,午餐吃会吃的少,也会对身体控制血糖产生影响。
4、不爱休息
很多人白天上学或者上班时没精神,一到晚上“小宇宙”就开始爆发了,精神抖擞,总觉得自己不玩点什么,对不起自己美好的漫漫长夜。
于是,很多人睡前都会玩很久的手机,甚至会关了灯玩,这对眼睛是非常不好的!
血糖升高时,最易损伤眼睛的血管,产生视网膜病变,加速病变的速度!
此外,有的人玩着玩着,就熬夜了,熬夜对血糖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熬夜,会破坏生物钟,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增高,还会使血红蛋白带二氧化碳个体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消耗血糖量减少。
一旦“皮肤”出现这4个表现,最好尽快去查一下血糖,糖尿病来了
1、皮肤潮红
照镜子的时候不妨自检一下,如果脸上的皮肤不是因为过敏等原因导致的,长时间的发生潮红,还能明显的看到有血丝,红色层片,就要小心是不是体内的血糖过高了,这类现象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是很常见的。
除了脸部之外,指甲边上,和小腿上也会出现皮肤发红的症状。自检一下看看,如果长期的潮红不退,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导致的了。
2、足部溃疡
长时间体内血糖过高,对人体的循环和神经都有一定的损害,那么一旦有了伤口,也是很难愈合的。
皮肤会经常出现干裂的现象,足部如果出现溃疡,可能就会造成足部的逐渐坏死,给愈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脚上长时间的伤口无法愈合,就要考虑是不是因糖尿病的信号了。
3、皮肤上起疱疹
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皮肤上会出现一些疱疹,看起来这种疱疹就像灼伤性的疱疹一样,但疱疹的周围有红晕,一般在手指、脚趾、手足的背面或者底部边缘有这样的疱疹。
单个或者多个的出现,几周类会自愈,但是反复出现,如果是这样的状况,就得赶紧就医检查了。
4、皮肤瘙痒
有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常有剧烈痒感,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冬天皮肤比较干燥,如果每天洗澡的话可能会造成皮肤干燥。但是也不排除是因为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导导致的,可能全身瘙痒,也可能局部瘙痒。
生活中,坚持“两个一”,帮助控血糖,防并发症
第一个:一份硒元素
补硒可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整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抗感染及预防并发其它疾病的坚固防线。
其实无论你血糖高或低,都可以吃一些含硒的食物,如海产品,黑米等。
如果家里条件还不错的可以选择一些我国富硒地区产的纯天然富硒农产品,如富硒安康的紫阳毛尖,一些富硒米等,富硒地区的紫阳毛尖等农产品,可以快速补硒,并且没有副作用。
第二个:一套“降糖操”
1、原地踮脚
两脚与肩同宽,以每分钟65-75次的频率,反复踮起后脚跟,提起的速度快一点,在最高点停留一下,反复做200次左右,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
2、上肢拉伸
双手的十个手指,交叉向上,伸过头顶,上臂尽量夹住两个耳朵,保持十秒钟放下,休息两秒后,反复拉伸上肢,可以向上、向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拉伸,这个动作可以调动原本静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从而血液中含氧量大大增加。
3、举重
有哑铃的可以举哑铃,没有可以拿一本书或者一瓶水,举到左右耳之上的位置即可,每周锻炼两到三次,每次15到20分钟,这样可以增加肌肉的容量储存,降低血糖水平。
4、揉腹部
双手叠放在腹部,按照每分钟30次的频率,顺时针按揉腹部,手可以稍微用力,每次三分钟以上,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血糖,还可以改善便秘。
通过以上几个小动作,可以消耗能量,增加肌肉重量,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样血糖自然就降了。
坚持做,效果更佳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调查发现: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一般都有4个特征,你有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病听着熟,离得也近。你随便问几个亲戚朋友,可能都有几个“中招”的。
可问题是,有些人一辈子吃得香、喝得欢,天天和甜品、碳水打交道,却从没沾上糖尿病的边。
这让不少人心里直嘀咕:这到底是啥天赋?还真别说,这事还真和一些身体特征有关。
调查发现,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身上往往有4个“隐藏技能”,不知道你有没有中一个。
特征一:肚子上没“游泳圈”肚子上有没有脂肪圈,和糖尿病的关系真挺大。肚子大的人,也就是腰围超标的,患糖尿病的风险往往高出好几倍。为什么?关键在于脂肪。
身体里的脂肪分两种,一种是皮下脂肪,摸起来软软的,问题不大;另一种是内脏脂肪,藏在肚子深处,包裹着肝脏、胰腺这些重要器官,堪称“麻烦制造机”。
内脏脂肪太多,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
胰岛素是负责把血糖“搬运”到细胞里的,脂肪多了,细胞对胰岛素就不灵敏了,血糖也就开始在血液里“打转转”。长此以往,糖尿病便会悄然登门。
研究显示,腰围超过90厘米的男性,和腰围超过85厘米的女性,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正常腰围的人高出两倍以上。
那些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往往腰围保持在健康范围内,肚子上几乎没什么多余的脂肪。
这类人不是天生瘦,而是平时管住嘴、迈开腿,身体代谢效率高。
特征二:吃饭慢,特别讲究咀嚼吃饭速度快不快,看似小事,其实影响还挺大。狼吞虎咽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而那些吃饭慢、喜欢细嚼慢咽的人,反倒很少中招。这背后和胰岛素的分泌节奏有直接关系。
当你吃饭的时候,血糖会因为食物的消化而上升。如果吃得太快,血糖会短时间内快速飙升,胰岛素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分泌,用来“拦截”多余的血糖。
长时间这样,胰岛细胞容易疲劳甚至“罢工”,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也就跟着来了。
而细嚼慢咽的人,吃饭时血糖上升得慢,胰岛细胞的工作节奏也会更加稳定。
调查发现,那些每口饭嚼20下以上的人,血糖水平更稳定,胰岛素敏感性更高。这个习惯虽然简单,但却是保护身体代谢系统的重要一环。
特征三:很少熬夜,作息特别规律熬夜的人可能不知道,糖尿病离他们更近了。睡眠匮乏或者长期作息紊乱,会致使身体生物钟陷入混乱,从而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代谢效率。
那些喜欢早睡早起、作息规律的人,糖尿病的风险低得多。
有个研究特别有意思,科学家发现,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了30%。也就是说,同样的血糖,睡得少的人需要更多胰岛素才能处理。
这种“效率低下”的状态,让胰岛细胞一直在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胰岛素分泌就跟不上了。
另外,长期熬夜还会导致激素紊乱,比如升高皮质醇水平。
皮质醇本身是个“血糖升高器”,它的作用就是让血糖增加,保证身体在“应急”状态下有足够的能量。但如果皮质醇水平一直高,血糖长期偏高,糖尿病也就离得不远了。
特征四:饮食简单,爱吃“原生态”食物那些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吃得都挺简单,特别喜欢原生态的食物,比如全谷物、粗粮、蔬菜和水果。
而高油、高糖、高盐的重口味饮食,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敬而远之”。
高糖高油的食物会让胰岛素水平频繁波动,久而久之,胰岛素的效果会打折扣,导致胰岛素抵抗。
尤其是含糖饮料和甜品,这些东西消化快,血糖“蹭蹭”地往上爬,直接让胰岛细胞被“压榨”。
相反,那些爱吃粗粮和蔬菜的人,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含量高,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防止血糖短时间内飙升。
而且,粗粮具有较高的营养密度,富含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有利于维持胰岛细胞的健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
参考资料[1]尹宜群.糖尿病的认识、预防与日常护理[J].科学之友,2024,
糖尿病“不痛不痒”,出现5种表现,或是并发症“报到”,别忽视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很多糖尿病者都知道,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而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已患上糖尿病,主要是没有明显症状。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是血管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会发生血管硬化,从而使微血管、小血管、大血管出现硬化,诱发不同的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其中,急性并发症的致命率很高,而慢性并发症虽然不会立即致命,但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耽误。
糖尿病“不痛不痒”,出现5种表现,或是并发症“报到”,别忽视!
表现一:休息时,心率较正常快
当糖尿病者静止休息时,感觉心率加快,可达每分钟心率多在90次以上,同时伴有心悸、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等情况,小心是心梗找上门,需尽快就医。
切记,糖尿病者的心梗发生时,会出现无明显疼痛感,主要是长期高血糖环境下,导致末梢神经病变,使疼痛感下降。
此外,有些糖尿病者呈“固定心率”,简单说,是心率不会随着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这种情况也要知道。
表现二:出现水肿、“泡沫尿”
当身体的脚踝、眼睑处出现水肿时,要考虑肾脏出了问题。
若伴有“泡沫尿”,可能是尿液中蛋白质超标引起的,这种情况,或是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肾脏病变。
一般来说,糖尿病肾病是肾小管发生了硬化,导致蛋白质过滤异常,出现蛋白尿、水肿等表现。
表现三:足部触觉感减退、发凉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当感觉足部发凉时,或是血液循环不够引起的。
对糖尿病者来说,如果出现足部触觉感减退,甚至出现蚁行感、针刺感、烧热感等,可能是糖尿病足及周围神经病变了。
表现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糖尿病者近期出现视力下降,或看东西模糊,甚至感觉眼前有东西挥之不去,可能是眼底视网膜发生了病变。
主要是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下,会使视网膜发生病变,导致葡萄糖及代谢物进入眼球晶状体内,使屈光力增强,从而出现视物模糊。
表现五:皮肤干燥,出现瘙痒
糖尿病者若出现皮肤干燥,甚至感觉瘙痒无比,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了神经病变的表现。
当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会引起神经纤维萎缩,从而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神经病变还会引起腹胀、恶心、餐后不适等“糖尿病胃轻瘫”的表现。
控制好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做好3件事:
第一:定期复查
实际上,确诊糖尿病不可怕,只要定期进行复查,了解血糖水平,知道病情的发展,是能够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的。
建议,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此检查项可反映近两三个月的血糖水平,对血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每年检查一次眼底,主要是排查视网膜是否发生病变。
第二:饮食规律,均衡搭配
控制好血糖,饮食上要保证规律,营养要摄入均衡,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身体提供营养需求。
建议,按时吃早饭,早饭对控制血糖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的人,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所以,平时早餐可选择一些全谷类面包、酸奶等。
控制好油、盐、糖的摄入,尤其是糖分,也可理解为碳水化合物。平时多吃些新鲜蔬菜,适当吃些粗粮。吃饭时,七八分饱为宜。
第三: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适量运动,利于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促进热量消耗,对维持体重很有帮助。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每天走35分钟的路,糖尿病患病风险减低80%。
国内研究也指出,高血糖者多走路,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减少40%。
平时多走走路,利于身心健康,对血糖控制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