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背藓(糖尿病背上长疙瘩图片)
“挠”出来的糖尿病湿疹
糖尿病皮肤病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的异常中间代谢产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皮肤感染、皮肤瘙痒、皮肤黄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产生的高糖血症以及高脂血症有直接关系,当糖尿病得到控制后这些病变随之缓解。
第二类与糖尿病的慢性退行性变有关,如糖尿病性皮病、红斑与坏死、糖尿病性皮肤大疱、硬化性水肿、糖尿病性神经疾病等,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糖尿病引起微小血管病变,造成皮肤血供减少,伴同血管疾病的真皮结缔组织受损和其他附属器受损。这类疾病的发生过程很缓慢,治疗起来也很困难。
第三类是伴发于糖尿病但与代谢障碍或退行性病无关的皮肤病,如糖尿病性类脂渐进性坏死、环状肉芽肿、白癜风等,这些疾病在患有糖尿病的人中更加常见,它们与糖尿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
鉴别糖尿病皮肤病和季节性皮肤病
季节性皮肤过敏反应较多,有瘙痒、皮肤斑丘疹样的变化、疤痕的过敏也会水肿。所以王主任提醒有糖尿病的患者要鉴别是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症状还是季节性过敏引起的皮肤症状。主要依照下面两种方法进行鉴别:
1、发生的季节。糖尿病皮肤病不应该有明确的季节性,应该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若只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皮肤症状,则说明是季节性的过敏性皮肤病的可能性大。
2、糖尿病皮肤病和血糖的控制是有一定联系的,血糖稳定的时候皮肤病的症状应该好一点,血糖不稳定的时候差一点。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六大皮肤问题
患上糖尿病以后,有30%~80%的病人会出现皮肤损害。如果出现了这些皮肤损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下面介绍一些糖尿病常见的皮肤病变。
皮肤瘙痒
糖尿病病人合并有皮肤瘙痒症状的,占病人的1/5。这种瘙痒是一种全身性的,而且非常顽固。在糖尿病的早期,这种瘙痒症状非常多见。当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有明显缓解的时候,皮肤瘙痒也可能逐步消失。
感觉异常
有1/10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围神经的病变。例如感觉异常,包括有皮肤麻木、针刺感、疼痛或灼痛感等,特别是病人的足部,更容易发生感觉异常。所以有些病人在没有发现糖尿病以前,经常先到皮肤科检查。还有的病人下肢出汗减少或无汗;当环境湿度增高时,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皮肤感染
糖尿病发病的时候,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这样就给霉菌、细菌的感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有1/3的糖尿病病人,并发有皮肤感染。例如,病人经常患有疖肿、毛囊炎、脓疱病和痈等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经常出现“鹅口疮”。鹅口疮是一种称为“念珠菌”的霉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还可以发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龟头。皮肤上的癣病也是由于霉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癣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于患者手脚处的皮肤并发症。这种水疱突然发生,反复出现却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水疱大小不等,疱壁薄,疱内是澄清的液体,疱的外边也没有红晕。一般经过数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后在皮上遗留有色素沉着。这种大疱病往往发生在糖尿病病程长、全身状况差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身上,所以病人的预后差,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
糖尿病性皮疹
这种皮肤改变,发生在小腿前面。开始的时候是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的丘疹,直径只有0.3厘米左右。这种丘疹有的分散存在,有的则群集在一起,表面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后,皮肤上会出现局部萎缩或色素沉着。
糖尿病性黄瘤
糖尿病性黄瘤是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从米粒到黄豆粒大小的黄色丘疹或小疙瘩(医学上称为“结节”)。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一般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摸起来略比周围的皮肤硬。
本身患有糖尿病的人如果患上脚癣一点要注意,这是为什么?
患上脚癣有哪些危害?脚气有以下危害:
第一、脚气会传染。如果有脚气的患者在抓挠患处后触碰到身体其他部位,会在其他部位引发新的癣。
第二、脚气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为脚气患者的手脚非常脆弱,受到撞击时特别容易受伤,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行走。
第三、脚气会引起很多并发症,因为脚气受到创伤后,细菌会不断增殖,从而引起甲沟炎、甲癣等。
脚癣的并发症:脚气感染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包括:
1、手。在脚上被感染的部位搔痒或抓伤的人可能会在他们的一只手上患上类似的感染。
2、指甲。与脚癣有关的真菌也会感染你的脚趾甲,这一部位往往对治疗更具抵抗力。
3、腹股沟。股癣通常是由导致脚癣的真菌引起的。感染通常从脚扩散到腹股沟,因为真菌可以通过你的手或毛巾传播。
所以发现一直好不了,就去看医生。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仅仅通过观察就能诊断出脚气。
为了帮助确认诊断并排除其他情况,医生可能会从你的脚上刮皮肤或取皮肤样本,在实验室进行测试。
如果你本身患有糖尿病,感觉自己患上了脚癣,特别是如果你注意到任何可能继发性细菌感染的迹象,如过度发红,肿胀,引流或发烧,请去看医生。
因为糖尿病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生各种细菌感染,而且比较难以愈合。
脚癣如何治疗?治疗方面,需要对真菌进行检测,通过显微镜检查看是否为阳性。如果是阳性,就可以确诊是真菌感染。
治疗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皮疹选择不同的外用药物,如遇白色浸渍和糜烂渗出,需湿敷2%硼酸溶液或复方黄柏搽剂,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渗出糜烂后,浸泡白色处干燥结痂,可用盐酸特比萘芬凝胶或萘替芬酮康唑凝胶外用治疗。
预防脚癣,首先要保持双脚干燥。得了足癣,一定要注意脚部的清洁度。
你应该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当你泡脚时,你应该和家人分开使用洗脚盆,当然擦脚的毛巾也要分开擦脚,以免传染给别人。
不要穿一些运动鞋,应该穿一些透气性好的鞋子。癣主要由真菌侵入体内引起。
得了足癣要积极配合医生使用一些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不要穿公共拖鞋、湿鞋袜,少参加高温环境活动,以免造成脚闷。
#脚气# #糖尿病# #细菌感染#
糖尿病给药前 须知湿有多重
湿与痰热合而为患
我的导师苏州市中医医院任光荣教授认为,湿邪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过食肥甘厚味及饮食结构或质量改变(大量方便食品、久贮藏的食品)为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素问》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肥甘,滞胃碍脾,中焦壅滞,升降受阻,运化失司,聚湿变浊生痰,日久则化热伤津。脾气受伤,精微物质则化湿为痰,为浊为膏,日久化热。情志失调,肝失疏泄,中焦气机阻滞,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壅而生痰、生热,湿阻中焦,热、痰、湿则合而为患。
糖分越高湿邪越重
根据我们的课题《中医证型演变与2型糖尿病病程及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害的相关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早期或IGT期湿邪瘀滞较为严重,且常与热、痰夹杂,临床表现为消谷善饥(胃热),易患口苦(肝热)、便秘、口中黏腻,舌苔黄腻;血液中糖分越高,湿邪表现越严重。身重、肢困、乏力,一味养阴清热是不够的,需加化湿之剂、清热之剂,重用黄连,加用苍术、白术、茯苓等化湿之品。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邪逐渐阻滞,加重瘀滞的表现,并耗伤阴阳,出现气阴两亏。病程较短的病人以湿、热、痰为主,病程长的以瘀、损为主。胰岛素抵抗较重的患者湿、食、痰较重,经化湿、健脾、消食化瘀,胰岛素抵抗能缓解,血糖下降;病久胰岛功能衰竭者,气阴两亏、瘀阻的多见。
皮肤与肾湿多累及
糖尿病早期治疗,特别是较为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健脾化湿为主要治法。在糖尿病并发症中,与湿联系较多的为糖尿病皮肤病变。其与风、湿、热有关,内风可伴见湿热,内风多为阴虚生风、血虚生风及血瘀生风。湿邪以外湿居多,有时外湿与内湿相合致病。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外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湿邪侵入皮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与风邪相合,可致皮肤瘙痒,且顽固不愈。湿性黏滞,不易清除,故糖尿病皮肤瘙痒,顽固不愈。糖尿病手足癣更是湿毒凝聚皮肤、湿热化燥,伤血则皮肤失养,出现皮肤粗糙、干裂。
糖尿病肾病中有很大部分为湿浊内阻,湿热内蕴,伤及阴血,血液黏滞故瘀,脾肾固摄无权。糖性本黏滞属阴,流于脉中,碍血成瘀。由于血黏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导致肾脏灌注不足,瘀阻肾络,精气不畅,壅而外溢,常使蛋白尿顽固难消,治疗时以化湿化瘀治疗。
治湿之法先查表里
治湿的方法有多种,当观察表里上下。如湿气在皮肤者,宜用麻、桂、二术以表其汗,譬如阴晦非雨不晴也,亦有用羌、防、白芷等风药以胜湿者。譬如滑风者爽,湿气自消也,水湿积于胃肠肚腹肿胀者,宜用遂、戟、芫、丑之属以攻其下,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肉筋骨之间,拘挛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用姜、附、丁、桂之属以温其经,譬如太阳中天,湿自干也。湿气在于脏腑之间、肌腠之外,微而不甚者,宜用术、苍、朴、夏之属健脾燥湿,譬如微湿,以灰掺之则湿自燥;湿热在于小肠膀胱,或肿或渴,或溺闭不通者,宜用二苓、车、泻之属以渗利之,譬如水溢沟渠,非疏通其实不达也。
文/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黄 菲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