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性衰(糖尿病患者会导致性衰竭吗?)

中医博士王树鹏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性阳萎,中医病机与治疗办法分享!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性阳萎(ED)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它不仅涉及到糖尿病本身带来的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受损,更与男性的生殖健康息息相关。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糖尿病性阳萎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办法;

糖尿病性阳萎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命门火衰:在中医理论中,“命门”被视为人体生命之火的源泉,主宰着人体的生殖和生长。糖尿病患者长期消渴,阴虚火旺,久而久之会损伤到肾阳,导致命门火衰,从而影响男性的緈功能,出现阳萎症状。

2. 心脾两虚:糖尿病患者在病情长期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容易思虑忧郁,损伤心脾。心脾两虚,气血化源不足,宗筋失养,也是导致阳萎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湿热下注:糖尿病患者体内湿热内生,下注宗筋,导致宗筋弛纵,从而引起阳萎。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伴有下肢酸困、舌苔黄腻等症状。

4.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在中医看来,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糖尿病患者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容易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从而影响宗筋的濡养,导致阳萎。

针对以上病因病机,中医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具体如下:

1. 肾阳亏虚,命门火衰型:对于这类患者,中医主要采取温补肾阳、补益命门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右归丸、赞育丹、扶命生火丹、壮火丹、全鹿丸等。这些方剂能够温补肾阳,恢复命门之火,从而改善阳萎症状。

2. 心脾两虚型:对于心脾两虚型的糖尿病患者,中医主要采取补益心脾、益气养血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归脾汤、七福饮等。这些方剂能够补益心脾之气,改善气血化源不足的情况,从而缓解阳萎症状。

3. 湿热下注型:对于湿热下注型的糖尿病患者,中医主要采取清热利湿、通利水道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妙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这些方剂能够清热利湿,消除体内的湿热邪气,从而改善阳萎症状。

4.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型:对于这类患者,中医主要采取疏肝解郁、理气活血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逆散加减。这个方剂能够疏肝解郁,改善气机不畅的情况,同时活血化瘀,改善宗筋的濡养状况,从而缓解阳萎症状。

总之,中医对于糖尿病性阳萎的治疗强调了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温补肾阳、补益心脾、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中医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緈功能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大家有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糖尿病常伴心肾并发症,预防管理须两手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3亿,位列世界第一,每八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不加以重视将最终走向心衰、肾衰。

专家提醒: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应把保护心、肾当作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任务。

图/视觉中国

糖尿病人的心肾并发症更可怕

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5倍、心血管死亡风险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1倍。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邹大进教授解释,糖尿病和肥胖共同存在的人群约占70%,身体内大量堆积的脂肪,不仅会引起胰岛素抵抗,造成病情恶化,过剩的能量还会在代谢过程中大大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使糖尿病病人本已累及最严重的两个器官雪上加霜。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不注重肥胖控制,久而久之,心、肾越来越不堪重负,最后心衰、肾衰就会发生。

“糖尿病人的心肾并发症与非糖尿病人的心肾疾病有极大的不同。邹大进教授指出,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增高是前锋,先破坏血管内皮,胆固醇随后攻城略地,在血管形成斑块,因此,高血糖会使胆固醇的危险性加倍。

同理,高血糖会将高血压对血管的攻击性增强两到三倍,糖尿病让所有对心血管有害的因素都变得更加危险。同时,心脏功能减退和肾脏功能减退两者之间还会相互影响,一旦发生了慢性肾功能不全,就会加重心肌梗死的风险,一旦肾衰,心脏的负荷就更加严重,继而导致心衰。

许多糖尿病患者因为没有感觉到症状,没能形成对心肾并发症的警惕,殊不知三至五年后,心脏、肾脏负荷带来的长期影响就会显现。

科学管理糖尿病,让心、肾经久不“衰”

糖尿病人的心肾并发症危害巨大,必须坚持对糖尿病的科学管理,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的管控。对于高危糖尿病患者,即有两个或以上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又吸烟,要更加注意科学管理,坚持治疗,同时改变生活方式,远离危险因素。

首先,糖尿病人要密切监测血糖。除大多患者已知的饭前、饭后两小时自查血糖外,对血糖的波动性的监测也是一种有效策略,邹大进教授提醒“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比单次的血糖浓度更能体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否良好。如果血糖浓度正常的时间大于90%,说明血糖控制得很好,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就非常低。”

其次,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尿常规以及微量白蛋白尿。当尿液中出现大量且持久的泡沫,就需要到医院检查是否出现了肾功能损伤。

同时,药物对于血糖控制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遵医嘱坚持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或加减剂量。此外,药物治疗和危险因素管控要两手抓,要格外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

智慧购药,方便糖尿病患者坚持用药

如今去医院配药已经不是获取药物的唯一方式了,若因为现实原因无法赴院,可以凭处方通过网络购药。

对于工作繁忙,没时间去医院开药的糖尿病患者,邹大进教授也给出了建议:“对血糖控制比较平稳的患者,可以凭处方就近在家附近的药店或是在正规网上药店购药,保证服药的连续性。但血糖控制还不理想的患者仍需要到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疫情之后,线上问诊和线上购药变得更加普及,也为更多患者尤其是慢病患者带来便利。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规范治疗很重要,而凭处方线上购药既方便了患者自身,也为一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打开了关爱父母的方便之门,可以及时为需要用药的家人提供帮助。

同时,糖尿病患者家属也应时常关注患者的服药、检查情况,提醒患者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坚持用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

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如何应对?

糖尿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糖尿病的发生和日常饮食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糖尿病逐渐“盯”上年轻人

防治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不妨试试这些中医方式

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在发病过程中常伴随各种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便是其中之一,其患病率高达50%以上。

了解相关知识、早发现、早干预非常重要。在上期,我院内分泌科赵雁翎医生与大家聊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

详情点击:不怕烫,不怕痛?糖友担心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症状有哪些→

今天,赵医生继续带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预防。

患者故事

张叔叔在2年前体检时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医生建议他坚持服用降糖药物,但由于工作繁忙,张叔叔经常忘记服药,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今年年初,张叔叔经常感到足部麻木疼痛、无力,走路就像踩着棉花,总感觉有蚂蚁在脚上爬。这种症状越来越严重,张叔叔感到很焦虑,来到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经检查,张叔叔确诊了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张叔叔一脸惶恐,连忙问道:“什么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我是不是不能走路了?我会截肢吗?”

听听中医怎么说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病痹症”范畴,人体受风寒湿热邪气的侵袭,出现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等一系列症状。

糖尿病患者多肝肾不足,脾肾亏虚,因而调补肝肾、健脾益气、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成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治法。糖友们日常居家可以怎么做呢?

中药沐足

古人云:“人之足,犹如树之根,人老足先衰,树老根先枯。”双足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重要部位,运用中药熏洗浸泡双足,有助于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气血。对缓解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疗效,尤其适用于血瘀、寒凝证型的患者。

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推荐两个沐足方:

糖痛方

药物:黄芪 30 g,桂枝 10 g,白芍 10 g,细辛 3 g,土鳖虫 10 g,姜黄 15 g,川芎 10 g。

功用: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适应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

温经通络方

药物:当归 20 g,桃仁 20 g ,红花 20 g ,牛膝 20 g,威灵仙 20 g ,桂枝 20 g ,鸡血藤 30 g,花椒 30 g。

功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适应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

操作方法

上药水煎取汁,每袋300ml,应用时300ml加水稀释至4000ml 置于足浴器内,先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至37 ℃即浸没患处,每日1次,每次20min。每次熏洗后立即用柔软毛巾擦干,并注意保暖。

注意事项

1、孕妇、足部有皮肤破损、皮肤过敏、烧烫伤者、饥饿、极度疲劳或酒醉者不建议行中药沐足。

2、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温度感知能力较差,需注意测量水温,避免烫伤。

推拿

通过手法刺激患者相应穴位,能有效疏通经络,调动局部经气,改善五脏功能,缓解肢体麻木。

取穴: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肩肌。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 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

推拿时间:20~30 min,每日1或2次。

注意事项:合并严重骨科疾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者、局部有皮肤破损不建议推拿。

传统功法

如八段锦动和太极拳。长期练习有助于改善肌肉、关节和机体的平衡能力,可以舒缓情绪,缓解肢体麻木、疼痛、乏力等症,有效提高运动能力,适用于各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运动时间:推荐每日练习1—2组 ,每组约30 min。

注意事项:在进行锻炼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准备运动,结束后建议进行拉伸运动。

中医养生食疗

推荐3种养生食谱,糖友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症状辨证选用。

参苓山药瘦肉汤

适用于气虚血瘀型的患者,具有益气活血健脾的功效。

做法:党参20g ,三七15g, 淮山15 g,黄芪20g,瘦肉300g。瘦肉切片,药材浸泡0.5-1小时,洗净后一起放入锅中,炖1小时左右。

田七五汁饮

适用于气阴两虚夹瘀证的患者,具有滋阴益气、活血通络的功效。

做法:三七粉6g ,鲜芦根、雪梨、荸荠、鲜藕各50g。混合榨汁。

杞参兔肉

适用于肝肾亏虚证的患者,具有补肝肾、活血止痛的功效。

做法:兔肉200g,枸杞子20g,熟地黄10g,丹参10g,生姜10g。兔肉洗净切块,药材浸泡0.5-1小时;兔肉及药材放入锅中,炖约1小时。

赵医生提醒,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对患者的身体以及心理带来不良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糖友们了解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重视居家预防及康复。


供稿:赵雁翎 | 初审:刘峰

文字编辑:王校宇 | 校对编辑:李龙浩

审核:施佳平 | 审定发布:陈冠林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