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糖尿病(请你说说糖尿病)
糖尿病就藏在我们身边,患糖尿病的人,一日三餐常常有三个共同点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素来就是中老年人的常发病。家住湖南,50岁不到的周先生,就在前不久检查出了2型糖尿病。
#品质医声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賽##糖尿病#
起因是周先生近两个月内瘦了很多,身边的人都以为他在减肥,可是知情的老周自己却感到了一些不对劲,因为自己并没有实施减肥计划呀,为什么别人会觉得自己瘦了呢?困惑的他去到医院检查身体,很快就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医生告知,他近期的确瘦了很多,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血糖升高。
对此医生表示,人到中年,尤其要谨防慢性疾病的诞生。因此生活中一定注意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像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一日三餐要是这样吃,迟早就会被糖尿病找上门:
1.顿顿大鱼大肉长期摄入肥肉等高热量的食物,不仅会升高血脂,还容易让你变成肥胖人群,大大增加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2.偏食严重,不爱吃绿色蔬菜绿色蔬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营养来源,其富含的纤维素,不仅能够吸附肠道内的脂肪,降低血脂,还能有效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3.喜吃甜食甜食的含糖量那是毋庸置疑的高,尤其是人到中年,身体的各项机能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代谢糖的能力会下降很多。此时如果还不注意控制糖的摄入,就会大大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以上3种饮食上的坏习惯,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头条健康@芒果医声@头条健康情报局@红网医声
编辑:品质医声 向涛
一亿多的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医生一文解释清楚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超过了10%,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之中,至少有1位就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的话,我国的糖尿病人数是超过1亿人的。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这1亿多的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为何在建国初期糖尿病患者没有现在多呢?今天医者良言好好跟您聊一聊这个问题,具体的总结如下。
1.我国的人均寿命延长了: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不发达,而且卫生条件也不好,所以人均寿命比较低,大约在30岁左右。即便是进入了中华民国,人均寿命也仅仅在35岁左右。
建国以后,国人的人均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957年人均寿命达到57岁,1981年的时候人均寿命达到了68岁,而2017年的时候人均寿命达到了77岁。
可能大家对于上述的数据表示怀疑,如果有不信服的,可以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我国有一句话俗语,即七十古来稀,稀就是稀少的意思,但是现在放眼望去,7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也不少见了!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为此还放开了三胎。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老年人人数比较多,而年龄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之前有一个观点认为人一辈子分泌的胰岛素是有限度的,只要人活的足够长,必然都会得糖尿病的,这个观点虽然不全正确,但是却有一定的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项机能也是下降的。我们都知道,胰岛素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唯一物质,老年人的器官或者组织的功能都有一定的退化,这样的话胰岛素的分泌量肯定就会相对减少,自然人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
2.肥胖人群的数量增加:在古代的时候,物资匮乏,很多人都在为温饱发愁,这种环境下肥胖的人群肯定是不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只要努力,就很容易解决掉温饱问题。
大家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就都在追求吃的好。很多人都过过苦日子,一旦生活条件提高以后,就开始了大鱼大肉。
与此同时,我们现在的食物都是精制的,而且食物的能量也比过去高,再加上运动量减少,所以肥胖人群的增加也就不足为怪。
大量的调查发现肥胖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这个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也是能够解释地通。
对于肥胖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要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就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代调兵遣将的虎符。
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人体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需要注意一点,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就相当于让胰岛细胞加班工作。可能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超负荷工作,胰岛细胞也会有累死的一天。当胰岛细胞累死到一定程度,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这个时候自然就会引起糖尿病。
3.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增加:不得不说,现代人的饮食和过去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显著的就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
现在我们吃的很多食物的糖分都比较高,比如饭店做的饭、喝的饮料、水果、零食等。这就算了,而且由于我们的饮食太过于精细,所以这些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一个人从正常到糖尿病是需要过程的,即糖代谢功能逐渐变差的过程,主要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两大状态。
大量的调查发现,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会对糖类的代谢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经常吃升糖指数高的食物,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升糖指数这个词语主要是用来表示食物对血糖影响大小的一个量,升糖指数越高,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也就越大。
升糖指数比较高的食物包括果汁、含糖饮料、葡萄、稀饭、蜂蜜、炸薯条、爆米花等。一般来说,越精细的食物,其升糖指数也就越大;食物的糊化程度越高,升糖指数也越大;水果的成熟度越高,升糖指数也是在升高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应该能看出,我们吃的很多食物的升糖指数都是偏高的,长期保持这种生活模式,胰岛细胞休息的不够,自然也就容易得糖尿病了。
4.运动量不足和熬夜:我有一个亲戚,他糖尿病20多年了,平时的时候他不注意控制饮食,但是由于每天干很多活,也按时服用降糖药,所以血糖控制的一直很好,而且也没有并发症。
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让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饮食,而是为了说明运动对于控制血糖的重要意义。主流的观点认为,运动依然是控制血糖的重要的一个方式,大家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相信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家都很忙,所以不少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这就使得很多人的运动量不足。运动量不足,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无法被消耗完,长期下来容易造成糖耐量降低,最终形成糖尿病。
还有一点,现在的人都喜欢熬夜,殊不知这样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我们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这样的话会打破生物钟,造成内分泌紊乱,进而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分泌少了以后,自然就会引起血糖升高。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您知道身边有多少人患上糖尿病吗?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官网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糖尿病地图( IDF Diabetes Atlas,第10版)。这份文件提到,根据最新报告,2021年全球约5.37 亿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人为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该数字将上升到6.43亿,到2045年将上升到7.83亿。20~79岁人群中,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略低于男性,城市中的糖尿病患者要多于农村。2021年,估计有670万20~79岁成年人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占该年龄段整体死亡的12.2%。我国糖尿病形势依然严峻,糖尿病人数以及未诊断糖尿病人数均排在世界前列。新版IDF地图数据显示,过去的10年间(2011年~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 000万增加至1亿4 000万,增幅达56%,其中7 000多万名患者尚未被确诊,比例超过50%。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数量也很庞大,2021 年,我国约有1.7亿成年人伴有糖耐量受损(IGT),约有2 700万成年人伴有空腹血糖受损(IFG),迫切需要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政策来阻止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
糖尿病虽然具有较大危害,但它是可防可控的。实际上,有50% 甚至更多的糖尿病发病是可以预防的,但目前只有约50%的糖尿病患者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社会公众中,应当广泛开展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于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当前,2型糖尿病不仅在老年人群中多发,随着生活方式改变、肥胖的发生率增高,其在妊娠期妇女和儿童青少年中的发病也有增长的趋势。要根据不通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特点,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此外,我们要做好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最终目的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血糖管理的基础是生活方式改变,我们强调综合管理达标。当综合管理达标后,即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均能达到理想标准,其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等就会出现显著改善。
在2型糖尿病的防治中,要做好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目标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其发生。二级预防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已诊断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针对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目标是延缓已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