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嗝逆(糖尿病病人打嗝)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经常腹胀、恶心、呕吐、打嗝,可能与这4种疾病有关,这里有应对方法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等胃肠道问题,因为这属于常见病,但当糖尿病遇上顽固的胃肠道疾病时,胃肠道疾病就变得不简单了。

最近有一位患糖尿病10年的患者,从去年8月份开始,进食少量食物后即感腹胀,常有恶心、打嗝、腹痛症状,空腹血糖平均在8-12mmol/L左右,餐后血糖未检测,体重近半年减轻了5千克。一开始患者及家属都不太在意,认为是简单的肠胃不适,过了很久也不见好转,而且听说了患胃癌的患者也有上述症状,便战战兢兢地来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属于糖尿病引起的胃肠道常见问题。经过西医、中医联合治疗,目前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症状也明显改善。

糖尿病还会引起哪些胃肠道问题?糖尿病患者应如何处理呢?

1.糖尿病性胃轻瘫

上文提到的糖尿病性胃轻瘫,很多糖友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消化道其实就是一条流水线,肌肉在神经的控制下协调运动,实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食物沿着口-食管-胃-肠运动,最终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

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协奏曲,那么神经就是指挥家,而肌肉就是乐手,不论指挥还是乐手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效果,而高血糖就是最大的威胁。

“糖尿病性胃轻瘫”属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大多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支配胃肠运动的自主神经受损所致。许多糖尿病病人进餐后出现上腹饱胀、嗝逆、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没消化的宿食,出现这些情况,就要警惕“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可能。

胃轻瘫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改变饮食(减少纤维摄入、少量多餐)、药物(胃动力药或止吐药、营养神经类药物),还可以给胃装上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装置,以刺激胃的运动。此外,中医疗法也有辅助作用。

2. 糖尿病性肠病

“糖尿病性肠病”临床也不少见,其主要临床特点是:

  • 常表现为顽固性便秘、慢性腹泻或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也有的人表现为大便失禁;
  • 腹泻可发生于任何时间,但以夜间及清晨居多,每日少则3~5次,多则数十次;
  • 多为黄色水样便,一般不伴有腹痛及里急后重;
  • 抗生素治疗无效;
  • 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其他症状,如汗多或汗少、或无汗、尿失禁及尿潴留等。

在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史、肠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大便常规、结肠镜、腹部CT等辅助检查,排除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急慢性肠炎、肠道结核等疾病做出诊断。

糖尿病性肠病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肠道菌群、必要时加用止泻或通便药物,中医疗法也有辅助作用。

3.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消化道症状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早期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当病情逐渐进展到肾功能衰竭时,由于体内多种毒素及代谢产物潴留,血肌酐及尿素氮明显升高,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尤其是伴有尿多、颜面浮肿、尿中泡沫增多、双下肢浮肿、贫血时,一定要注意排除糖尿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

治疗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消化道症状的措施:首先要控制糖尿病肾病,使用ACEI或ARB类降压药(如培哚普利、厄贝沙坦)减轻蛋白尿的排泄、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贫血等,必要时做透析治疗,依据病情加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等。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的消化道症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很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常因为感染或突然中断治疗而诱发,很多糖友已经熟知。早期表现为“三多一少”的症状加重,随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还会出现嗜睡、意识模糊、呼吸深大、呼气带有烂苹果味、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脱水症状。化验血糖显著升高(多为16.7-33.3mmol/L),尿酮体呈强阳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导致胃肠道反应的机制,一般认为与酮症酸中毒引起的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等)、脱水导致肠道缺血、胃肠道平滑肌舒缩障碍等有关。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的措施:先要去除诱发因素(如感染等),大量补液、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严重者应适当补充碱性药物等。

出现胃肠道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应想到上述疾病的可能,没有上述情况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忽视你的胃肠病,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出现胃肠病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别再让糖尿病相关性胃肠病打扰你的生活。

作者:沐欣欣

糖尿病引起胃肠不适,怎样识别?如何应对?

得了糖尿病,会由于糖代谢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自主神经病变、胃肠道血管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消化道并发症,从而引起形形色色的胃肠不适。糖尿病引起的消化道并发症,在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等方面,需要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如果方法失当,则会加重病情。那么,怎样识别糖尿病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呢?如何应对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糖尿病导致的消化道并发症,有着全方位及个体化的特点。第1个常见的并发症,是口腔疾病,主要是牙周炎及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约为40%到60%,而且,念珠菌感染的病程及严重程度,也反映着糖代谢紊乱的状况。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发病率,比健康人群高出2.6倍,并且难以治愈。这些感染及炎症,可以引起口腔干燥、喉咙红肿、舌体萎缩、牙齿疼痛、口腔异味等表现。除了注意控制血糖以外,应该积极进行口腔疾病的治疗,因为,血糖异常会加重口腔疾病,而慢性炎症又会加剧糖代谢紊乱。因此,需要把牙齿护理视为糖尿病治疗的必要措施。

糖尿病导致的第2个消化道并发症,是胃轻瘫。主要表现是吃完饭后,感觉上腹饱胀,出现嗝逆、呕吐,严重者可以每天频繁呕吐。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病史超过10年时,发生胃轻瘫的比例会达到40%。胃轻瘫发生的原因,是高血糖导致支配胃肠运动的植物神经受损所致,会影响血糖控制,导致营养不良,加剧病情。应对方法是少食多餐,采用低脂及低纤维饮食,同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促动力药物。

糖尿病导致的第3个消化道并发症,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消化道溃疡。首先,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会导致消化道溃疡,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会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进一步升高。糖尿病患者发生消化道溃疡后,往往缺乏节律性腹部疼痛的典型表现,甚至没有明显症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应对方法,主要是抑酸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治。

糖尿病导致的第4个消化道并发症,是乳糜泻及其他肠病。研究表明,6%到1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乳糜泻。此外,有许多患者会发生糖尿病性肠病,出现顽固的便秘或腹泻,或者是便秘与腹泻交替,特点是夜间及清晨腹泻较多,通常没有腹痛,服用抗生素无效。应对方法包括血糖控制、饮食治疗、神经营养等,还可以尝试使用益生菌进行辅助治疗。

糖尿病导致的第5个消化道并发症,是饥饿性酮症,通常由于过度限制主食摄入,热量不足,导致体内脂肪分解代谢增强而诱发。特点是血糖不太高,或者偏低,酸中毒的表现不明显,只是感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进餐后症状可以得到控制。应对方法,首先是注意尿液酮体水平的检查,及时确诊;其次,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拟定合适的餐饮方案。

糖尿病导致的消化道并发症,也可以由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或者由于合并甲状腺功能的异常,而出现消化道症状。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消化道肿瘤风险会明显增加,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谣零零计划#

打嗝不停怎么办?这几招最灵

说到生活中的小尴尬,打嗝绝对名列前茅。

一言不合就发作,而且完全停不下,频频被人打量,干着急却止不住,这到底是咋回事?

更让人担心的是,常常打嗝是不是身体有问题的表现?

下面就展开讲讲。

打嗝原因有哪些?

打嗝又称“嗝逆”,是因为横膈膜突然收缩造成的现象,也就是“横膈膜抽筋”,横膈膜(又称膈肌)和其他器官一样有神经分布与血液流动,当打嗝的诱因刺激大脑以后,大脑即会发出指令,使横膈膜出现痉挛性的收缩,并关闭气管,就会出现打嗝声并有打嗝现象。

引发打嗝的情形很多,包含暴饮暴食、喝碳酸饮料、大笑、吸烟、喝酒、狼吞虎咽等,会刺激横膈膜造成打嗝现象,美国梅约诊所和克利夫兰诊所列出常见诱发急性打嗝(持续时间48小时内)和慢性打嗝(打嗝时间超过48小时)的原因:

喝碳酸饮料:胃部气体增加造成胃部扩张。

喝酒或吃太多:啤酒内加有二氧化碳,烈酒会刺激时到附近的神经,引起打嗝。

情绪起伏或压力:心理压力过大、焦虑、紧张会使横膈膜不自主收缩。

突然温度变化:吃下太冷或太热的食物,造成胃部温度变化太快也是打嗝的原因之一。

吃口香糖或吸允糖果:嚼口香糖易将空气吃进肚子中。

为什么会一直打嗝?

超过48小时以上的打嗝就应该多注意,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这时候应该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神经遭受刺激或损伤:如颈部有肿瘤或囊肿、甲状腺囊肿、喉咙痛、耳朵内的鼓膜遭受刺激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伤,导致神经失去对打嗝反应的正常控制,相关疾病如:脑炎、脑膜炎、中风、肿瘤、外力造成的脑部创伤等。

代谢障碍或药物引起: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或施打麻醉剂、镇静剂、类固醇以及酗酒等情形。低钾、低钙、低钠等也可能引起慢性打嗝。

肠胃道疾病:胃部疾病或是食道问题,例如肠胃炎、胃食道逆流。

6方法快速停止打嗝

打嗝停不下来其实十分不舒服,该如何立即有效的停止打嗝?以下6招建议不妨试试看:

对纸袋呼吸:拿一个纸袋罩住口鼻重复吸气吐气动作,注意不要套住头部,如此在安全的状况下吸入些许二氧化碳能抑制打嗝。

膝盖上提至胸部后身体前倾:适度给横膈膜和胸腔些许压力以缓解打嗝。

啜饮冰水:刺激鼻咽与食道,以规律收缩食道的动作舒缓。

吞一些砂糖:颗粒状的糖能刺激喉咙后侧神经,帮助神经信号重新发送,抑制打嗝症状。

咬柠檬或尝醋:同样是以刺激神经的方式抑制打嗝情形。

憋气:暂时停止呼吸用憋气的方式增加胸腔压力抑制打嗝。

一直打嗝怎么办?4穴位改善

打嗝从中医观点来看,认为胃气要以降为顺,打嗝是因为肝气不顺,胃中的食物积滞,此时可以按压足三里穴、坛中穴、中脘穴、内关穴来缓解打嗝的不舒服: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部位,每次按压穴位15下,每天2到3次,可缓解打嗝、腹胀等问题。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以大拇指指腹上下方向揉压,每次约5秒,揉压完一次休息约3秒,来回5次。

中脘穴:位于肚脐正上方,四横指宽处。使用中指点压10次,力度不宜过大,直到腹部微热,打嗝即会停止。

内关穴:位于前臂手腕横纹上方三指宽的部位,使用食指和拇指以夹住手腕内关穴的方式按揉,并调整呼吸,按压约6次能改善打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