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糖尿病(血糖尿病可以吃什么水果)
糖尿病的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血瘀导致糖尿病!降糖不如化瘀?
糖尿病的病因一直是一个难题,困扰着医学界。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因此针对消渴病的病因,古代医家摸索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其中,《中医内科学》将消渴分为燥热伤津型 、阴精亏虚型、脾胃气虚型、气阴两虚型 、阴阳两虚型、瘀血阻滞型进行辨治。虚的理论我们已经探讨过, 瘀血阻滞的理论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有“百病皆有瘀”的说法, 可见瘀血为病之广泛。
血瘀导致消渴早在《血证论》中就有论述:“瘀血在里则口渴……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 , 是以为渴 , 名曰血渴, 瘀去则不渴矣”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厥论》记载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因各种原因如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 ,忧思恼怒等因素损及脾脏导致脾失健运,引起水谷 、津液 、气血等运行异常, 则可产生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障碍性疾病。
血瘀是如何导致消渴的呢?其可能机理在于:一是津血同源, 互为滋生 , 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二是燥热消烁津液,耗伤阴血,血行不畅,瘀血停滞 ;三是阴虚津亏,伤及阳气,鼓动无力 ,瘀血内停;四是久病入络,气血不畅而成瘀 。
另有医家则认为主要由气阴两虚导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 ,血流缓慢而成瘀血,即所谓“气虚浊留”;阴虚火旺 ,煎熬津液 , 津亏液少则血液黏稠不畅亦可成瘀,即所谓“阴虚血滞” 。
血瘀在消渴病中的发展消渴病血瘀证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病理产物,血瘀存在于消渴病发病的全过程,因此消渴病的不同阶段,血瘀证兼夹的病机证型存在着差异性,大致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湿血瘀和瘀血气滞四个时期。
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脾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脉中,形成瘀血。情志失调长期处于思虑、郁怒、忧愁之中,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扰乱气机,气机不畅,阻碍血液运行,瘀血内生。加之早之气虚渐致气滞,阻碍气机,使瘀更重。 脾气不足的早期阶段,若不能及时干预,则脾胃损伤加重,脾失健运,湿聚痰凝,痰浊内生。消渴缠绵不愈,病久入络,血络瘀滞,脏腑血脉痹阻,引起一系列血管并发症;加之正气渐衰,脏腑功能紊乱,终而全身功能障碍。瘀阻络脉是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病基础。
从瘀论治的治疗古有“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等说法,消渴病程漫长,而且并发症层出不穷,发展到血瘀阶段不难理解。临床上针对这一病理因素,西医常采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来改善微循环,达到治疗目的。中医则采用针对病因,针对症状,标本兼治,在治疗的主方中常配有活血化瘀之品。针对消渴病血瘀症的不同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选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如在主方的基础上配三七、茜草、牛膝、鸡血藤等,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央小新小百科丨胰岛素、血糖和糖尿病的关系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
据统计
2021年,世界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亿
居全球首位
央视新闻推出2集特别节目
《央小新小百科》
带你探索糖尿病背后的“真相”
戳视频↓
胰岛素、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你了解了吗?↓↓↓
胰岛素做了什么来降低血糖?
为什么得了糖尿病的人后期会变得消瘦?
胰岛素作为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一旦它的数量减少或者降糖效率下降
血糖就会堆积在血液里
引发各种疾病
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我们常说的
糖尿病的1型和2型有什么区别?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请继续关注
《央小新小百科》下集
《央小新小百科|糖尿病的1型、2型和并发症》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策划丨何芊漪
编导丨陈毅
脚本|周佳艺
分镜设计丨周佳艺 朱灵萌
动画合成|郑瑞
统筹|刘莹 戴广宇
顾问|武曦蔼
实不相瞒:糖尿病诱发血管病变,不外乎这两个原因,别忽视
糖尿病是一种葡萄糖代谢异常疾病,中国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病之一,而糖尿病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的合并并发症导致。
据调查显示,99%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会出现一项糖尿病合并症,而其中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就是心血管疾病。高达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吧!
糖尿病为何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祸源是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持续性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等都是引起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
微血管病变是指毛细血管、微动脉和微静脉的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增厚程度能从正常的80-250nm增厚到500-800nm,这种微血管壁的增厚,会引起微循环的异常。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血液浓稠度也较高,血流的的流动速度会因此减慢。这使得器官组织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缺乏,代谢废物持续积累,最终导致各脏器出现病理变化。
糖尿病血管病变后果有哪些?
糖尿病并发的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影响部位广泛,大血管病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冠心病和脑梗死,微血管病变中较严重的会发生在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以及视网膜上。
大血管病变。调查研究显示,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发病率虽然只有8.27%,但却是70%-80%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心脑血管。若心脏的微血管发生了病理变化,容易诱发心肌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猝死,发生于脑部可能引起中风。调查显示,在导致死亡的心脏病原因以及中风患者的13%中是与糖尿病相关,糖尿病人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不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3.5倍。
视网膜。眼睛的视网膜部位的微循坏丰富,是观察人体微循环的重要窗口,所以糖尿病引发的微循环病变,最容易在视网膜得以体现。主要表现出微血管瘤、白斑、纤维化、新生血管、出血及视网膜脱落等多种情况,早期可能会感觉视力下降、视物有雾状感,晚期可能引发失明。
肾脏。肾脏的微血管病变容易引起肾组织缺血,肾小球出现损害,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
神经系统。主要是表现在肢体末端神经上,肢体末端微血管发生病变开始硬化,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肢末端神经细胞营养缺乏,感觉下降,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感染和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