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实时检测(糖尿病实时检测血糖)

cnBeta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现在可以用无创CGM设备 利用心电信号实时监测与预测血糖水平

一种新型连续血糖监测仪(CGM)不仅无创,还能通过心电图数据预测血糖水平,有望颠覆糖尿病管理。 该设备将在 2024 年台湾创新科技博览会上展出。连续血糖监测仪(CGM)提供全天候的血糖水平和趋势,并提供全面的数据,使医疗专业人员能够对胰岛素疗法进行个性化调整,从而彻底改变了糖尿病管理。

用心电图信号预测血糖水平

从本质上讲,CGM 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出现疾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然而,目前的 CGM 有一些局限性。 它们是侵入性的,需要在皮肤下插入一个传感器,尽管是一个非常非常薄的传感器。 此外,它们价格昂贵,只能使用有限的几天,而且会产生医疗废物。 不过,在 2024 年台湾创新科技展上,Singular Wings医疗公司展示了一种非侵入式 CGM,它利用心电图(或称 ECG)信号来监测血糖。 没错,就是心跳,来自心脏的信号。

"我们开发这款传感器是为了收集生理数据,包括心电图、心率、呼吸和体温等信息,"Singular Wings的市场专员曾珍妮(Jenny Tseng)在博览会上接受《新地图》采访时说道。"在这次展会上,我们展示了血糖监测。 因此,我们使用心电图来估算高、中、低血糖水平。"

您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 心律和血糖怎么可能联系在一起? 如果不测量体内液体,设备如何提供连续的血糖监测? 准确度如何? 这些问题都很有道理。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开始:什么是心电图?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读取心电活动的方法,通常用于诊断心率或心律问题。 在临床环境中,可能需要在胸部、手臂和腿部放置一些小凝胶垫,然后静躺一分钟左右。 当然,如今许多可穿戴设备会持续监测用户的心率和心律。

尽管心电图主要用于心脏病学领域的诊断,但在过去几年里,随着智能手表和智能戒指等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心电信号是否可用于估算健康人和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低血糖(低血糖症)和高血糖(高血糖症)会影响心脏的电特性,产生心电图上可以看到的特殊变化。 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心电图,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算法,利用这些算法准确预测血糖。

Singular Wings 的无创 CGM 也是如此,尽管该产品仍在开发中。

Singular Wings 的健康应用程序从 CGM 实时接收数据

"因为我们使用的是机器学习方法,而且......我可以告诉你,准确率、平均准确率约为 80%,"Singular Wings 的客户经理 Dick Hsieh 博士说。"但这与模型训练有关。 我们仍然需要[一个]验证阶段。 但验证阶段的结果目前还不得而知。"

用户的心电图是通过 Singular Wings 的 BEATINFO 传感器记录的,该传感器与Apple Store和 Google Play 上的 BEATINFO Health 应用程序集成。 该传感器仅重 15 克(0.5 盎司),可通过胸带或可拆卸的贴片佩戴;两者都具有生物兼容性和抗过敏性。

血糖监测仪实时将数据传输到健康应用,如果用户的血糖超出正常范围,它就会发出通知。 Singular Wings 预计其非侵入式 CGM 将在两年内上市。

为你的眼底拍一张人工智能照片,两分钟后就能诊断出糖尿病等30多种慢性疾病!准确率97%以上

人工智能算法的帮助下,为眼底拍一张“诊断照片”,只需大约2分钟,就可以实时预测30余种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神经疾病等全身性慢性疾病并发症和高度近视、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常见眼科疾病。昨天,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与礼来中国共同启动“AI-Force优智项目”。

据悉,项目启动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将牵头率先在十院内分泌科/体检中心、上海市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和新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眼底筛查项目。项目预计覆盖8000多名居民,帮助他们进行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的筛查与管理。

AI助力慢病筛查与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就要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慢性病综合防控的一项重要策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济宇教授指出,“当下慢病预防缺口大、基层医生水平差异大、疾病风险管不好、疾病随访没精力等都是慢病管理要面临的层层障碍。而人工智能恰好能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把诊断指南、医学知识、医生经验结合起来,让慢病筛查、预防与管理也变得便捷高效。

“AI-Force优智项目”是通过AI影像识别技术进行眼底筛查,将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下沉到“医联体”内的基层和社区资源,有效帮助基层百姓进行慢性病筛查、早期发现和长期管理。

以眼底检查为“窗口”赋能基层社区诊疗效率

“然而,目前主动做眼底检查的患者少之又少。”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曲伸教授表示,“以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眼病为例。糖尿病眼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可以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失明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4倍。每年新发生的失明病例中,糖尿病患者占12%,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有某种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者占21%。在与糖尿病相关的各种眼病中,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佳。”

其实,在诊疗时,内分泌科医生往往需要借助眼科医生进行眼底病变会诊。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比例极度不平衡。有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眼底医生人数约6000人,而慢病人群中,仅糖尿病患者人数约1.14亿,如此庞大的患者人数这意味着大多病人不能得到及时的眼底筛查。

“AI-Force优智项目”引入了Airdoc的"眼底诊断图像及数据管理软件",通过在十院院内推出AI眼底筛查平台,将顶级眼科医生的能力嫁接到有需求的科室和十院“医联体”的社区与基层医院,甚至是更广的有医疗需求的地方。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曲伸教授

两分钟可检查出30多种疾病,诊断准确率在97%以上

记者了解到,在Airdoc AI算法下,只需大约2分钟,眼底照相机可以实时预测30余种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神经疾病等全身性慢性疾病并发症和高度近视、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常见眼科疾病。相关医学专家看一张眼底照片平均需要5分钟,人工智能分析仅需2秒钟,此项AI技术堪比一位连续读片760年的主任医师,诊断准确率在97%以上。

以糖尿病患者为例,根据现在的治疗指南,可通过3个月拍一次眼底,1年拍4次,来跟踪患者的糖尿病管理。相比测血糖来说,具有低成本、快速的优势。患者和医生端同时能够收到相关检测报告,对患者来说,可以即时、直观地获得检查报告;对于医生来说,也能根据更客观、多元化的数据来调整治疗方案。

据悉,“AI-Force优智项目”启动后,将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牵头下,率先在十院内分泌科/体检中心、上海市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和新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眼底筛查项目。项目预计覆盖8000多名居民,帮助他们进行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的筛查与管理。

作者:记者 陈青

编辑:沈湫莎

测血糖必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随机血糖这个值才正常,请对照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正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在悄无声息中对人体的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在这一过程中,血糖监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糖尿病患者的“眼睛”,能够实时反映血糖水平,为医生提供宝贵的治疗依据,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往往导致病情的延误和恶化。今天讲一下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血糖管理,实现更有效的糖尿病控制。

一、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TYPHOON WARNING

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患者可以及时了解自身的血糖水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这有助于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带来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血糖监测也是医生制定和调整治疗策略的重要依据。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数据,判断当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二、血糖监测常见误区

TYPHOON WARNING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存在误解和忽视。有些人认为,只要空腹血糖保持在理想水平,即便餐后血糖略有升高也无大碍。另一些人则更关注餐后血糖,认为只要餐后血糖得到妥善管理,即使空腹血糖稍高也无妨。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衡量个体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们各自反映了不同时间段内的血糖状况,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测血糖的几个重要节点

TYPHOON WARNING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血糖水平,我们需要关注四个关键指标: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

01

1、空腹血糖的正确时间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至10小时后,在次日早餐前采集的血液标本所测得的血糖浓度。这一指标能够体现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通常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能力。正常的空腹血糖范围界定为3.9至6.1mmol/L。若空腹血糖水平达到或超过7mmol/L,则需考虑存在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若血糖值处于6.2至6.9mmol/L之间,则可能被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因此,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时最常使用的检测参数之一。

02

2、餐后一小时血糖也重要

餐后1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测定一小时后的血糖浓度。这一指标有助于评估进食常规食物或水果后血糖可能达到的峰值,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挑选更适宜自己的食物。正常的餐后1小时血糖范围在6.7至11.1mmol/L之间。虽然餐后一小时的血糖水平并非用于诊断糖尿病的依据,但若其值超过11.1mmol/L,则可能暗示糖尿病的风险,建议进行更全面的检查以确诊。

03

3、餐后两小时血糖的要从第一口饭算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所测得的血糖值。这一指标能够反映餐后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进食量与降糖药用量是否匹配。同时,它也能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在进食刺激下,胰岛β细胞额外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正常的餐后2小时血糖要小于7.8mmol/L。若其值在7.8-11.1 mmol/L之间,则可诊断为糖耐量减退;若超过11.1 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是筛选和识别空腹血糖正常但患有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

04

4、随机血糖也有意义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当中任意时间测得的血糖值。这一指标在怀疑有低血糖或明显高血糖时尤为重要。当患者出现出汗、饥饿、心慌、颤抖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测量随机血糖以判断是否发生了低血糖现象。正常的随机血糖不超过11.1 mmol/L。若血糖水平在16.7至33.3 mmol/L之间,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均属于极度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避免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后果。

四、糖尿病友要根据病情制定血糖测试点

TYPHOON WARNING

除了了解血糖的正常范围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计划。不同年龄层和病情的患者对血糖控制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年轻且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可能需要更严格的血糖控制以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而对于老年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来说,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并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在制定血糖控制计划时,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情况等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降糖目标和治疗方案。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并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均衡的饮食则有助于控制血糖波动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还应定期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检查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血糖管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重视血糖监测并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并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