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骨胎糖尿病(糖尿病骨病有哪些症状)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杨柳科普】骨水泥:糖尿病足的“神奇修补匠”!

来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足部麻痛、溃烂、坏死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我们统称其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临床医生感到非常棘手的疾病之一,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往往最终只能采取截趾(截肢)治疗,令医患双方倍感无奈。然而,随着抗生素骨水泥(PMM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这一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糖尿病足的“守护神”——骨水泥。

一、糖尿病足的难题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伤口多为慢性难治性伤口,换药周期长,创面感染不易控制,伤口难以愈合。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窦道,也有可能发展成菌血症、脓毒血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而且,糖尿病患者大都存在下肢血运差、细小动脉硬化甚至闭塞的情况,导致血液中的抗生素无法有效到达创面部位,从而影响抗感染效果。

二、骨水泥的神奇之处

抗生素骨水泥是一种特殊的骨修复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骨传导性好、抗感染能力持久等优点。它最早被应用于牙科和骨科领域,如关节置换、填充骨缺损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抗生素骨水泥逐渐被应用于糖尿病足创面修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抗生素骨水泥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

医生会将高浓度敏感抗生素与骨水泥混合,然后植入到清创后的创面中。这样,抗生素就能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而且释放周期长,局部创面抗生素浓度能高达静脉输注的1000倍以上,对严重局部感染的糖尿病足感染的控制效果非常理想。

三、真实案例分享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76岁的郭阿姨因左足红肿疼痛在垂杨柳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就诊,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足。杨女士确诊糖尿病20年余,血糖控制不佳,还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慢性肾衰竭等多种疾病。入院后,尽管经过抗生素及对症药物治疗,但左足仍红肿疼痛,并出现破溃流脓。考虑到抗感染效果不佳,介入与血管外科,决定在规范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给予切开清创 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经过专业团队的精心治疗,郭阿姨的病情得到了明显好转。第一次手术后,她疼痛明显缓解;术后3周,她来到医院拆除了骨水泥,创面已经满布肉芽组织,之后通过规律换药,伤口愈合顺利,郭阿姨本人及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四、骨水泥的更多好处

除了强大的抗感染能力外,抗生素骨水泥还能在创面周围形成一层诱导膜。这层诱导膜是一层血运丰富的纤维样结构,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创面的愈合。同时,它还能改善局部血供,为创面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此外,抗生素骨水泥技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护理及换药方便。它不仅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还能减轻医生和患者的负担。对于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糖尿病足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更加理想的治疗选择。

五、结语

骨水泥作为糖尿病足的“神奇修补匠”,正逐渐改变着这一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格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神奇的治疗技术。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在遭受糖尿病足的困扰,不妨向专业医生咨询一下骨水泥治疗的相关信息吧!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骨水泥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和优势,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糖友骨头疼及时查骨密度

糖友骨头疼,很可能是骨密度降低,发生了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身骨量减少,表现为单位体积骨量降低,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钙骨沉着减少,骨头如空心萝卜,结构变松散。骨质疏松症常见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约50%的糖尿病患者可发生骨质疏松,如糖友出现此类问题,应及时查骨密度。

为什么糖友更容易骨质疏松,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钙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增多,大量排尿及渗透性利尿发生高尿钙,钙排泄过多呈负钙平衡。研究发现,尿糖升高可致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减少,进而减少肠钙吸收,加重负钙平衡。

磷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由于渗透性利尿及胰岛素缺乏,可致肾小管对磷的吸收减少、尿磷排出增加、血磷减少,为维持钙、磷的相对稳定,骨吸收加速、脱钙增加。

镁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尿镁排泄增加,易产生低血镁。经常低血镁可影响甲状旁腺功能,导致骨质疏松。

胰岛素缺乏或抵抗。胰岛素生长因子可增加成骨细胞活性,胰岛素可能也有此作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可能会加速骨质疏松。

过高的血糖可降低血清骨钙素水平,后者对骨骼矿化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高糖对成骨细胞有毒性作用,刺激破骨细胞,加速骨量流失。

另外,糖尿病相关的肾脏、血管、神经并发症也可通过一定途径加重骨量流失。某些降糖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可造成糖尿病患者骨量流失及骨折风险增加。糖友治疗骨质疏松要先控制血糖。

除糖尿病症状外,糖友骨质疏松可表现为脊柱、骨盆与四肢部位的骨骼疼痛。腰痛较为常见,多为持续性疼痛,发生骨折时表现为剧痛。若进行骨密度检查,可发现骨密度降低。

糖友治疗骨质疏松,首先要理想地控制血糖,必要时用胰岛素治疗。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骨头也怕“糖”,糖尿病患者须警惕骨质疏松

来源:【人民网】

人们普遍认为骨质疏松多是缺钙引起的,但其实缺钙只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是中间环节。缺钙的背后其实还有更复杂的原因,糖尿病就是不能忽视的重大风险。

影响骨质疏松的四大因素

1. 排泄量增加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尿,而大量的钙、磷矿物质就会随着尿液排除体外,如果此时缺乏必要的钙剂补充,就会造成患者的钙负平衡,继而引发一系列的激素水平变化,促使溶骨作用增强,最终导致骨质脱钙、骨质疏松。

2. 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是重要的骨生长调节因子,参与骨矿化效应,对钙吸收和骨矿化都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糖尿病造成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分泌不足,将导致成骨细胞对骨骼的新生与塑造作用出现障碍、破骨细胞对骨吸收作用增强,使得骨吸收速度远大于骨形成速度,最终加速了骨质疏松的形成。

3. 钙吸收不足

如果糖尿病控制不佳,随着“糖龄”的增加,会出现肝肾功能的损害,我们体内的活性维生素D(主要是维生素D3)不断减少,相应的,钙、磷等矿物质从肠道吸收的量也大幅减少,骨钙量日益下降,加速骨质疏松的发展。

4. 药物影响

糖友们往往要长期联合服用多种药物,患者本身存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或者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个别降糖药物加上糖尿病患者自身蛋白质代谢异常,使糖尿病患者骨基质的合成进一步减少,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所摄入的钙、磷沉积不到骨骼当中,这就会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风险加大。此类药物如环格列酮、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五大措施让糖友规避骨质疏松风险

1. 控制血糖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病程及各项关键指标水平(如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尿白蛋白)呈负相关。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低血糖、糖尿病并发症,都会进一步增加骨质疏松形成习惯性骨折的风险。要远离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第一步应做到的就是平稳降糖,并避免低血糖,这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关键。

2. 遵医嘱,选择降糖药

有高骨折风险的糖尿病患者,或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的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等会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更推荐选用那些具有骨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升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当然我们医生也会在全面评估患者骨质疏松病情与糖尿病病程之后,做出最优选择。

3. 生活方式再优化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度有氧运动以增强肌力,均衡饮食以减少脂肪摄入,充足日照补充维生素D,摄入足够的钙元素,减少钠盐摄入,戒烟等。

更重要的是,还应及时检测骨量。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及骨折风险评估。主要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测定(DXA)进行检测。

4. 积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当出现以下3种情况,应在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的同时,积极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这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是相同的:

(1)椎体或髋部脆性骨折,即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

(2)双能 X 线吸收测定(DXA)法检测腰椎、股骨颈、全髋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 -2.5;

(3)骨量低于-2.5<T值≤-1.0,伴有脆性骨折。

5. 千方百计预防跌倒

高龄糖友如果出现步履蹒跚、行走不稳的表现,提示糖友已经存在平衡能力下降,需进行平衡能力训练。同时,我们提倡糖友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坚持适量运动,增强力量和平衡感。肌力的增强和平衡感的改善,将有效帮助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减少跌倒风险。

当然,还有一些药物,如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服用后也可能增加跌倒的危险,需按医嘱正确服药,如出现跌倒情况,需医生重新评估,调整服药的数量和剂量。

改善家庭环境也非常重要,必要时对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如保持行走过道干燥、浴室地面铺设防滑垫、马桶旁设置扶手等。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都是患病人数众多、成因与治疗方法相对复杂的疾病,尤其是当这两种疾病合并在同一名患者身上时,更需要患者有良好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合理用药,预防为主。健康,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努力。

本文由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周祥俊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