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畏风(糖尿病患者畏寒的原因)

老神中医 0
文章目录:

多汗、自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经方治疗汗证经验

出汗是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产物,多汗、自汗,属于病理范畴,中医称之为汗证。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天气、穿衣、用药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则益甚的汗出异常症状。异常出汗不仅仅是疾病的症状,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出汗来判断疾病,通过汗法来治疗疾病。

天气炎热出汗是正常的生理

出汗是中医辨别病症的重要工具:

中医自古就重视出汗,辨汗是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中医诊断学》里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 ,如恶寒无汗,是风寒表实证,恶寒汗出为风寒表虚症,通过辨汗来判断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出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药物发汗的方法可以解表达邪,祛除疾病。中医治病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而汗法为治疗疾病第一大法,也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首要治法,如著名的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都是汗法运用的代表方剂。

汗法是中医治病第一大法

糖尿多汗症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是慢性营养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自汗、多汗中医认为糖尿病气阴两虚,腠理不固,以致汗液外泄;现代医学认为属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以交感神经损害为主的疑难症。

糖尿病多汗症的特点:

本病多表现为上半身多汗而双下肢无汗,患者容易感冒,虽无生命危险,但会常让患者感觉不适。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乃精气所化。《黄帝内经·素问》:“阳加于阴谓之汗”、“五脏化液,心为汗”。汗出过多会损伤五脏六腑的精气,让原有的糖尿病更加严重。

中医治病八法

糖尿病自汗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证:

主要表现:时时汗出,动则加剧,神疲倦怠,低热,心烦口渴,小便少,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疗:益气除烦 敛阴止汗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组成:太子参 甘草 生石膏 粳米 半夏 竹叶 麦冬 山药 五味子 浮小麦等。

加减:口渴甚者加生地、沙参;汗出甚者加生龙牡、糯稻根。

气阴两虚烦热口渴

2、营卫不和证:

主要表现:发热汗出,恶风,浑身酸痛,或伴有鼻塞流涕,咽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缓等。

治法: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

组成: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加减:汗出过多加生龙牡、糯稻根、浮小麦;气虚甚加黄芪、黄精;反复感冒合玉屏风散。

营卫不和出汗怕风

3、肺胃热盛:

主要表现:大汗出,恶热,烦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治法:清泻肺胃 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加减

组成:生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加减:津伤口渴加太子参、天花粉;发热加金银花、连翘、黄芩。

肺胃热盛多体壮,大热、大汗、大烦、大渴

4、 气滞郁热证:

主要表现:潮热汗出,心中烦热,失眠多梦,抑郁不舒,舌红苔薄黄,脉沉数等。

治法:透邪解郁 清热除烦

方药:四逆散合栀子豉汤加减

组成:枳实 甘草 柴胡 白芍 栀子 淡豆豉 竹叶 等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合欢花;心烦易怒加夏枯草、连翘。

气滞郁热证多见于更年期

糖尿病多汗症经方案例:

x x 男 65岁 ,糖尿病二十余年,多汗3、5年,最近半年加重。

主诉:糖尿病多汗,头及上半身汗出

问诊:时时汗出,恶寒畏风,神疲乏力,口淡不渴,二便如常

望诊:体型肥胖,面色㿠白,舌苔淡白而润

脉诊:脉弱无力

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多汗症;中医诊断:自汗证

辩证:营卫不和 气虚不固证

治法:调和营卫 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汤合防己黄芪汤

组成: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防己 黄芪 白术 等

患者服药2周,汗出大减,神疲乏力改善,继服2周不但多汗、畏风怕冷、乏力不翼而飞,体重也减轻15斤。

案例解析:桂枝汤乃调和营卫第一方,营卫不和用之效如桴鼓,此病人体胖,气虚风湿之体,故加防己黄芪汤以祛风除湿,发汗行水兼具减肥之效。

东汉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医圣的方子称为经方

总结: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辨病论治,开辨证、辨病结合诊治之先河,千年之后仍在指导中医临床,经方论治临床杂病,对症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糖尿病并发症中医辨证

糖尿病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故在平稳降糖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今天,我们主要从中医的角度聊聊糖尿病最常见的三个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属于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古籍中未见明确记载,若按 “三消”分糖尿病肾病多属于“下消”范围,故称之“肾消”、“消肾”、“尿浊”,发展至晚期,患者出现水肿、贫血、少尿等症状,则又归属于 “水肿”、“虚劳”、“关格” 等范畴。

现代医家对于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比较认可的是“消渴肾病”。

其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指痰浊、水湿、瘀血、毒邪等。根据临床表现其中医分型主要有:

1、气阴虚血瘀

主要表现为口渴引饮,体瘦乏力,肢体麻木或刺痛,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涩。方用玉液汤加减。

2、阳气虚血瘀

面色晄白,腰膝酸软疼痛,畏寒肢冷,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舌暗体胖,有齿痕,脉沉细。方用右归丸加减。

3、阴阳俱虚血瘀

小便频数,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面色晦暗,肢体麻木或刺痛,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细。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组以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中医目前称之为消渴痹症,病因主要是消渴日久,津液不足,久病而致虚、瘀,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疼痛、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的出现。气虚、阴虚、阳虚失充为本,瘀血、痰浊阻络为标,血瘀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

1、气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舌薄白,脉细涩。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2、阴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舌花剥少津,脉细数或喜涩。方用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寒凝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四肢冷痛,得温痛解,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方用当归四物汤加减。

4、痰瘀阻络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不止,常用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满,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方用活络效灵丹加减。

5、肝肾亏虚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至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方用壮骨丸加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迁延至肝肾亏虚,最终发展为阴阳两虚,瘀、郁、痰是发病过程中的 3 个重要因素,并将其分期大致分为早、 中、晚 3 期,分别对应气阴两虚、肝肾亏虚、阴阳两虚这 3 个证型。

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

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口渴引饮,舌红苔薄少,脉细数等,方用生脉散合枸菊地黄丸加减;

2、肝肾亏虚、目络失养型

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困乏力,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3、阴阳两虚、血瘀痰凝型

偏阴虚在视物模糊的基础上还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唇燥,肢麻刺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方用左归丸加减,偏阳虚者在视物模糊的基础上主要可见四肢欠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肢麻刺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方用右归丸加减。

在糖尿病发病早期,首先应辨证用药纠正其阴虚、气虚、湿热倾向,其次谨防瘀血痹阻经脉,在还未出现明显瘀血证候之时,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既可预防或减缓瘀血证的产生,也可防止眼底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提醒各位糖友的是,具体选方需专业医师四诊合参后辨证用药,不可自行判断选择。

文章:常崇清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一科

配图:网络(侵删)

文章若对您有帮助,请关注@健康医学科普,非常感谢您的点赞、转发与评论的支持!

@头条健康情报局@头条健康@爱康国宾

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9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要知道

#家庭健康守护官#

1、神经修复药物:

甲钴胺是一种神经修复药,它是维生素B12的甲基化活性制剂,可进入神经细胞,通过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营养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抑制神经退变,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有效改善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

2、改善微循环药物:

胰激肽原酶为血管扩张药,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提高机体内激肽系统活性,释放缓激肽。缓激肽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胰激肽原酶作为活化因子能激活纤溶系统,降低血液黏度以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各器官的血流。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己酮可可碱系黄嘌呤类衍生物,其代谢产物可改善微循环,增强外周血管微循环,同时能恢复和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降低血液黏滞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加动脉和毛细血管血流量,改善脑和四肢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

西洛他唑属于抗血小板药,抑制血小板及平滑肌上磷酸二酯酶活性,扩张血管、抑制血栓素 A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但不影响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对于由三磷酸腺苷或肾上腺素诱导引起的初级及二级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迅速恢复。此外,西洛他唑还能增加足、腓肠肌部位的组织血流量,使下肢血压指数上升、皮肤血流增加及四肢皮温升高,改善间歇性跛行,还可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3、抗氧化药物:

硫辛酸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酮戊二酸和氨基酸氢化酶复合物的辅助因子。可抑制神经组织的脂质氧化,阻止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抑制醛糖还原酶,阻止葡萄糖或半乳糖转化为山梨醇。硫辛酸为强抗氧化剂,无论是硫辛酸或其还原形态的双氢硫辛酸均能发挥抗氧化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促使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再生作用。研究表明,硫辛酸可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及辅酶Q10的水平。硫辛酸可以鳌合某些金属离子(如铜、锰、锌),形成稳定螯合体。在动物模型中证明可以保护砷中毒并可以减轻铬中毒后的肝毒性。离体试验中,亦发现可由肾切片中螯合汞离子。硫辛酸可为人体自行合成。硫辛酸进入人体后(注射或口服)易在许多身体组织中还原成为双氢硫辛酸。硫辛酸或双氢硫辛酸无论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均能发挥其药理作用。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感觉异常。

4、改善代谢药物

依帕司他为可逆性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药,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有临床研究表明:依帕司他能抑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动物试验表明:依帕司他可显著抑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红细胞、视网膜中山梨醇的累积,提高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自主神经功能,在神经形态学上,可改善轴突流异常,增加其坐骨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腓肠神经髓鞘厚度、轴突面积、轴突圆柱率,此外,可改善模型动物坐骨神经的血流量,并使其肌醇含量回升。适用于糖尿病神经性病变。

5、中成药:

消栓胶囊组方为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本方乃补阳还五汤改变剂型而成,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消栓胶囊具有抗炎、抗氧化、镇痛、改善血液动力学、代谢指标和微循环等作用。

在临床上,消栓胶囊可用于由气虚血瘀所致的痹症,症见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上述证候者。

参茋降糖颗粒组方为人参茎叶皂苷、黄芪、山药、麦冬、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地黄、天花粉、茯苓、泽泻,诸药合用,气阴兼养,补敛结合,补中有清,共奏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之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参茋降糖颗粒具有抗炎、改善脂代谢、改善微循环、营养修复神经等作用。

在临床上,参茋降糖颗粒可用于阴虚血瘀所致的痹症,症见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上述症候者。

通塞脉片组方为黄芪、当归、党参、金银花、甘草、玄参、石斛、牛膝,诸药合用,共奏培补气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通塞脉片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作用。

在临床上,通塞脉片可用于由气血两虚,瘀毒阻络所致的痹症,症见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上述证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