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次血(糖尿病血指标参考值表和病症)
糖尿病患者可以放血拔罐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放血拔罐吗?
糖尿病患者一般不能放血拔罐。由于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皮肤营养不良,皮肤溃疡不易愈合的情况,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的话,放血拔罐会造成皮肤损伤。血糖升高皮肤不易愈合,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伤口,甚至细菌感染。一旦发生细菌感染,细菌性血液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和危及生命的风险。有资料表明,大约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皮肤组织细菌或真菌感染,如疖、痈、毛囊炎、灰指甲、鹅口疮等,这些病原菌喜欢糖分聚集的地方,一旦皮肤出现感染伤口,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细菌则会成倍生长繁殖造成感染加重,而感染因素又会导致血糖升高,这两者出现恶性循环,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可以刮痧、拔罐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刮痧、拔罐,这属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对于部分糖尿病人可以采用。
哪些糖尿病人不可以刮痧拔罐?
主要是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刮痧、拔罐一方面会引起血糖的进一步升高,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皮肤、黏膜的损伤,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的话,非常容易导致皮肤、黏膜的继发感染,临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糖尿病病人合并慢性的并发症,比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或者合并的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不太适合刮痧拔罐,因为刮痧拔罐会引起疼痛,会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非常不错,并且没有皮肤营养比较差的情况可偶尔刮痧拔罐一次,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中医执业医师就诊,切不可盲目就医或根据所谓的“江湖经验”擅自处理,否则拖得太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得不偿失。
信偏方扎针放血,“老糖友”右脚感染险截肢
楚天都市报5月13日讯(记者郑晶晶 通讯员 刘姗姗)脚肿得像个大馒头,连鞋子都穿不下,54岁的“老糖友”张先生听信偏方,自己在家扎针放血,结果导致右脚感染溃烂,差点要截肢。
54岁张先生家住汉口洞庭街,患有糖尿病已七年,但降糖药总是吃吃停停。半个多月前,张先生右脚出现脚肿的症状,开始以为走路走多了,休息后脚肿就会消失,可后来肿得更厉害,像个大馒头似的,疼得完全走不了路。听家里老人说,有个“扎针放血”的偏方可以消肿,张先生便在网上买了放血针自己在家放血,放了两次血后他发现针扎的伤口一直不愈合,渐渐地伤口溃烂,还不停往外流脓水,赶紧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就诊。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牛力详细了解后为张先生安排了血糖检测,结果血糖竟高达正常值的3倍多,而且右脚红肿渗液。随后,内分泌科糖尿病足诊疗专区的医护团队为他制定了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方案,经过多次的清创换药、抗感染、降血糖等综合治疗后,张先生终于保住了右脚,溃烂伤口基本愈合。
“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较容易出现感染,考虑患者之前就感染了丹毒,因此出现脚肿,结果扎针放血后导致感染加重。”内分泌科主任毛红介绍,皮肤上出现小伤口,正常人几天就会痊愈;而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再加上合并有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影响皮肤组织的修复功能。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一点小伤都会出现感染化脓,甚至发展到需要截肢的地步。”
专家提醒,市民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千万不可自诊自治盲目听信偏方。糖尿病患者如出现脚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引起的,也可能是足部感染所致,比如甲沟炎、脚气感染等,应及时到医院查明原因,不要在家自己治疗。同时,糖尿病患者平时要定期检查双脚,若足部出现破损和感染应及时就医。
刺血疗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王玉环师姐分享
刺血疗法的治疗作用
一,有保使血液循环障碍改善的作用。
二,有很好的镇痛作用,特别是对缺血性疼痛能迅速止痛。
三,有阻止细胞和组织病理性萎缩及变性,以促使病变细胞转复的作用。
四,有保使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五,有阻止炎症的过度反应和促使炎症转复的作用。
六,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
七,有抗过敏和止痒的作用。
八,通过对微循环的调整,有使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
九,能调控机体的温度,有退热的作用。
十,有延缓机体的老化和抗衰老作用。
刺血疗法的适应症:
1.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结核感染,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胃肠炎。
2.细菌感染所致疾病
白喉,细菌性痢疾,破伤风,咽炎,扁桃体炎,败血症,肺炎,丹毒,肠炎,肠道感染
3.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中暑,冻伤,毒蛇咬伤,一氧化碳中毒,食物和药物中毒及其后遗症
4.新陈代谢疾病
水和钠代谢紊乱,糖尿病,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5.免疫性疾病
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药物性皮炎
6.结缔组织病
风湿热,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筋膜炎
7.呼吸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哮喘肺水肿,肺结核,胸膜炎,肺脓肿
8.循环系统疾病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早搏及心动过速,风湿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肌炎,肺心病,血栓性疾病
9.消化系统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胃下垂,胃肠痉挛,溃疡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
10.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尿道感染,各类结石,遗尿症
11.造血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过敏性紫癜,血少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
12.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综合征
13.周围血管病
多发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红斑性肢痛症,静脉血栓形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二,外科疾病:
各类疖肿,疔疮,背痛,颈淋巴结核,软组织损伤,直肠脱垂,痔疮,腱鞘囊肿
三,运动性疾病
颈椎病,各类关节炎症,跌打损伤及后遗症,退行性关节炎
四,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神经痛,肌萎缩侧索硬化,脑血管病及后遗症,脑梗死,脑外伤后遗症
五,五官科疾病
急性结膜炎,眼干涩,口腔溃疡,鼻炎,中耳炎,酒渣鼻
六,妇科
妇科炎症,乳腺增生,乳腺炎
七,男科疾病
阳萎,早泄,精少,前列腺炎,睾丸炎
八,皮肤科疾病
各类皮炎,牛皮癣,瘙痒症,面部色素沉着,带状疱疹及后遗症,毒虫咬伤
九,小儿科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惊风,厌食症,脑炎及后遗症,脑发育不全,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