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乳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乳糖)
商榷:读“母乳喂养中的一个重大误区”感想
近日,一篇署名带有“中医”的文章《母乳喂养中的一个重大误区》突入我的朋友圈,引发一些议论,各种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其中一个观点:“来月经的母乳不能吃,怀孕的母乳有毒”。这引起了泌乳顾问的讨论,有人甚至迁怒于中医。当时就觉得如鲠在喉,很想说两句,但是为了避蹭热点之嫌,所以晚了几天。
写这篇感想不为正本清源,也不是为了坚持什么门派。就算不能还原真相,也希望接近真相,让新妈妈们更客观地看待哺乳问题。
我发现这篇文章里,有五个逻辑关联,我想一一剥离出来,让大家一起评判一下。
1
把母乳与产妇的康复关联“
按照文章的观点,哺乳是产妇不能正常康复的原因。把产妇的月经与哺乳比喻为容器的两个水龙头,同时打开两个水龙头就会让产妇身体亏虚。这是细思极恐的场景,不是吗?产妇的身体什么时候最虚弱?当然是刚生完宝宝的时候不是吗?按照这个观点,这是最不应该哺乳的时机。所以这篇文章不是反对过度哺乳,而是压根就反对哺乳。
为了进一步佐证上述的比喻,文章还列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某产妇产后一个月就复潮的妈妈,坚持哺乳到3岁,结果百病缠身,甚至走向了学习中医的道路。还说生一个娃,掉一颗牙这样的例子更多。
然而,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很多妈妈产后一个月左右就没有继续哺乳,却有一身月子病的新妈妈很多;相反,很多在经期哺乳的新妈妈,身体康复回去上班的人更不在少数。我想说,以偏概全是得不出让人信服的结论的。把月经与哺乳这两者强行相关起来,是不是违背医学常识?哺乳,是一个正常的生命现象。
无论月经还是母乳喂养,都是健康的行为,是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哺乳异常,或者月经失常,或者身体不适,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这个信号提示需要额外调理,而不是在这三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2
把月经当作停止哺乳的信号“
文章明确指出,如果产妇在产后半年之内来月经,建议停母乳进行身体调理。产妇应该在月经来复的三个月内停止哺乳。月经,真的是停止哺乳的信号吗?不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吗?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理论,把月经与停止哺乳当成一个因果关系,显然都是欠妥当的。当然,如果产后月经来得过早,说明产妇的身体异常,需要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这就是停止哺乳的依据,这就很难解释经过调理,很多妈妈的身体和哺乳都正常的体验了。
再说,母乳喂养能够降低卵巢癌,乳腺癌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等长期好处,甚至对宝宝的免疫力,智力都有正面的影响,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不该被忽视吧?
3
把宝宝的性格与母乳关联联“
宝宝的性格如何形成的,恐怕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与遗传学因素,与成长环境,与教育以及经历,甚至偶发因素都有关系,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成因。
文章毫不犹豫地认为哺乳会影响男孩的性格,这实在是蔑视医学常识。且不说宝宝在母体内与母亲通过脐带更直接的长时期共处,母亲一直都是高激素的内环境,是否会影响男孩性格?况且,宝宝受到影响不只是激素,还需要相应数量的激素受体才会发生影响,男娃体内有多少雌激素受体?还有,乳汁里雌激素含量多少?通过宝宝的消化系统最终进入身体的又是多少?有没有人做过相应的科学统计?如果没有,那么这个就只是推测,把这些推测性的东西推送给没有医学知识的大众,会产生什么影响?
4
把宝宝的湿疹与哺乳挂钩“
文章用极其权威的语气,描述经期哺乳,乳汁中雌激素水平高,容易引起水钠储留,从而产生宝宝的湿气。很多妈妈看了之后感觉“恍然大悟”:怪不得宝宝那么多湿疹。而悟了之后会做什么?停止哺乳!这很让人担心呢。又一次把一个症状做了单一归因。这很中医吗?
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新妈妈顶不住美食的诱惑,误食辛辣刺激,或暴饮暴食,容易生痰生湿,加上有的人还喜欢喝冰水,脾胃阳气受损,或者脾胃虚弱,气化不力,湿从中生。
母亲的湿热体质,往往会胎传给下一代,新生儿黄疸,湿疹,肠痉挛发病率高且严重。朱丹溪说“母寒则儿寒,母热则儿热”,万全说“母寒则乳亦寒,母热则乳亦热”,西方的解释是表观遗传学。
宝宝的湿疹,实际上是对母亲体质的一个提示,是新妈妈调理的依据。一个好月子,往往要参照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来做,也是这个道理。妈妈身体改善了,可以间接地改善宝宝的症状。这才是母子之间的真正关系。所以,一个合理的调理健康方案,不是割裂母子之间的关系,而是把他们看作一体。这也是中医的整体观点。
5
把文章与中医关联“
看文章后面作者与留言者的对话,看得出作者是以中医自居的,何以见得?有人给出反馈:您这个文章会被投诉的。作者答:中医被投诉的还少吗?
中医的两个重要的方法论,一个是整体观点,一个是辨证论治。可是以上几个关联,恰恰体现了作者以偏概全,单一归因的线性思维。我们反对动辄以中医自居,为中医代言的做法。
关于月子调理,补充一下
产后的调理,可能跟单纯的中医调理相差甚远,产后的哺乳,宝宝的生长发育,家庭的氛围,产妇的情绪模式,饮食起居都深深影响妈妈的身心健康,是平衡而不是偏颇的,是完整而不是碎片的,是个性化而不是普适性的。另外,母子的互动,母子关系也成为宝宝健康发育,妈妈调理越来越重要的依据。关于产后调理的探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让更多相关的专业人士,面对争论,深入探讨,是这篇文章的初衷。
附
※
另外,写本文之前,我征求了我的几位老师同学的意见,也一并附上
针对文章中的原文引用以及解释,即《本草求真》的经文:有孕之乳,谓之忌奶,小儿饮之,多成吐泻疳魃之病,最为有毒也。认为月经来潮或者怀孕,体内激素变化,尤其是雌激素水平变高危害到婴儿和胎儿。我们特意咨询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周春祥老师,他的解释:孕乳有毒,似乎危言耸听。诚然,怀孕后,或者哺乳期产生月经,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了,但是这个雌激素是否能引起这些令人害怕的副作用,值得商榷。因为她毕竟是一个生理状态的激素。如果单纯说激素,那么泌乳素在哺乳期也是高的,那是不是也有问题呢?当然,如果想深入研究,可以做些对照,慎重下结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博士袁颖教授解读为:所谓有毒,可能就是古时候营养卫生各方面条件都差,没法保证既能继续哺乳,又能正常孕育胎儿。而现代人营养条件完全不同。
周春祥:
男,中医学博士,药学及中医内科学双博士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伤寒金匮教研室主任。兼任江苏省博士后协会医药分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基础医药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主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著有易学助考口袋书---伤寒学,《伤寒论》临床学习参考等十多本论著,教学层次遍及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层次;专业包括中医、针灸推拿、药学、医学英语、医学心理学等不同专业。独立指导硕士生10名;协助指导硕士生8名,博士生5名。
袁颖:
女,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对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并将中医药应用于临床,擅长脾胃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月子之道
没有人因为一次月子,
就成为坐月子的专家;
没有人聘用一次月嫂,
就成为管理月嫂的专家。
坐月子,就找
止一堂蔡老师和她的专家团队!
民以食为天,3分钟带你了解你不知道的饮食小知识,建议收藏!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每种食物至少可提供一种营养物质。但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而提倡人们广泛食用多种食物,以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rr《黄帝内经·素问》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五谷为养”之“五谷”,泛指米、谷、麦、豆等多种粮食,即人们常说的“主食”,这些主食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糖类(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脂肪含量极少。按照中医理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故称为“养”。
rr“五果为助”之“五果”,泛指苹果、梨、香蕉、桃等多种鲜果和干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和有机酸。食用“五果”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五畜为益”之“五畜”,泛指猪、牛、羊、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即人们常说的“副食”。它们含有丰富的脂肪、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食用动物性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修补机体组织,弥补植物蛋白在质量上的不足。“益”是增进的意思,这表明它在“为养”的主食中,可发挥增进的作用,而不能取代。“五菜为充”之“五菜”,泛指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菌类等多种多样的蔬菜。它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钙、钾、镁、铁等营养素。完全合理的食物结构必须有蔬菜辅佐、补充,才能使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得以充实、完善。“为充”的“五菜”是人们长寿的保障。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提倡人们杂食五谷,并以此为主食,在为助的五果、为益的五畜、为充的五菜配合下,主副食互为补充,辨证施食,就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气味和而服之”是指所吃的谷、果、畜、菜必须性味和合,才能补精益气,利于健康。
rr食物的性能,古代简称为“食性”、“食气”、“食味”等,和药物性能一致,也包括气(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内容。
rr一、食物的性
rr食物“气”或“性”与药性“四气”或“四性”说相一致。古人按寒、凉、温、热基本上把食物分为三大类气质或性质。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载的食性很多,如大热、热、大温、温、微温、平、凉、微寒、大寒等,只是表明食物性能方面的差异程度,而无明显界限。以常见300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从生活与临床应用食物经验看,寒凉性质食物多属于阴性,具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温热性质食物属于阳性,具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
rr二、食物的味
rr食物的“味”,即指食物的主要味道,仍概括为“五味”,即:酸(涩)、苦、甘(淡)、辛、咸。五味的作用与药物“味”的作用相一致。为酸收、苦降、甘补、辛散、咸软等。以常见300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辣味再次之,苦味较少。
rr此外,还有淡味,中医将之归于甘味范围,有渗利小便、祛除湿气等作用,如西瓜、冬瓜、茯苓、黄花菜、薏苡仁(或薏米)等。
rr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概念,系指食物的特殊气味,芳香性食物以水果、蔬菜居多,如橘、柑、佛手、芫荽、香椿、茴香等食物,芳香性食物一般具有醒脾开胃、行气化湿、化浊辟秽、爽神开窍、走窜等作用。
rr第一节 食物的性能
rr不同于药物“味”的作用方面,尚有:辛味食物(如辣椒、胡椒),苦味食物(如苦瓜),尚有健脾作用;咸味食物(如鱼、虾、蟹),尚有补肾,养血分作用。各种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兼有几种,这表明了食物作用的多样性。至于五味的阴阳属性,则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rr三、食物的归经
rr食物的“归经”也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主要方面,归经显示某种食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部位等的突出作用,它表明食物的重点选择性。实际上这是古人对食物作用选择性的认识,是食物作用的内在规律。中医还认为,食物的归经与“味”有一定的...
辛味食物归肺经,用辛味发散性食物(如葱、姜、芫荽等)治疗表证、肺气不宣咳嗽症状;
rr甘味食物归脾经,用甘味补虚性食物(如红枣、蜂王浆、山药等)治疗贫血、体弱症状;
rr酸味食物归肝经,用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等)治疗肝胆脏腑等方面疾患;
rr苦味食物归心经,用苦味食物(如苦瓜、绿茶等)治疗心火上炎或移热小肠证;
rr咸味食物归肾经,用咸味食物(如甲鱼、昆布、海藻等)治疗肝肾不足,消耗性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疾患)。
rr四、食物的升降浮沉
rr食物的升降浮沉性能概念与食物的气与味有密切关系。食物的气味性质与其阴阳属性决定食物作用趋向。一般来说,质地轻薄、食性温热、食味辛甘淡的食物,其属性为阳,多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如姜、蒜、花椒等),具有发散、宣通开窍等功效,如香菜、薄荷能解表而治疗感冒,菊花、绿茶能清利头目而治疗头痛;反之,质地沉实,食性寒凉,食味酸苦咸的食物,其属性为阴,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如杏仁、梅子、莲子、冬瓜等),具有清热、平喘、止咳、利尿、敛汗、止泻、补益等功效,如西瓜清热而治热病烦渴,冬瓜利尿而治小便不通,乌梅收敛而止泻痢等。根据三百多种常用食物统计数字表明,具沉降趋向的食物多于升浮趋向的食物。
rr五、食物的补泻
rr食物性能的“补”与“泻”概念,一般是泛指食物的补虚与泻实两方面作用,这也是食物的两大特性。补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生津、填精等功效;泻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解表、散热、开窍、辟秽(防疫)、清热、泻火、燥湿、利尿、祛痰、祛风湿、泻下、解毒、行气、散风、活血化瘀、凉血等功效。根据常用的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分析,泻性食物多于补性食物,由此看来,中医营养手段不仅为补虚扶正,更大程度是为了泻实祛邪。
rr第二节 饮食的作用
rr饮食的作用是由它自身固有偏性(性能)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补泻”等特性决定的。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rr一、饮食的预防作用
rr身体早衰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体自身:人体正气旺盛,而又能避免邪气的侵袭,就会保持健康状态,反之则发生疾病。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一切损害正气、助长邪气的因素都能引起疾病,从而导致早衰和死亡。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rr广义地说,所有关于饮食的保健措施都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的。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保健预防措施。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恰如《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研究证明,人体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导致疾病。如缺少蛋白质和糖类(碳水化合物)就会引起肝功能障碍;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夜盲症、脚气病、口腔炎、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软骨症等;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钙质会引起佝偻病,缺乏磷质会引起神经衰弱;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缺乏铁会引起贫血;缺少锌和钼引起身体发育不良等。而通过食物的全面配合,或有针对性的增加上述食物成分就会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学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记载。
rr除了从整体观出发的饮食全面调理和有针对性的加强某些营养食物来预防疾病外,中医还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用葱白、生姜、豆豉、芫荽等可预防感冒;用甜菜汁或樱桃汁可预防麻疹;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大蒜可预防癌症;用鲜萝卜、鲜橄榄煎服可预防白喉;用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状;用红萝卜粥可预防头晕等。
rr现代研究表明,中医所述的某些食物的预防保健作用确有科学道理。除了食物对人体整体的影响外,有的食物如大蒜能杀菌和抑制病毒,故可防治呼吸道感染和肠道传染病等。生山楂、红茶、燕麦能够降低血脂,故可预防动脉硬化。此外,人们还用玉米粉粥预防心血管病,用薏苡粥预防癌症等。
rr食物对疾病的预防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有很多食物能够预防各种疾病。如发现苦瓜、芦笋、马齿苋等有防癌抗癌作用。另外,对于饮食习惯和饮食方法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
rr二、食物的滋养作用
rr《难经》说:“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滋养肌肤),充身,泽毛。”说明我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已十分重视饮食的营养作用。
rr饮食的滋养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个人一生中摄入的食物要超过自己体重的1000~1500倍,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素(中医称为“水谷精微”)几乎全部转化成人体的组织和能量,以满足生命运动的需要。
rr中医学认识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从整体观出发的。它认为各种不同的食品分别可以入某脏某经,从而滋养脏腑、经脉、气血,乃至四肢、骨骼、皮毛等。饮食进入人体,通过胃的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成为水谷精微,而滋养人体。这种后天的水谷精微和先天的真气结合,形成人体的正气,从而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致病因素)。此外还形成维持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精”。“精”藏于五脏,是脏腑功能活动和思维、意识活动,即“神”的基础。“气、精、神”为人体之三宝,生命之所系。而它们都离不开饮食的滋养。所以,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曾经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rr常用的食补方法,有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峻补法4种。
rr1.平补法
rr平补法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应用不热不寒,性质平和的食物,如粳米、玉米、扁豆、白菜、鹌鹑、猪肉、牛奶等。一种是既能补气,又能补阴,或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如山药、蜂蜜既补脾肺之气,又补脾肺之阴;如枸杞子既补肾阴,又补肾阳等。这些食物适用于普通人群。
rr2.清补法
rr清补法是应用补而不滋腻碍胃,性质平和或偏寒凉的食物,有时也可以泻实祛除实证,如清胃热,通利二便,加强消化吸收,推陈而出新,以泻中求补。常用的清补食物有萝卜、冬瓜、西瓜、小米、苹果、梨、黄花菜等。以水果、蔬菜居多。
rr3.温补法
rr温补法是应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适用于阳虚或气阳亏损,如肢冷、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而频或水肿等症病人,也常作为普通人的冬令进补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狗肉、鸡肉、鳝鱼、海虾等。
rr4.峻补法
rr峻补法是应用补益作用较强,显效较快的食物来达到急需补益的目的。此法的应用应注意体质、季节、病情等条件,需做到既达到补益目的,而又无偏差。常用的食物有羊肉、鹿肉、鹿尾、熊掌等。
rr三、食物的延缓衰老作用
rr中医理论认为,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的最终衰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注重养生保健,及时消除病因,使机体功能协调,而使衰老延缓,所谓“延年益寿”还是可能的。
rr中医在应用饮食调理进行抗衰防老方面,除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做到辨证用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外,还常注意对肺、脾、肾三脏的调理。因为这三脏在生命过程中,特别在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认识到,肺“司呼吸”、“天气通于肺”,脾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机体的“先天之本”,因为“肾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临床实际表明,肺、脾、肾三脏的实质性亏损,以及其功能的衰退,常导致若干老年性疾患。例如:肺虚或肺肾两虚所致的咳喘,脾肺两虚的痰饮喘咳,脾虚或脾肺两虚的气短、倦怠、消化不良、营养障碍等。
rr从中医养生抗衰防老所确立的治则治法来看,也多从补益肺、脾、肾方面入手,对历代保健医疗食谱中所含食物成分进行统计,发现其功效也以调补肺、脾、肾三方面为多。
rr四、饮食的治疗作用
rr食物与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食物每人每天都要吃,较药物与人们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古时人们称道能用食物治病的医生为“上工”。饮食治疗作用有3个方面:
rr1.补——补益脏腑
rr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体的功能低下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中医把这种病理状态称为“正气虚”,其所引起的病证称为“虚证”。根据虚证所反映的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还可分为肝虚、心虚、脾虚、肺虚、肾虚以及气虚、血虚等。主要表现如心悸气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食入不化,咳嗽虚喘,腰膝酸软等。
rr中医主张体质虚弱或慢性虚证病人可用血肉有情之品来滋补。例如: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猪骨髓用于补脑益智,动物脏器用于滋补相应的脏腑等。
rr米面果菜等也有改善人体功能,补益脏腑气血的作用。例如:如粳米可补脾、和胃、清肺;荔枝甘温能益血,身体虚弱、病后津伤都可用它来滋养调摄;花生能健脾和胃,滋养调气,营养不良、乳汁缺乏皆可用以补虚益气;黑芝麻有补血、生津、润肠、乌发的作用;银耳有益气生津的作用,可用于脾肺两虚、津亏阴虚体弱之人。
rr2.泻——泻实祛邪
rr外部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或内部功能的紊乱和亢进,皆可使人发生疾病。如果病邪较盛,中医称为“邪气实”,其证候则称为“实证”。同时又有正气虚弱的表现,则是“虚实错杂”。此时既要针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调理,又要直接去除病因,即所谓“祛邪安脏”。例如:山楂消食积;鳗鱼治肺痨;赤小豆治水肿;猪胰治消渴等。
rr有些食物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如鸡蛋除营养作用外,还有调节脏腑功能、清解热毒等作用。李时珍说:“鸡子黄补阴血,解热毒,治下痢甚验。”
rr3.调——调整阴阳
rr人体的生理功能只有在和谐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维持,从而处于健康状态,免受病邪的侵袭。生活中,饮食得当则可起到维持阴阳调和的作用。另外,对因为阴阳失调所导致的疾病状态,利用饮食的性味也可进行调节。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情况,可有扶阳抑阴、育阴潜阳、阴阳双补等很多方法。例如:阳虚的人用温补,阴虚的人用清补。
rr在日常生活中,偏热的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品。偏寒的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品。
rr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归纳如下。
rr聪耳(指增强或改善听力)类食物:莲子、山药、荸荠、蒲菜、芥菜、蜂蜜。
rr明目(指增强或改善视力)类食物:山药、枸杞子、蒲菜、猪肝、羊肝、野鸭肉、青鱼、鲍鱼、螺蛳、蚌。
rr生发(指促进头发的生长)类食物:白芝麻、韭菜子、核桃仁。
rr润发(指润发、美发)类食物:鲍鱼。
rr乌须发(指头发早白早黄者得以恢复)类食物:黑芝麻、核桃仁、大麦。
rr长胡须(指不生胡须的男性)类食物:鳖肉。
rr美容颜(指润肌肤、助颜色等)类食物:枸杞子、樱桃、荔枝、黑芝麻、山药、松子、牛奶、荷蕊。
rr健齿(指使牙齿坚固、白洁)类食物:花椒、蒲菜、莴笋。
rr轻身(指消肥胖)类食物:菱角、大枣、榧子、龙眼、荷叶、燕麦、青粱米。
rr肥人(指改善瘦人体质,增加肥胖)类食物:小麦、粳米、酸枣、葡萄、藕、山药、黑芝麻、牛肉。
rr增智(指益智、健脑等)类食物:粳米、荞麦、核桃、葡萄、菠萝、荔枝、龙眼、大枣、百合、山药、茶、黑芝麻、黑木耳、乌贼鱼。
rr益志(指增强志气)类食物:百合、山药。
rr安神(指使精神安静、利睡眠等)类食物:莲子、酸枣、百合、梅子、荔枝、龙眼、山药、鹌鹑、牡蛎肉、黄花鱼。
rr增神(指增强精神,减少疲倦)类食物:茶、荞麦、核桃。
rr增力(指健力,善走等)类食物:荞麦、大麦、桑葚、榛子。
rr强筋骨(指强健体质,包括筋骨、肌肉以及体力)类食物:栗子、酸枣、黄鳝、食盐。
rr耐饥(指使人耐受饥饿,推迟进食时间)类食物:荞麦、松子、菱角、香菇、葡萄。
rr能食(指增强食欲、消化等能力)类食物:葱、姜、蒜、韭菜、芫荽、胡椒、辣椒、胡萝卜、白萝卜。
rr壮肾阳(指调整性功能,使阳痿、早泄等复常)类食物:核桃仁、栗子、刀豆、菠萝、樱桃、韭菜、花椒、狗肉、狗鞭、羊肉、羊油脂、雀肉、鹿肉、鹿鞭、燕窝、海虾、海参、鳗鱼、蚕蛹。
rr种子(指增强助孕能力,又称续嗣,包括安胎作用)类食物:柠檬、葡萄、黑雌鸡、雀肉、雀脑、鸡蛋、鹿骨、鲤鱼、鲈鱼、海参。
rr第三节 食物的配伍禁忌
rr一、食物、食品及中医保健医疗食品的概念
rr食物系指供人食用的天然物质。它可以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满足生理与心理方面的要求,如饱腹感和色、香、味、形的食欲享受感等。一般不具备剂型、剂量、用量和用法方面的限制。如粮食、水果、蔬菜等。
rr食品系指由食物加工而成的,便于食用的成品。其性质与食物是一样的,如粮食加工品、菜肴等。
rr中医保健医疗食品系指按传统食品风味加工制作的具有一定保健医疗作用的食物加工品。又称“药膳”、“御膳”等,是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一种品类,既具有食品的性质,提供人体必要的营养素,又有一定的剂量要求。
rr饮食泛指固态、液态、半液态的食物或食品。
rr当今在国内外流行的滋补药膳,也多源于传统保健医疗食品,以菜肴为主体。这类食品是以滋补药为主,或以其他特定药物作为原料,按照一定的组方,经过精心炮制加工,再与特定的食物配合烹调而成。药膳建立在中医的理论基础上,符合中医的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学说。它是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种食疗方法。而且我国中药资源甚为丰富,为药膳提供了良好条件。仅在目前常用的5000种中草药药材中,可供作药膳食品的就有500种左右。
rr二、食物的配伍
rr在生活和临床中单独应用一种食物来保持营养或进补或治疗的情况是很少的。人们为了增强食物的效用和可食性,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应用。这种搭配关系,称为食物的配伍。根据食药同理、同用的原理,食物的配伍,基本依照药物配伍的“七情”理论。其中,“单行”是指用单味食物烹制,另外几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的,它是我们组方配膳的基础。配伍关系基本上分为协同和拮抗两方面。食物的协同配伍方面包括“相须”和“相使”,拮抗方面包括“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rr相须配伍:同类食物相互配伍使用,起到相互加强的功效。如百合炖秋梨,百合与梨共奏清肺热、养肺阴之功效。
rr相使配伍:一类食物为主,另一类食物为辅,使主要食物功效加强。如姜糖饮,温中和胃的红糖,增强了生姜温中散寒的功效。
rr相畏配伍: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减轻或消除。如某些鱼类的不良作用:引起腹泻、皮疹等,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rr相杀配伍:一种食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如上例。
rr实际上相畏、相杀配伍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的两种说法。
rr相恶配伍:一种食物能减弱另一种食物的功效。如萝卜减轻补气类食物(鹌鹑、山药、山鸡等)的功效。
rr相反配伍:两种食物合用,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形成了食物的配伍禁忌。如:柿子忌茶;白薯忌鸡蛋;葱忌蜂蜜等。
rr依据配伍“七情”精神,在保健食品配制上前人也作了不少努力。举例如下。
rr升降并举:升浮性质食物和沉降性质食物并用。以防止升降过偏之弊。如葱豉汤中加食盐,以防止葱、豉过于辛温发散之性。
rr散收同用:补益类食物常调以发散性食物,以防止滋腻之性。如芫爆里脊中的芫荽,可防止猪肉滋腻碍胃之性。
rr寒热并调:即寒凉性质食物和温热性质食物并用,以防止寒、热过偏之弊。如炒苦瓜佐以少量辛热的辣椒,可防止苦瓜苦寒过偏之性。
rr攻补兼施:即泻实祛邪性质食物和补虚扶正性质食物并用,以防止攻邪而伤正之偏。如薏苡粥中添加红枣,即可防止薏苡仁清热利湿过偏之性。
rr其他尚有表里兼顾、动静相调等配伍方法,也都是“七情”配伍的发展应用。
rr三、食物的禁忌
rr中医是很重视饮食宜忌的,对临床也确有实际意义。有关饮食宜忌的最早根据为《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所载“五味所禁”以及《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所载的“五味之所伤”等。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总结,形成了一套为大家所遵循的理论和学说。汉代《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故用相宜食味治病养病,谓之食养或食疗。而不相宜食品则禁之,谓之食禁或食忌,俗称“禁口”或叫“忌口”。中医根据几千年来的实践,在治病防病中提出不同的饮食宜忌,其总的原则是以食物的四气五味,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rr中医也早已注意到过分强调忌口,可能引起营养不良,因此主张忌口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
rr中医所指的饮食宜忌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饮食宜忌概念涉及食物与体质、地域、季节、年龄、病情以及饮食调配、用法、用量等方面。而狭义的饮食宜忌概念仅包含饮食与病情方面的禁忌。
rr1.患病期间饮食禁忌
rr病症的饮食宜忌是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阴阳偏胜,结合食物的五味、四气、升降浮沉及归经等特性来加以确定的。
rr《黄帝内经》曾对各种不同疾病的饮食禁忌进行了阐述,除禁忌饮食五味过偏等外,《素问·热论篇第三十》还具体地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腹泻),此其禁也。”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即指出:“凡诸恶疮差后,皆百日慎口,不尔,即疮发也。”
rr中医对病人的饮食禁忌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古代医家把患病期间所忌食的食物高度概括为以下几大类:生冷、黏滑、油腻、腥膻、辛辣、发物六大类。
rr(1)生冷类:冷饮、冷食、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等,为脾胃虚寒腹泻者所忌。
rr(2)黏滑类:糯米、小麦、大麦所制的米面食品等,为脾胃纳呆或外感初起者所忌。
rr(3)油腻类:荤油、肥肉、油煎炸食品、奶酪等,为脾湿或痰湿病人所忌。
rr(4)腥膻类:鱼、虾、海味等,为风热症、痰热症、斑疹疮疡者所忌。
rr(5)辛辣类:葱、姜、蒜、辣椒、花椒、酒等,为内热症病人所忌。
rr(6)发物类:能引起旧病复发,新病加重的食物。除腥、膻、辛辣等食物外,还有一些特殊食物,如荞麦、豆芽、鸡头、鸭头、驴头肉等,为哮喘、皮肤病等病人所忌。
rr另外,个别疾患,如麻疹初起可适量食用发物,如豆芽、芫荽等,以利透发等,均属例外情况。
rr临床上常见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饮食宜忌。
rr寒证:宜食温性、热性食物,忌寒凉、生冷食物。
rr热证:宜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燥伤阴食物。
rr虚证:阳虚者宜温补,忌用寒凉;阴虚者宜清补,忌用温热;气血虚者可随病证的不同辨证施食。然虚证病人多脾胃虚弱,进补时不宜食用滋腻、硬固之品,食物以清淡而富于营养为宜。
rr实证:饮食宜疏利、消导。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兼治的总体原则进行饮食调护,一般不宜施补。
rr2.服药饮食禁忌
rr清代章穆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发凡”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这一认识是颇为正确的。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对所服之药有不良的影响,则应忌服,也有某些食物可以增进药物作用的发挥。《伤寒》、《金匮要略》中指出服药时忌生冷、黏腻、肉、面、五辛、酒、酪、臭物等。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前人称为服药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资料上有记载说“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酯;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蜜忌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人参恶黑豆,忌山楂、萝卜、茶叶;土茯苓忌茶等”。
rr但对饮食宜忌不能绝对化,要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如水肿忌盐,中医列为五不治之一,但有时也由此引起钠减体倦而虚损,即长期忌盐引起的低钠血症,故水肿不重的病人不宜绝对忌盐。小儿麻疹忌食过度,可致营养不良。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如有些病人罹患皮肤病,因某种饮食而发作或加重,即应禁忌。饮食经调制或配制后是可以改变其性质而改变其宜忌的。
rr3.孕期和产后饮食禁忌
rr孕期和产后,母体处于特殊生理阶段,饮食调养有着重要意义。妊娠期,母体脏腑经络之血注于冲任经脉,以养胎元。此期母体多表现阴虚阳亢状态,因此应避免食用辛辣、腥膻之品,以免耗伤阴血而影响胎元,可进食甘平、甘凉补益之品。
rr孕期饮食禁忌,是指怀孕期间孕妇应忌食或尽量避免食用对胎儿不利的饮食物,又称“忌食养胎”。《时病论》说:“清肠之槐花,去寒之姜、桂,利湿之米仁,……皆为犯胎之品,最易误投,医者不可不敬惧乎。”根据饮食物对胎儿的不同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活血类食物、滑利类食物、大辛大热食物、酒类饮料以及其他有关食物。
rr(1)活血类食物:能活血通络、下血堕胎,故孕期应忌食,如桃仁、山楂、蟹爪等。《本草纲目》说蟹爪“能堕生胎、下死胎”。
rr(2)滑利类食物:能通利下焦,克伐肾气,使胎失所系,导致胎动不安或滑胎,故应避免食用。这类食物主要有:冬葵叶、苋菜、马齿苋、茄子、荸荠、慈姑、薏苡仁等。如《随息居饮食谱》说慈姑“功专破血、通淋、滑胎、利窍”。
rr(3)大辛大热食物:此类食物不仅能助生胎热,令子多疾,并可助阳动火,旺盛血行,损伤胎元,故孕期避免食用或忌用。这类食物主要有肉桂、干姜、花椒、辣椒,以及生姜、大蒜、羊肉、雀肉、鳗鲡鱼等。如《随息居饮食谱》说花椒“多食动火堕胎”,说胡椒“多食动燥液,伤气伤阴,破血动胎,……故孕妇忌之”,说鳗鲡鱼“多食助热发痛,孕妇及时病忌之”等。
rr(4)酒类饮料:特别是烈性白酒,为纯阳之物,能助火生热,消胎气,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甚则胎儿畸形,故孕期应忌酒类饮料。
rr(5)其他有关食物:如昆布、麦芽、槐花、鳖肉等,因昆布能软坚散结,麦芽能催生落胎,槐花能堕胎等,故孕妇也应忌食。
rr孕妇产后,瘀血内停,不宜进食酸涩收敛类食物,如乌梅、莲子、芡实、柿子、南瓜等,以免不利恶露排出;亦不宜进食辛辣发散和渗利小便类食物,以防加重产后气血虚弱。
rr中医学认为,“产后必虚”。产妇多表现阴血亏虚,或瘀血内停等症象。另一方面产妇还要以乳汁喂养婴儿。因此,产后的饮食原则应以平补阴阳气血,尤以滋阴养血为主,可进食甘平、甘凉类粮食、畜肉、禽肉和蛋乳类食品,慎食或忌食辛燥伤阴、发物、寒性生冷食物。正如《饮膳正要》所说:“母勿太寒乳子,母勿太热乳子,……乳母忌食寒凉发病之物。”《保婴家秘》说:“乳子之母当节饮食,慎七情,调六气,养太和。因母强则子强,母病则子病,故保婴者必先保母,一切酒、面、肥甘、热物、瓜果、生冷寒物皆当禁之。”总之,古人对孕乳期的饮食是甚为重视并严格要求的。
rrr「健康」骨质疏松,只补钙就行了?
一说到骨质疏松最容易想起的就是老龄人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不少年轻人也出现了骨质疏松。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因此骨质疏松给患者带来很多困扰。
今天FM89.6武汉交通广播《健康武汉》节目为您邀请到来自武汉市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冯晶,和大家一起关注骨质疏松。
896专家团
冯晶
武汉市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对骨科各种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对脊柱疾患的诊断和治疗(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脊柱滑脱及脊柱畸形等)和脊柱手术后疗效不佳的再手术治疗有独到见解;擅长脊柱脊髓损伤、脊柱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对脊柱疾患的微创外科治疗(小切口腰椎间盘切除术和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等)有丰富经验。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01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简称 WHO)1996 年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的英文为 osteoporosis,由两个拉丁文单词组成,「osteo」是骨的意思,而「poros」是有孔的意思。因此,骨质疏松从字面上看就是「多孔的骨头」的意思。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险因素。
02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1)疼痛:主要是因为骨转换加快,骨吸收增加,负重强度减少所致;
(2)身长缩短,驼背:是椎体慢性压缩所致,是腰背痛后出现的重要临床体征之一;
(3)易发生脆性骨折:包括脊柱压缩性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股骨近端骨折。
03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概括起来有激素的调控、营养因素、物理因素、遗传、基因、免疫调控异常、药物影响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或是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或是影响维生素 D 活性物质的代谢,或是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减少重吸收,或是激活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吸收,或是减弱成骨细胞的作用,使骨基质形成减少。总之,就是打破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使吸收超过形成,从而造成骨质疏松症。
04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哪些人?
(1)具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嗜咖啡的人群;
(2)老年人;
(3)更年期妇女或怀孕期、哺乳期妇女;
(4)糖尿病人或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
(5)肾衰竭患者;
(6)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
另外,长期制动、长期卧床的人也常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患者都缺钙吗?
不一定。
骨质疏松症与钙有直接关系,钙的缺乏是公认的骨质疏松主要因素,骨质是否疏松,与钙含量及骨结构密切相关。但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骨质疏松都是因缺钙引起的。体内激素调节紊乱、内分泌代谢异常、对钙元素吸收能力减弱,是大部分骨质疏松症的真正发病原因。但是其他原因如少动、失重(例如宇航员)等引起的废用性骨质疏松,主要是因为肌肉的机械刺激减弱,造成肌肉萎缩、骨吸收过度引起,与缺钙关系不大。
▷骨质疏松症是不是都需要治疗?
骨质疏松症一般来讲是老年性疾病,多与生理减退有关,如同头发变白,皮肤皱褶等现象一样自然不能逆转,但可通过药物治疗得到延缓,由于骨质疏松症并发症多且严重,治疗棘手,预后较差,一旦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就应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由特发性原因或其他疾病引起骨质疏松症更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骨质疏松症能治愈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是在 30~35 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由此可见,要想避免晚年出现骨质疏松,就得在 35 岁之前打好基础获得较高的峰值骨量。对于骨质疏松症,通过治疗可以缓解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仅占全部骨质疏松症的 10%~15%,多数患者在去除原发病后骨质疏松可完全恢复。骨质疏松症如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不仅要长期、个体化治疗,也需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
▷补钙能不能预防骨质疏松症?
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 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 000~1 200 mg。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 mg,故尚需补充元素钙500~600 mg/d。钙剂选择需考虑其钙元素含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种类钙剂中的元素钙含量不同,其中碳酸钙含钙量高,吸收率高,易溶于胃酸,常见不良反应为上腹不适和便秘等。枸橼酸钙含钙量较低,但水溶性较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小,枸橼酸有可能减少肾结石的发生,适用于胃酸缺乏和有肾结石风险的患者。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时应避免使用钙剂。补充钙剂需适量,超大剂量补充钙剂可能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钙剂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患者适宜进行哪些运动?
建议进行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运动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运动还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适合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肌肉力量练习包括重量训练,其他抗阻运动及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不建议患者进行登山、爬楼、接触性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等)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骨质疏松症患者开始新的运动训练前应咨询临床医生,进行相关评估。通过运动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成骨细胞活性、提高骨密度、促进骨形成,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又称阶梯预防方法。它是将应纳入骨质疏松症预防的人群分成三个预防阶段,每个阶段又针对其特点有侧重地采取预防措施,达到提高预防水平,减少预防费用的目的。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通过各种适宜的方式、方法,如增加户外活动,合理接受日照。合理日照,科学健身,进行适应不同年龄者的承重运动;培养和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配膳,均衡营养,增加钙的足够摄入,控制体重、减少肥胖,戒烟,限酒等,使儿童期、青春期、孕乳期、成人期能够储备更多的骨矿物,争取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减少围绝经期、绝经期后的妇女及老年人骨矿物的丢失,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积极预防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除正确防治原发性疾病外,在医治某些疾病中必须使用能引起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的药物时(如糖皮质激素、肝素、抗癫痫类药等)应慎重、适量,同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级预防:有病早治,通过调查和骨密度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对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的监护和健康指导,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手段,缓解骨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三级预防:综合防治,重点是防止骨折。
(1)预防骨质疏松症:注意均衡营养,获得足够的钙剂,保证骨量;注意锻炼身体,改善骨代谢,保障良好的骨结构。
(2)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1)药物治疗(钙制剂、活性维生素 D、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2)含钙食品(奶制品、豆类、蔬菜、虾皮等海产品);3)充足的日照和适量运动(散步、慢跑、体操等)。
(3)消除引起骨折的非骨骼因素:1)日常活动注意安全,避免摔倒;2)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以免受伤;3)营造良好的居室环境和照明设施;4)改善着装,使行动方便;5)调整药物,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6)高龄老人外出要有人照顾。
总之,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类人群应有侧重地进行防治,不可将三级预防分割开来。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精彩互动
责编|主播睿捷
通讯员|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