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簇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多见于()人群)

营养和医学 0
文章目录:

首例干细胞移植治愈1型糖尿病,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原创 GlobalMD 全球医生组织

2024年09月28日 06:30 美国

患有1型糖尿病的女性在接受重编程干细胞移植三个月后就可以自行产生胰岛素。她是首位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兴奋地说“我可以吃糖,吃火锅了”。科研人员为这位天津女士提供了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一年后发表该论文。干细胞移植疗法有望让更多1型糖尿病患者获得逆转治愈机会。值得关注。

阅读文摘

国内开展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报道包括北京、上海等科研机构,引起了国际业界的关注和震惊。1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所致,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该名1型糖尿病的女性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后,新生胰岛细胞开始自行产生胰岛素,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表评论称这是全球首位使用自身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患者。

患者接受干细胞移植手术三个月后,新生胰岛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量足以维持正常需求,且无需外源补充(胰岛素)。该项目是由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化学诱导的多能干细胞(iPS),成功生成3D胰岛簇并植入患者体内。

此前,1型糖尿病的治疗也有胰岛移植方法,但捐赠者不足且移植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利用自体干细胞修饰后移植,不仅提供了无限胰腺组织来源,还可能避免长期免疫抑制剂的潜在风险。

业界人士评论,干细胞移植疗法可能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是对于全球近5亿1型糖尿病患者的巨大福音。

研究人员认为,尽管试验性治疗患者取得了成功和验证,但仍需要长期观察胰岛细胞是否能持续产生胰岛素。下一步将探索如何规模化生产(自体干细胞),而且能够逃避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这样才能有希望终身治愈1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更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

炎炎夏日,西瓜、荔枝等时令水果受到不少人追捧。然而,有人却因此吃进了医院。最近,53岁的王哥就因为每天“炫”10斤西瓜,连吃几天后出现“头痛”,被确诊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王哥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但爱吃甜食的他,夏天一到,不仅喝饮料,而且冰西瓜也毫不忌口。“最多两天就能把一个20多斤的西瓜吃完,7月初那几天,吃了至少50斤西瓜。”王哥回忆道。

前不久,王哥突然觉得脑袋胀痛,当时以为是高血压引起,并没有太在意。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左眼变得难以睁开,逐渐仅剩一条缝。为寻求进一步诊疗,王哥来到广州一医院头痛门诊。

根据患者症状,该院神经内专家怀疑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血糖指数超过28mmol/L。就在入院第二天,患者的左侧额部及眼周出现了成簇的水疱,确诊患者头痛的“罪魁祸首”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可在人体内长期潜伏,免疫力低下时容易激活。”专家介绍,糖尿病本身就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的风险更高,加上患者近期过量进食西瓜,导致血糖“爆表”,降低免疫水平,进而感染带状疱疹病毒。

患上带状疱疹为何会导致“头痛”?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在出现成簇、带状分布的红斑、水疱前,局部皮肤会出现烧灼感、针刺样的前驱病理性神经痛,所以也容易被漏诊误诊。

“对于部分人群,皮疹褪去后还可能出现长时间的后遗神经痛,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针刺样痛。”专家提醒,50岁以上、患有慢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当下正值夏季,是带状疱疹高发时节,上述人群尤其要注意,吃水果要适量,一旦出现神经痛症状,需及时就医。

□汪祥波 张小美

糖尿病可能像疯牛病一样传播?

一种与糖尿病有关的蛋白与感染性的朊病毒存在相似之处。

朊病毒是一种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质,它能像传染性物质一样传播,引发像疯牛病这样的致命疾病。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种与糖尿病有关的蛋白和朊病毒存在相似之处。研究人员将该种蛋白注射到老鼠体内,成功将糖尿病从一只老鼠“传染”到另一只老鼠身上。结果虽然不能说明糖尿病会像感冒一样传染,但表明它可能通过输血,甚至食物来传播。

糖尿病中的这种蛋白质具有朊病毒的行为,这一结果“令人激动”且“有据可查”,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朊病毒生物学家维托尔德·苏雷维奇(Witold Surewicz)这样说。虽然他不是该研究团队的一员,但他提醒,不能由此认定糖尿病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他认为研究提出了这种可能性,但结果有待论证。

朊病毒是一种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而且还能使正常折叠的蛋白质自己发生错误折叠。当这一转变发生在大脑中时,扭曲的蛋白质会聚集在细胞内并杀死细胞。尽管朊病毒病在人类中不常见,但却与许多常见疾病具有相似特征。比方说,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一种称为 β-淀粉样蛋白的畸形蛋白质球体会在大脑中聚集;而另外两种脑部疾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病人体内也出现了类似的蛋白聚集体,或是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的堆积块。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休斯敦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麦戈文医学院(Claudio Soto of McGovern Medical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in Houston)的神经生物学家及生物化学家克劳迪奥·索托(Claudio Soto)和同事一起对 IAPP 是否可以单独在小鼠体内引起糖尿病进行了探究。一开始,研究人员培养了来自健康人体的胰腺细胞,以及经过基因改造、能够合成大量人类 IAPP 的年轻小鼠的胰腺细胞。当科学家将经过已经患有糖尿病的老年小鼠的胰腺提取物加入上述培养细胞中后,IAPP 开始成块地出现在培养细胞中。而当细胞暴露于实验室合成的 IAPP 缠结体时,这些团块也会出现,这一结果在线发表于《实验医学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索托的团队接下来测试了在活体小鼠中诱导 IAPP 团块生成的可能性。这些基因改造后、可以合成人类 IAPP 的年轻啮齿类动物基本处于健康状态,但当科学家向它们注射人类 IAPP,或是来自糖尿病小鼠胰腺中的提取物后, IAPP 团块开始在它们的胰腺中形成。与朊病毒一样,这些错误折叠的 IAPP就像种子,只要少量就能诱导异常蛋白质成簇生长。

随后,科学家们探究了小鼠体内这些诱导产生的 IAPP 团块是否会触发二型糖尿病的症状。事实肯定了这一点。实验证明,受影响的实验动物,血糖浓度高于对照组。而且像糖尿病患者一样,这些实验动物的糖耐受测试(反映糖代谢能力)结果异常。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啮齿类动物胰腺中的 β细胞大量死亡。

“通过向生物体内引入该种蛋白聚集体,就能完全诱发疾病。”索托说道。但他紧接着补充说,结果并不意味着糖尿病能通过人们的日常互动而传播。“这和流感不同。”然而,他表示,研究人员计划测试这种疾病能否通过传统朊病毒的传播途径而传播,比方说输血和器官移植。除此以外,食物也可能携带潜在的糖尿病触发因素,比如那些胰腺中 IAPP 开始堆积的动物肉类。

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研究朊病毒的生物化学家及细胞生物学家大卫·哈里斯(David Harris)认为,糖尿病在人群中传播的可能性被“夸大了”。他表示,研究人员通过人为手段实现了该病的传播,例如注射糖尿病小鼠的胰腺提取物,而“对人类的胰腺,我们并不会这么做。”

撰文 Mitch Leslie

翻译 杨晚钰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8/could-diabetes-spread-mad-cow-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