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脂肪便糖尿病(糖尿病 脂肪泻)

中西医结合苗医生 0
文章目录:

脂肪组织竟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想逆转血糖,抑制脂肪因子是关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凌晨两点,陈叔还在盯着手机上的血糖检测报告发呆。他控制饮食、坚持走路锻炼,甚至戒掉了最爱的甜食,可血糖依旧居高不下。医生告诉他:“问题不在糖,而在脂肪。”一时间,他愣住了。脂肪不是和体重有关吗?怎么还和血糖扯上了关系?

如果你也认为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只是糖,那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真正搅乱血糖的“幕后黑手”,其实是脂肪组织释放的一种“隐形杀手”——脂肪因子

脂肪因子:血糖失控的“操纵者”

脂肪因子这是一个听起来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它并非一个具体的分子,而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包括瘦素、脂联素、胰岛素抵抗因子等。脂肪因子就像一群“指挥官”,对身体的代谢运作发号施令。但一旦脂肪堆积过多,这些“指挥官”就会变成“暴君”,直接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引发胰岛素抵抗。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说,胰岛素是身体里的“快递员”,负责把血液里的葡萄糖送到细胞中“燃烧”成能量。但当脂肪因子的“暴君”出现时,细胞的大门就会被锁住,“快递员”无法送货,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导致血糖飙升。这就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机制之一。

根据《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肥胖人群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高达80%以上,而脂肪组织异常分泌的脂肪因子正是关键诱因。

内脏脂肪:藏在身体里的“糖尿病导火索”

脂肪并不是简单地堆在肚皮上,它分为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其中,内脏脂肪是藏在腹腔深处包裹器官的脂肪。相比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更危险,因为它分泌的脂肪因子更具“破坏性”。

你有没有见过那些肚子圆鼓鼓、却四肢看起来很瘦的人?这种体型在医学上被称为“中心性肥胖”。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内脏脂肪不仅会分泌大量的炎性脂肪因子,还会挤压胰脏,让胰岛素的分泌效率大大下降。

2019年《中华糖尿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内脏脂肪每增加10%,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1.5倍。这说明,内脏脂肪是糖尿病的“导火索”,必须高度警惕。

控制脂肪因子:逆转血糖的关键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该怎么对付这些脂肪因子?”答案很简单:控制体内脂肪的质量和分布,尤其是减少内脏脂肪。

1.饮食:七分饱是“护身符”

要控制脂肪因子,第一步就是调整饮食结构。很多人认为减肥就是少吃,但其实吃对比吃少更重要。

科学研究证明,高糖、高脂饮食会加速脂肪因子的异常分泌,而富含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的饮食则能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比如,深绿色蔬菜、全谷物食品、鱼类和豆类等,都是对抗脂肪因子的好帮手。

另外,控制总热量摄入同样重要。“七分饱”不仅能减轻消化负担,还能降低脂肪因子的活跃程度。试试用小一点的餐盘,或者在吃饭时放下筷子多喝几口水,这些小习惯都能帮你少吃一点。

2.运动:别小看“快走”

运动是抑制脂肪因子的“特效药”。尤其是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显著减少内脏脂肪的堆积。

有研究表明,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脂肪因子的炎性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快走不仅简单易行,还能提高全身的代谢效率,是对抗内脏脂肪的“王牌”。

如果你平时很少运动,可以从每天15分钟开始,逐步增加到30分钟。当你把它变成一种习惯,不仅血糖会更稳定,体重也会悄悄下降。

3.睡眠:晚睡就是在“喂养”脂肪

很多人忽视了睡眠对脂肪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熬夜会导致体内一种名为皮质醇的激素升高,而皮质醇过高会刺激内脏脂肪的堆积。

如果你长期睡眠不足,脂肪因子的分泌会更加失控,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也会增加。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逆转血糖至关重要。试着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上床,每天保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

健康,是选择的结果

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个小选择的积累。每一口饭、每一次运动、每一个早睡的夜晚,都是在为未来的你投资。脂肪因子或许是一个“隐形杀手”,但它并不是不可控的。

记住,身体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在每一次善待中回馈你更多。现在,请问你愿意从今天开始,向着逆转血糖的目标迈出第一步吗?

参考文献

《柳叶刀》: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 The Role of Adipose Tissue in Metabolic Dysregulation

《中华糖尿病杂志》:内脏脂肪对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

“糖友”日渐消瘦?可能是这4个原因!增重要讲究科学方法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超重或者肥胖状态,部分降糖效果是以增加体重为代价的,比如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尤其是长期使用较大剂量胰岛素的病人,容易出现体重增加。控制体重有利于血糖控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重下降,甚至明显消瘦,这是什么回事呢?

糖尿病患者消瘦的原因有哪些?

01血糖控制不达标

虽然患者进行了降糖治疗,但是由于平时忽视了血糖管理,未定期监测血糖,不了解血糖状况,治疗方案未能及时调整,导致血糖控制不达标,甚至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葡萄糖利用不足,机体处于分解代谢状态,出现体重下降或消瘦状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重下降,伴有多食、易饥饿,说明血糖可能又升高了。

02治疗方案不合适

有一些降糖药物有减重作用,比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钠-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对于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选用这类药物是合适的。但是体重偏低或者是体质较差、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后,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如纳差、恶心、腹泻,也会出现体重明显的减轻。

03饮食控制过于严格

还有一部分患者患病后心理压力过大,过于紧张、焦虑,为了血糖数据漂亮主食都不敢吃,什么都忌口;或者过于追求血糖正常范围,运动量过大,而能量的摄入不足。这样出现了负平衡,最终出现体重减轻甚至消瘦的情况。注意锻炼运动是为了增强体质,而不是过度消耗。

04病情有变化

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或合并发症,比如近期出现感染性疾病、较大的手术或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原有方案不合适、血糖升高了;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反复腹泻;或者是合并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肿瘤;或长期的失眠,抑郁症等,也会出现体重的减轻。要注意出现体重减轻伴有相关系统的一些症状,提示病情有变化,需要警惕,仔细查找原因,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增重?

01专业指导,制定个体化方案

糖尿病患者如何增重,首先要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评估病情,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比如说高血糖状态时就应该及时用胰岛素治疗;胰岛ß细胞功能衰竭的患者在多种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也应该予以胰岛素控制血糖;体重不达标患者慎用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达标的范围内。

02科学饮食

饮食一定是要科学,定时定量,不要担心血糖升高而过于严格的饮食管理,特别是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比例。要注意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是不同的,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的血糖应宽松管理,注意血糖控制达标的同时要重视生活质量。对于体重不达标人群,在医生的帮助下,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或者调整饮食结构。

03坚持运动

坚持适当的运动,运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控制餐后血糖,还能增强体质。适当进行抗阻运动,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能够增加肌肉含量,保持健美的形体。

04定期体检及专科复诊

定期体检及专科复诊,出现合并症或者是并发症的时候,要及时地进行干预和治疗。此外,要加强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还要经常测量体重,发现体重突然增加或减少,都要认真查找原因。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有糖尿病的人,为什么大多都有脂肪肝?说明了啥?有啥后果?

张先生最近总感觉浑身没劲乏力,食欲差不想吃饭,时不时还腹泻拉肚子,体重也下降了不少,因为自己有多年的糖尿病,担心有了什么严重的并发症,在家人催促下到医院做了一番检查,结果显示肝硬化二期。

而早在几年前张先生就查出了脂肪肝,对于不痛不痒没有任何感觉且大多数人都有的脂肪肝,他没有太在意,如今发生了肝硬化,他想知道这与脂肪肝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让糖尿病人去做腹部B超,七成以上都会查出脂肪肝,而这是糖尿病人群近年来肝硬化以及肝癌发生率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糖尿病与脂肪肝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脂肪肝严格地说并非独立的疾病,只是肝脏的一种不正常状态,简单地说就是肝细胞中充满了脂肪,这实际上是机体代谢障碍导致了大量脂肪沉积其中,而糖代谢异常不仅仅导致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过剩的血糖还会被转化成脂肪,同时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连累脂代谢发生紊乱,合成过量的脂肪,血液中脂肪水平大幅升高。

而人体储存脂肪的第一场所便是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其次是皮下尤以腹部皮下为主,由此便导致了脂肪肝发生以及肚子大的腹型肥胖,脂肪也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综上所述,有脂肪肝的糖尿病人,往往血糖控制不佳,存在血脂异常,从而形成了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内环境。因此,近年来临床上已经把脂肪肝作为了一项衡量糖尿病干预治疗效果的指标,需要糖尿病人定期检查。

对于脂肪肝的防治,最根本的是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是基础,必要时应当及时借助降脂药的帮助,取得实效的目标和方向主要有两个:

一是减轻体重,半年内减轻体重5%-10%,力争将体重保持在标准范围内。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上下可浮动10%。

二是控制腰围,男性腰围不超过90cm,保持在85cm最为理想;女性腰围不超过85cm,保持在80cm最为理想。

你关注过自己的脂肪肝吗?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转发给更多人吧,别忘了点击关注天天听健康,方便一起学习交流糖尿病防治知识!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