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并发症前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常伴心肾并发症,医生提醒:预防管理须两手抓

本文专家:金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

慢性肾病作为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患病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和医疗费用高等特点。同时,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金玮强调,“糖”“心”“肾”联系紧密,而且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肾脏、心血管合并症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对于糖肾患者来说,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无疑对提升生存期大有裨益。

糖肾患者,

更要注重“心”管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也指出,糖尿病肾脏病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及其相关死亡风险,并且心血管病是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糖尿病肾脏病确诊后应尽早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并积极开展综合防治。

“从临床来看,糖尿病肾病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约有44%。”金玮教授强调,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都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一旦确诊糖尿病就应重视慢性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而对于糖肾患者,更应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目前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聚焦于严格的血糖、血压控制,主要治疗药物包括α-糖苷酶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降糖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2受体阻断剂(ARB)等降压药物。

作为新一代非甾体高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是首个用于慢性肾病伴2型糖尿病治疗的MRA。202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非奈利酮治疗可显著降低肾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18%,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风险降低14%。①2022版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推荐,对于存在心血管事件或慢性肾病进展风险增加,或不能使用SGLT2抑制剂的慢性肾病患者,推荐使用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以降低慢性肾病进展及心血管事件风险。②

定期检查,

风险早知道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负责人,现在强调疾病干预前移,因此,对于个人来说,首先要重视常规体检,一旦发现血糖高一点或者小便里面有微量蛋白尿,就要做健康评估,比如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金玮教授介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在2型糖尿病诊断之时,即应进行肾脏病变的筛查,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筛查内容应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

金玮教授介绍,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对心血管风险进行评估。

她建议,心电图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其次是心脏超声,每年至少做一次。同时,可以选择做颈动脉超声或冠脉CTA。无论是糖尿病还是肾脏疾病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都很高,因此要对血管进行评估。如果患者无明显症状,可以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如果患者有肥胖、抽烟、家族史等,平时有一点胸痛或者胸闷,可以做冠脉CTA进行排查,还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此外,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每年查一次眼底,如存在眼底动脉硬化则要特别注意。

管理生活方式,

预防并发症

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除了及时筛查与用药外,也离不开生活方式的干预及管理。

金玮教授表示,饮食方面,主要是要控制摄入总量,控糖、限盐,适量优质蛋白质,增加一些微量元素的摄入。一般不需要限制饮水,但有两个特殊情况要注意。一个是肾脏病人如果出现全身浮肿,就要请医生来作判断,可能需要适当地减少饮水摄入。另一个是对心衰患者来说,在急性心衰发作的时候要限制饮水,一天的饮水量要少于1000毫升。

对此,金玮教授分享了一个小窍门,“心衰患者可以在家里放一个体重秤,每天固定时间至少秤一次,如果三天内体重超过4斤,这个时候要马上就医,需要进行药物干预。如果不能及时就医,可以自己加一点利尿剂,脚就马上不会那么肿了,可以避免急性心衰事件发生。”

锻炼方面,运动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五驾马车”之一,每天都要做适量运动,散步、游泳、太极拳、八段锦都是很好的方式。如果不能做到每天,至少一个星期要坚持4天。但要注意适度,最好要在专业康复老师的指导下。

理念方面,要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在一开始就要把血糖、血脂、血压都做到良好地管控。糖尿病、肾脏病人一定要按医嘱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日常监测血压、血糖、心率、小便量等指标,可以及时提示病情的变化。此外,还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及时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

参考资料:

①Bakris GL,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383(23): 2219-2229.

②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2; 45(Suppl 1): S1-S264.

来源: 健康时报

糖尿病常伴心肾并发症,预防管理须两手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3亿,位列世界第一,每八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不加以重视将最终走向心衰、肾衰。

专家提醒: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应把保护心、肾当作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任务。

图/视觉中国

糖尿病人的心肾并发症更可怕

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5倍、心血管死亡风险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1倍。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邹大进教授解释,糖尿病和肥胖共同存在的人群约占70%,身体内大量堆积的脂肪,不仅会引起胰岛素抵抗,造成病情恶化,过剩的能量还会在代谢过程中大大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使糖尿病病人本已累及最严重的两个器官雪上加霜。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不注重肥胖控制,久而久之,心、肾越来越不堪重负,最后心衰、肾衰就会发生。

“糖尿病人的心肾并发症与非糖尿病人的心肾疾病有极大的不同。邹大进教授指出,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增高是前锋,先破坏血管内皮,胆固醇随后攻城略地,在血管形成斑块,因此,高血糖会使胆固醇的危险性加倍。

同理,高血糖会将高血压对血管的攻击性增强两到三倍,糖尿病让所有对心血管有害的因素都变得更加危险。同时,心脏功能减退和肾脏功能减退两者之间还会相互影响,一旦发生了慢性肾功能不全,就会加重心肌梗死的风险,一旦肾衰,心脏的负荷就更加严重,继而导致心衰。

许多糖尿病患者因为没有感觉到症状,没能形成对心肾并发症的警惕,殊不知三至五年后,心脏、肾脏负荷带来的长期影响就会显现。

科学管理糖尿病,让心、肾经久不“衰”

糖尿病人的心肾并发症危害巨大,必须坚持对糖尿病的科学管理,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的管控。对于高危糖尿病患者,即有两个或以上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又吸烟,要更加注意科学管理,坚持治疗,同时改变生活方式,远离危险因素。

首先,糖尿病人要密切监测血糖。除大多患者已知的饭前、饭后两小时自查血糖外,对血糖的波动性的监测也是一种有效策略,邹大进教授提醒“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比单次的血糖浓度更能体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否良好。如果血糖浓度正常的时间大于90%,说明血糖控制得很好,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就非常低。”

其次,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尿常规以及微量白蛋白尿。当尿液中出现大量且持久的泡沫,就需要到医院检查是否出现了肾功能损伤。

同时,药物对于血糖控制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遵医嘱坚持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或加减剂量。此外,药物治疗和危险因素管控要两手抓,要格外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

智慧购药,方便糖尿病患者坚持用药

如今去医院配药已经不是获取药物的唯一方式了,若因为现实原因无法赴院,可以凭处方通过网络购药。

对于工作繁忙,没时间去医院开药的糖尿病患者,邹大进教授也给出了建议:“对血糖控制比较平稳的患者,可以凭处方就近在家附近的药店或是在正规网上药店购药,保证服药的连续性。但血糖控制还不理想的患者仍需要到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疫情之后,线上问诊和线上购药变得更加普及,也为更多患者尤其是慢病患者带来便利。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规范治疗很重要,而凭处方线上购药既方便了患者自身,也为一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打开了关爱父母的方便之门,可以及时为需要用药的家人提供帮助。

同时,糖尿病患者家属也应时常关注患者的服药、检查情况,提醒患者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坚持用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

得了“糖尿病肾病”,当心危险的“并发症”!

今年65岁的刘大妈患糖尿病十多年了,最近她总觉得尿里泡沫越来越多,而且夜尿频繁,早上起床后眼睛浮肿,双腿憋胀,全身倦怠无力。于是在儿女的陪伴下,来到衡水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科室主任曹清慧经过详细的问诊查体检查,发现刘大妈合并了糖尿病肾病。好在发现的及时,还不算太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刘大妈的血糖控制达标了,身上也有劲了,眼睑及双下肢不肿了,复查尿常规及尿蛋白检测均已转阴。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全球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肾病,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约21.8%。衡水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曹清慧介绍,糖尿病肾病发病隐匿,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千万不能忽视。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曹清慧讲到,糖尿病肾病最关键的是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因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很容易被忽视。一旦症状出现,很多患者已发展为临床蛋白尿期甚至晚期出现了肾衰,甚至尿毒症,并大大增加其患心血管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在晚期阶段,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或进行肾脏移植才能存活,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未病先防是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手段。2型糖尿病患者来门诊初次就诊时,接诊医师通常都会对患者进行常规肾脏病筛查,检查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和血肌酐,若是结果正常,会建议患者以后根据情况半年至一年筛查1次,筛查的目的就在于进行早治疗。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诊断5年后,也会建议患者筛查肾病。

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一般都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前不久接诊的一位患者,尿微量蛋白达到了659.2mg/L,MALB/UCrea 1371.7mg/g,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尿常规及尿蛋白均已转阴。也有一些症状更严重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即使不能完全转阴,也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平时在家中若出现尿中泡沫增多、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视物模糊、倦怠乏力等症状时,千万不要大意,很可能就是患了糖尿病肾病的征兆,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筛查并发症情况。

如何预防糖尿病肾病

控制血糖: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微血管损害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控制血糖,有效的降糖治疗可以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病程进展。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控制血糖也要关注血压的情况,曹清慧建议,65岁以上糖尿病患病人群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年轻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以下。控制血压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发生率,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控制血脂: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而脂代谢紊乱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加重肾损害,故也需积极降脂治疗。

积极改善微循环:糖尿病病人往往血粘度增高,存在微循环障碍,导致肾缺血缺氧,肾功能下降,尿蛋白增加,针对这种情况,临床上可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糖尿病患者应戒烟限酒、限制蛋白质和盐的摄入,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减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中医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上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消渴病日久不愈,失治或治不得法,加之素体肾虚,痰、湿、瘀、郁、热、毒等各种病邪得不到及时化解,波及肾脏,肾体受伤,肾用失职,从而出现糖尿病肾病。中医通过辨证求因,审因治人,扶正祛邪,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内外同治,可大大延缓糖尿病肾病向尿毒症的进展趋势,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