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泵闭环(糖尿病闭环控制系统)
- 1、突破!闭环胰岛素泵系统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登顶国际权威杂志
- 2、这3个新技术、新手段,是管理糖尿病的新武器!
- 3、糖尿病里的“罕见病”患者呼吁打破刻板印象,全球首款“人工胰腺”进入我国快速审批通道
突破!闭环胰岛素泵系统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登顶国际权威杂志
转自《国际糖尿病》
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在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普及,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已成为衡量短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闭环胰岛素泵系统(也称为“人工胰腺”)是近年来糖尿病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其通过内置的算法,根据血糖水平自动校正餐时大剂量和基础胰岛素输入量,以达到血糖的平稳控制。近日,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闭环胰岛素泵系统相比常规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可显著提高患者TIR水平(减少高血糖暴露时间达2.6小时/日,低血糖暴露时间13分钟/日)。该研究已发表于近期的新英格兰杂志!
美国西奈山糖尿病中心临床主任Carol Levy教授等人开展了这项平行、非盲态、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共纳入来自美国7个大学临床中心的168例14岁以上1型糖尿病患者(50%女性,年龄14~71岁,平均33岁)。基线时,79%患者进行胰岛素泵治疗、21%患者进行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HbA1c:5.4%~10.6%。研究包括2~8周导入期,随后患者被随机分配至闭环胰岛素泵系统组(n=112;采用Control-IQ技术整合的t:SlimX2胰岛素泵及DexCom G6 CGM组成的闭环系统)或常规胰岛素泵组(n=56;伴有CGM的传感器增强泵)治疗,共持续26周。患者分别在第2周、6周、13周和26周接受医生现场随访;第1周、4周、9周、17周和21周接受电话随访。
研究主要结果显示,闭环胰岛素泵系统组的TIR(3.9~10.0 mmol/L/70~180mg/dl)自基线61%增加到71%(治疗6个月),而对照组保持在59%。组间差距为11%(95%CI,9~14%,P<0.001),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图1
次要结果显示,相比常规胰岛素泵组,闭环胰岛素泵系统组低血糖暴露时间百分比显著减少(-0.88%,95%CI,-1.19~-0.57%,P<0.001);闭环胰岛素泵系统组HbA1c水平显著降低,(-0.33%,95%CI,-0.53~-0.13%,P= 0.001)。在为期6个月的试验中,闭环胰岛素泵
系统组患者有92%时间处于闭环模式,且未出现严重低血糖事件,仅有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事件发生。
图1:研究主要终点-葡萄糖水平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Carol Levy教授强调指出,研究对象为经过胰岛素泵或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的14~71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闭环胰岛素泵系统组日间、夜间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常规胰岛素泵,以下半夜为著;闭环胰岛素泵系统组患者目标时间范围增加了11%,即每天至少增加2.6小时,闭环胰岛素泵系统组受试者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并且,在治疗第一个月已取得了显著疗效且在整个试验期(6个月)内保持。综合这些结果来看,闭环胰岛素泵系统展现出了有效性和持久性,将成为糖尿病患者福音。”
参考文献:
Brown SA, et al. N Engl J Med. 2019;doi:10.1056/NEJMoa1907863.
这3个新技术、新手段,是管理糖尿病的新武器!
作为糖尿病病友,你了解糖尿病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吗?
快来看看新技术、新手段是如何助力糖尿病综合管理的吧。
1.远程糖尿病管理模式
许多糖友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资源,尽管指南不断更新,但实践中的最佳血糖控制仍难以捉摸。
国外学者研究评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远程糖尿病管理模式的效果。该模式将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与糖尿病专家团队(内分泌学家、足病专家、营养师、护理专家、教育工作者)联系起来,根据连续血糖监测(CGM)数据给予个性化的建议并在就诊之间提供连续的护理与支持。
此外短信驱动胰岛素注射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
胰岛素治疗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按时按量注射胰岛素!
实际上,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注射延迟或遗漏常常发生。
该研究旨在评估通过短信(SMS,采用RocheDiabetesInsulinStart服务)提醒胰岛素注射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效果。
2.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
指尖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常见的血糖监测指标,近年来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提升,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这一监测指标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因为它除了能够弥补指尖血糖和HbA1c在血糖监测当中的不足之外,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表明,它还与糖尿病并发症息息相关,也因此被写进国内外多部指南中。
国外大量循证证据展示了TIR与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生活质量以及糖尿病情感障碍的相关性。TIR与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相关。
因此,糖友可以把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这一监测指标作为应对其血管并发症以及相关风险进行积极干预和预防的监测指标。
监测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需要佩戴动态血糖监测仪。
3.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治疗是一项临床优势显著的医疗技术服务,尤其在基层或家庭易于开展,能够实现同病同治,固化患者在基层,特别是检测发现血糖总是不达标的高危患者、上级医院治疗得到控制的并发症患者回到社区后更需精准控制血糖以防复发。
而新一代胰岛素泵方便、精准,能够实现血糖的闭环管理,保持正常血糖水平的时间更长,让患者更安心。
胰岛素泵治疗是符合人体生理的胰岛素输注方式,适用于非重症患者的高血糖控制,且围术期应用益处多。
比如,能够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缩短抗生素使用天数及切口愈合时间;显著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因此,利用胰岛素泵建立精准精准地血糖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显著血糖管理及患者预后。
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未来人工胰腺有望成为可能。
随着糖尿病治疗理念的变迁,以及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监控体系的建设,糖尿病管理会越来越方便。
作者: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李昌祁
糖尿病里的“罕见病”患者呼吁打破刻板印象,全球首款“人工胰腺”进入我国快速审批通道
佳雨至今难忘11岁那年上完数学课,她趴在桌上很久都没醒过来……后来,在医院里,她得知一个“坏消息”,她生病了。这病名叫1型糖尿病。她昏倒就是因为失控的血糖严重超标,出现了酮症酸中毒。
“我想告诉大家,疾病不可怕,因为不知导致的误解才可怕。”佳雨今年27岁了,得病15年,佩戴胰岛素泵已有6年。如今,她已是河南一家医院的门诊护士,工作之余发起了一个“糖友圈”,义务为病友尤其是未成年患者提供控糖经验和心理咨询。
今天,在联合国糖尿病日之际,美敦力“健康我作煮”糖尿病患者关爱活动在上海举行,像佳雨这样的糖友从全国各地赶来。
这近50位病友大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也有少数病程后期的2型患者。在营养师指导下,他们共同烹饪、享用美食,并深深希望以此为契机,让全社会打破对1型糖尿病的刻板印象。
同是糖尿病,1型2型大有不同!
人们对糖尿病并不陌生了,这是一种常见慢性病,但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大多限于2型糖尿病。要知道,糖尿病还有分型!1型糖尿病作为糖尿病的一个类型,无论是发病率,还是发病原因,都与2型大相径庭。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算,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达1.14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相比之下,1型糖尿病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一,称得上是常见病中的罕见病。
从发病原因看,2型糖尿病与不良生活习惯有一定关联,可以预防,多发于30岁以上成人;而1型糖尿病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法预防,且多发于未成年时期,患者一旦确诊,需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他们面临比2型患者更严峻的控糖挑战。饮食、运动、作息上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引发血糖的大幅度波动,患者需要随时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以避免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的酮症酸中毒、低血糖、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诸多的急慢性并发症。
这也导致很多1型糖友在调整饮食习惯方面走入误区,过于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致使低血糖症状时有发生,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的获取量也不足,不仅控糖目标没有达成,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上海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冯波教授表示:“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与不能吃、不能喝划等号是错误的认识。糖尿病患者如果能了解血糖曲线的波动规律,灵活调整胰岛素用量,在日常饮食的选择上完全可以更加多样化。“
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定期的血糖监测,是1型糖尿病规范治疗的两大基本手段。
目前,国际倡导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基础 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在专家看来,比起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泵疗法更接近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提供基础和餐食胰岛素,让1型糖友获得更多饮食自由。
记者在现场发现,参加“健康我作煮”活动的糖尿病患者大多使用胰岛素泵,现场就不乏患者制作甜点、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餐食。用餐前,病友们会根据计算碳水化合物系数、胰岛素敏感系数等血糖相关数值,调整胰岛素泵输注剂量,而后放心享受美食。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石勇铨教授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绝对缺乏,输注胰岛素要更符合生理性,胰岛素泵模仿人体胰腺的输注方式在控制血糖波动上有一定优势,也是《中国1型糖尿病指南》推荐疗法。
隐形歧视成更大阻碍,公众认知亟需提高
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规范治疗下不会对工作、学习、生活造成妨碍,但公众对于1型糖尿病的认知还非常有限,患者在社会生活中遭受误解甚至歧视的情况时有发生。
来自河南的门诊护士佳雨既是1糖患者,也是河南糖友圈里的积极分子。她活跃在一个聚集了30多位未成年1糖患者和家长的微信群里,积极解答疾病相关问题,也经常倾听群友倾诉烦恼。
“每年7、8月,群里就会有家长反映自家孩子报名幼儿园遇到了入园难问题,不少幼儿园一听是1型糖尿病就直接表明拒收。希望1糖患儿能够有一个和其他孩子一样公平升学的机会。”佳雨分享。
来自福建的眼科技师李琦患有1型糖尿病已22年,与佳雨一样,她在福建组建了一个名为“棒棒糖”的糖友互助群,已有成员超过180人。
李琦分享了身边多位糖友在婚恋中遇到的挫折:“有的糖友恋爱后会受到对方家庭的强烈阻挠。很多人认识存在误区,觉得糖尿病人不能结婚、不能生孩子,把1型糖尿病妖魔化了。事实上,在科学的治疗下,我们和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群里3年来见证了15个宝宝诞生,这个月就有一个宝宝刚刚出生。”
全球首款“人工胰腺”已进入我国快速审批通道
提升公众认知是一方面,医学技术进步,让病友们获得更好的疾病管理模式也很重要。目前,国内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的一天多次外源性胰岛素输注疗法,包括胰岛素泵和每日多次注射,患者需要先自行测定血糖,再根据结果输注适量胰岛素。
不过,由于血糖管理成效和患者自身的疾病认知关联度高,传统方式不仅带来许多不便,也无法与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相媲美。
“人工胰腺”技术的诞生打破了这一僵局。通过让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和胰岛素泵直接“对话”,在算法指导下自动且及时给患者注射适量的基础胰岛素。这一系统实现了闭环胰岛素输注,能显著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增加血糖达标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活动现场,很多患者都表达了对这一技术的关注,希望能早日用上“人工胰腺”。
本届进博会上,全球第一款获得监管机构批准上市的混合闭环胰岛素泵(MiniMed 670G)亮相,开启“人工胰腺”新时代。据介绍,它采用先进的葡萄糖探头技术及智能算法,能根据实时动态血糖曲线来调整胰岛素输注,能预测低血糖事件、并在低血糖事件发生前停止胰岛素输注,实现接近“人工胰腺”的功能,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此技术已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上市,用户累计达20万人以上。据悉,该技术也已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并列入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随着其上市,有望进一步提高国内糖尿病管理水平,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