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大国的(糖尿病 最新成果)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得了糖尿病可能还会瞎?!不要被「糖」蒙了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型糖尿病患者,“糖网”发生率接近100%。2型糖尿病患者,“糖网”发病率约为20%。我国“糖网”患者约1950万,其中约1/5危及视力。

“糖网”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此悄无声息的“视力杀手”,你对它足够了解吗?

周健 |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龙达 |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形成的原因

高血糖是视网膜发生病变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在高血糖作用下视网膜微血管发生渗漏和阻塞,引起一系列眼底病变:黄斑水肿、新生血管出血、视网膜脱离。以上病变导致视力进行性下降,最终完全丧失。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而它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是正值壮年的工作年龄人群视力受损及导致低视力和失明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疾病!

得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会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很容易被患者混淆为白内障、青光眼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也会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

1

早期:

视网膜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渗出和黄斑水肿。如果病灶累及到黄斑区域,那么就会开始出现视力下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或者看东西有中央暗点甚至变形扭曲。

2

晚期:

视网膜大量出血或者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骤然下降。甚至有的人会发展到晚期,发生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出现眼痛伴头痛,最终可能完全失明。

为了帮助大家更早发现早治疗,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常见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务必就医检查哦!

如何判断是否有

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果判断自己是否有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专家教了三种方法,赶快点开看看吧:

控制血糖 预防的最佳手段

控制糖尿病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尽量控制自己的血糖在正常水平,方法包括规律锻炼,健康饮食,合理用药等。

1

饮食:

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还要保持营养平衡! 控制总热量、高纤维饮食、少量多餐、合理配餐、口味清淡、禁烟酒;维生素、无机盐要充足,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25-30%;避免食用油炸油煎的食物等。

2

运动:

规律运动的益处: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减轻体重,纠正血脂异常、缓解轻、中度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推荐:散步、做操、太极拳、快走等。

3

用药:

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有力武器。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规律地服用药物。

4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包括认识糖尿病自然进程、临床表现、危害。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生活干预措施、饮食计划、运动处方等;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包括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监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等。日常护理技巧,包括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等。

5

自我监测:

何时监测血糖比较合适?一般在空腹时、午餐或晚餐前、餐后两小时、驾车前、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运动前后、睡前、夜间等。

除了自我监测,还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生化、血压和血黏度、眼底等情况,以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阻止病情发展。

来源: 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

超1亿糖尿病患者,3亿“后备军”,干预做好两点

来源:健康时报网

(健康时报记者 乔靖芳)“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占到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数量的1/4,是全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印度第二,第三是美国。”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和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李光伟说。

现状:

超1亿糖尿病患者,3亿“后备军”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在1986年时不到1%,而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12%左右。”李光伟教授感慨,不光糖尿病患者多,糖尿病的“后备军”也很多,如果说中国成年人每10个人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的话,那么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后备军”,总共有超1亿多糖尿病患者,“后备军”有3亿,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究其原因,李光伟教授认为,主要是两个——老龄化和肥胖。从年龄来说,80岁以上有20%的人有糖尿病,还有20%是糖尿病后备军,加在一起有一半的人有高血糖。肥胖也是糖尿病另一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还跟遗传有关,如果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糖尿病的几率约为30%,如果父母双方均有糖尿病,则子女患病的概率就会达到60%。

老年人是糖尿病高发人群,近些年的坏消息是中国的糖尿病发病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李光伟教授介绍,以前都是四五十岁才开始得糖尿病,而现在中国的糖尿病发病曲线高峰前移到了35岁。他们的糖尿病病程会更长,危害更大。因此,李光伟教授建议,预防糖尿病应该从儿童开始,并把重点放在中青年。

危害:

既遭烂脚失明心梗脑卒中的罪,还得花不少钱

“得了糖尿病,不仅遭罪,还花钱。”李光伟教授说,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很大,从头到脚,除了头发,心、脑、肾、脚等都可能受影响。得糖尿病的最初几年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一旦过了8年、10年,就开始出现各种并发症,过20年,心梗、脑梗、眼睛失明和肾衰等问题都有可能随之而来,生活质量非常低。

糖尿病患者太痛苦了!李光伟教授举例,有些糖尿病患者的脚会烂一个大窟窿,脚指头一个个坏死,最后不得不截肢,而且糖尿病患者截肢后能活3年及以上的人只有一半。李光伟教授还遇到过一位糖尿病患者,晚上睡觉身体必须一丝不挂,被子也没法盖,因为棉被的纤维碰到身体就会痛难忍疼,全身没有一处是舒服的。

不仅患者本人难受,家人也跟着遭罪,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负担也很重。李光伟教授说,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花费占整个医疗费用的12.5%,如果有了并发症,治疗的花费会更多,健康账和经济账都要算。

干预:

健康生活方式“500111”,保持健康体重

“如果糖尿病前期不进行干预的话,23年内有93%的人变成糖尿病,44%的人有心梗、脑梗,还有17%的人眼睛坏了,33%离开了人世。但如果把这些人早点管起来,预防糖尿病的效果就会非常好。”李光伟教授说,预防糖尿病,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健康体重。

李光伟教授是“大庆糖尿病20-30年前瞻性研究”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之一,其20年研究结果证明:6年生活方式可在20年间减少糖尿病发生43%,并减少严重视网膜病变47%,主要成果发表于世界顶级杂志《柳叶刀》。

李光伟教授表示,生活方式的干预不仅有效,而且花费少。具体如何干预?他总结了一个简单的“500111”模式:“5”就是一周运动5天,每天至少半小时;两个“0”分别指晚饭后不再吃东西、不喝甜饮料;三个“1”分别指胖人每天至少要减1两粮食,每天要吃1斤蔬菜、每周外出吃饭次数不超过1次。

胖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升高,保持健康体重极为重要。李光伟教授说,标准体重公斤数按照身高的厘米数-105来算,超过标准体重的10%就是超重,超过20%就是肥胖。从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来说,21-23是最理想的范围,BMI超过25就要减重了。欧洲研究证明新诊断的糖尿病人若能主动减少10公斤体重,60%的人可以回归正常。

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有五个要点,也就是“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检测。

“糖尿病患者的防治意识和自我管理很重要,相信随着患者知晓率、诊断率的提高,糖尿病患者会有更多获益。这些年,默克也在探索数字化医疗服务方面不断延伸和拓展,联手合作伙伴,逐步满足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线上问诊、续方购药等需求。同时默克还积极布局全渠道营销,不断扩大现有糖尿病治疗药物在更深更广市场上的可及性,造福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庭。”默克中国普药及内分泌事业部心血管与糖尿病产品组高级市场总监吴锐说。

10个中国人1个糖尿病!关于糖尿病,这些你必须知道

【10个中国人1个糖尿病!关于糖尿病,这些你必须知道!】中国是糖尿病大国,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世卫组织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将成为第七大致死病因。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都是吃糖过多引起的吗?糖尿病有哪些危险征兆?如何预防? 二型糖尿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