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高12(糖尿病高12有关系吗)

五号医生吴昊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检测维生素B12是过度医疗吗?专家提示警惕VB12的缺乏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 李可心)

在科室的工作除了出门诊、病房查房还有一项就是为科里培养尽可能多的骨干,以我们的经验,越是喜欢问问题的医生,成长的速度也越快。这不,一个刚入科不久的年轻医生跑来问,说是他管的患者,出院时对费用有疑义。

“我是来调血糖的,为什么给我测维生素B12和叶酸呢?是不是趁机给我多开检查费了?”

小大夫一时答不上,就跑来问我。

可能许多因糖尿病住院的朋友也会疑问,为什么要查这些?今天就来聊一下为什么医生要查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

健康人很少缺乏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会导致的贫血、神经系统和皮肤黏膜受损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因此,B12对人体很重要。可能就是因为人体害怕缺乏B12而提前有了危机意识,人体内通常存贮着大量的维生素B12。要将积蓄体内的维生素B12全部消耗需要3年,而在体内积蓄的维生素B12全部耗的5年后,其缺乏症才会显现出来。

因此,健康人通常不会轻易缺乏维生素B12。所以,也难怪大部分人一看到检查项目里面有测维生素B12就怀疑是过度医疗。

维生素B12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

维生素B12有助于保护神经,糖尿病高血糖容易引起微血管循环障碍,导致外周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发麻、虫爬感、痛觉温觉下降等。维生素B12有维护神经髓鞘的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炎。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可导致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但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维生素B12的水平呈负相关,维生素B12可促进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加速其清除,补充维生素B12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血管病变。

因此,我们建议糖尿病朋友尤其是老年朋友,最好在日常就补充维生素B12。当然,检查一下维生素B12水平也可以做到心里有底。

糖尿病朋友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B12?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维B12。

1.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在多个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二甲双胍被指定为一线药物。但是二甲双胍有一个副作用就是降低体内维生素B12水平,所以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的缺乏。

2.老年糖尿病人容易发生维生素B12缺乏。糖尿病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随着年龄增长,各个脏器功能逐渐下降,所以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也随之下降,代谢减慢,进食量偏少,同时担心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不愿意吃动物内脏和蛋黄,瘦肉也吃得少,所以容易造成各方面营养缺乏,包括维生素B12.

3.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控制最基础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能量摄入,防止血糖过高,尤其是肉类的摄入,这样就可能会引起维生素B12的摄入不足,导致出现营养性缺乏,甚至会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那么我们知道了糖友会容易缺乏维生素B12,接下来就了解一下,我们是如何知道身体缺少它的。

缺乏维生素B12会引起哪些表现?

1.皮肤表现 患者可有广泛性对称性色素沉着,尤其是身体弯曲部位、手掌、足底、指甲及口腔等处。毛发变为灰白,指/趾甲可有色素沉着。

2.恶性贫血 由于维生素B12的缺乏而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的贫血可导致疲劳、呼吸困难,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症状,白斑和斑秃。

3.消化道疾病症状 恶心、呕吐、胃灼热、腹胀和胀气、便秘或腹泻、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

4.心脏症状 维生素B9、B6、B12还能控制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会导致心脏病。

5.神经系统 症状出现较迟,可伴或不伴贫血,可有神经障碍、脊髓变性、脱髓鞘和严重神经症状,甚至痴呆、昏迷和死亡。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神经系统病变,表现面部神经疼,或其他部位神经疼,手脚麻木疼痛,刺痛感等。

6.视力下降 长期没有足够的维生素B12的情况下,就会加速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速度,引起眼周毛细血管受损。

在此提醒出现上述症状的朋友,无论是否有糖尿病,都需要去医院测一下B12含量了。

怎么补充维生素B12

有出有进,才是平衡,补充维B12主要有两方面。

1.主要是饮食补充,维生素B12的食物主要来源:动物肝肾脏、猪肉、羊肉、鸡肉、牛肉、蛤类、鸡蛋、鸭蛋、鹌鹑蛋、鱼类、牛奶、乳酪、乳制品、腐乳等。糖尿病朋友做到营养平衡,适当进食即可。

2.B12制剂辅助补充,如出现其他症状请找医生或营养师咨询。

小贴士:如果确诊为维生素B12缺乏症,可通过肌内注射或口服维生素B12治疗,配合饮食补充可改善症状。补充维生素B12同时应注意补钾,防止出现低钾血症

以上就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2的建议。欢迎大家把关心的问题留言在下面,我会尽量为大家解答。下期再见。

糖友记住12字“真言”,避免“一高一低”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糖友过春节既要避免高血糖,又要防止低血糖。

这“一高一低”要同时兼顾,不能矫枉过正。

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需要注意的地方,相信我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欢度春节的办法。

管住嘴

食这件事是很复杂的,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对于食物的反应也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的万能的“糖尿病食谱”。尤其是在过年期间,宴席上的菜品更加丰富,进食更是没有办法千人一面,但是,大体上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循的。

糖尿病患者进食应该尽量定时、定量,根据自己体重、活动量等估算每日大概需要的能量,将这些能量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

我们的身体是遵循着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的,葡萄糖耐受性也存在昼夜节律,大部分人上午高于下午和晚上,所以早上能量摄入多一点、晚上少一点对代谢健康更有好处。可以考虑将每日能量分配为50%、30%、20%。

按时用餐、按时治疗,这样有助于更平稳的控制血糖,也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

进餐顺序上,建议先喝汤,然后是素菜、荤菜,最后吃主食。这样进食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烹调方法可以多选蒸、煮、炖、汆、拌,避免煎、炸和红烧。这样做能够减少油脂的摄入。

食物的选择应注意多样化,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60%,并且尽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食物加工得越精细,膳食纤维含量越少)。

在同等摄食量的情况下,挑选能量低、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更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正所谓,“饭后一支烟,血糖飚上天”。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风险和吸烟量以及更早的开始吸烟年龄呈明显量效关系,并且吸烟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尤其是心血管等致命性强的疾病,所以,糖友们最好戒烟。

此外,酒精是一级致癌物,能不饮酒是最好的。不过病情较轻、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友,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肝肾功能正常,过节期间礼节性饮酒也是可以的,但最好浅尝辄止。具体来说就是,女性每天不超过1个酒精单位,男性每天不超过2个酒精单位,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在我国,1个酒精单位 = 10mL纯酒精 ≈ 啤酒360毫升或干葡萄酒150毫升或白酒45毫升)。

糖友饮酒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不要空腹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2.注意了解目前服用的药物是否禁忌酒精。如果有禁忌,一定不能饮酒。

迈开腿

吃动结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久坐有害,糖友们应该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研究发现,只要从久坐中站起来就可以获益,每坐30分钟就应该站起来动一动。其中,快走降血糖的能力最强。

此外,简单的抗阻力运动可以带来和慢走类似的获益。对于老年肥胖患者来说,抗阻力运动联合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更好。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参加150分钟中到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每周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进行2组~3组抗阻力运动。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以运动时心跳、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为准,或者运动中能说话不能唱歌的程度为宜。运动时间推荐在餐后1个小时以后,既可以帮助控制血糖又能够防止发生低血糖等不安全事件。

测血糖

规律的自我血糖监测及记录有助于糖友们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且可以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用的信息。

过年期间与平时生活有许多不同,比如较多的能量摄入、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等。这些都会增加血糖的波动,因此建议糖友们重视过节期间的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的时间点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午夜及其他时间点的随机血糖(尤其有低血糖症状时)。

病情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血糖监测的时间及频率: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每周测1天~2天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最好能做到每周4天~7天进行全天血糖监测,每天4次~7次;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要重视午夜血糖、餐前血糖和有低血糖症状时的即时血糖。

良好的血糖监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饮食和运动变化对血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调整饮食和运动;良好的血糖监测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及时找到原因、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低血糖带来的伤害。

用对药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在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的基础上,正确、规律的应用降糖药物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每位患者的病情、意愿不同,同一位患者不同时期的状况也不相同,糖友们要做的是相信专科医生,勤沟通,把您的想法和诉求告诉您的医生,共同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遵医嘱,正确、规律的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所以还不存在能够根治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因此千万不要盲目追逐所谓“祖传秘方”“国外先进技术”,糖友们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样才能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如果过节期间血糖波动较大,可以到门诊就诊调整治疗方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线上方式咨询专业医生,避免自行调整降糖药物。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内科 裴丽娜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刘聪

策划|谭嘉

编辑|刘洋

西安12岁男孩入学前体检 查出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12岁男孩小帅(化名)这学期进入中学了,但这位小朋友已经78kg了,开学前来到西安市人民医院(市四院)航天城院区进行入学体检,没想到他不仅仅是胖,还查出来有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

体检数据让家人吓了一跳

检查显示,小帅身高161cm,体重78kg,空腹血糖高达19.57mmol/L,尿常规中的尿酮3 、尿糖 4 ,如不尽快处理,将可能进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立即收住于医院儿科进行治疗。

正常人空腹血糖参考范围为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则要考虑糖尿病可能。

医生追问病史时,小帅妈妈说孩子出生时体重就在4.3公斤,5岁左右明显开始肥胖,当时觉得小孩子胖一点没有啥,但家里一直以来都挺注重孩子均衡饮食的。

大约从一年前开始,孩子课业忙碌,日常本来也不喜欢运动,还出现了口干、多饮、多尿的情况。但孩子原本食量较大,也没有出现其他症状,家人都没有太在意,谁知道入学体检查出来这么多问题。

根据血项检查、彩色超声等相关检查结果提示,小帅还存在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结合小帅发病年龄、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其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脂肪肝。

2型糖尿病为什么找上未成年的他

住院期间,儿科医生为其制定了饮食、运动及胰岛素使用的系统化治疗方案。日常儿科王诗敏、曾佳两位医生对小帅爱护有加,时时叮嘱,病区里的护士小姐姐细心呵护,严密监测血糖波动。

经10余天规范治疗,小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前血糖波动于4.2-6.8 mmol/L之间,血脂降至正常。

然而糖尿病的治疗不仅限于医院,在确定好治疗方案后,回家继续治疗是关键。出院前儿科护理人员对家属进行了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操作培训,同时主管医师王诗敏为其制定了出院后的药物治疗、运动、饮食方案及随访计划。医生反复叮嘱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

据相关统计,我国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有糖尿病,常见的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般儿童糖尿病以1型居多,儿童糖尿病中约80%~90%属于1型。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大多由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发病的原因、机制不明朗,总体主要是家族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肥胖、缺乏锻炼、家族遗传明显等。

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部分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不一定出现上述典型症状,但所有类型的糖尿病都将存在血糖的异常升高。

小帅就是先期表现体重明显过重,家长对孩子出现的多饮、多尿情况,没有特别关注。

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家里的小朋友符合以下情况,在体检时建议监测血糖。

1) 平时爱吃甜食、体型肥胖;

2) 妈妈在怀孕期间有糖尿病;

3)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有糖尿病病史。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改变生活习惯、控制血糖稳定,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控制好可与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但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期发病的患者而言,低龄化的倾向导致其管理较为困难,需要家长细心监督、耐心引导。

华商报记者 李琳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