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糖尿病(看手机会得糖尿病吗)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犹如“慢性癌症”。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位于世界第一。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患者的血管受损,出现血管硬化,从而诱发并发症,损害肾、心、眼、神经、皮肤等部位。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这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1、不爱运动
如今,“葛优躺”和“北京瘫”已经成为年轻人休息的首先姿势。
但是,医生提醒:“葛优躺”和“北京瘫”并不提倡,因为这种姿势容易使年轻人骨骼畸形。同时,容易罹患糖尿病。
大多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引起的,而肥胖,就是不爱运动、久坐等原因导致的!
运动可以激发胰岛素的活性,但很多人经常不运动,其时每天运动35分钟或者每周运动4小时可能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下降80%!
2、不爱做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快餐,尤其是外卖!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已经快几个月没“开火”了!
然而,我们暂且不说快餐、外卖等食物是否卫生,这些商家经常为了经济、增加口感,用的都是便宜的食材,而在调味料上,多放油、盐等重口味食物!
这样的饭菜,属于不平衡膳食,盐分和油脂往往超标,绿叶蔬菜不足。长期饮食热量超标,可导致高血糖、高血脂。
3、不爱起床
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人,早上不爱起床,爱睡懒觉。这对血糖的影响不大,但是睡懒觉的人,饮食规律就会破坏,这对血糖的影响就大了!
睡懒觉的人,早餐吃不了,午餐吃的就多,而饱食之后,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好,容易升高血糖,长期会导致身体肥胖。
若吃了早餐,午餐吃会吃的少,也会对身体控制血糖产生影响。
4、不爱休息
很多人白天上学或者上班时没精神,一到晚上“小宇宙”就开始爆发了,精神抖擞,总觉得自己不玩点什么,对不起自己美好的漫漫长夜。
于是,很多人睡前都会玩很久的手机,甚至会关了灯玩,这对眼睛是非常不好的!
血糖升高时,最易损伤眼睛的血管,产生视网膜病变,加速病变的速度!
此外,有的人玩着玩着,就熬夜了,熬夜对血糖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熬夜,会破坏生物钟,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增高,还会使血红蛋白带二氧化碳个体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消耗血糖量减少。
一旦“皮肤”出现这4个表现,最好尽快去查一下血糖,糖尿病来了
1、皮肤潮红
照镜子的时候不妨自检一下,如果脸上的皮肤不是因为过敏等原因导致的,长时间的发生潮红,还能明显的看到有血丝,红色层片,就要小心是不是体内的血糖过高了,这类现象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是很常见的。
除了脸部之外,指甲边上,和小腿上也会出现皮肤发红的症状。自检一下看看,如果长期的潮红不退,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导致的了。
2、足部溃疡
长时间体内血糖过高,对人体的循环和神经都有一定的损害,那么一旦有了伤口,也是很难愈合的。
皮肤会经常出现干裂的现象,足部如果出现溃疡,可能就会造成足部的逐渐坏死,给愈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脚上长时间的伤口无法愈合,就要考虑是不是因糖尿病的信号了。
3、皮肤上起疱疹
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皮肤上会出现一些疱疹,看起来这种疱疹就像灼伤性的疱疹一样,但疱疹的周围有红晕,一般在手指、脚趾、手足的背面或者底部边缘有这样的疱疹。
单个或者多个的出现,几周类会自愈,但是反复出现,如果是这样的状况,就得赶紧就医检查了。
4、皮肤瘙痒
有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常有剧烈痒感,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冬天皮肤比较干燥,如果每天洗澡的话可能会造成皮肤干燥。但是也不排除是因为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导导致的,可能全身瘙痒,也可能局部瘙痒。
生活中,坚持“两个一”,帮助控血糖,防并发症
第一个:一份硒元素
补硒可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整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抗感染及预防并发其它疾病的坚固防线。
其实无论你血糖高或低,都可以吃一些含硒的食物,如海产品,黑米等。
如果家里条件还不错的可以选择一些我国富硒地区产的纯天然富硒农产品,如富硒安康的紫阳毛尖,一些富硒米等,富硒地区的紫阳毛尖等农产品,可以快速补硒,并且没有副作用。
第二个:一套“降糖操”
1、原地踮脚
两脚与肩同宽,以每分钟65-75次的频率,反复踮起后脚跟,提起的速度快一点,在最高点停留一下,反复做200次左右,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
2、上肢拉伸
双手的十个手指,交叉向上,伸过头顶,上臂尽量夹住两个耳朵,保持十秒钟放下,休息两秒后,反复拉伸上肢,可以向上、向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拉伸,这个动作可以调动原本静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从而血液中含氧量大大增加。
3、举重
有哑铃的可以举哑铃,没有可以拿一本书或者一瓶水,举到左右耳之上的位置即可,每周锻炼两到三次,每次15到20分钟,这样可以增加肌肉的容量储存,降低血糖水平。
4、揉腹部
双手叠放在腹部,按照每分钟30次的频率,顺时针按揉腹部,手可以稍微用力,每次三分钟以上,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血糖,还可以改善便秘。
通过以上几个小动作,可以消耗能量,增加肌肉重量,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样血糖自然就降了。
坚持做,效果更佳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病”,你中了哪几条
手机像一把双刃剑,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过度使用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问题。网上衍生出的新名词“手机病”,指的就是由于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肢体、视力的损害以及对大脑和心理的不良影响。
“手机病”,你中了哪几条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彭丽
随着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手机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必需品,没有手机和网络我就会不自觉的焦虑”。来自北京28岁的白领杨思然道出了很多人与手机的关系。
新华社发
长时间盯着手机,眼睛伤害有多大
“白天工作很辛苦,下班回家玩手机是我一天最放松的时刻。”湖南长沙27岁的白领尹靖说,白天上班盯着电脑、手机沟通工作,晚上回家在手机上刷微博、抖音放松身心,已经成了她生活的常态。去年疫情期间,待在家里的她更是每天手机不离手,吃饭都在刷手机,“有段时间明显感觉到视力下降了,后来去测了下,近视度数增加了100多度。”尹靖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而导致视力出现问题的情况不在少数,长时间浏览手机会导致眼睛干涩、双眼疲劳、近视度数增加等问题,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赵愈敏说:“这是因为在盯着手机看时,瞬目会变少,导致眼睛泪液蒸发过强,可能会出现眼干涩、异物感等情况。”此外,手机也会发射出有害蓝光和辐射,都会对眼睛造成一定的伤害。长时间看手机还会导致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近视度数加深。而随着近视度数增加对眼睛的危害也在加重。
记者了解到,很多人喜欢在睡前玩手机,有时还会在关灯后玩手机。“眼睛的暗适应较差,暗环境与手机屏幕的对比度较强,会导致在使用手机时眼睛的调节加强,眼睛更容易变得疲劳,导致视力下降。”赵愈敏表示,在暗环境下长时间盯着手机对眼睛的伤害非常大,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遇到少数极端的情况可能会诱发青光眼。
赵愈敏告诉记者,随着使用智能手机的年龄层次逐渐下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成为智能手机的使用者,青少年在使用手机遇到眼睛干涩、有异物感等问题时,还会用手去揉眼睛,由此也会带来眼部细菌感染、结膜炎症等一系列衍生问题。
近年来,因为长时间玩手机游戏,“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这一病症也在青少年群体中悄悄兴起,不仅造成了复视情况,影响了视功能,还影响了个人形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行走困难。赵愈敏也提醒家长,青少年应尽量减少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4岁以下的儿童应尽量禁止接触电子产品。
新华社发
专家建议:
1.避免在暗环境下使用手机,特别是晚上用手机时一定要有光源。
2.注意调低手机屏幕的亮度,降低手机屏幕和周围环境的对比度。
3.注意间断性的休息,可以每隔20分钟连续眨眼20秒钟,再看远处20秒,缓解眼疲劳。
过度使用手机,可能打破身体“平衡”
“大四那年我每天熬夜玩手机游戏,从来不长痘的我开始长痘,毛孔也变得粗大了。”四川成都26岁的刘瑶是一名培训机构教师,谈起自己因为玩手机熬夜导致的皮肤问题,至今仍很后悔,她说:“现在毕业4年多了,发现多贵的护肤品都填补不了大四时变大的毛孔。”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过度使用手机导致身体出现“失衡”状态的,远不止这一种现象。
“玩手机本身对皮肤的影响不大,但长期熬夜玩手机的行为会对皮肤造成不好的影响。”南京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戴洁告诉记者,肤色暗沉、长痘、黑眼圈等问题,都有可能因为玩手机熬夜而出现。
记者了解到,晚上使用手机,还会影响睡眠。晚上熬夜玩手机,本身就占用了原来的睡眠时间,加之手机本身的内容比较吸引人,也会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兴奋,从而导致入睡困难。
“过度使用手机对内分泌的影响在晚上会更加明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钟历勇说。当晚上使用手机时,夜晚手机屏幕的光线作为光源,可能会抑制体内褪黑素的正常分泌,钟历勇表示:“褪黑素是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维持睡眠觉醒周期的核心物质,在受到抑制后,可能会引起昼夜节律延迟,导致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高等情况。”
由于在使用手机时,大部分时候都是静坐状态,钟历勇表示:“如果一个人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手机上,运动的时间减少,将会导致身体代谢变慢,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引发肥胖问题。”他表示,运动的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患病风险。
专家建议:
1.不要熬夜玩手机,保持良好、规律的作息。
2.在晚上睡觉时,建议将手机放置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3.要学会随时放下手机,多进行运动。
手机越玩越兴奋,情绪却渐渐走入低谷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越玩越兴奋,有时候到凌晨两三点还不愿意放下手机。“上个学期,我每天晚上玩手机,不知不觉就会到凌晨。”安庆师范大学的大一学生李飞说到自己刚上大学时因为沉迷手机,每天凌晨才迟迟入睡,第二天上课也没有精神,学期末发现自己落下了不少课程,李飞说:“当时整个人压力非常大,感觉学习也学不进去,每天只想玩手机,后来多亏了身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才慢慢调整好状态。”
“在手机上投入太多精力,会导致在其他事物上精力不足。”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范长河表示,当生物钟被打乱后,很多人在白天容易萎靡不振,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成年人因为投入工作的状态不佳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青少年因为学习状态不好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自身节奏被打乱、外界的压力形成了内外双重压力,长此以往会造成恶性循环,带来精神上的高压,严重的话会造成抑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人在与家人、朋友聚会时,多数时候都是各自在玩手机,沟通减少,范长河告诉记者,当太多的时间花在手机上,过度沉浸在手机世界里,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交障碍,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
“目前因为沉迷于手机游戏导致出现情绪、心理问题的人群占比较大。”范长河表示,随着手机各类功能的健全,手机可能满足各种需求,也导致人们对手机更加依赖,严重的话也会形成“手机依赖症”。
在使用手机各项功能时,范长河也提醒大家不要迷失自我,“手机上有很多的社交平台,也有很多繁杂的信息,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带来焦虑等心理问题”。
专家建议:
1.控制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避免沉迷于手机内容。
2.多参与一些线下有益的活动,加强与身边人的良性互动。
3.对网上信息要有自我判断,避免情绪受到影响。
用手机姿势不对,身体还会“变形”
记者观察到,无论是在地铁上、公交上,还是在马路上、电梯里,都有很多“低头族”。“以前,我没事儿总爱低着头玩手机,颈椎经常酸痛,连带着头也昏昏沉沉的。”杨思然表示自己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低头族”,去年有段时间总头晕,去了医院才知道得了颈椎病,“自从那次之后,我再也不敢低头玩手机了。”杨思然说。
在使用手机时,眼睛距离手机屏幕越近,头也就不自觉地越低,久而久之,“手机脖”就会一不小心“患上身”,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带来健康问题。
“健康的颈椎,有良好的前凸弧度,周围的韧带、肌肉附着在颈椎上,维持了颈部整体的稳定性,当眼睛平视时,颈椎可维持正常的弧度。”上海市浦东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敖荣广介绍道,在正常平视时,颈部肌肉承受的重量约等于头部的重量,大约为10斤,当低头时,颈部肌肉承受的重量会逐渐上升,当低头达到60°的时候,颈部肌肉承受的重量达到头部本身重量的5倍,高达50斤。
人体为了保持颈部的稳定性,其颈肩部肌肉和颈椎本身也会做相应的调整,以顺应颈椎曲度的变化。“因此,长期低头时,颈椎的生理曲度就会发生改变,正常的颈椎结构也会发生改变,颈椎会慢慢变直,甚至出现反弓。”敖荣广说。颈肩部周围的肌肉会处于收缩紧张状态,久而久之颈肩部容易出现僵硬、酸痛,颈椎和椎间盘也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其肌腱附着点、颈椎小关节等部位就可能出现骨质增生,甚至会出现颈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此外,很多人都喜欢半躺在沙发上、床上玩手机,专家表示半躺时腰椎会缺乏支撑,原有的弧度会发生改变,腰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容易引发腰椎关节痛,严重的话还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敖荣广提醒,除了注意保护颈椎外,经常使用手机,特别是爱玩手机游戏的朋友,还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大拇指和手腕。因为频繁玩手机时,手腕长时间保持某一特定的位置,加上拇指频繁地敲击屏幕,时间长了会引起手腕、大拇指肌腱劳损,诱发手腕或者拇指腱鞘炎,出现手腕或者大拇指酸痛、无力、活动时疼痛加重,甚至出现大拇指的“扳机指”等。
专家建议:
1.不要躺着或趴着玩手机,最佳的姿势是挺胸收腹,手机屏幕中心与眼睛处于同一高度,使其与视线平行。
2.可以眼睛俯视约15°~20°,即手机位于水平线稍下的地方。
3.在玩手机的间隙,注意活动手腕和手指,避免造成手腕和手指的僵化。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2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长时间玩手机竟会引发脑梗?这几种习惯,真不是闹着玩的
来源:科普中国
“玩手机玩出脑梗?”近期,有这样一则新闻吓坏了不少网友。
据报道,阿勇在休假时天天疯狂打游戏,一打就是七八个小时一动不动。有天,才起床的阿勇刚坐到饭桌前就感觉不对了,手哆嗦着拿不稳筷子,头痛欲裂,看东西也天旋地转。
随后其入院就诊,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提示:右侧小脑发生了急性梗死。对此,医生表示这很可能与他原本有“颈椎病”,并且玩手机时间过长有关。
脑梗有多危险?玩手机真的会诱发脑梗吗?还不知道的一定要看看!
脑梗死是什么?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各种病因所致供应大脑的血管堵塞,造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最终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类型,大约占70%-80%。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合理救治,将会遗留偏侧肢体瘫痪、言语困难、视物不清、甚至植物状态等后遗症,最终导致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
脑梗死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脑梗死本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脑血管疾病,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脑梗死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常有患病,这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脑梗死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点:
动脉粥样硬化:长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得不到规范化的治疗,肥胖,吸烟,工作压力大及进食高热量食物等都会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外伤及不正当的颈部暴力按摩,导致颈部血管内膜撕裂产生夹层动脉瘤,造成急性脑梗死发生;烟雾病及大动脉炎等疾病也会诱发脑梗死。
心脏瓣膜病、心内膜感染、心律失常(房颤最常见):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血液容易淤滞在心脏内部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到全身各处,进而导致脑梗死;先天心脏发育异常导致卵圆孔未闭,来自静脉的逆行血栓可直接通过心脏上未闭合的卵圆孔分流进入动脉系统,造成脑梗死。
高凝状态:如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抗凝系统中一些成分的缺失等都会造成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形成血栓引发脑梗死。
玩手机会诱发脑梗死?
一个姿势玩手机,经常处于久坐或久卧状态。而看似很随意的一个动作,却会引起血液流动缓慢及颈椎病的发生。供应大脑后部血液的双侧椎动脉走行于颈椎的椎间孔内,当颈椎骨发生错位或增生等情况时会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出现相应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症,再加上血压、血脂、血糖升高,严重时会诱发脑梗。
一玩起手机就废寝忘食,夜不能寐。大脑长时间保持高速运转得不到休息,这时的身体是过度消耗状态,脑组织营养供应不足,经常会有低血糖以及大脑缺氧的发生。低血糖以及大脑缺氧可引起脑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脑梗死。
玩手机时经常吸着烟。吸烟所产生的尼古丁等因素会破坏血管壁,诱发血栓形成。血栓脱落阻塞于脑血管就会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玩手机时,心情过于紧张、亢奋。在应激的状态中,在应激的状态中,人的心率在不断的波动,血压也会随着增高,不停分泌肾上腺激素,加重血管收缩,诱发脑梗死。
脑梗的预警信号有哪些?
脑梗死发病前常常会有一些征兆,如果能及时发现就医,可以大大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中风120”口诀来自行判断、识别脑梗死。
第一动作“1”:看到一张不对称的脸。
第二动作“2”:举起双臂,保持10秒以上,是否有单侧无力。
第三动作“0“:聆听讲话是否清晰。
当出现其中一个症状的时候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可能是脑梗,要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脑梗塞?
1、控制血压(正常血压小于140/90mmHg)、血脂,控制体重(体重指数18.5-24.9kg/m2);
2、坚持日常体育锻炼,每天中等强度的运动不少于30分钟;
3、戒烟戒酒;
4、合理膳食,并控制每日摄盐量(小于6g盐);
5、控制心脏节律及心率,治疗心脏原发疾病;
6、保持心情愉悦,以防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7、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小于应6.0mmol/L,餐后血糖小于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
本文专家:王莉,河北省张家口市宣钢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本文审稿:解一民,河北省张家口市宣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