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孤立型糖尿病(孤立型糖尿病能活多久)

中国循环杂志 0
文章目录:

社交孤立和孤独,均增糖尿病风险!柳叶刀子刊阜外医院窦克非等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交孤立和孤独可危害健康,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痴呆症等都有显著关联,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9月21日,阜外医院窦克非等联合哈佛大学布列根和妇女医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学者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社交孤立和孤独都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表明它们之间有潜在的因果联系,而且这些关联不受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和基线血糖水平影响,社交孤立与孤独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预防或减轻弱势人群的社交孤立和孤独感,可能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有效策略。

该研究从英国生物样本库中纳入42万余名英国成年人,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研究(CHARLS)中纳入1.38万名中国成年人,并对英国生物样本库中46.3万人和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近65.6万人的全基因关联研究数据进行了两样本随机化分析。

在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中,平均随访13.5年期间,共发生15 072例2型糖尿病;在CHARLS队列中,平均随访5.8年期间,1249人发生2型糖尿病。

分析显示,在上述两个队列中,社交孤立(HR分别为1.17和1.22)和孤独(HR均为1.21)均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证实,感觉孤独和较少参与休闲/社交活动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分别增加4%和3%,而与朋友或家人接触较多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则较低(OR=0.99,95% CI:0.98~0.99)。

在不同2型糖尿病遗传风险以及不同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及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的亚组分析表明,不管其遗传易感性及基线糖耐量如何,社交孤立、孤独和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指出,社交孤立和孤独问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被证实与多种疾病(如心肌梗死、院内感染、痴呆等)发病风险升高相关。孤独及社交孤立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的相关性虽在既往一些研究中已经得到支持,但证据均不充分,且人群仅局限于欧洲人群。

该研究首次在来自欧洲及亚洲的两个大型前瞻性队列中明确了社交孤立、孤独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的显著相关性,同时也首次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中明确了社交孤立、孤独与2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增加了结论的可靠性。

除此以外,该研究首次纳入了人群2型糖尿病遗传风险及基线糖耐量,进一步阐释了社交孤立、孤独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作者表示,为充分预防2型糖尿病,除了饮食、药物等相关措施外,对孤独及社交孤立的重视必不可少。

林曙光等在本刊撰文称,社会关系不良者寿命短,而社会关系更强者生存可能性增加50%。孤独、社交孤立和独居都与早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其危害相当于肥胖和每天吸烟15支。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彦君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朱晨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史博群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来源:

[1]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results from two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s in Europe and East Asia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eClinicalMedicine, September 21, 2023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社交孤立和孤独,均增糖尿病风险!柳叶刀子刊阜外医院窦克非等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交孤立和孤独可危害健康,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痴呆症等都有显著关联,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9月21日,阜外医院窦克非等联合哈佛大学布列根和妇女医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学者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社交孤立和孤独都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表明它们之间有潜在的因果联系,而且这些关联不受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和基线血糖水平影响,社交孤立与孤独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预防或减轻弱势人群的社交孤立和孤独感,可能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有效策略。

该研究从英国生物样本库中纳入42万余名英国成年人,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研究(CHARLS)中纳入1.38万名中国成年人,并对英国生物样本库中46.3万人和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近65.6万人的全基因关联研究数据进行了两样本随机化分析。

在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中,平均随访13.5年期间,共发生15 072例2型糖尿病;在CHARLS队列中,平均随访5.8年期间,1249人发生2型糖尿病。

分析显示,在上述两个队列中,社交孤立(HR分别为1.17和1.22)和孤独(HR均为1.21)均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证实,感觉孤独和较少参与休闲/社交活动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分别增加4%和3%,而与朋友或家人接触较多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则较低(OR=0.99,95% CI:0.98~0.99)。

在不同2型糖尿病遗传风险以及不同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及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的亚组分析表明,不管其遗传易感性及基线糖耐量如何,社交孤立、孤独和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指出,社交孤立和孤独问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被证实与多种疾病(如心肌梗死、院内感染、痴呆等)发病风险升高相关。孤独及社交孤立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的相关性虽在既往一些研究中已经得到支持,但证据均不充分,且人群仅局限于欧洲人群。

该研究首次在来自欧洲及亚洲的两个大型前瞻性队列中明确了社交孤立、孤独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的显著相关性,同时也首次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中明确了社交孤立、孤独与2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增加了结论的可靠性。

除此以外,该研究首次纳入了人群2型糖尿病遗传风险及基线糖耐量,进一步阐释了社交孤立、孤独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作者表示,为充分预防2型糖尿病,除了饮食、药物等相关措施外,对孤独及社交孤立的重视必不可少。

林曙光等在本刊撰文称,社会关系不良者寿命短,而社会关系更强者生存可能性增加50%。孤独、社交孤立和独居都与早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其危害相当于肥胖和每天吸烟15支。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彦君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朱晨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史博群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来源:

[1]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results from two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s in Europe and East Asia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eClinicalMedicine, September 21, 2023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早知道!糖尿病患者应对“甜蜜”困扰 外出这样进餐

央视网消息(记者刘亮 张恪忞):一年又一年,健康快乐过大年。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负担”,据2017年发布的《第八版全球糖尿病概览》数据显示,中国有1.144亿糖尿病患者,位居全球第一。糖尿病患者在假日饮食方面该如何去做,节日期间又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看看专家怎么说。

外出旅游如何进餐?

外出旅游时运动量比平时会有很大增加,服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患者。如果服药后没有按时吃饭或进食量比平时减少都很容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严重时会导致低血糖昏迷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外出旅行时更应注意按时进餐,此外还应随身携带糖果、巧克力等,以备低血糖发生时及时补充。

饭店就餐应注意什么?

在饭店就餐尤其是许多朋友聚餐时应注意尽量选择清单少油、少盐的菜,并以蒸、煮、焯、涮、凉拌等烹调方式为好。尽量避免油炸、油煎、烤制、熏制的食物。注意多食用绿叶蔬菜,肉类以鱼、虾、贝类等为主,鸡、鸭肉次之,避免排骨、肘子、牛腩等过油的肉类。

有人发现饮酒后血糖水平较低,于是认为酒精可以降低血糖。其实这是酒精进入人体后扰乱了正常能量代谢,再加上饮酒后往往不吃主食,于是造成了血糖反应较低的假象,饮酒控血糖实在不可取,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饮酒。

糖尿病的饮食误区有哪些?

1、盲目减少主食。有些人认为少吃或不吃主食就可以减少血糖的升高,的确这种方式在短时间会有一定作用。但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一半以上。尤其葡萄糖是一般情况下大脑和红细胞能量的唯一来源。在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脂肪酸代谢也需要碳水化合物参与。盲目减少主食会改变人体内能量代谢状态,这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是不可取的。

2、只吃素不吃荤。动物性食物是最主要的优质蛋白来源,其氨基酸比例适合人体需要,这一点是植物性食物不可替代的。动物性食物还可以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红肉中的铁不但含量丰富,且较植物性食物更易吸收。所以不论为了控制体重还是血糖吃素不吃荤的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

3、不限制植物油的摄入。其实,动物油和植物油都是脂类。它提供的能量是同等质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两倍还多。所以无论动物脂肪还是植物油摄入过量都会导致总能量过高,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另外,长期过多摄入脂肪,也会使体重增加,导致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还会引起血脂异常,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所以在尽量减少动物来源的脂肪基础上,也要限制植物油,糖尿病患者每日的植物油摄入量应该在25g以下。

4、不吃早餐。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轻的患者,不吃早餐或早餐仅吃牛奶、鸡蛋,不吃主食,以此来控制总能量摄入,降低血糖。殊不知用这种方法来控制热量,往往会失败。因为不吃早餐到了中午会特别饿,在不知不觉中会比原来吃的更多,使血糖更快速的升高。其实血糖控制的目的在于血糖达标且平稳,忽高忽低的血糖对人体危害极大。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糖调节能力较差,这种不吃早餐的做法会加剧血糖波动违背了血糖控制原则。所以糖尿病患者的三餐热量必须均衡,避免某一餐能量过高或过低。另外,在三餐之外设置加餐,如上午9点、下午3点和睡前,将正餐的食物更均衡的分配在全天,可有利于血糖的平稳达标。

5、不甜的东西可以多吃。说不甜的东西可以多吃,是建立在食物越甜升高血糖的能力就越强这一基础上的,其实这并不准确。甜度最高的果糖对血糖的影响反而最小,而麦芽糖升高血糖的能力是最强的,但是相对甜度却很低。由此可见不甜的食物就对血糖影响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家人应该如何照顾糖尿病患者?

1、家人也要学习糖尿病知识。鼓励家人陪同糖尿病患者一起去医院,共同接受糖尿病教育,掌握一些糖尿病照护技能,如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低血糖救治等。IDF资料显示,不到1/4的家庭成员有机会接受糖尿病教育。家人和糖尿病患者共同学习糖尿病知识,才能更好地与糖尿病患者沟通,更了解他们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参与患者的居家管理。

2、关心和理解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需要繁琐而严格的日常自我管理、终身用药和监测,对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由此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家人的情感支持、积极鼓励,对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遵循治疗、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3、家人共同坚持健康饮食。家人为糖尿病患者科学合理地安排日常饮食很重要,好的做法不是单独为患者准备所谓的“糖尿病餐”,而是全家共同坚持健康饮食,在家庭餐桌上发挥巧思,健康饮食也可以美味丰盛,让糖尿病患者不被孤立,也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健康获益。

4、陪伴糖尿病患者一起运动。规律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控制,但坚持长期运动对患者来说并不容易,而且,糖尿病患者在运动中可能有低血糖、运动损伤等危险,所以,为了运动更好坚持、也更安全,家人陪患者一起去运动吧。(受访嘉宾: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营养科 李世阳、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糖尿病个案管理师 李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