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论坛吧(糖尿病前期论坛)
糖尿病教授临终前分享:我掉过太多降糖坑,你们别再被骗了
“希望我的亲身经历和经验能帮到大家,这样我便无憾了……”
从2012年起,兰州理工大学教授马跃洲就在糖尿病论坛上分享自己治疗糖尿病的心路历程,帖子一发,就引起了糖尿病患者们的热烈反响。直至今天,帖子已经长达275页,成了广大糖友分享心得的地方。
这个帖子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这位糖尿病患者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依然毫无保留的分享,给糖尿病友们树立信心,提供经验。
马跃洲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1987年确诊,当时年龄不到25岁。由于种种原因,他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一直拖到1989年年底才住进医院,此时他的体重只剩下40多公斤,每天排尿的含糖量大于400g。
马跃洲教授在降糖的路上曾经走了很多的弯路,甚至掉进了很多降糖的“坑”,他分享了很多在降糖路上需要注意的事情,具体有哪些呢?
一、患了糖尿病不要乱投医,伤害的是身体急病乱投医是很多人在患糖尿病后的选择,尤其是轻信一些偏方,总希望有奇迹可以发生。
马跃洲教授在1992年到1993年之间,体力不支的情况愈加严重,腰疼和神经末梢炎都严重困扰着他,也无法很好的监测血糖。无奈之下,他便开始寻求各种奇门方法来治病。
他曾经做过超声波振动按摩理疗,结果差点把人整的背过气去;后来又去尝试了针灸,针灸完立刻腰就不疼了,但是还没感叹完针灸的神奇,半小时后,腰疼依旧;最后他又在远郊找到了一家神奇的诊所,一位高度近视的老头给他扎针,半个月的治疗后也没有感觉到任何改善,甚至针眼还会疼,只好放弃。
所以,急病乱投医,不见得可以治糖尿病,反而折腾的是身体,让原本虚弱的机体更加消耗。
二、糖尿病用药不看价格,贵的不一定好在马跃洲教授患糖尿病的25年间,使用胰岛素治疗超过23年,在这期间用过很多种不同产地的胰岛素,他认为,贵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胰岛素也是一种蛋白质,只是分子结构较简单。常规胰岛素有人胰岛素和动物胰岛素,由于外源注射胰岛素需要在分解后才能对糖尿病有作用,于是便有了速效、中、长效的胰岛素之分。
目前,动物胰岛素价格比较便宜,人胰岛素和长效类似物由于包含前期的研发费用和技术壁垒,造成价格较高的情况,尤其是上市时间越短,分摊的研发费用就越高,价格也就越高。
但是,胰岛素的价格和功效并没有多大关系,各有特点,只是适应性不一样而已。患者不要以价格来衡量要晓得好坏,而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
三、别信电视里的糖尿病广告“九几年暑假的一个晚上,朋友打电话要我打开电视调到XX台,发现一个姓张的老中医在讲座,内容是「中医根治糖尿病」,说在太原市创立了一家糖尿病专科医院,还给了详细地址。”于是马跃洲教授来到了该糖尿病专科医院,医院很简陋,主要疗法是中药汤剂和自制的胶囊,也会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在住了两个星期后,马跃洲教授的小腿正面出现皮肤坏死和淤青,医院给了一种外洗的草药粉末用来泡洗,后来发现,该药粉就是普通的生姜粉。
经过这件事后,马跃洲教授再也不信电视上那些神乎其神的广告了,无效倒是没什么,只是浪费了钱,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那才得不偿失。
四、别再纠结“治愈”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想要逆转糖尿病,于是很容易听信可以治愈糖尿病的各种方法,导致最终上当受骗。
论坛里有个热帖,说是用“辟谷”方法来逆转1型糖尿病,平时只吃少量的水果和蔬菜。其实,“辟谷”就相当于是饥饿疗法,但是糖尿病在古代就已经有记载,在以前物质缺乏的年代都没能消灭糖尿病,如果能逆转的话早就发现了。
1型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依靠胰岛素,与其纠结于治愈,不如按照医嘱乖乖进行治疗来稳定糖尿病。如果有人宣称能够完全治愈1型糖尿病,那他可以去拿诺贝尔奖了。
马跃洲教授的分享大多针对的是已经换上糖尿病的人,而对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来说,识别血糖“飙升”的征兆尤其重要。
脚上症状,看出血糖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时会有一些预兆,如果脚上出现4个症状,说明你的血糖太高了。
·足部溃疡
溃疡的好发部位是前脚掌部位,如果不是感染的情况下,脚底出现溃疡,就要警惕是血糖太高了,血糖控制不佳。
·足部有麻木迟钝感
血糖过高容易引起下肢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下肢干燥、麻木和刺痛感,甚至感觉迟钝或丧失感觉。长期血糖过高还会导致下肢缺血而营养不良,甚至肌肉萎缩。
·间歇性跛行
由于血糖升高,下肢缺血,如果患者长时间走路就会出现乏力和麻木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脚趾或足部远端。
·出现爪状趾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过高,脚趾头的关节会出现弯曲而呈现爪状趾,这也是血糖过高而出现的糖足表现。
得了糖尿病不要急病乱投医,要坚持正规治疗。
#清风计划##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贾爱梅.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及防治[J].医学信息,2009(06):212-213.
2.《我走过的控糖路》.健康时报.2013-7-29
3.《1型老糖人的苦辣酸甜》.甜蜜家园论坛.2012-01-0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全国多学科交叉融合1型糖尿病论坛开拓新视野 助力患者精准诊疗
由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主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承办的全国多学科交叉融合1型糖尿病论坛,于2025年1月11日在济南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旨为共同探讨、推动 1 型糖尿病领域的前沿话题与创新研究,共有4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受邀莅临本次论坛,为 1 型糖尿病的研究与治疗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学术会议共进行专场报告15场,内容涵盖1型糖尿病诊疗新技术、耳穴治疗代谢病技术、肠道菌群干预、胰岛移植治疗、人工智能在糖尿病领域的解决方案、儿童糖尿病诊治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热点、最新进展等。当日大会报告主题丰富,与会学者不仅分享了精彩纷呈的学术论述,推动1型糖尿病研究的前沿发展,也为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论坛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毋中明主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党总支书记李新华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作为深耕糖尿病诊疗20余年的专科医院,医院一直高度重视1型糖尿病的科学研究,通过搭建本次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共同推动诊疗技术的革新;并将在政策层面,会精心制定、大力推动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生根,为医学科研项目申报、资金投入、成果转化以及临床技术应用等各个环节,筑牢坚实后盾。
山东保健科技学会理事长刘峰发表讲话,从慢性病的宏观角度,为论坛带来了全新的思考维度。刘峰阐述了糖尿病的防治在健康领域的重要性,以及以此次学术论坛为契机,加强合作与交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共同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学术会议环节,专家学者们各展所长,围绕科研合作、精准诊疗、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平教授分享了科研合作如何驱动学科发展,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杨涛医生展示了1型糖尿病精准诊疗的最新技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荣培晶研究员则探讨了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性,展示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交融。
毋中明院长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引领与会人员探索了1型糖尿病临床实践的新途径,强调了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在医疗中的重要角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王从义教授和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的王树森教授,分别就1型糖尿病的干预靶点和干细胞分化胰岛移植治疗进行了深入解析。
南开大学的吕小康教授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信息冲突对健康的影响,为1型糖尿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倪青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讲述了对1型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和治疗。江南大学的孙嘉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占成教授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魏玮教授,分别从肠道菌群、神经机制和脑肠同调理论等角度,为1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思路。
论坛的最后,李桂梅教授聚焦于儿童糖尿病,对儿童糖尿病的诊治进展进行深入探讨。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关永霞教授、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的吕海泉教授以及山东省计算中心的傅科学教授,分别展示了糖尿病新药研发、太空健康研究以及人工智能在糖尿病诊疗中的应用,展示了科技在医学领域的无限可能。
▲嘉宾主持
此次论坛博众家之所长,集群英之荟萃,不仅展示了1型糖尿病研究的最新成果,更激发了新的科研灵感,推动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推动糖尿病及相关领域专家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拓宽广大医生学术视野,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主任医师李桂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毋中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鞠鹏豪 刘茜美婷 报道
第九届肥胖与糖尿病论坛关注“糖胖”
新快报讯 我国有近六成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肥胖或超重。日前,第九届肥胖与糖尿病论坛召开,与会专家团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简称健促会)敦促大众重视糖胖,及时“排糖减重”,以减缓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糖胖”是指2型糖尿病伴随体重增加。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糖胖,除了看他是否被诊断为糖尿病外,还要看他的体重指数(BMI)若大于24kg/m2,即为“糖胖”患者。此外,如果是腹型肥胖(男性腹围>90cm,女性腹围>85cm)的患者,即使体重指数没有达到24kg/m2,也可能具有与“糖胖”人群一样的风险。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是能量过剩的集中体现,其危害不容小觑。近年来研究发现,借助SGLT2(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降低糖尿病患者肾糖阈,让患者“尿液排糖”,避免能量过剩,可最终降血糖,还能有效控制体重。由于不依赖于胰岛素机制,SGLT2抑制剂的使用与糖尿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无关,适用于广大能量过剩的2型糖尿病患者。
据了解,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将推广“直击糖胖-满城劲减10000斤”的主题活动。届时将有更多专家参与进来,与糖友一同直面糖胖,排糖减重。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