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小受糖尿病(糖尿病言情小说)

人间千面故事 0
文章目录:

我,吹糖人,小学文化,卖艺38年,55岁成为网红,从不觉得自己老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661位真人故事

我是马青旺@吹糖人马青旺,河北人,今年55岁 。

童年时,我喜欢动物,梦想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动物学家。长大后却成了一名吹糖人,但我吹的主要是动物。

我不甘心走街串巷,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闯出了一条演绎、传承的路,并成为“非遗”传承人,登上央视,走出国门。

我走的这条路坎坎坷坷,曲折不平,但我成功了。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永不熄灭!

(我是省级“非遗”传承人)

我1968年出生,老家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岗上镇西辛庄。我父亲是中医,母亲是一位农民。我有一个哥哥比我大两岁,一个妹妹比我小一岁,他们都是教师。

小时候,父母一天只能挣三四毛钱。当时住个旅馆要五毛钱、一斤肉两毛钱、一斤玉米几分钱。

那时,我们都吃饼子、咸菜,虽然没有挨饿,但生活很苦。父亲行医,是穷人免费,富人拿钱,讲的是医德。母亲则一心向善。我打小受父母影响很深。

我小时候,不爱学习,天天逃学,一年级留级好几次。后来,小学没读完,差一年,就辍学了。

(我出生于一个贫困村庄)

父亲对我说:“你不上学,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很苦啊。我不打骂你,只跟你讲这个道理,我尊重你的想法,但你以后别怨我。”

之后,我就打零工,感觉又累又不自由。我们村是“糖人村”,在赶集、赶庙会时,我看到有吹糖人的,心想:这个活儿,自由自在的,利润也高,卖两毛一个也能赚个一毛八,挺好!

于是,17岁时,我就拜师,学了这个手艺。

七八岁时,我喜欢动物,希望长大了当一个动物学家。后来,我学会了吹糖,也是吹动物。我喜欢观察所有的动物,这对研究吹糖很有帮助。

(我的师祖、师叔们)

我们这边很守旧,都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和媳妇十几岁订婚,1990年结婚。师傅成了我的岳父。我跟岳父非常谈得来,他对我就像对亲生儿子一样,两天不去就念叨。

1992年、1995年我的两个女儿出生了。

我小时候因为物质匮乏,村里连个小卖部都没有,吹糖人都是供不应求。所以,师傅及先人们就没有心思去练技艺,只是练速度,图挣钱快。他们好多都是模具和手并用。

我曾经采访过老百姓,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糖塑。现在老百姓欣赏水平高了,注重的是过程带来的快乐。知道了百姓的需求,我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我和我媳妇)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像霍元甲学了霍家拳之后,又自创了迷宗拳,霍家拳是基础,迷宗拳是提高和创新。师傅教我基本功后,我自己刻苦钻研、努力提高。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创造十二生肖就花了26年。

我走的是演绎、传播的路,人家走的是挣钱养家的路,路不一样,没有高低之分。

吹糖的要素是:手、眼、心、气、火。但修炼上乘功夫的源头在于:孝敬父母,和睦乡邻。有人说:这与吹糖没有关系呀。事实上,这两点做不好,糖也吹不好。

在我们乡,所有的吹糖人,都是有辈分的。初学者得敬重师傅,看见师傅生意好,马上就走远点,可不敢跟师傅抢生意。挣了钱的,见到没挣钱的,他能分你一半,就那么讲义气。

(吹糖进校园)

另外,吹糖的操作要诀是:以意领气,力、气相随,手在动,气在动,手快,气也快,忘掉天,忘掉地,心中只有糖。作品是肉体,表演是灵魂,要改掉自己的贪嗔痴慢,达到性、命双修,才能吹好糖。

学了吹糖后,我每天早出晚归,走街窜巷,赶集,赶庙会,骑着自行车日行一两百公里,卖一个糖塑才1毛钱。我舍不得吃喝,赶不回来就在地里睡一宿。

我不甘心这样过一辈子。2001年,我在电视上看到好多娱乐节目说:“有才你就来”。我就打电话报了名。

第一次去某卫视的一个栏目,人家还以为我是高档艺人,结果一看,我一没有表演服装,穿得很破。二来,箱子也很破,也没有伴奏带,是纯粹的街头艺人。

(表演吹糖)

对方就婉言拒绝了我。当时,我心在砰砰地跳,汗在啪啪地掉,臊呗。

在那,碰到了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老师,我说:“老师,我是吹糖人,想把这门手艺搬上舞台,您指点指点我。”

丁老师说:“小马,在老百姓印象中,吹糖是庙会上的东西,舞台是明星表演的地方。你想上舞台很难。

我说:“我想上舞台不为出风头,只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这门艺术,带动这个行业。”

丁老师就指点了我几句,然后我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走遍中国各电视台,还走向了国外。

江湖上有一句话:宁舍一锭金,不丢半口春。“春”就是“说”(就像相声里的包袱),光说不练是嘴把式,光练不说是假把式,又练又说那才是真把式。

(吹老虎)

丁老师教我的成功秘诀是:第一,你做一个雕龙画凤的红木箱子,像老古董一样。这样,你一上台,把家当一放,导演和观众的眼神就会聚光过来。

第二,弄几套古老的服装,让观众产生一种怀旧的感觉。第三,融入一些相声的包袱,贯口,魔术的东西,但是不要骗人。

丁老师说得很对,行话中,咱这个箱子叫“百宝箱”,瓢叫“聚宝盆”,意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副好的家当确实很重要。

之后,我在一个小地方演出,就融入了一个特效,我把一种药粉抹在我的瓢板上,手一攥,就蹭蹭冒烟。观众觉得很神奇。

回家之后,我跟家人说,我想上央视,我要从亚洲吹到欧洲。他们听了,都不支持我,说:你一个吹糖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我和我的家当)

也难怪他们不理解,人都说吹糖是要饭的生意,想上央视,出国,谈何容易!

但我还是花1600块钱,做了两个红木箱子,用一个,备一个。当时做一张木床才200块钱,我媳妇没文化,没有工作,在家照顾老小,我一年最高收入才3000多块钱。

我媳妇为这事,说我不是过日子的人,差点跟我离婚。说央视、外国电视台不会用你的。我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后来她还离家出走,走了十几里地,我把她给追回来了。

说干就干,2002年,我通过查号台查到央视办公组的电话,然后查到了导演的电话。

(吹兔子)

电话打过去,我自报家门之后,对方说:“你一个吹糖人还想上中央电视台?”我说:“X导,您听我说20秒再挂电话。我的功夫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这么高的功夫也不敢找您。”

对方说:你把“后无来者”那几个字去了,可以说“前无古人”。我说:行。我不图名不图利,只是想通过这个平台来传播咱们中国优秀的文化,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就像炒菜没有花椒大料,没味儿。

他说:你这个农民还挺能说,改天我上你家去一趟。一星期后,剧组就开车到我家了。我提前已经把糖熬好了。他说:吹一个我们看看吧。

(赶庙会)

我说:我姓马,咱就吹一个马吧。吹好,对方一看,说:马脑袋和蹄子这么小,肚子和尾巴这么大呀?你还点上红颜色,这个马是不是受伤了?

我说:脑袋大是驴,大蹄骡子、小蹄马。它怀着马呢,一个顶俩。尾巴大压住蹄,它不踢人,老实。这个红是宝马千里一盏灯。我说的这些话你要是不信,村里使牲口的老人都懂这个,你打听打听。

他说:好!遇上一位这么优秀的艺人,手艺好,还能说!就冲你说这几句,咱就定了!

就这样,我登上了央视舞台。第一次表演,导演让我吹个一两米的大龙虾,我说吹不成,硬让我吹。我说:那我尽力吧。结果我吹了个大窟,没成功。回家后,同乡都为我感到惋惜。我媳妇说我在全中国人民面前丢脸了。

(我的作品)

但我跟媳妇说:我成功了。不出两个月,就有人请我去外国表演。媳妇说:怎么你失败了还请你呀?

我说:你看有一次奥运会比赛,一名选手腿摔伤了,但他坚持爬到了终点。虽然得了倒数第一,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全世界好多人对冠军可能都忘了,却还记得他。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演戏、人生注重过程,尽力了,才能让别人永远地记住你。

果然,过了几天,某机构请我到新加坡参加华人庙会。那是我第一次出国,我想看看外国人对吹糖人的态度。新加坡四季高温,我也挑战一下夏天不吹糖的局限。

(表演去了)

师傅们夏天都不吹糖,因为糖容易变形。糖熬化了,很烫手,一般人会烫得满手都是血泡。我是咬着牙练,刚开始承受不住,后来慢慢的,我练成了“铁砂掌”,能够承受住糖的高温了。

在新加坡庙会上,我一直不开张。到了大年三十,他们的总理来看我吹糖了,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媒体报道,我的生意也跟着变得特别好。我的糖也吹得很成功。

我当时给大家介绍:这是中国的一门古老艺术,通过嘴吹、手捏来完成。结果很多人都喜欢、支持我们这门艺术。

转眼到了2006年,我又随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来到新加坡某电视台表演。

在台上,我手里拿着100多度的糖,两分钟就吹出了一头威猛的牛。几位主持人不由得感慨:中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民间艺人真是身怀绝技。

(央视荣誉证书)

回国后,很多媒体、民间机构请我演出。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石家庄博物馆广场举行了一场义演、义卖活动,他们没有请我。我带着在央视表演的证书,在对面的一个大厦里演出。

我夜里十二点出来时,义卖快结束了。我走过去说:“我露一手,然后把我的最高荣誉证书拍卖了。”最后,我的证书卖了2000多块钱,全部捐献了。

大家都说我的证书卖了可惜,谁知三年后,我重回中央台,导演听了这事,又给我补了一个证书,我又失而复得了。所以说人生不要怕舍,有舍才有得。

2007年,我在央视,有幸遇到了赵本山老师,谈起他的小品,我灵光一闪,创造出了作品“公鸡下蛋”。赵老师很喜欢,说:“给我放办公室吧。”

2009年,在珠海一艘邮轮顶层,有外国游客观看,游轮在晃动,还刮着风。我自我挑战,在90秒内,蒙眼吹出一只糖鸡生蛋。创下了一项大世界基尼斯海上记录,也突破了“糖不过江”的局限。

(作品“公鸡下蛋”)

省里的领导看我这么多年来作品好、技艺高,确实有影响力,也做出了贡献,百姓需要这样的传承人。所以就在2010年,评我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没超过100年技艺的不能叫“非遗”。不够三代传人,都不够资格去申报,所以这个证书非常有份量。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表演、演绎上下功夫,练成了双手背在身后吹糖的本领。后来在电视上看到有人用耳朵吹气球,我又想用耳朵吹糖。

(我获得的各类证书)

因为医生不同意帮我扎破耳膜,我就找一位懂医术的哥哥用一根铁丝把我的耳膜穿了个孔。为了不让它愈合,还敷上了烂耳朵的药,特别好使,就是疼得我天旋地转,是我有生以来最痛的一次。

我天天练,但16天后,我的耳膜自己愈合了,这次痛苦没有给我创造任何收入。我想到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再也不敢扎破它了。

有一年,我查出了颈椎病和糖尿病,一动就出一身虚汗。某电视台邀请我去表演,我到现场一看,导演坐在轮椅上,一问,才知道他出车祸了,带伤坚持工作。

受导演的感染,我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忘记了病痛,激情四射,表演得非常成功。

其实,很多艺人也是这样,台上如虎,状态非常好,台下如羊,累得都快瘫倒了,怎一个“苦”字能说尽……

(教顾客吹糖)

四五年前,我开始做自媒体。我在一条视频里说:我吹了条蛇。我的技艺高呀,都不敢吹像了,吹得太像,会吓死个人。就这一句话,带来了几千万的播放量。

这句话幽默,逗,就是“春”,是“万家归春”的道理。

这两年疫情,我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自媒体上,粉丝已经涨到180万了。有一次,我吹了一条蛇,在蛇肚子里灌了汽油,一点火,喷出一丈多的火焰。喷火的画面只有半秒钟,粉丝一下涨了五六万。

后来,我又发个视频,拍的是我烧焦的脸,说:别模仿我,我的脸都烧焦了,危险!这一下又涨了二十万粉丝。

喜欢我的粉丝很心疼我,说:我这里有烫伤药,寄给你点儿。嫉妒我的人说:烧的凶,烧死你才好呢!

(参加中央台元宵晚会)

对于骂我的粉丝,我不害怕,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和不理解我。有人说:吹糖人不卫生,吹的唾沫星子有病毒吗?传染病!

我就给他们解释:这叫原生态表演。失去了原生态,它就不叫“非遗”。制作时,咱们可以戴口罩,带手套,用机器吹,但那就不是“非遗”的传承了。但我可以教顾客吹,慢慢地,越来越多粉丝接受我了。

我有十五年不走街串巷了,因为那样传播技艺,才几个人能看到呀?我做自媒体,一个账号最近三个月的播放量达到了6.5亿,传播得又快又广。

这是艺术繁荣的年代。人们都在网络上互相学习,既快又好。我在央视摆擂台,摆了七次,目前,没有人来挑战。我想说:敢于挑战是好事,失败了,是中国第二,成功了就是中国第一人,有自信,有勇气,就成功了99%。

对于收益,我是人到无求品自高。我做自媒体,不挂小黄车,不卖货,不直播。这样,所有的人才会尊敬我。

(和孩子互动吹)

我拍视频没有支架,不用麦,我是用自己的丹田之气发声,来达到好的播音效果。

这么多年,我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做成纪录片,在电视台、自媒体上播放。

好多人通过看视频,学会了吹糖,我的传人有几百人了,最远的有新西兰和西班牙的华人、中国台湾的,他们有些甚至坐飞机来找我。

手艺好,是不是就生意好呢?未必!一年前,我在山西一个景点参加活动,一个广州人找我拜师,我就让他白天帮我收钱,晚上跟我学艺。

那一天,我有七八十个作品,但到中午都没开张,当然我要的价钱也高。他一看,说:“师傅,您手艺这么好都没人买,我都不想学了。”

(参加河北元宵晚会)

我说:你看着,一会儿咱们就挣钱。说完,我把做好的作品都免费赠送了。一下子,漫山遍野的人都拿着我的糖人。

没拿到的人都来找我要,我说:“不给了,那些都是我的广告,现在想要就得买了。”结果一下就卖出去好多。徒弟感慨到:光学手艺不行,还得学经营。

就经营来说,站的地方也有讲究,“大庙站两边,小庙站中间”,站的是静地、流水地。“静”就是安静,“流水”就是人要像流水一样哩哩啦啦,这样他才有购买的欲望。这是我多年来悟出的经验。

2022年,我岳父去世了,享年90岁,我会永远怀念他。师傅的手艺和精神,我会传承下去。

一次,晚上1点多,我重庆一个徒弟收摊后,给我发了个1000块钱的红包。他要我一定收下。我还有些徒弟,并没有做吹糖生意,也给我发红包,感恩我教他做人和经营方法,用在别的生意上照样发财。

(教徒弟们练功)

我都会说:“不要红包,我做视频不是针对你一个人,而是供所有喜欢这行的人交流。”

到了现在,我的家人理解我了。我走的这条路坎坎坷坷,曲折不平,但我成功了。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永不熄灭!

这么多年,孩子我管得少。我两个女儿都是研究生毕业,现在上海工作。

前几天,我大女儿给我打电话:“老爸,您这一辈子,光知道吹糖,从来不管我,连个家长会都没帮我开过。您做父亲不称职!”

我说:“爸爸吹糖这么敬业,梦想成真了,言教不如身教,我的精神已经教育了你,要不你能这么优秀吗?”我闺女就笑了:“爸爸,您真会说。”

(我和我的徒弟)

平时我对孩子会讲道理,但不强迫。比如她要喝柠檬汁,我会告诉她不要喝,那很酸。如果她还是坚持要喝,我就会说:那你喝吧。就是天大的事,我也不拦着。因为总有一天,我会离开她,她要自己面对人生。

平时,我们唠嗑,一唠就是几个小时。我会把自己人生的坎坎坷坷,成功、失败的经历分享给她们。现在,她们大了,我老了,我会把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拿出来,激发她们的主动性,消除她们的依赖性。

(表演时,我们都达到了忘我境界)

我的人生信条是:感恩所有的人和事,一切都是好事,一切事情没有败,只有胜。

如今,我已过“知天命”的年龄,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个自由人。我这一辈子就一个爱好:吹糖。行住坐卧我都想着它,念着它,它就像我的灵魂一样!

【口述:马青旺】

【编辑:若水】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杜亚依:勇敢向前的“女汉子”

杜亚依和朋友们在一家老人服务中心表演。

杜亚依在进行演出。

杜亚依不是她本名,而是经历了青年时高处跌伤,中年时严重车祸后,她给自己改的名字,希望人生能有依靠。两次重伤给她带来了一张肢体四级伤残的残疾人证,一部残疾人车,还带来了脑震荡影响的失忆、左臂不能向上及曾经几年的卧床不起和说话含糊不清。

然而,一切都过去了。杜亚依自学康复理疗,不仅让自己站了起来,也成了帮助别人的保健师。十多年前,五音不全的她自学粤剧,如今成为活跃在广州老年粤剧义演团体的一员。

用她的话说:人生苦短,有苦自己知,生活还得乐观向前。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丹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65岁的杜亚依是祖籍肇庆的广州人,她涂着玫红指甲,戴着红猫眼边框眼镜,打着粉底的面庞,粗眉、眼线、口红一个也不少,这也是她想对外传递的信号——自己还有生活的精气神。

忘了时间幸好是“压轴”

妆容让杜亚依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了十多岁,只像50岁的人。上午10点,开着一部橘色的残疾人车,身着连衣裙,一串白珍珠项链,盛装的杜亚依从海珠区的家到滨江养老社区只需要15分钟。

演出在9点半开始,团员们在8点半就开始化妆。只不过,健忘的杜亚依又一次忘了时间,幸好她是压轴演出——一首现代的粤曲祝福歌,不用穿戏服和换装。

没有舞台,背对着即将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的红色横幅,就是演出;没有专业麦克风,一度音乐声音压住了演唱声,杜亚依就拼命向上唱,以至于下台后她说比在专业舞台还累。

然而,简陋嘈杂的环境并没影响演出者与观众的兴致热情。

表演结束后,演员们集中返场致谢,还有人专门请社工来帮忙和演员合影留念。

据戏曲团的马团长介绍,这个戏曲团成立多年,团员们多为女性,最小年龄60岁,最大超过了75岁,平日生活在广州城的东西南北,如白云、番禺、越秀、海珠、黄埔。只有每周练习和演出时大家才聚在一起。

重伤致残自学成“杜医”

虽然马团长比杜亚依年纪大,每次演出却是要靠团长提醒她。演出前一晚提醒她,当天早上提醒一次,出门前和到达现场后往往还要提醒她一次。

因为杜亚依年轻时从高处摔下来,一次车祸中严重脑震荡,记忆并不好。甚至她学唱粤曲,也比正常人慢。

杜亚依第一次受伤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末,她在乡下干农活时从高高的稻谷堆上摔下来。据她回忆,当时是颈椎摔坏了,医院也没办法,她只能在家躺着。当时家里很多人都是医生,年轻的她不想自己一辈子就这么躺着过去,就自学看医书、学按摩、针灸,请人给自己试验。几年后,她居然站起来了,逐步恢复行走。后来,她被单位从工人岗位转到了医务所,虽然没学过正规医务知识,却因有个人康复案例经验,有人管她叫“杜医”。

第二次重伤则是在杜亚依开车从广州回老家肇庆的路上。当时,已经开着残疾人车的她利用周末回肇庆给老家一个相熟的瘫痪女孩做保健。结果,在路上,杜亚依遇到了严重车祸,脑震荡,左臂骨折。但她当时倔强地不肯装合金在骨头里,而是选择自己在家靠“土方法”理疗保健至今。

她的左臂也因此至今留有后遗症,不能大幅度做动作。但她却自学成中医的按摩保健师,并以此为生。

误打误撞进入“艺术团”

成为能唱粤曲并小受欢迎的人,在50岁前杜亚依从没想过。

因为是残疾人,又有过受伤、康复的经历,很容易让杜亚依在工作中遇到受伤的人,并有共鸣。有一次,她去一名残友家里帮忙做复健,残友诚恳地邀请她一起回残疾人艺术团看排练。没想到这次陪练,让团长选中了外形不错的杜亚依,邀请她入团。

一开始入团,她想着只是帮忙打杂,认识下朋友,合唱时,她就只做嘴型。尤其是她对自己的声音完全没信心,很多人说她的嗓音不适合唱歌。

这时,一名残友又介绍了一个盲人朋友给她,据说这名盲人朋友的耳朵很灵,擅长辨音,到底是不是唱粤曲的料,一听就知。于是,杜亚依鼓起勇气在残友陪伴下去“试音”,没想到这名盲友说杜亚依的音色特殊,有她发挥所长的地方,并指点了她唱大喉。

由此,杜亚依开始刻苦学习唱粤曲。也是从那时开始,她认识了戏曲团的马团长,一班兴趣爱好相同的“素人”老友,不怕麻烦,不怯场,一起练习、学化妆、演出,一起喝茶、聊天、分享生活,一起关注粤剧戏服和未来。

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

如今,由《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故事而来的粤曲《醉闹五台山》成了杜亚依的拿手曲目。

粤曲一响,女人味十足的杜亚依,举手投足都是英气,但她自己知道,这个“梁山好汉”的瑕疵是,出场亮相左手手臂抬不起来。

凭借这首曲子,杜亚依在今年全球微粤曲大赛第一季中成为银奖选手。今年春节,她不仅参加了在公园前举行的广府庙会民俗文化巡演,还带着音响,背上行囊成为广东“红色文艺轻骑兵曲艺小分队”的一员,去东莞等地进行新春基层服务演出。

很多不熟悉杜亚依的人,觉得她跟别人没两样,看不出明显的残疾,也看不出生活曾经给她的苦。

只有她自己知道,每天依旧要吃很多种药和理疗,每逢刮风下雨,骨头关节还是痛,每到头痛脑热时,还是要靠一个人挨。

今年5月,对她不离不弃的丈夫去世了,他们唯一的孩子是自由职业者,不跟她一起住。她感觉自己的记忆越来越模糊,时间记得不精准,有些近在眼前的事也忘记了。

8月3日,杜亚依去了澳门老城区知名的永乐大戏院演出,除了开场是她的拿手独唱《醉闹五台山》,压轴则是她和人对唱的《易水送荆轲》。

她说:人生苦短,有苦自己知。在生活中,她不仅是一个爱美的人,也是勇敢活着向前的女汉子。

HIV上药第二个月记录,大概是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了

大概是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了,所以随性了很多,做不到像其他糖友一样记录每日的生活状态,有闲有心情就写点什么好了。

若不是被每日练功的生物钟叫醒,我想又要睡到九点左右,粗糙的吃几口早饭,被暑气裹挟着窝在沙发里,不开空调,对笔记本电脑施虐。

今天三十二度,没有太阳,又闷又热,虽然窗口偶尔会有几缕清风做客,但也嘚瑟不了半分钟就耗尽了所有能量,我不喜欢这样的天气,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通透,睁开眼就觉得诸事不爽。

今天没有起早要归功于男朋友凌晨一点还在床上玩手机,一个翻身连带着床把我晃醒,便再难,迷迷糊糊的抱怨了几句,他跑去了书房,而我也再难入睡,我打开空调裹紧被子,企图降低体温欺骗大脑以使我产生困意,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一个水饺、两个水饺、三个水饺......”一睁眼,小区的垃圾车甩开灌了整晚二锅头的腮帮子破马张飞地驶离了。

一个月的药量即将消耗殆尽,昨天去了定点医院例行做了检查,谷草转氨酶降下来了,看来真的是之前吃了新诺明的副作用;白蛋白稍高了0.2,大夏天不喝水早上做完运动跑去抽血,血液浓度高也属正常;

淋巴细胞百分比稍高了2个百分点,但是计数正常,百度了一下也貌似也不是什么大事,下周问问医生好了;肌酸激酶虽有所下降,但还是在400左右徘徊,看来之前的确是过度按摩了,我的右肩胛骨到现在还是痛的,聋子给医成了瞎子,唉,我忽然有了重读《黄帝内经》的冲动。

去找医生开化验单的时候前面有一对男同小情侣,两个人都瘦瘦的,小腿和我大臂差不多粗,二十出头的样子,戴着口罩和帽子,穿着时髦,看样子是小攻带着小受来做检查,小攻有些尴尬,话很少,所以我也刻意保持和他们的距离,以免引起不适。

他们走后我不由得在心里感叹一句年轻真好,鲜活、阳光、充满希望,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恋爱三年最终败给了他人的年轻,惨淡收场躲回老家暗自疗伤,而他们已经开花结果,共度苦乐了,真好。

上药以后不知是自己想开了,还是白细胞发生了变化,感觉身子比以前有劲了许多,不再是懒懒的,吃完饭能够马上刷洗碗筷,男朋友距离半个城的邀约大部分时间也可以在下班之后欣然前往,我又开始唱歌、偶尔跳跳国标,捡起曾被情志抛弃的这些爱好,随心生活。

虽然偶尔内心的小剧场会因为工作上的事情门庭若市,但已从原来的全武行变成了伦理剧,如天上的浮云般飘过就抛之脑后了。我努力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去生气,因为那对我的身体没有好处,每天除了定时吃药,也会定时吃水果喝酸奶练气功,一切遵照最科学的作息时间,我希望身体可以慢慢的好起来,等到病毒能够被彻底清除的那一天。

PS:我最近联系上了人生中第一个近距离接触的糖友,那是大约是在八九年前,因为长相酷似我迷恋的乐队鼓手被我穷追不舍,最终有一天他向我坦白自己已经被感染了,不敢再奢望感情,而我也只是她众多追求者中的一个,所以那么多次的拒绝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是他真的不能,之后他便回了老家再无联络。得知他现在尽管还是一个人,但是过得还不错,身体也挺好我觉得挺开心的,大家都要努力呀。

作者:多活一天赚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