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舔餐(糖尿病加餐食物)
研究发现:糖尿病友用“嚼海绵法”吃饭,血糖血脂都会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这个词,许多人一听就觉得离自己很远,可其实不然。老家村头那位爱吃甜食的李大爷、城里上班总不离奶茶的年轻人、还有饭桌上每顿都多添两碗米饭的王二嫂,他们中不少人,身体里早已埋下了“糖尿病”的种子,只是还没发芽。
糖尿病,不是某一天突然造访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病”。这几年,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嚼海绵法”,听起来有些搞笑,但背后的原理却格外有趣。
为什么血糖总是降不下来?先说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许多糖尿病患者明明吃得不多,甚至严格控制了主食的量,但血糖依旧居高不下。为啥?不少人以为,糖尿病就是“糖”吃多了,其实不然。
糖尿病的根本问题,不是血液里糖分多,而是身体里“胰岛素”的作用出了问题——它不是不够用,就是“懒”得干活了。
胰岛素就像一个搬运工,负责把血液里的“葡萄糖”(食物分解后的糖分)搬到细胞里,为身体提供能量。
但如果搬运工罢工了,或者干活效率低下,血糖就会堆积在血液里,久而久之,粘稠的“糖水”会腐蚀血管,损伤神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明、肾衰竭、心梗等一系列可怕的并发症。于是,控制血糖成了糖尿病患者的头等大事。
“嚼海绵法”的科学灵感说到“嚼海绵法”,不少人会问:难道真要把海绵放嘴里嚼?当然不是。
这种方法的名字,其实来自一种特殊的饮食技巧:吃饭时,像嚼海绵一样,慢慢地、细细地咀嚼每一口食物,直到它变得完全细腻、柔软,再吞下去。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大幅降低血糖波动。为什么?科学家们从多个角度给出了答案。
1. 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
我们吃的主食,比如米饭、面条、馒头,经过咀嚼后,会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开始分解。这种分解如果过快,就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给胰岛素增加负担。
而“嚼海绵法”通过延长咀嚼时间,让食物在口腔中被彻底粉碎,胃排空的速度会变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会变得平缓。换句话说,血糖的“爬坡速度”被放慢了,身体有了更多时间处理这些糖分。
2. 增强饱腹感,减少进食量
研究表明,进食速度与饱腹感密切相关。咀嚼得越慢,胃肠道释放的“饱腹激素”越多,大脑收到“吃饱了”的信号也就越快。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能明显减少饭量,从源头上减少糖分摄入。
3. 保护口腔健康,改善消化功能
细嚼慢咽不仅对血糖有帮助,还能保护牙齿和牙龈。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咀嚼能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清除口腔里的细菌,降低龋齿和牙周炎的风险。同时,充分咀嚼还能减轻胃肠道的消化负担,避免因“狼吞虎咽”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嚼海绵法”的效果,得到了多项研究的支持。2018年,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实验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将每口饭咀嚼30次以上,餐后血糖水平平均下降了15%以上。
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项研究则表明,慢速进食能使血脂水平显著改善,尤其是“坏胆固醇”(LDL)的浓度下降了近20%。
除了这些,“嚼海绵法”还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密切相关。GI值越高,食物引起血糖波动的幅度越大。比如白米饭的GI值接近90,而糙米只有55左右。
如果咀嚼不充分,白米饭的升糖速度会更快;但如果像嚼海绵一样慢慢来,白米饭的升糖幅度也会大幅减少,甚至接近糙米的水平。
农村与城市的饮食差异在农村,许多人习惯吃“大碗饭”,一顿饭下来,手中的筷子几乎没有停过。而在城市,忙碌的上班族则常常“赶时间”,能在十分钟内解决一顿快餐。
无论是农村的大口吃饭,还是城市的快节奏饮食,都让咀嚼的时间大大缩短。结果,血糖的波动幅度加剧了,胰岛素的负担也随之增加。
其实,咀嚼这一简单的动作,在中医里早有记载。古人讲究“饭不厌细嚼”,意思是食物越细腻,越利于脾胃运化。现代医学也证实,咀嚼不仅帮助消化,还能改善代谢,甚至对预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都有帮助。
“嚼海绵法”并不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利”。对于那些血糖偏高、肥胖、脂肪肝、甚至想要保持身材的朋友,这种方法同样适用。特别是中老年人,牙齿功能逐渐退化,更需要通过细嚼慢咽来保护消化系统。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人群需要注意,比如胃动力不足的患者。如果咀嚼过久,可能会让胃排空时间延长,导致腹胀不适。因此,在尝试“嚼海绵法”时,最好先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纵。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药物上,却忽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健康息息相关。慢慢吃饭,看似简单,却是一种对身体的温柔呵护。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学着“慢下来”,为自己和家人多一份健康保障。毕竟,健康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而疾病也是慢慢“养”出来的。糖尿病患者如此,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呢?
参考资料
《糖尿病学原理与实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Tokyo University Diabetes Research Center,《Effect of Slow Chewing on Postprandial Glucose》,2018年。
Munich University Medical Journal,《The Impact of Eating Speed on Lipid Metabolism》,2019年。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居然是通过“尝尿”发现的?
顾名思义,糖尿病就是尿里有糖的病。糖尿病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200多年前,几个英国人在野外小便,其中一个人的尿招来了蚂蚁,他们中有一个医学家托马斯·威廉出于好奇就尝了一下,尿居然是甜的,首次提出了“甜尿”这个词,并把这种尿中有糖的病正式命名为“糖尿病”。通常在尿里有糖以前,血糖已经高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了。现在,诊断糖尿病也早已不再以尿糖为标准,而是以血糖高为标准了。但是,为什么不叫“糖血病”,还叫糖尿病呢?因为最早发现这种病是从尿里有糖发现的,所以糖尿病这个病名就一直叫下来了。
为什么尿里有糖呢?因为血里的糖高了需要从尿排出去,为什么血里面的糖就高了呢?因为身体利用不了糖了。主要是由于帮助人利用糖的激素胰岛素出问题了,可能是数量少了,也可能是效率低了,也就是医学上说的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的糖利用不了从尿排出去,就是糖尿病了。
血糖多高就是糖尿病呢?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应<6.1,餐后2小时的血糖应<7.8。如果空腹血糖≥7.0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或任意时间血糖≥11.1并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就可以诊断是糖尿病了。
这里的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就是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早、中、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
新冠病毒再添新罪状?或可导致Ⅰ型糖尿病
新冠疫情继续肆虐全球,迄今已经造成近2600万人感染,近86万人死亡。
鉴于这种病毒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形成感染。
由于ACE2受体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膜上,人体很多细胞都有分布。因此,这种疾病并不限于肺和呼吸道,而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而且,大量证据显示,即使病毒被清除,病毒感染痊愈,但病毒直接感染或通过免疫反应介导的很多器官细胞损伤效应可以持续存在一些时间,即遗留一些后遗症。
其中,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膜上也有ACE2受体分布,意味着这种病毒也可以造成胰岛β细胞,从而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引发糖代谢异常,有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此前,已经有几项研究表明COVID-19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关联。
比如,有研究观察到无论过去有没有糖尿病病史,大量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出现了急性高血糖症。
但是,新冠病毒感染与糖尿病发生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能确定。
现在,德国基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著名的《自然·新陈代谢》杂志上发表了一项个案报道,通过对一例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详细分析认为,新冠病毒感染很可能直接导致Ⅰ型糖尿病的发生。
论文报道的患者年仅19岁,2020年3月14日,其父母从奥地利度假回来后2天开始出现典型的COVID-19症状。
根据德国当时的策略,由于其父母表现了典型症状,被认为无需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到2020年4月6日,他们19岁儿子首次出现了与糖尿病相关的症状,包括疲劳,多饮和多尿,这些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由于该患没有表现出任何典型的COVID-19症状,同样没有接受新冠病毒检测。
——德国难怪早期报告的病例很少,敢情有症状和没有症状的都不被认为应该接受检测。
到2020年4月20日,该患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过多。
直到4月29日,一家三口才接受了新冠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都呈现IgG型抗体阳性,IgM型抗体阴性的结果。
意味着,三人的新冠病毒感染都已经超过了4周。
也就是说,早在至少4周前,19岁的儿子已经是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有趣的是,该患还有一位同卵双胞胎兄弟,经过检测既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也没有患上糖尿病。
到5月5日,患者糖尿病症状恶化被送进了急诊室,并最终确诊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Ⅰ型糖尿病。
经过进一步检查,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入ICU接受治疗。
经过基因分析,患者的基因型仅属于Ⅰ型糖尿病危险度稍微增加的类型。
重要的是,经过血清学检测,该患体内与Ⅰ型糖尿病相关的六种自身抗体都为阴性。
我们知道,Ⅰ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入侵者而发动错误的攻击导致细胞失去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发生糖尿病。
该患者与Ⅰ型糖尿病相关的所有自身抗体都呈阴性,意味着不属于经典的Ⅰ型糖尿病。
结合该患被合理推测与3月份最后2周内感染了新冠病毒,尽管没有表现出病毒感染症状,却在随后表现出糖尿病症状,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了体重减轻,直到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才得以确诊。
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者认为,尽管只是个例,却强烈提示该患的糖尿病是由新冠病毒感染造成。
意味着,新冠病毒感染或者再添一项新罪状,直接导致Ⅰ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