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12(糖尿病的1234567是什么意思)
糖友记住12字“真言”,避免“一高一低”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糖友过春节既要避免高血糖,又要防止低血糖。
这“一高一低”要同时兼顾,不能矫枉过正。
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需要注意的地方,相信我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欢度春节的办法。
+管住嘴
食这件事是很复杂的,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对于食物的反应也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的万能的“糖尿病食谱”。尤其是在过年期间,宴席上的菜品更加丰富,进食更是没有办法千人一面,但是,大体上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循的。
糖尿病患者进食应该尽量定时、定量,根据自己体重、活动量等估算每日大概需要的能量,将这些能量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
我们的身体是遵循着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的,葡萄糖耐受性也存在昼夜节律,大部分人上午高于下午和晚上,所以早上能量摄入多一点、晚上少一点对代谢健康更有好处。可以考虑将每日能量分配为50%、30%、20%。
按时用餐、按时治疗,这样有助于更平稳的控制血糖,也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
进餐顺序上,建议先喝汤,然后是素菜、荤菜,最后吃主食。这样进食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烹调方法可以多选蒸、煮、炖、汆、拌,避免煎、炸和红烧。这样做能够减少油脂的摄入。
食物的选择应注意多样化,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60%,并且尽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食物加工得越精细,膳食纤维含量越少)。
在同等摄食量的情况下,挑选能量低、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更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正所谓,“饭后一支烟,血糖飚上天”。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风险和吸烟量以及更早的开始吸烟年龄呈明显量效关系,并且吸烟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尤其是心血管等致命性强的疾病,所以,糖友们最好戒烟。
此外,酒精是一级致癌物,能不饮酒是最好的。不过病情较轻、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友,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肝肾功能正常,过节期间礼节性饮酒也是可以的,但最好浅尝辄止。具体来说就是,女性每天不超过1个酒精单位,男性每天不超过2个酒精单位,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在我国,1个酒精单位 = 10mL纯酒精 ≈ 啤酒360毫升或干葡萄酒150毫升或白酒45毫升)。
糖友饮酒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不要空腹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2.注意了解目前服用的药物是否禁忌酒精。如果有禁忌,一定不能饮酒。
+迈开腿
吃动结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久坐有害,糖友们应该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研究发现,只要从久坐中站起来就可以获益,每坐30分钟就应该站起来动一动。其中,快走降血糖的能力最强。
此外,简单的抗阻力运动可以带来和慢走类似的获益。对于老年肥胖患者来说,抗阻力运动联合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更好。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参加150分钟中到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每周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进行2组~3组抗阻力运动。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以运动时心跳、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为准,或者运动中能说话不能唱歌的程度为宜。运动时间推荐在餐后1个小时以后,既可以帮助控制血糖又能够防止发生低血糖等不安全事件。
+测血糖
规律的自我血糖监测及记录有助于糖友们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且可以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用的信息。
过年期间与平时生活有许多不同,比如较多的能量摄入、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等。这些都会增加血糖的波动,因此建议糖友们重视过节期间的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的时间点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午夜及其他时间点的随机血糖(尤其有低血糖症状时)。
病情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血糖监测的时间及频率: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每周测1天~2天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最好能做到每周4天~7天进行全天血糖监测,每天4次~7次;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要重视午夜血糖、餐前血糖和有低血糖症状时的即时血糖。
良好的血糖监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饮食和运动变化对血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调整饮食和运动;良好的血糖监测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及时找到原因、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低血糖带来的伤害。
+用对药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在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的基础上,正确、规律的应用降糖药物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每位患者的病情、意愿不同,同一位患者不同时期的状况也不相同,糖友们要做的是相信专科医生,勤沟通,把您的想法和诉求告诉您的医生,共同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遵医嘱,正确、规律的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所以还不存在能够根治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因此千万不要盲目追逐所谓“祖传秘方”“国外先进技术”,糖友们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样才能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如果过节期间血糖波动较大,可以到门诊就诊调整治疗方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线上方式咨询专业医生,避免自行调整降糖药物。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内科 裴丽娜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刘聪
策划|谭嘉
编辑|刘洋
糖尿病控制好12个关键指标,赶跑并发症!
很多人确诊糖尿病后,往往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管理。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学会“看懂”身体的信号,掌握一些关键的健康指标,就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要特别关注的12个健康指标。
别担心,这些指标并不复杂,很多都是我们日常可以轻松监测的。通过了解这些指标,你不仅能更好地管理血糖,还能预防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糖尿病控制的12个重要指标[1-2]
糖尿病,最严重的是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心脏病、肾病、眼病等。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健康指标。再来聊聊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的11个指标,看看你达标了几个?
1. 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早晨空腹时测量的血糖值。对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理想范围是4.4-7.0 mmol/L。非空腹<10.0 mmol/L。
如果空腹血糖过高,说明身体在夜间没有很好地控制血糖,可能需要调整饮食或药物。
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吃完饭后2小时测量的血糖值。理想的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在7.8-10.0 mmol/L之间。如果餐后血糖过高,说明身体对食物中的糖分处理不佳,可能需要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就像是一个“长期成绩单”,能告诉医生你最近几个月的血糖控制得怎么样。
糖尿病患者HbA1c的目标值,应控制在7.0%以下。
2. 血压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非常重要,因为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病、肾病和中风的风险。理想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如果血压过高,可能需要通过药物、饮食和运动来进行调节。
3. 血脂
血脂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标是:
总胆固醇<4.5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没有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8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 mmol/L,女性>1.3 mmol/L
甘油三酯(TG):<1.7 mmol/L
血脂过高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进而导致心脏病和中风。
4. 体重和体重指数(BMI)
体重过重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难以控制。
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体重是否健康的常用指标
计算公式是:BMI = 体重(kg) ÷ 身高(m)的平方。
理想的BMI范围是18.5~24.0。如果BMI超过25,建议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减重。
5. 腰围
腰围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的一个重要指标。腹部脂肪过多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理想的腰围是:
男性:<90 cm
女性:<85 cm
如果腰围超标,说明腹部脂肪过多,可能需要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减少脂肪。
6. 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肾脏问题,因此定期检查肾功能非常重要。常用的肾功能指标包括尿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
做尿常规检查,关注尿微量白蛋白(蛋白尿)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是反映肾脏是否受损的一个早期指标,理想值应该<30 mg/24小时。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在30-300mg范围内, 即可称为微量白蛋白尿,说明肾脏可能已经受损,需要及时干预。
做血液检查,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个常用指标。血肌酐的正常参考范围为:男性:53-106 μmol/L,女性:44-97 μmol/L。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肾功能,通常还会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好地反映肾脏的实际功能。
eGFR:正常值通常大于90 mL/min/1.73㎡。当eGFR低于60 mL/min/1.73㎡时,提示肾功能可能受损。
血肌酐是直接测量的,而eGFR是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
7. 眼底检查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是一种眼底血管受损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如果发现视网膜病变,应该及时治疗。
8. 足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容易出现溃疡和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因此,定期检查足部非常重要。
建议每天检查足部,如果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就医:
足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破损、溃疡、感染、干燥、裂口等。
足部血流是否正常,是否有动脉硬化或血管狭窄。
足部感觉是否正常,是否有麻木、刺痛等症状。
9. 肝功能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脂肪肝,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也很重要。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理想的ALT和AST值应该<40 U/L。如果肝功能异常,可能需要调整饮食和药物。
10. 尿酸
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产物,尿酸过高会导致痛风。糖尿病患者的尿酸水平应该控制在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
如果尿酸过高,可能需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
11. 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脏问题,所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非常重要。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心脏是否有异常,如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等。如果心电图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2. 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这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四肢的麻木、刺痛、烧灼感、感觉减退等症状。周围神经病变检查主要有:
神经传导速度(NCV)
正常的神经传导速度为:运动神经:50-60 m/s,感觉神经:40-50 m/s
如果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可能提示神经受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针电极肌电图(EMG)
通过插入肌肉的针电极,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
正常情况下,肌肉在静息时应无电活动,收缩时应有规律的电活动。如果在静息状态下出现自发电活动,或收缩时电活动异常,可能提示神经或肌肉病变。
以上12个指标的检查频率如下表,赶快收藏吧~
糖尿病的这些指标,如何达标?
了解了这些指标后,很多人可能会问:“我该怎么做才能达标呢?”其实,糖尿病的管理并不复杂,关键在于饮食、运动、药物和定期检查。
饮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以低糖、低脂、低盐为主。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甜点、油炸食品等。
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血压和体重。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如果你不习惯运动,可以从每天散步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药物
如果饮食和运动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医生可能会建议你使用药物。常见的糖尿病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定期检查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2]
如果你总是觉得特别口渴、喝很多水、上厕所次数变多、吃得多但体重却莫名其妙地下降,这些都是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但是光有症状还不够,还要符合以下的指标之一,才能诊断糖尿病。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测血糖(随机血糖,随机血糖不能用于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结果大于或等于11.1 mmol/L,或者早上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摄入能量)大于或等于7.0 mmol/L,或者喝了糖水后2小时血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 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或等于6.5%,可以确诊是糖尿病[1]。
指南[2]提出,2型糖尿病的主要诊断指标是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 mmol/L,或者喝了糖水后2小时血糖(OGTT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 mmol/L
另一种情况下,有的患者没有这些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但血糖高,医生可能会再测一次,确认是不是糖尿病。
医脉通糖尿病俱乐部欢迎你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小结
糖尿病最可怕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带来的并发症,需要我们每天精心管理血糖指标及一些相关指标。
如果足够重视这些关键指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2): 147-189
2.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糖尿病控制好12个关键指标,赶跑并发症!
很多人确诊糖尿病后,往往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管理。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学会“看懂”身体的信号,掌握一些关键的健康指标,就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要特别关注的12个健康指标。
别担心,这些指标并不复杂,很多都是我们日常可以轻松监测的。通过了解这些指标,你不仅能更好地管理血糖,还能预防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糖尿病控制的12个重要指标[1-2]
糖尿病,最严重的是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心脏病、肾病、眼病等。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健康指标。再来聊聊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的11个指标,看看你达标了几个?
1. 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早晨空腹时测量的血糖值。对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理想范围是4.4-7.0 mmol/L。非空腹<10.0 mmol/L。
如果空腹血糖过高,说明身体在夜间没有很好地控制血糖,可能需要调整饮食或药物。
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吃完饭后2小时测量的血糖值。理想的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在7.8-10.0 mmol/L之间。如果餐后血糖过高,说明身体对食物中的糖分处理不佳,可能需要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就像是一个“长期成绩单”,能告诉医生你最近几个月的血糖控制得怎么样。
糖尿病患者HbA1c的目标值,应控制在7.0%以下。
2. 血压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非常重要,因为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病、肾病和中风的风险。理想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如果血压过高,可能需要通过药物、饮食和运动来进行调节。
3. 血脂
血脂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标是:
总胆固醇<4.5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没有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8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 mmol/L,女性>1.3 mmol/L
甘油三酯(TG):<1.7 mmol/L
血脂过高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进而导致心脏病和中风。
4. 体重和体重指数(BMI)
体重过重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难以控制。
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体重是否健康的常用指标
计算公式是:BMI = 体重(kg) ÷ 身高(m)的平方。
理想的BMI范围是18.5~24.0。如果BMI超过25,建议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减重。
5. 腰围
腰围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的一个重要指标。腹部脂肪过多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理想的腰围是:
男性:<90 cm
女性:<85 cm
如果腰围超标,说明腹部脂肪过多,可能需要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减少脂肪。
6. 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肾脏问题,因此定期检查肾功能非常重要。常用的肾功能指标包括尿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
做尿常规检查,关注尿微量白蛋白(蛋白尿)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是反映肾脏是否受损的一个早期指标,理想值应该<30 mg/24小时。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在30-300mg范围内, 即可称为微量白蛋白尿,说明肾脏可能已经受损,需要及时干预。
做血液检查,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个常用指标。血肌酐的正常参考范围为:男性:53-106 μmol/L,女性:44-97 μmol/L。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肾功能,通常还会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好地反映肾脏的实际功能。
eGFR:正常值通常大于90 mL/min/1.73㎡。当eGFR低于60 mL/min/1.73㎡时,提示肾功能可能受损。
血肌酐是直接测量的,而eGFR是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
7. 眼底检查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是一种眼底血管受损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如果发现视网膜病变,应该及时治疗。
8. 足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容易出现溃疡和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因此,定期检查足部非常重要。
建议每天检查足部,如果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就医:
足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破损、溃疡、感染、干燥、裂口等。
足部血流是否正常,是否有动脉硬化或血管狭窄。
足部感觉是否正常,是否有麻木、刺痛等症状。
9. 肝功能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脂肪肝,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也很重要。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理想的ALT和AST值应该<40 U/L。如果肝功能异常,可能需要调整饮食和药物。
10. 尿酸
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产物,尿酸过高会导致痛风。糖尿病患者的尿酸水平应该控制在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
如果尿酸过高,可能需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
11. 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脏问题,所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非常重要。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心脏是否有异常,如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等。
如果心电图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2. 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这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四肢的麻木、刺痛、烧灼感、感觉减退等症状。周围神经病变检查主要有:
神经传导速度(NCV)
正常的神经传导速度为:运动神经:50-60 m/s,感觉神经:40-50 m/s
如果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可能提示神经受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针电极肌电图(EMG)
通过插入肌肉的针电极,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
正常情况下,肌肉在静息时应无电活动,收缩时应有规律的电活动。如果在静息状态下出现自发电活动,或收缩时电活动异常,可能提示神经或肌肉病变。
以上12个指标的检查频率如下表,赶快收藏吧~
糖尿病的这些指标,如何达标?
了解了这些指标后,很多人可能会问:“我该怎么做才能达标呢?”其实,糖尿病的管理并不复杂,关键在于饮食、运动、药物和定期检查。
饮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以低糖、低脂、低盐为主。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甜点、油炸食品等。
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血压和体重。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如果你不习惯运动,可以从每天散步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药物
如果饮食和运动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医生可能会建议你使用药物。常见的糖尿病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定期检查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2]
如果你总是觉得特别口渴、喝很多水、上厕所次数变多、吃得多但体重却莫名其妙地下降,这些都是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但是光有症状还不够,还要符合以下的指标之一,才能诊断糖尿病。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测血糖(随机血糖,随机血糖不能用于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结果大于或等于11.1 mmol/L,或者早上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摄入能量)大于或等于7.0 mmol/L,或者喝了糖水后2小时血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 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或等于6.5%,可以确诊是糖尿病[1]。
[2]
指南[2]提出,2型糖尿病的主要诊断指标是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 mmol/L,或者喝了糖水后2小时血糖(OGTT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 mmol/L
另一种情况下,有的患者没有这些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但血糖高,医生可能会再测一次,确认是不是糖尿病。
医脉通糖尿病俱乐部欢迎你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小结
糖尿病最可怕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带来的并发症,需要我们每天精心管理血糖指标及一些相关指标。
如果足够重视这些关键指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您如果有健康相关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脉通健康线上医生。点击下面小程序,获得医生解答!
问诊可覆盖疾病的整个康复过程,相当于身边有个贴心可靠的家庭医生。针对病情变化,你可多次提问,获得医生循证规范解答。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2): 147-189
2.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点分享
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