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乃新糖尿病(新上市糖尿病新药)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跟风网红减肥法,女子暴瘦20多斤后进医院

来源:钱江晚报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

不少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减重计划。

在众多减重方法中,不科学的节食方案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高蛋白低碳水的饮食模式。这类“高蛋白饮食法”受到不少人追捧,但也有人因此进了医院。

近期,钱报健康小站、宁波市北仑区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来了位40岁左右的患者张女士(化名)。张女士形体肥胖,身高1.66米,体重93公斤,腰围更达到103厘米。

“减肥后,虽然体重下降了20多斤,近期却感觉疲倦乏力、头晕,口干、口臭、胀气也特别明显。”张女士认识到情况不妙,选择到医院就诊。

内分泌科孙国铭副主任中医师接诊后完善相关检查,发现张女士血糖、血脂、血压都有轻度升高,初步考虑为代谢综合征。但张女士尿常规提示酮症阳性,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为7.6mmol/L,为轻度升高。

一般来说,患者体内的糖代谢异常暂时没有达到能引起糖尿病酮症的程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的酮症呢?口臭和酮症会有关系吗?

为了找到病因,孙国铭主任详细询问张女士的日常饮食习惯。原来,张女士在2个月前开始着手减重,跟风购买了不少高蛋白代餐。这种网红“高蛋白饮食减肥法”要求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占全天总能量20%~30%,或超过1.5~2克/千克/天,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要降低到30%~40%。

“实际上,减重最担心的是肌肉的减少,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对减脂尤为重要。如果仅控制饮食,容易导致肌肉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即便短期内减重成功,体重反弹反更快;高蛋白饮食减肥法的确可以让体重下降较快,相对来说也不容易反弹。”孙国铭主任解释,脂肪、蛋白质的组合可以减缓胃排空,长时间保持饱腹感,给人体带来的实际热量更低的同时,有20-30%的热量会被用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转化,有利于控制食量。值得一提的是,该饮食法还可以消除水肿,保持肌肉量,减少赘肉的产生。

既然高蛋白饮食减肥法有这么多优点,为何张女士还会出现不适呢?

孙国铭主任指出,高蛋白饮食并不适合所有人,也存在很多弊端。很多实施高蛋白质饮食减肥法的人往往是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为代价。时间一长,为了维持能量的供给往往容易动员脂肪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热量,产生过量的酮体物质,导致口臭。而口腔中残留过多的氨基酸与口腔中的厌氧菌结合产生过多的硫化物也会引起口臭。高蛋白质饮食中大量的肉类、豆类,容易让人胀气、难受,出现便秘和消化不良。蛋白质的分解需要充足的水分,蛋白质摄入过多容易导致体内缺水,从而出现口干的症状。

过多的蛋白质脱氨分解,必然会增加肝脏、肾脏的负担,过量的氨无法转化为尿素,氨就会重新进入血液里,毒害人的大脑,使人头晕疲倦乏力,并可能扰乱人的神经系统。

摄入多过的动物蛋白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同时伴随大量动物脂肪、胆固醇的摄入,有害健康。过量的高蛋白摄入还会加速骨骼中钙的流失,导致骨质疏松;并发一些癌症相关疾病,尤其是结肠癌、乳腺癌、肾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等。

从中医角度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量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致使水谷运化失司,湿浊之邪停留体内,气血生化乏源,故可见乏力倦怠。

孙国铭主任建议,选择高蛋白饮食时应当注意摄入优质的蛋白质,并适当控制脂肪摄入量,不要选择大量的红肉和油腻食物。蛋白质的选择顺序为先白后红,增加豆制品和奶类,鸡鱼虾、海产品、鸡蛋、豆腐都是很好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摄入高蛋白食物的同时必须摄入适量的主食和足量的蔬菜水果,来帮助消化和改善胃肠道功能。

我国推荐的三大营养素的能量占比为: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蛋白质的摄入量大约0.8~1g/(kg·d)。如果你的标准体重是60kg,蛋白质每日推荐摄入量约48~60g,面积大概和自身手掌大小差不多,厚度与手小拇指相同。“虽然高蛋白饮食短期减重效果明显,但长期效果却与其他方式差异不大,使用时间尽量不超过半年,同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评估,有肾病、骨质疏松症、肝病、消化不良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该法。”孙国铭主任说。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曹露婷 通讯员 李梦君

糖尿病人出现5种症状,建议马上住院,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糖尿病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约有4.63亿成年人正饱受糖尿病之苦,且病例数逐年大幅度攀升。更令人担忧的是,众多糖尿病患者因认知不足,常忽视初期症状,致病情加剧,危及生命安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就应立即就医的5种症状,它们不仅是身体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更是守护生命健康的关键。

症状一:难以控制的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的核心监测项目中,血糖水平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如果你的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即便服用了药物或进行了饮食调整,仍无法稳定控制,这时就需要高度警惕了。持久高血糖状态对全身多脏器系统构成威胁,尤以心、脑、肾等核心器官为甚,损害深远。当血糖波动过大,出现无法自行调节的情况时,应立即就医,接受系统的治疗。住院期间,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降糖方案,并通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帮助你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第二体征浮现:急性并发症的预警信号悄然显现。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往往来势汹汹,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糖尿病领域内,高渗性昏迷与酮症酸中毒作为频发且高危的急性病理状态,其潜在的危害深邃且广泛,亟需全社会及患者个体给予极度重视,不容丝毫疏忽与轻视。高渗性昏迷常见于老年群体,由严重脱水与高血糖共同作用,引发意识障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则源于胰岛素极度匮乏,促使脂肪过度分解,生成过量酮体,进而诱发酸中毒与昏迷。一旦发现您或周边人士显现诸如极度口渴、频繁排尿、体力衰弱、恶心呕吐乃至神志不清等警示症状,务必即刻寻求医疗援助,将其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住院医疗能即时调控代谢失衡状态,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于危急之中。

第三症状凸显:视力骤然减退,急剧下滑

“眼眸乃心灵之窗”,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此窗更易受侵扰,面临重重威胁。血糖升高会侵袭视网膜血管,促使其受损,进而诱发视网膜病变,这一过程最终会导致视力逐步下降,影响视觉健康。若你察觉视力在短期内显著衰退,视物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出现重影现象,这极有可能是糖尿病诱发的视网膜病变所发出的警示信号。此时,及时住院治疗至关重要。医生会通过眼底检查评估病情,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如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割术等,以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视力。

第四症状显著:肌肤愈合困难,伤口迁延不愈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往往比正常人更容易受损,且一旦受伤,愈合速度会大大减慢。血糖升高削弱皮肤防护层,细菌入侵更频繁,感染风险上升,伤口愈合成难题。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破损、溃疡或伤口长时间不愈合,并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这可能是糖尿病足或皮肤感染的先兆。在此情境下,选择住院治疗无疑是最为恰当之举。医生将精心对伤口实施清创术,有效控制感染蔓延,同时致力于优化血液循环及营养供给机制,以加速伤口愈合进程,确保恢复效果。同步实施糖尿病根源治疗,旨在调控血糖至安全范围,有效遏制并发症的萌生与发展。

第五体征凸显:体重急剧滑落,常伴随体力显著衰退及食欲明显减退等附加健康警讯。

体重下降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了。这可能是因为你的身体在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的情况下,开始大量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以补充能量,导致体重急剧下降。同时,这也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的表现。此时,住院治疗能够全面评估你的身体状况,找出体重下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通过精心调整饮食结构、积极增加营养摄入、全面改善代谢功能等多元化手段,助你稳步恢复健康体重,显著提升生活品质。

糖尿病乃长期健康管理之挑战,需患者终身投入治疗与调控,方能稳定病情,促进生活品质之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上述5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时,都应立即就医并考虑住院治疗。依托专业医疗团队与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案,我们能精准控制病情进展,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从而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家园。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应对糖尿病这一“隐形杀手”。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让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能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真正的危害是这10大并发症,早知道早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随着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其患病率急剧增高,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在全球范围内,每六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糖尿病。

其实,高血糖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如果控制不好的话,患者从头到脚、由内到外、从肉体到精神几乎无一幸免,其对患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和终身性的,与之相伴的还有长期高额的医疗支出,但最终患者还是难逃致残和早亡的结局。

说糖尿病是“百病之源”可谓实至名归。

1、损害机体各脏器器官

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患者除了血糖高点儿以外,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如果因此而满不在乎、放松治疗,持续的高血糖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全身的大、小血管及神经,引起体内各个组织器官的病变。

最终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心脏病、脑中风、神经病变、肾功能衰竭、失明、阳痿以及截肢等等。严重者可致残、致死。

(1)急性并发症: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最为常见,前者多见于1型糖尿病以及处于应激状态(如急性感染、急性心脑卒中、精神刺激、外伤、手术、暴饮暴食)的2型糖尿病。后者多见于老年患者。

急性并发症往往来势汹汹,如果不能及时救治,死亡率很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胰岛素的广泛应用,急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以往显著下降。

(2)慢性并发症:与急性并发症相比,如今慢性并发症越来越多,已成为导致糖尿患者致残、致死的首要因素。它包括:

①心脏病变:糖尿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和堵塞,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性心肌病甚至猝死。

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尽管病情较重但症状却往往不典型,无痛性心肌梗死较为多见。

糖尿病性心肌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心脏扩大及心律失常,后期则出现心力衰竭。糖尿患者发生心梗的危险比非糖尿患者高3~4倍。

②脑血管病变:主要是脑血栓,脑溢血则相对少见。轻者出现半身麻木或活动不灵,重则导致瘫痪、神志不清、深昏迷,危及生命。糖尿患者发生脑中风者的危险是非糖尿患者的2~4倍。

③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早期阶段,患者症状常不明显,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是其唯一表现,很容易被忽略,以后随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排出,血肌酐及尿素氮开始升高,并出现临床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尿毒症。

有资料显示,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分别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进展为尿毒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尿毒症的危险性是非糖尿患者的17倍,在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有一半是糖尿患者。

④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最为多见,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导致眼底反复出血、视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糖尿病致失明的危险性为非糖尿患者的25倍。

我国资料报道,病程在十年的糖尿病患者有50%发生视网膜病变,十五年以上者有80%发生视网膜病变,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

⑤阳痿:主要是高血糖导致神经及外周血管病变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会影响患者阴茎对触觉的敏感性,降低勃起反应并导致射精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受到影响时,则会失去对勃起组织血管的调控作用;周围动脉血管病变阻碍阴茎供血,导致阴茎勃起障碍。

⑥神经损害:神经病变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

感觉神经受损,患者可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丧失、无痛性心肌梗死;植物神经受损可出现静息心率增快、体位性低血压、出汗异常、胃轻瘫、膀胱尿潴留、阳痿、便秘、腹泻等征象。

⑦糖尿病足:由于长期高血糖造成下肢血管病变及神经损害,并在此基础上合并感染,导致下肢溃疡及坏疽,病情严重者需要截肢。

据统计,因糖尿病足坏疽而截肢者为非糖尿患者的20倍。据美国相关资料统计,成年截肢患者当中,有40%是糖尿病足坏疽所致,危害性极大。

⑧各种感染:糖尿患者由于抵抗力差,容易并发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肺结核、皮肤黏膜感染及牙周炎。

⑨对孕产妇及胎儿的损害: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孕妇易出现流产、胎儿发育畸形、死胎、新生儿低血糖等妊娠并发症,母亲及胎儿死亡率均较高。

2、沉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给各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每年全球与糖尿病相关的医疗支出占全部医疗支出的12%,大约为6700亿美元。

中国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医疗支出高达500亿美元,占整个国民医疗总支出的13%,其中80%用于并发症的治疗。预计到2040年,中国在糖尿病相关疾病的卫生总费用将会达到720亿美元。

自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全国13个大城市的16家三甲医院,对138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费用随访调查。

结果如下:城市中2型糖尿病患者人均半年门诊直接医疗费用5166元,人均均次住院直接医疗费用10544.8元。

3、缩短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2013年全球共有510万人死于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39%。

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每10名35~64岁的成年人中至少有1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居民早逝的主要死因之一。

我国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人。据统计,糖尿病可使寿命平均缩短10年。

4、降低生活质量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一旦发生,将终身相伴;糖尿病注重细节管理,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有严格要求,为此,患者将会失去很多生活乐趣和行动自由。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具有高度致残性,严重者会对患者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来自于健康和经济的双重压力,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

据统计,糖尿患者群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发病率可高达30%~50%。上述种种情况,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丝毫不亚于艾滋病。因此,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防字当头,让健康人不得糖尿病,让糖尿患者尽量不出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