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糖尿病饮食(防止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
得了糖尿病,管住嘴是关键:7 个饮食坏习惯,尽快改掉!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一旦患上糖尿病,饮食控制就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血糖波动,加重病情。以下这 7 个常见的饮食坏习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尽快改掉。
坏习惯一:主食单一,精细粮为主许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习惯以精米白面等精细粮作为主食,这类食物经过精细加工,膳食纤维含量极低,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速度快,会迅速导致血糖升高。长期单一地食用精细粮,不仅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还可能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应调整主食结构,增加粗粮的摄入,如燕麦、糙米、玉米、荞麦等。这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血糖上升速度更为平稳。将粗粮与精细粮搭配食用,如蒸二米饭(大米和小米)、煮杂粮粥等,既能保证口感,又有助于控制血糖。
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健康有益,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非所有水果都能随意食用。一些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榴莲、甘蔗等,含糖量极高,食用后会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大幅升高。即便有些水果含糖量相对较低,若食用过量,同样会对血糖产生较大影响。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应优先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草莓、蓝莓等,并控制食用量。一般来说,每天食用水果的量不宜超过 200 克,且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口感诱人,但却不适合糖尿病患者。这类食物热量高、脂肪含量高,摄入过多会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的控制。同时,高脂肪饮食还会增加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选择低脂肪的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这些食物既能提供优质蛋白质,又不会对血糖和血脂造成太大影响。
坏习惯四:忽视食物分量很多糖尿病患者虽然知道要控制饮食,但却不注重食物的分量。即使是健康的食物,若食用过量,也会导致热量摄入超标,使血糖升高。例如,有些患者认为蔬菜是健康食品,就毫无节制地食用,却忽略了一些根茎类蔬菜,如土豆、山药、莲藕等,含有较高的淀粉,过量食用同样会使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应学会使用食物秤或量杯等工具,准确控制每餐的食物分量,根据自身的病情和活动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市面上的各种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饮料、奶茶等,含有大量的添加糖,饮用后会迅速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急剧升高。长期饮用含糖饮料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含糖饮料,选择白开水、淡茶水、柠檬水等无糖饮品。如果实在想喝有味道的饮料,可以选择一些低糖或无糖的替代品,但也要注意查看配料表,避免摄入过多的添加剂。
坏习惯六:晚餐吃得过晚、过多晚餐时间过晚、进食量过多,会使身体在夜间无法充分消化吸收食物,导致血糖在夜间升高,影响睡眠质量。同时,晚餐后活动量相对较少,多余的热量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加重体重负担。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保持规律的晚餐时间,一般在晚上 6 点至 7 点之间为宜,晚餐的进食量也应适量控制,以七八分饱为宜。此外,晚餐后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消化,降低血糖。
吃饭速度过快会导致大脑来不及及时接收到饱腹感信号,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进食过多。同时,快速进食还会使食物在口腔中咀嚼不充分,进入胃肠道后消化吸收速度加快,导致血糖迅速上升。糖尿病患者应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每口食物咀嚼 15 至 20 次,这样既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又有助于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是一场持久战。改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多学习糖尿病饮食知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并严格执行。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以保持血糖的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提醒:经常吃这类食物,能降低糖尿病和脑梗风险!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高糖、高脂肪的饮食模式日益普遍,加上人们缺乏锻炼,生活作息不规律,心理压力增加,这些因素不仅加剧了肥胖问题,还使得糖尿病、脑梗死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然而,一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振奋人心的发现,为我们指明了预防这些疾病的饮食新方向——常吃粗粮能够显著降低患糖尿病和脑梗死的风险。
这项大规模的研究数据显示,与从不或很少食用粗粮的人群相比,那些习惯将粗粮纳入日常饮食的人,其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12%,脑梗死(中风的一种类型)的风险更是降低了14%。
更令人鼓舞的是,当每日粗粮的摄入量增加100克时,糖尿病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14%,脑梗死风险也下降了13%。这一发现无疑为公众健康饮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强调了粗粮在日常膳食中的重要性。
粗粮的营养宝藏什么是粗粮?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类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粗粮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此外,粗粮与细粮搭配食用,有助于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实现营养互补,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粗粮之所以能成为预防疾病的“超级食物”,得益于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它们富含膳食纤维,这种成分不仅能够增加饱腹感,减少总热量摄入,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消化系统功能。
此外,粗粮中还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以及矿物质如磷、钙、镁、钾等,这些营养素对于调节血糖、血压,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粗粮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科学指导下的推荐摄入量为了最大化粗粮的健康效益,两大权威健康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均建议,成人每天应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这一推荐量既考虑了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也兼顾了食物多样性原则,旨在通过合理搭配,促进整体健康。
粗粮种类繁多,选择多样粗粮家族庞大,种类繁多,为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全谷类如玉米、小米、红米等,不仅色泽诱人,口感各异,还能提供丰富的能量和膳食纤维。杂豆类如黄豆、绿豆、红豆等,不仅是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还富含大豆异黄酮等有益成分,对女性健康尤为有益。薯类如红薯、山药、马铃薯等,不仅富含碳水化合物,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钾元素,是秋冬季节温暖身心的佳品。
不过也需要注意,吃粗粮也需要适量,以下人群建议不要过多吃粗粮:
1)缺钙、铁元素的人群:粗粮中的植酸和食物纤维可能形成沉淀,影响矿物质吸收。
2)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粗粮可能加重胃肠负担。
3)免疫力低下人群:粗粮可能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利用,降低免疫力。
4)重体力劳动者:粗粮营养价值相对较低,能量供应不足。
5)老人和小孩:消化功能较弱,过多摄入粗粮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以上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摄入粗粮。
结语:让粗粮成为餐桌上的常客综上所述,粗粮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成为预防糖尿病和脑梗死等慢性疾病的重要武器。通过在日常饮食中适量增加粗粮的比例,我们不仅能够享受美味,还能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将粗粮融入每一餐,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合理饮食助糖友控糖
糖尿病,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质量。众多糖尿病患者通过实践“五驾马车”——合理饮食、合理运动、规律用药、自我监测及健康教育获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同样关键的“合理饮食”却常被有些患者忽视。实际上,“合理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若未得到有效实施,“五驾马车”的控糖效果将大打折扣。
糖友要严格限制食物的摄入量
合理饮食原则就是要严格限制食物的摄入量,保证患者在生理活动所需的前提下,限制食物的总能量。比如制订热量标准,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所占的比例,严格执行饮食定量标准,营养摄入应合理平衡,多食有益于降血糖的食物,避免饮酒。同时还要拒绝饥饿疗法,过度节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出现低血糖、缺铁、缺钙等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在众多种营养素中,只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是供能的三种营养素。不同营养素每日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50%~55%,脂肪20%~30%,蛋白质15%~20%。那么,常见营养素具体都包括什么食物呢?
碳水化合物(糖类)谷物、蔬菜、水果、奶制品等。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预防酮血症。
脂肪橄榄油、茶籽油是理想的脂肪来源,应优先选用,烹调油每日限量18~27克。
蛋白质蛋、鱼、虾、瘦肉(牛、羊、猪、鸡鸭肉)等动物性食品及大豆等。若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可导致消瘦、贫血、抵抗力下降,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膳食纤维 多摄入粗杂粮(荞麦片、燕麦片、玉米等),多食新鲜绿叶蔬菜及水果。膳食纤维能延缓食物中糖的吸收,增加饱腹感,保持大便通畅。
简单的烹饪方法利于糖友控糖
各种烹饪方法的顺序从优到差依次为生吃、清蒸(水煮)、炒、烤、炸。其中,煎炸的方法最差,加热的温度越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破坏越大。
生吃蔬菜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水溶性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叶酸等。如洋葱、生菜、油麦菜、黄瓜、彩椒,小白菜、番茄等蔬菜适合生吃,水果也可生吃。其次是清蒸(水煮),清蒸被认为是最佳烹饪方法之一,它能最大限度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几乎对任何食物都适用。炒菜时要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尽快食用,即炒即食,避免反复加热。烤要避免烤焦,油炸破坏营养素;微波加热会使油脂温度升高,破坏脂肪酸,应避免微波加热油脂食物。
选择低脂的烹饪方式,可用不粘锅减少用油量。调味应清淡,低盐为主,每日食盐少于5克。尽量少用调味料,如蚝油、酱油、辣椒酱、番茄酱等,避免刺激性调料,如咖喱、胡椒、芥末等。多吃新鲜食物,避免进食罐头、咸菜等酱、腌熏食物。
三餐合理科学分配可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养成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分餐原则为:少食多餐,以免血糖突然升高,主张每日4~6餐。糖尿病患者就餐时可以先吃生的、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即生蔬菜和水果,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加饱腹感。然后吃熟的、中高血糖指数的食物。之后吃一些烹调后的蔬菜和鱼类、蛋类、禽类等动物性食物,在肠道吸收较慢,并有较强的饱腹感,不易引起饥饿。最后吃一些豆类、粗粮、全谷类食物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时间较长,不会引起餐后血糖快速升高。根据生活习惯和消化系统生理特点,三餐的时间应相对规律。
一般早餐安排在7:30,中餐12:00,晚餐18:00,餐间可加餐,如水果或可作为水果吃的黄瓜、西红柿等。合理安排三餐的进食量,早餐提供的能量占全天25%,中餐占40%,晚餐占35%。早餐要吃饱,坚持每天吃早餐;中餐要吃好,要有鱼肉蛋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晚餐要适量,可吃七八分饱。零食合理选择,但要算总热量,不暴饮暴食,减少在外就餐。
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免疫力低下,要注意进行季节性的饮食调整。春季防止维生素缺乏,要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鱼、瘦肉、豆制品,增加新鲜蔬菜和低糖水果;夏季饮食要清淡,多补充水分;秋季饮食防燥,多喝水,蔬菜应多选白萝卜、黄瓜、百合等新鲜多汁的品种,梨是水果中的首选;冬季饮食防过量,少吃多动,避免体重增加。
患者还可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根据BMI(身体质量指数)、每日劳动强度估计每日大概需要的热量。原则是必须了解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每餐所用食物品种、进餐时间、体力活动情况等,必须进行反复的调整。使之即符合膳食的配方要求,又能满足患者的饮食习惯。
可采用食品成份交换法,患者根据早、中、晚餐和加餐热量分配与自己的饮食习惯进行选择。也可将主食类、肉类、蛋类、鱼类、乳类、豆类(豆制品)、蔬菜、水果各每百克所含的营养及热量制成简表,在饮食治疗原则基础上,确定出每日热量和三大营养素的比例。如此便可指导患者参照食品简表,选配自己一天的饮食。
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后,要继续接受教育,保持减轻后的体重,以防放松饮食控制而致体重增加。住院患者出院后,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及以上原则制订饮食,尽量达到家用饮食标准。
控制饮食不仅是少吃自己喜欢的食物或减肥,还包括对生活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欢并能坚持下去的调整,使食品丰富多样又能满足喜好,使糖尿病患者可以继续享用美食。
糖尿病饮食疗法不是简单的饮食限制,是为了控制糖尿病、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膳食措施,通过干预,使患者血糖趋于正常。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 寇敏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崔丽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