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脐炎(糖尿病肚脐眼流脓)
晨读丨12月15日,关注健康每一天
【健康提醒】
常抠肚脐,当心造成细菌感染
有些人会经常清理肚脐,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总觉得肚脐里黑乎乎的东西不卫生。对此,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潘登提醒,常用手去抠肚脐,当心造成细菌感染。
潘登介绍,肚脐里的脏东西其实是皮肤新陈代谢时脱落的细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汗液、灰尘等杂质形成的混合物,和身体其他部位搓出来的泥团没有本质区别。如果经常用手去抠肚脐里的“脏东西”,可能会对内脏产生一定刺激,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这是因为肚脐中存在内脏的神经反射区。如果不小心抠破皮肤,还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引起脐炎、腹痛等症状。
【医学探索】
辣椒素、苹果提取物或能改善脱发
《美国医学会杂志-皮肤学》发表一项关于营养补充剂在治疗脱发方面效果和安全性的综述。研究显示,部分脱发患者可能会从营养剂中受益。
其中,部分海洋生物蛋白质补充剂、某些氨基酸、苹果提取物、辣椒素、异黄酮、含有抗氧化剂的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微量元素锌、生育三烯酚、南瓜籽油、含多种营养成分补充剂研究证据等级较高,可能有潜在改善脱发的作用,但泡菜、清曲酱、维生素D3和某些含5-α还原酶抑制剂的营养补充剂(如Forti5)研究证据等级较低,作用不明显。因此,研究人员建议患者计划食用/服用营养补充剂前,应与皮肤科医生充分沟通,以了解风险和受益情况。
【健康常识】
孕期补充膳食纤维可降低糖尿病发生
《药理学前沿》发表一项研究指出,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女性,孕期补充纽特舒玛水溶性膳食纤维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该研究对照组与纤维补充组均在研究期间接受营养教育和饮食建议,即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和加碘盐,增加牛奶的摄入量,鱼、禽、蛋、瘦肉的摄入量增加50克/天,每日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30克,适度的体力活动以及戒烟。纤维补充组除上述措施外,额外每日两次摄入纽特舒玛可溶性膳食纤维1袋(12克)。结果显示,虽然同为孕前超重/肥胖的准妈妈,与仅进行标准产前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膳食纤维补充剂组的准妈妈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下降15.7%,同时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发生率降低21.3%,无胎儿早产发生,膳食纤维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作用被证实有效。
【医药进展】
凯思凯迪新药获准在美开展临床试验
凯思凯迪新型FXR激动剂CS0159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适应症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美国食药监局默示许可。
CS0159是一种基于晶体结构辅助设计获得的新型强效非甾体类法尼醇X受体(FXR)小分子激动剂。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系列先导化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体内外药效、毒理和药代动力学等系统成药性评价,最终获得新药候选化合物CS0159。临床前研究表明,CS0159具有强效的FXR激动活性及肝靶向分布的特点,可明显改善NASH小鼠模型的病理状况,具有起效剂量低、药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的特点。其临床试验获批有望为NAFLD/NASH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潜在治疗选择。
【知识更新】
科学家找到绿光缓解疼痛的背后线索
《科学-转化医学》的一项新研究上,科学家在小鼠中揭示了绿光止痛的背后线索,从小鼠的眼睛再到大脑,经由特定的神经系统回路,绿光可以最终激活缓解疼痛的效果。
科学家们首先确定了缓解疼痛的机制起始于光感受器,其中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感受器,这两种细胞对止痛非常关键,尤其是视锥细胞必不可少。一旦两种细胞的光感受器接收到绿光信号后,会转化成电信号朝着大脑传递,在绿光的持续照射下,信息会传递到腹侧膝状核的部分细胞并激活它们,腹侧膝状核的神经元会表达参与疼痛信号传导的激素,然后信息会接着传递到背侧腹核,这部分脑区会真正发挥调节疼痛的作用,降低剧烈疼痛的感知。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整理
校对 卢茜
哈市中医院专家为您讲讲小儿脑瘫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性
东北网健康频道消息(通讯员王美淇 李彦梅)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优生优育的广泛宣传及围产期的保健工作的积极开展,小儿脑瘫的发病率较前降低。国际上统计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国内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点八到千分之四。小儿脑瘫的发生,不仅是给家庭造成痛苦,也对患儿本身造成致命的伤害。对患儿在未来的身体、精神、工作、学习、婚姻及社会地位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尤其是0~6个月幼儿的诊断非常重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使轻度脑瘫患儿完全治愈,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主任李彦梅和您讲讲小儿脑瘫早发现早治疗的相关话题。
李彦梅主任介绍,脑性瘫痪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为瘫痪的疾病。严重者常并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小儿脑瘫的病因包括以下五个因素:
1、母亲因素
母亲患缺氧病,如肺心疾病、母亲糖尿病、甲状腺异常、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妊娠早期感染用药、妊娠反应严重、母亲智力低下。
2、胎盘异常
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梗死或胎盘功能不良、胎盘的营养障碍。
3、脐带血流阻断
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单脐A。
4、分娩过程异常
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顺产转剖腹产或应用麻醉药、胎头吸引、急产等。
5、新生儿因素
窒息,早产,持续性黄疸,低体重(足月小样儿),颅内出血,双胎,巨大儿,心肺功能异常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围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胎儿畸形,早产儿小于32周,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
李彦梅主任表示,小儿脑瘫的早期临床表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易激惹,过度兴奋,不停地哭闹,烦,睡眠不安,”伸”,严重出现腹绞痛或嗜睡不醒,不吃不喝。
2、喂养时吞咽协调差,频繁呕吐,喂养难,吸允难。
3、极度紧张不安,烦躁,喂饱后仍然啼哭吵闹。
4、表现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并伴哭闹。
5、穿衣时肢体僵硬,上肢难入袖口,换尿布大腿不易伸展,难以分开两大腿,洗手时发现婴儿紧握拳,洗澡时四肢僵硬。
6、3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两手握拳,拇指紧握在手中,拇指内收属异常,如果一只手张开而另一只手则紧握也属不正常,一只手能吃到嘴,另一只手不吃也是异常。
7、出生一个月,头后仰,抬头好,伸肌张力过强或角弓反张,3-4个月时,头反而不能竖起。
8、抱举时其足尖朝下,足尖端立姿势,下肢伸直,内收呈剪刀状。
9、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
李彦梅主任提醒,小儿脑瘫早期诊断的意义主要在于能使患儿肢体运动障碍得到尽早矫治。早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小儿是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脑组织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3岁时神经细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经纤维在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
1、出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主要是体积增大,树突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形成和发育,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障碍较易恢复。
2、处于未成熟脑,给予足够的运动及感觉刺激后可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
3、早期诊断得到早期矫治对预防由于姿势及运动异常引发的继发性损害(关节挛缩、肢体变形)有益。
小儿脑瘫在中医临床的症状与分型又是什么呢?
李彦梅主任介绍,中医学没有脑瘫这个概念,历代将脑瘫属于痿症、五迟、五软等范畴。但对本病的有关记载也不少。如{医林改错*论小儿半身不遂}云: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又说“突然患此症者少,多由伤寒、瘟疫、痘疹、吐泻等症”引起,出现手足痉挛,周身如泥塑,皆是气不达于四肢。
脾肾两亏证
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或挺而不坚;口软唇驰,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面白,肢倦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肝肾亏虚证
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振颤,动作不协调,或失听失明,或失聪。舌质淡。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肝强脾弱证(肝旺脾虚证)
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膩。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紫。
痰瘀阻络证
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软弱,动作不自主,或有癫痫发作。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难。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
心脾两虚型
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希萎黄,四肢萎软无力,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咀嚼无力,弄舌,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胖,苔少,脉细弱,指纹淡。
小儿脑瘫早期预防的意义与方法
出生前的预防、围产期的预防、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出生后的预防。
1、出生前的预防
注重婚前保健做好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增加营养,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围产期的预防
避免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出生
预防窒息和颅内出血
加强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对筛查出来的高危孕妇或高危新生儿要送到医疗条件好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监护,保障母婴健康。
要及时到保健医疗机构进行产前筛查,接受医生的科学指导
提高产前质量,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儿科医生进产房或手术室,与产科医护人员联手进行对窒息儿等高危患儿的抢救,使窒息儿和痉挛时间尽可能的缩短,以减轻或消除新生儿的脑损伤。
积极抢救有窒息的新生儿,使其脑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3、防止高胆红素血症
预防早产,早产儿由于脏器发育未完善,不能有效地、及时的处理胆红素,故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黄疸不仅发生较早,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儿宫内窒息、异常分娩可使婴儿的血清胆红素增高。
孕妇要慎用磺胺类、水杨酸类、维生素K等药物。
至于“母乳性黄疸”,并非为母乳喂养的绝对禁忌症,如新生儿黄疸不深,仅仅表现为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喂哺母乳,或停止喂哺3~5天,待黄疸消退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新生儿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脐炎、肺炎以及缺氧、出血、酸中毒、低血糖等均会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应当尽力防止,一旦发生,应及时治疗。
若黄疸不断加深,并有拒食双眼凝视、抽搐等临床表现,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有效的治疗,以避免或减轻高胆红素血症对婴儿中枢神经造成的永久性损害。
4、出生后的预防
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防止病程长引起的情绪变化、改善环境卫生。
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
李彦梅主任表示,小儿脑瘫的治疗以康复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并配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肢具矫形、高压氧疗法、药物疗法。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简介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小儿脑瘫治疗康复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目前全国少数几家采用传统中医疗法治疗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专业医疗机构。中心现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黑龙江省儿科康复联盟会员单位、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委员学会组长单位、哈尔滨市残联小儿脑瘫病定点康复医院。
早在1995该中心便开始研究探索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2009年被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重点专病项目; 2014年4月,我省首家“俄罗斯脑瘫患儿门诊治疗中心”正式揭牌开诊;2016年10月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国际合作项目,并获批准;2016年又以满分成绩中标哈尔滨市残联定点康复单位。
该中心有门诊治疗室4个和小儿脑瘫治疗专区治疗室7个,总面积360平方米。有医护人员20人,主任医师2名(黑龙江省名中医一名)、硕士研究生1名,康复师15名(我科室康复师均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护士1名。配有中频、低频、痉挛仪、小儿脑瘫治疗仪及各种训练器械100余台(套)。
中心在康复治疗上,采取按照人体脑组织区域的分布,将穴位与大脑对应起来,采用脑部分区域推拿,同时配合中药、针灸、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和ST(语言疗法)认知训练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多种手段,综合康复治疗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并以卓著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了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较过去传统治疗方式,具有针对性更强、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并且由于手法安全,患儿易于接受,无任何副作用的特点,受到了国内外患儿家属的赞誉。
图片1
李彦梅哈尔滨市中医医院小儿脑瘫治疗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名医研究分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传统手法协会副会长、龙江医派理事、哈尔滨市中医学会理事。从事儿科推拿工作近三十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小儿脑瘫,缺血缺氧性脑病引起的四肢肌张力高、运动迟缓、尖足、足内外翻,早产儿早期干预,小儿肌性斜颈,小儿先天马蹄内及外翻足,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小儿便秘、腹泻、厌食等消化系统等疾病。
出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全天
出诊地点:二楼门诊小儿脑瘫康复中心(D208)诊室
健康咨询:88029734/13936012068
老了为什么有“老人味”?提醒:4个部位不必经常洗,对健康无益
王奶奶觉得又生气又委屈,自己偶然听到孙子孙女说,不喜欢和她靠得太近,因为身上有股味道。
连王奶奶的女儿也拐弯抹角的提醒,让王奶奶平时多晒晒被子,多洗澡。
但王奶奶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年纪虽然大了,个人卫生,床单被套的卫生之类的都很讲究。生活中也没有其他人和王奶奶说过她身上有异味。
都说小孩子最聪明,不说假话,王奶奶是真的伤心极了。
人体气味是由存在于皮肤表面的废物以及汗液和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混合而产生的。
根据发表在《皮肤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老人味”与皮肤上的一种叫做“2-壬烯醛”的化合物直接相关。
2-壬烯醛是由皮肤上的ω-7不饱和脂肪酸在氧化降时产生的,具有一种令人不快、略带霉味、油腻的草味。
从40岁起,皮肤开始产生更多的ω-7不饱和脂肪酸,其氧化速度也由于皮肤的衰老而变得更快,于是就会产生更多2-壬烯醛。
2-壬烯醛不溶于水,即使彻底清洁,2-壬烯醛仍会残留在皮肤上,而且其气味也会持续存在于身体和衣物上。
而人体的嗅觉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所以,老人常常似乎察觉不到自己身上的“老人味”。
除了年龄外,体味的增加还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疾病等因素有关。尤其是某些慢性病患者身上也会产生一些类似老人味的气味。
·慢性肾病和肾衰竭的患者会散发一种跟咸鱼味很像的腐烂味。
·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可能会散发出一种烂苹果的味道。
·有龋齿和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患者,以及有吸烟或酗酒习惯的人群,也通常有严重的口臭问题。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好事,但有时候太过干净反而会伤害健康。尤其是以下4个身体部位,平时是不用过度清洁的。
1、鼻孔
很多人都喜欢挖鼻孔,其实鼻孔里面有很多鼻毛,主要功能是挡住空气中混杂的细菌和灰尘进入体内。挖鼻孔时,难免会把鼻毛给挖掉,可能导致毛囊发炎,进而引发鼻炎、鼻窦炎等疾病。
《欧洲呼吸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手是传播肺炎球菌的重要媒介,用手挖鼻孔或者揉鼻子,都会传播大量肺炎球菌,而且细菌传播的速度很快,增加患肺炎的风险。
另外,鼻腔黏膜脆弱,皮下布满了大量的毛细血管,挖鼻孔易造成鼻腔黏膜受伤和出血。鼻子又正好位于脸部的“危险三角区”,细菌从黏膜伤口进入到血液后,可能引发颅内感染。
2、耳朵
耳朵里的耳屎,主要成分是脱落的汗毛、皮肤细胞和耵聍腺分泌物等,适当的耳屎有保护耳朵的作用。
经常掏耳朵,可能会把耳屎越推越深,长期下来可能会引发耳垢栓塞,出现耳痛、耳胀、听力下降、眩晕和炎症等问题。如果掏耳朵掏得太深或者用力不当,可能会造成鼓膜损伤,甚至穿孔,进而引发中耳炎或者耳聋等问题。
其实,大部分人的耳屎都是不用掏的。在我们说话、打哈欠或者吃饭的时候,耳屎能随着下颌运动和耳道内汗毛的推动下自行从耳道排出。
3、肚脐
有研究指出,肚脐里有超过两千种种细菌,大部分是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和棒状杆菌,这些细菌在皮肤上也有,通常是无害的,平时只要没有异味是不用特别去处理的。
肚脐的皮肤薄,如果经常用手去抠,可能会被抠破,导致细菌感染,进而引发脐炎。而且肚脐紧贴着腹膜,而腹膜又包裹着很多重要的脏器,抠肚脐的时候可能会刺激到内脏神经,出现肠道不适等症状。
4、皮肤
皮肤不仅是人体的最大器官,还是人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可以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异物和病原体等进入体内,同时还能防止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流失。
有的人喜欢给皮肤去角质,有的人一天洗好几次澡或者洗澡的时候很用力地搓揉皮肤,这些过度清洁的行为都可能会使皮肤的屏障功能受到损伤。
虽然有些事情太过勤快可能不是件好事,但是人老了后,以下这3件事也不能懒惰,否则不利于健康。
1,懒得刷牙
发表在《欧洲临床研究杂志》上的一项涉及50万人的中国前瞻性慢病研究发现,经常不刷牙会增加多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与经常刷牙的人相比,不刷牙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了12%,中风的风险增加了8%,脑出血的风险增加了18%,慢阻肺的风险增加了12%,肝硬化的风险增加了25%,癌症的风险增加了9%,死亡的风险增加了25%。
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只有36.1%的成人是每天刷牙2次。为了改善国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9年发布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目标是在2025年将成人每天刷牙的比例提高到45%。
2,懒得运动
多项研究表明,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老人的生理系统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同时还能辅助疾病治疗和康复,减少跌倒和骨折、肌肉减少症、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发表在《柳叶刀·健康长寿》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来说,与久坐不动相比,哪怕每天走几步路也能带来健康好处。
3,懒得动脑
《神经病学》上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与从事低水平认知活动的人相比,具有“认知积极生活方式”的人可以将老年痴呆的发病时间推迟5年。
所谓的“认知积极生活方式”是指,平时参与更多认知刺激的活动,例如阅读报纸、书籍、写信、玩拼图、棋盘游戏等。简单来说,就是老人平时要多动脑,保持大脑的活跃,这样有助于避免或者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和各个系统功能开始衰退,身上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衰老的症状。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正确面对衰老。
参考资料:
[1]Haze S, Gozu Y, Nakamura S, Kohno Y, Sawano K, Ohta H et al. 2-Nonenal Newly Found in Human Body Odor Tends to Increase with Aging.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01;116(4):520-524.
[2]Zhuang Z, Gao M, Lv J, Yu C, Guo Y, Bian Z et al. Associations of toothbrushing behaviour with risks of vascular and non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1;51(12).
[3]Ramsey K, Meskers C, Maier A. Every step counts: synthesising reviews associating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with clinical outcome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2021;2(11):e764-e772.
[4]Wilson R, Wang T, Yu L, Grodstein F, Bennett D, Boyle P. Cognitive Activity and Onset Age of Incident Alzheimer Disease Dementia. Neurology. 2021;97(9):e922-e92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