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非典(非典型糖商)

赵波营养师 0
文章目录:

这八大“非典”症状“暗示”糖尿病,你一定要知道!

很多人误认为患上糖尿病就一定会出现“三多一少”,而当去医院却确诊为糖尿病后觉的莫名其妙,明明什么感觉都没有,怎么就成糖尿病人了?有研究表明,25%的糖友发病后还不知道已经患病。那如何才能尽早的发现呢?其实可以通过一些不典型的症状来判断自己的糖尿病风险,如果出现以下8大症状之一,就有必要做糖尿病筛查了。

1.已有下方病史

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血压粘稠的任何一种病症,发病为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因为它们之间是“好兄弟”,容易黏在一起给你添乱。

2.经常性疲劳、乏力

据统计,三分之二的糖友有疲劳的症状,因为胰岛素就相当于能量供应的开关,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或缺乏,血糖利用障碍,导致无法被细胞利用,而经常性的出现疲劳乏力的症状,就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3.皮肤瘙痒,干燥

皮肤莫名其妙的瘙痒,反反复复久治不愈,特别是中老年人群,那么就有必要考虑去医院做个糖耐量测试了。

4.伤口不容易愈合

伤口的愈合需要血液的流通,而高血糖会使血液变的粘稠,血液流动缓慢,延迟伤口愈合时间,所以如果经常性的流血不止,建议尽早上医院。

5.视力减退,模糊

视力怎么会与血糖扯上关系?还要归功于高血糖引起血液粘稠流动缓慢,这样一些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会沉积造成血管炎症以及硬化,血液随着大大小小的血管流动全身,流到眼睛视网膜上分部的大量的微血管,最终影响到视力,临床上不少糖友就是因为视力的问题才发现自己糖尿病。

6.干吃不胖

干吃不胖的人与很多因素都有关,比如甲状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都会导致,如果同时也出现了其他的七个症状之一,您就有必要筛查血糖了。

7.足部疼痛或麻木

出现脚部的麻木或疼痛,这个是一个重要依据,一方面考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另一方面则很有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神经损伤而导致了。

8.喜怒无常,暴躁

英国医学教授斯蒂夫·巴扎尔博士曾经表示,血糖水平过低会导致脾气突发,因为血糖的失衡会引起大脑的化学物质平衡,出现发脾气、不安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进一步加重身体其他脏器的负担,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告诉我们,患上糖尿病后,若不及早的发现并控制血糖,发生心脏病、肾病、截肢、失明等的并发症风险就越高,所以出现以上的任何一到两个信号,建议去医院检查相关指标以便于病情的控制及治疗。


作者:赵波营养师

版权申明:本文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COVID-19病毒为何会诱发糖尿病 科学家正积极探索背后原因

追踪数据表明,COVID-19 新冠病毒可能会导致感染者在数周或者数月内患上糖尿病。根据华盛顿邮报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虽然仍不清楚新冠病毒是如何引发 I 或者 II 型糖尿病,但是新冠确诊患者出现糖尿病的比例非常高。调查显示,COVID-19 幸存者中有 14% 患有新发糖尿病。

研究人员对 3700 多名新冠幸存者的追踪调查,发现该病毒可能会感染胰腺细胞,从而导致无法完全康复的糖尿病。在 I 型糖尿病中,人们无法自行制造胰岛素,而这是调节血糖所必需的。在 II 型糖尿病患者会自行制造胰岛素,但胰岛素不足或身体排斥胰岛素。

不过尚不清楚 COVID-19 病毒会引发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因为研究人员在 COVID-19 患者中发现了多种糖尿病症状。非典(SARS) 也会在幸存者中诱发糖尿病,而 SARS-CoV-2 似乎具有相同的行为。

该报告指出,许多在COVID-19期间或之后患糖尿病的人都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或家族病史。dexamethasone 的使用还可在 COVID-19 治疗期间升高血糖。但是,有些COVID-19患者没有预先存在的糖尿病危险因素,但确实会发展为糖尿病。

伦敦国王学院伦敦分校的糖尿病外科教授弗朗切斯科·鲁比诺(Francesco Rubino)建立了一个全球 COVID-19 患者注册中心,这些患者后来患上了糖尿病,以期发现可能证明COVID-19确实是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病例之间的共性。鲁比诺告诉《邮报》,他认为COVID糖尿病可能与1型和2型不同,因为它可能是混合型。他说:“这很重要。”

该病毒究竟如何导致新的糖尿病病例还不清楚,但专家们有几种理论。一种是SARS-CoV-2可能通过与ACE2受体结合,破坏或改变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该理论来自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封短讯)。这些受体存在于胰腺、肠道和肾脏中。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利用它们来感染人体,可能会改变细胞中有ACE2受体参与的功能过程。

根据美国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的说法,这也有可能解释2型糖尿病的新病例。像1型一样,是由包括基因和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引起的。这个过程通常从胰岛素抵抗(身体不能有效使用胰岛素)开始。因此,胰腺会制造越来越多的胰岛素,最终“烧掉”那些制造胰岛素的β细胞。

京城名医:仝小林 纯中药治非典 破解中药独立降糖难题

糖尿病是重大疾病。我国成年人中,每10个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人物档案:仝小林,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擅长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肺纤维化、晚期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胃癌前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糖尿病重症胃瘫、神经源性膀胱等内科疑难杂症。每周四上午在东城中医院出诊。

纯中药治疗非典获成功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仝小林考上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本科阶段在名医陈玉峰先生、首批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等的指导下,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硕士阶段,师从新安学派“张一贴”的第十四代传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并系统研究了风湿免疫疾病,曾与李济仁先生合著《痹症通论》。博士阶段,师从全国首批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周仲瑛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周仲瑛教授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造诣颇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暴发了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周老作为国家流行性出血热“七五”攻关课题的总负责人,深入疫区,开创了系列治法,大幅度降低了病死率。仝小林是周仲瑛教授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他在传染病高发的苏北地区,三年里治疗了大量高热、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等出血热重症患者,并积累了丰富的急危重症诊疗经验。这些积累,在此后的行医生涯中历经打磨,越发深厚。

2003年,时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原中风杂病科)主任的仝小林和全国的医疗同道一样遭遇了非典,当时的中日友好医院被国务院临时改为SARS专病医院。在当年5月8日举行的“在京名中医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问仝小林,是否可以用纯中医药治疗SARS?仝小林说:“可以试一试。”作为中日友好医院SARS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长,仝小林第一批进入SARS病房,亲手诊治200多例患者,通过直接接触大量患者,系统总结了SARS的发病特点、中医分期及症候规律,创制了“SARS-肺毒疫四期八方”的辨治方案。对其中11例初治患者采取单纯中药治疗,不仅全部病愈,且未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创造了全世界唯一纯中药治疗SARS获得成功的记录。他撰写了纯中药治疗SARS的国际论文,被收录进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量效研究解“不传之秘”

读本科时,首批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的一句话至今铭记在仝小林的心里,那就是: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从那时起,仝小林就认识到,剂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因素。他说,中医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字:“量”。

东汉张仲景以后,由于历史传承等原因,《伤寒杂病论》中的本源方药剂量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渐失传。现代中医教科书,认为经方中的一两约等于3克。按照这个剂量,治疗急危重难疾病时,效果往往不佳。一些医家虽然认识到一两等于3克的剂量折算是不合理的,但即使认为经方的剂量比现代折算的剂量应该大四五倍,但临床上仍然不敢去使用。仝小林自1983年开始研究经方剂量,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文献及实物考证,确证了经方的本源剂量,在他所主持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中,经过1300余例、多个临床研究,最终验证了中医方药具有较宽泛的剂量范围,在经方本源剂量的框架内选择合理用量,能大幅提高急危重难疾病的疗效。

在仝小林的处方中,常可见到某一味药用到常规剂量的两三倍。实践证明,这么“大”的剂量疗效甚佳,正所谓“重剂起沉疴”。他掌握了经方“剂量”这一法宝之后,使很多过去认为单独中药不可能的疗效,得以实现。如单纯中药降压、降糖等。目前,以973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的《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已通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平台向全球发布,用作世界各地中医使用经方时的剂量参考。

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糖尿病是重大疾病。我国成年人中,每10个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辅助治疗”的层面上。仝小林在《黄帝内经》中寻找答案,创新性地提出了“脾瘅、消瘅”理论指导糖尿病诊疗,并重新构建了糖尿病中医分类、分期、分证体系,指导糖尿病的临床,填补了早中期糖尿病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空白。

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他将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经典名方运用到现代糖尿病的诊疗中,疗效显著。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获得了中药复方独立降糖的高级别循证证据,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仝小林还证明了中药能够大幅度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对糖尿病多代谢紊乱人群具有“糖脂肥同调”的效果,能够多靶点防控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他以第一完成人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理论及临床研究成果被整体纳入中西医糖尿病双指南。

仝小林认为,进入21世纪,多病因、多系统慢病对健康的威胁凸显出来,中医药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期。历史的机遇是最大的机遇,在继承优秀传统医学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中医诊疗体系,促使中西医走向大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贾晓宏 文并图

编辑:TF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