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潜在人群(糖尿病发生人群)

妙手医生 0
文章目录:

患病率显著上升的糖尿病,这5类人是高发人群!如何治疗?

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其中2型糖尿病尤为显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5%,现在中国成为了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哪些人患糖尿病几率更高?

1.久坐人群:现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体力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60岁以上老人:2008、2013年的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均在20%以上。

3.超重肥胖人群:《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 显示,全国 18 岁及以上的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据调查显示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2013年按体质指数(BMI)分层显示,BMI<25 kg/m2 者糖尿病患病率为7.8%、25 kg/m2 ≤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15.4%,BMI≥30 kg/m 2型患病率为21.2%。

4.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的人群,长期过量饮酒的人群,还有本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

5.直系亲属(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

出现这些症状提示糖尿病可能找上你了,需及时就医:

三多一少是最典型的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其次还会出现视觉模糊、皮肤针刺感、触觉异样、脚踩棉花感。出现上述症状最好尽早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治疗糖尿病的经典药物二甲双胍,和其它药物对比有什么优势?

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朋友非常熟悉的一个降糖药,由于其有着良好的降糖疗效、较少的不良反应,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国内外糖尿病指南均建议,如果患者无禁忌症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首选和全程用药,并且应一直保持在糖尿病的整个治疗方案中。

万全盐酸二甲双胍片可以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二甲双胍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可能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注意:

最重要的1点是管住嘴,迈开腿!

1.管住嘴: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吃,关键是量的控制即均衡饮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饮食控制的目的在于给病人提供足够而且均衡的营养,维持其理想体重,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以及避免或延缓合并症的发生。在饮食中可以多吃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

2.迈开腿:选择一些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瑜伽、骑行、游泳等,尽量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左右。

3.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应戒烟。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15g酒精相当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45ml蒸馏酒)。每周不超过2次。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

我国1.29亿人患有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我国1.29亿人患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饮食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

杨琨是一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近36年。

1985年,年仅9岁的他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较少,全家人通过买书自学了解糖尿病。

回忆起小时候的控糖经历,杨琨说:“三餐前和睡前都要验尿糖,18滴班氏液加两滴尿液,然后用酒精灯烧,烧完了根据颜色判断血糖高低。”到现在他还记得,小时候打胰岛素要用蓝芯针管,为此经常去买针头,每周都要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蒸煮消毒。

如今,杨琨注射胰岛素已经非常容易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他的血糖基本控制平稳,没有并发症。而且,他取得了两所大学不同专业的文凭,还从事着糖尿病的公益事业,成立糖友互助会,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Ⅰ型糖尿病人提供就业机会。

日前,在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上,杨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点防控的四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还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肥胖和超重有一定相关性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比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郭立新表示,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郭立新说,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郭立新提醒,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

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纪立农认为,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Ⅱ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疾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纪立农表示,内分泌医生要加强对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糖尿病的认知;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另外,要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

患者对糖尿病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说:“在家庭中,我们要求患者个人做好健康记录,同时引导家人发挥监督、支持作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绪,最终目的是遵从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赵芳一直推荐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监测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血糖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见的问题和误区。“糖尿病需要伴随终生的管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经历心理抵抗。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对患者在家的血糖波动、饮食变化以及抗拒用药等情况只能凭借患者含糊的描述来判断。如果有详细的日记记录,哪怕是一次心情不好的药物漏服,都可能会影响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患者对于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各大医院中糖尿病教育门诊的数量多了起来。“胰岛素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这几个部位不能再注射了”等患者容易疏忽的问题,常常暴露在门诊之中。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增加血糖波动,还会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90%的患者认为自己采取了注射部位轮换,但实际上仅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同样会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另外,针头重复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十分常见。有数据统计,针头重复使用一次,皮下脂肪增生率会提高20%,重复使用6次,会提高70%-75%,如果打一管药只用一个针头,意味着皮下脂肪增生率为100%。

临床中,赵芳就曾遇到过一位注射胰岛素9年多却从来没有自我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有些皮下脂肪增生不易肉眼观察或触诊发现,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判断,而大部分患者仅仅是凭感觉凭记忆。家人要提醒患者一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对于已经发现增生的患者,更要加大检查频率。”赵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人!医生:12类高危人群,应定期测血糖

我国糖尿病患者有多少人呢?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已经超过1.14亿了。

其实,还有6,130万人,还没有诊断为糖尿病。

并且有4,680万人是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就是说他们存在空腹血糖受损或者糖耐量减低。这些糖尿病前期患者非常容易发展为二型糖尿病。

同时有很多二型糖尿病的症状非常隐匿,所以通常诊断会延迟4~7年,很多时候在发现糖尿病的时候,长期的高血糖就已经造成了微血管损伤。

在一项欧洲的数据显示,有2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之后都发现,以前有未确诊的二型糖尿病。

总之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只有发生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以前有糖尿病的问题。如果不是这些心脑血管疾病,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血糖已经升高了。

有很多指南都建议,早期筛查和干预可以明显减少高危人群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同时也可以降低死亡率。

但是哪些人应该定期检测血糖呢?

其实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都应该更加重视,血糖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

具有下列任何一项,或者更多项危险因素的成年人都应该重视血糖。

  • 1.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
  • 2.之前有糖尿病前期史,也就是说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都需要定期复查血糖。
  • 3.超重和肥胖的人群,特别是中心性肥胖。 BMI超过24就应当定期复查了,如果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而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也应当定期检查。
  • 4.长期静坐的人群也应当注意,特别是长期面对电脑或者需要久坐的人。
  • 5.因为糖尿病有遗传倾向,所以家属中有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也应当注意。
  • 6.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宝宝出生的时候体重超过4千克,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 7.高血压患者更应该注意,如果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者舒张压超过90mmHg,都应该适当地注意血糖有无问题。
  • 8.糖尿病患者往往也会出现血脂异常,所以有血脂异常的人群也要定期复查血糖,比如高密度脂蛋白小于0.91mmol/L,或者甘油三酯大于2.22mmol/L。
  • 9.如果以前出现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血糖问题。
  • 10.以前出现过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的患者。
  • 11.有一些患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者伴有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
  • 12.很多患者有长期服药的经历,比如抗精神病药物或者抗抑郁类药物,以及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

根据指南建议,以上12类人群需要定期复查血糖,因为只要满足一条就是二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如果符合不止一条,那么就更应该重视自己的血糖问题了。

在这些人群中,危险程度最高的就是有糖尿病前期症状的人群,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其次是体重以及高血压问题。

首选的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虽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辟谣丨确诊「糖尿病」就要喝「糖」?医生:没骗人,是诊断金标准 有一点消耗时间,而且会造成一定的不方便,还需要患者不吃饭,减少摄入含糖饮料,而且还要重复实验,才能更为准确。

但是毫无疑问,这项检查是公认的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可以诊断出90%的糖尿病患者,所以虽然很麻烦,还是建议也用这项检查。

总之二型糖尿病主要会造成微血管和大血管的损伤,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二型糖尿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最关键的,定期复查血糖十分有必要。

#慢性病那些事##慢性病防治知识##谣零零计划#@头条健康

吃药后需静坐30分钟?“奇葩”的抗骨质疏松药,很多人吃错了

为什么伤筋动骨之后,特别强调饮食?医生教你正确的饮食原则

摔一跤,折7根肋骨,医生凭什么让患者回家了?真的不需要治疗吗

同样是软骨,半月板和耳朵有什么区别?从人体中三类软骨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