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药多开(糖尿病的药能随便开吗?)

问北京 0
文章目录:

“老伴儿阿尔兹海默症,特殊时期,能一次性多开点药吗?”

导 读

近日,家住在朝阳区安苑里小区的市民张先生(化姓)向“问北京”(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65159063)反映,他的老伴儿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和抑郁症,需要长期服药,但疫情管控以来,出门买药多有不便,他也担心外出会有风险,希望特殊时期医院能一次性多开点儿药。张先生希望多开药的想法能实现吗?

83岁老人取药不便

83岁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的老伴儿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和抑郁症,近期一直在服用三种药处方药,张先生每次去帮老伴儿开药时,医生一般会开半个月的用量。但由于日前北京疫情形势严峻,张先生觉得半个月出门拿一次药有些不便,家里能帮忙取药的亲属又在管控区,他希望医生一次能多开些药,满足他老伴儿一个月的药量:

张先生:现在这疫情不是重吗?老给我开半个月的,我这老伴啊是抑郁症、老年痴呆,这样老得吃药,我老得跑医院。起码给我开一个月呢是吧?我就省老跑医院了,我上下4楼,挺费劲的,我也80多了腰疼。

图源网络

张先生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住的小区是老旧小区也没有电梯,一个月出门取两次药确实有困难。因此,他也把希望多开药的诉求告诉了医生:

张先生:大夫说是上级有指示,他们医院规定(不能多取)。

老年抑郁症/图源网络

怕给社区添麻烦

记者询问张先生是否向社区寻求过帮助,他表示,自己现在还能骑自行车去取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他不想因为自己家的事儿给社区添麻烦,所以他一直没向社区反映过问题:

张先生:骑自行车还成(能去拿药),就是疫情,怕有风险。

图源网络

医院:开药量和医保规定相关

为了帮张先生解决问题,记者首先致电张先生经常去开药的北京北亚中医医院,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药量是根据北京医保的相关政策决定的:

北亚中医院:按照常规医保的限量开,常规的行动不便的是两周,慢性病是一周。

同时,这名工作人员建议记者可以咨询其他的三甲医院,询问是否有解决办法。记者随机咨询了北京朝阳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医务人员,他们都表示开药数量,一是要由临床医生看诊后决定,二是和医保规定相关:

北京朝阳医院:如果社保规定都是半个月的话,那都是半个月的,比如说在这块看完了,社保系统是有记录的。比如说没到半个月那您再开的话,是开不出来的,它得到半个月之后才能开的。

首都医科大学:跟那个医保规定有关系。

图源网络

十种疾病可开出不超一个月的药量

根据北京市医保的规定,张先生老伴儿常吃的这几种药最多能开多久的药量呢?记者向北京市卫健委了解情况,医政处的工作人员回复说:

医政处:开药限制应该是医保局来规定。

那么医保政策具体是怎么规定的?记者咨询了北京市医疗保障局,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建议咨询医药服务管理处。随后,记者分别致电医药服务管理处和市医保局服务热线12333,12333的接线人员回复说,根据有关要求,医院门诊开药量规定:急诊病不超过三日药量、慢性病不超过七日量、行动不便者可开两周量; 病情稳定需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的十种疾病,可放宽到不超过一个月量:

12333: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刚才说这些特殊病的,就是需要长期服用一种药的,放宽至不超过一个月。但您提到这个(阿尔兹海默症)倒没有列出(在这10种疾病中),

图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官网

规定:疫情期间可酌情多开药

医药服务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告诉记者,可以参看京卫医【2020】8号文——《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门诊开药的有关规定》。记者查询发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明确诊断并需要长期用药的,接诊医师在保障用药安全的条件下,可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加开药量。对符合《处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长处方药品,均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图源:北京市卫健委官网

社区医院:没有这些药

不过根据北亚中医医院方面的回复,目前暂时不能为张先生增开药量。那么,面对当前的特殊情况,社区医院能否为张先生家提供帮助呢?记者咨询了张先生家附近的安苑北里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表示:

工作人员:我们没有您说的这种药品。

图源网络

各卫生站的药品不同

随后,记者又随机咨询了朝阳区酒仙桥社区卫生服务站、东城区天坛社区卫生服务站、海淀区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站、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站、丰台区花乡社区卫生服务站、通州区北苑社区卫生服务站,除了西城和通州的两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他服务站都回复说他们有张先生家属需要的药品,其中东城区天坛卫生服务站表示最多可以开出一个月的药量:

海淀甘家口:有的。

丰台花乡:还真有。

朝阳酒仙桥:半个月的,你要想开多上三级医院。

东城天坛:我们最多给你开一个月的。

另外,记者了解到,各个服务站的药品目录并不是统一的,社区医院会根据属地居民的需求进行采购。

社区:会为张先生提供帮助

考虑到张先生家的具体情况,记者在征求了张先生同意后,将他遇到的问题告知给了他家所在的安苑里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回复说会和张先生取得联系,他后续有取药的需求,社区也会尽力和社区医院协调或者帮助取药:

工作人员:行,我问问他。

张先生面临的取药问题最终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后续进展,“问北京”将继续关注。

小 问 说

83岁老人取药难,

一月两趟腿脚酸,

希望问题能解决。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记者丨一铭 编辑丨一铭

值班主编丨独伊

问 精 彩

问疫情丨北京新增35例;核酸采样志愿者招募已开启,条件请戳→→

问疫情丨中铁十一局三公司发生聚集性疫情并传播扩散,北京多名干部被处分

问民生丨“老年人排队太费劲了,我想呼吁一下……”

开药几分钟,来回两小时!转发呼吁:慢病药一次能不能多开点!​

开药只花费几分钟,去医院来回却需要两小时,77岁的内蒙古赤峰市哮喘患者刘春(化名)对健康时报记者说,由于一周只能开药一次,多年来,他每个星期都必须往返医院奔波一次。

2018年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商医保部门制订出台慢性病长期处方管理政策,明确可开具长期处方的慢性病目录、用药范围、管理制度、安全告知等要求,评估后符合要求的慢性病患者,一次可开具12周以内相关药品。”

但国家政策指导并未在基层落实,以患病基数较大的糖尿病、高血压为例,很多地方没实现“一次开三个月”,如北京、上海,最多只能开1个月药量。

开药受限让医患有苦难言

“大夫,能不能麻烦您多开一盒,让我少跑两趟医院?”刘春是一位哮喘患者,一种小瓶喷雾药品必须随身携带,早晚各喷两次,因此用得很快。他希望医生能一次开两盒喷雾,够一个月的用量,这样就不用总跑医院。可每次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只能先开一个礼拜的。

“因为总来开药,等门诊叫号的几个老人我们都很熟悉了。”刘春说,只有一位经常坐轮椅来的老人,因为倒公交不方便,被列入特殊取药行列,可以一次开两周的药量,然而还是需要一个月跑两趟医院。

根据我国《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所以刘春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很普遍。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生应当注明理由。坐轮椅出行的老人就是这种特殊情况。

健康时报记者了解到,“买药频率受限”不仅让很多像刘春这样的慢病患者叫苦不迭,医生们也有苦难言。

“巨大接诊量,全是慢病开药的,根本没时间看病与评估病情和系统诊疗。门诊现在就是开药的工具,搞得一塌糊涂。”在长春市某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孙冶平的微博上,这条吐槽下得到了很多同行的回应。

初衷是为科学用药

“规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保护患者科学用药。”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主管药师对健康时报记者表示。

他解释,一般疾病7日药量就够,对于已确诊的普通疾病,7日药量刚好满足一个疗程的需要。如头孢呋辛酯片是常用的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染时,每次250毫克,一日两次,疗程为5~10日就可以。有些疾病用药7日后要根据病情停药或调整用药。如某些常用降压药物起效缓慢,需用药一周后调整剂量等。

此外,也不是所有的慢病患者都只能七天开药一次。《处方管理办法》也规定,慢性病患者经明确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后,由签订协议的社区全科医生开具门诊处方,其处方用药剂量可延长至30天左右。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签约慢性病患者,可由其签约家庭医生一次性开具4~8周治疗性药物。

北京和平里医院副主任医师谢怡告诉健康时报记者,高血压、糖尿病、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等十种慢性病可以一次开一个月药量,每个月提前四天可开下个月用量;但部分呼吸科慢性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部分消化类慢性病,还是“急三慢七”,由于这些疾病有些需要长时间服药治疗,甚至终身服药,许多患者也只能每周到医院“报到”一次。

期待更多便利举措

一位有十年糖尿病史的患者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虽然现在一个月开药一次,但还是有些麻烦,因为糖尿病患者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或是服用降糖药,药物保质期也很长,为什么不能一次开一季度或者半年药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吴晞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规定慢性病患者一次开一个月的药,是出于对患者开药便利和医保资金保护的综合考虑,“以日本为例,患者开药一次可以开到半年甚至一年的药量,但会有骗保行为的隐患,例如很可能有病情稳定的患者,一次开一年的二甲双胍和诺和灵,这个月再以血糖控制不好为由去另外的医院开另外一批药,然后进行药物贩卖,会让医保资金有很大损失。”因此,慢性病开药一次开一个月的药量,既科学又安全。

健康时报记者了解到,在保证患者用药科学、安全的前提下,一些城市和地区已通过一些举措和政策为慢病患者提供便利条件。

在上海,患者出门步行三十分钟之内可以找到一家社区卫生医院,公交车1小时车程之内保证有一家三级医院。

今年7月,深圳在罗湖医院集团各社康开展慢性病长处方试点工作,在“合理、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符合相关条件,即已经签约家庭医生、纳入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且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治疗性药物的参保慢性病患者,可开具所有治疗性药物1~3个月的用量,以保障社区居民慢性病用药需求。试点经验成熟后,这一模式将向全市推广。

未来,也期望能在更多地区出台实施这样的便利举措,惠及更多的慢病患者。

本文首发于2019-12-10健康时报《慢病药一次能不能多开点》,健康时报记者张赫/文

本文编辑:王真

审稿主任:杨小明

医院悄悄出现的变化:医生不愿意给患者多开药了,怎么回事?

经常去医院开药的人会发现,现在,医生不愿意给患者多开药了!

以前经常看到报纸上、电视上批评医务人员最多的一点,就是医生开大处方,动辄上千块钱,一开半年的药物,很多人以此来批评医生,认为医生可能有吃回扣的嫌疑。

确实,医疗卫生政策的不完善,政府资金的不投入,让医院没有办法,只好以药养医,毕竟,一个中等大小的医院,也有几百口人,这些人要吃饭,要养家糊口,要工作,要调动积极性,钱从哪儿来,只有从药上想办法。

这是以前医疗的现状。

现在颠倒过来了,医生不愿意开药了,是为什么?

不是以药养医吗?不是开越贵的药医院获利就越大吗?

其实现在,药品在医院的销售是“零加成”,也就是进价多少,就买多少,卖得越多亏的就越多。毕竟医院还要负担人工的成本,药品管理的成本,还冒着占用医保费用额度的风险。一旦医保费用超出预定额度,就要被医保几百万、上千万的罚款。这些罚款可是真金白银的,实打实的纯利润。

所以医院受不了了,每年上千万的罚款,就要从医护人员身上找补一些,就制订了非常严格的惩罚措施,例如每种药物超过5盒,罚款,每张处方超过200元钱,罚款,慢性病处方超过28天,罚款,所以医生上班是战战兢兢,原来仅仅当医生,后来当健康宣教师、营养师、器械修理师,现在还要再当会计。

就这样小心,还经常会有罚款出现。

做医生,好难啊!

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病人总想开很多药物在家里放着,理由是不愿意老是往医院里跑。但是也有些人可能利用医保的漏洞多开出来一些药物,倒卖给药店或者个人,这种情况时间一长,就会被查出来,然后就有更严格的制约措施。

所谓的“一颗老鼠屎坏掉一锅粥”。

门诊经常会有病人来开药物,带着“我来开药,我养活你们”的神气,现在真的不行了,按照规章制度执行,25天开一次药,最多只能开28天的药物,算算再到医院开药吧!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