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性糖尿病(药理性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疫苗要来了?每月打一针就能降糖?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调整,糖尿病逐渐成为了中老年人高发的慢性疾病,很多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就是第一批大量发病,并被“三高”问题长期困扰的人群,有的已经服药十几年,长期用药控制身体的各项指标。
今年55岁的王女士在半年以前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她家中的公公婆婆也是糖尿病患者,她每天看到他们大量服药,还要定期注射胰岛素,对未来的治疗充满了抵触。
所以,在确诊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四处打听,有没有更加简易、甚至是一劳永逸的治疗手段。
后来,她听说科研机构新研制的糖尿病疫苗,可以每月一次注射,摆脱大量服药的困扰。她联系本地的三甲医院,希望可以接受疫苗治疗,并为自己的家人也进行预防性的注射。
王女士的公婆服药十几年,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具有“一次患病,终身服药”的特点,现有的治疗手段,都是用药物代替机体缺失的血糖调控功能,以稳定血液中各种物质的正常浓度,防止异常指标对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针对二型糖尿病,现阶段尚未研发出直接修复细胞结构,恢复人体自调控的治疗药物。
从病理特征上,糖尿病可以分为一型和二型。
人体调控血糖的物质是胰岛素,这是一种由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受神经调控而分泌的激素物质,可以在人体血糖浓度过高的情况下,刺激细胞快速吸收转化,使血糖降低到一个安全稳定的范围。在血糖被消耗到较低水平时,机体又会分泌胰高血糖素,将原本被转化的糖分释放出来,维持机体的能量供应。
可以说,这两种激素在身体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存取系统”,通过“多退少补”让血液循环维持正常,当其中一个发生问题,整个代谢系统就出现了“故障”。
一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群体,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机体错误地将胰岛B细胞当做攻击目标,使胰岛B细胞失活甚至死亡,临床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绝对减少。如果治疗得当,修复胰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尚可以摆脱长期服药的困扰。
二型糖尿病占发病人群的95%,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进行性减少、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兼而有之。简单地说就是机体对胰岛素不再敏感,正常剂量的胰岛素已经无法满足患者机体“降血糖”的要求,必须体外补充注射,才能将血糖波动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这种代谢性的疾病尚未找到致病的靶点,现有的治疗思路只局限于“缓解症状”,而不能“彻底治愈”。
王女士所患的就是二型糖尿病,属于长期用药治疗的类型,她现有的血糖指标是通过药物维持的,如果擅自停药,血糖的波动很可能超过用药前的高点,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糖尿病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只有当高浓度血糖对肾脏、眼睛等部位造成了器质性的损害,才容易被患者察觉。除此之外,该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也有很大的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不仅会导致高血糖,也会导致低血糖。当血糖浓度过高,尤其是餐后时间,人体的血糖会达到一个峰值,如果得不到迅速的调整,就会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形成“糖尿”。本应吸收的糖分被排出,意味着营养的流失,长期累积之下,患者会变得越来越消瘦、多尿,所以,糖尿病在我国古代也被称为“消渴”。
出现在新闻中的糖尿病疫苗,是我国的科研团队在2019年研制的治疗性DNA疫苗,根据现有的消息,用药的频率可以稳定在每月一次。
但是,这与王女士设想中的“神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现有的糖尿病疫苗针对的是一型糖尿病,对二型糖尿病的作用有限。
根据科研团队公布的数据,糖尿病疫苗是通过DNA层面的干扰和调控,抑制机体对胰岛素以及胰岛B细胞的异常免疫应答,以恢复胰岛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的。这针对的正是一型糖尿病的病理因素和临床症状。二型糖尿病本身并没有免疫系统的紊乱问题,注射疫苗无法收获预期的治疗效果。
第二:是治疗性疫苗,没有提前预防作用。
我们所熟悉的疫苗大多用于“病前预防”,如乙肝疫苗、HPV疫苗,和最近耳熟能详的新冠疫苗。这些疫苗的作用原理,是用已经灭活的病毒或者与之结构相似的物质事先侵入机体,让身体的免疫系统进行一场“患病演习”,当真正的病原体入侵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根据记忆快速应答,将病毒在大量入侵、繁殖之前彻底消灭。
但是,糖尿病疫苗的药理作用是对人体异常功能的“修复”,在没有患病的情况下,该疫苗不仅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还有可能引发正常功能的紊乱。
第三:糖尿病疫苗尚未大量上市,没有成熟的治疗体系。
现有的糖尿病疫苗于2019年完成了动物实验,并申请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到现在,仍然没有完成临床的数据收集,正式获得药品上市的准字号。所以,现在能接触到糖尿病疫苗的仅限于签约进行用药试验的患者群体。
在用药过程中,会有工作人员全程监控患者的各项指标,以确认药物是否起效,还有一部分患者会使用安慰剂进行对照。这种临床试验大部分会集中进行,并不能像王女士所设想的一样,可以通过医院直接开处方购进,给患者使用。
所以,现阶段王女士最佳的选择还是坚持用药治疗,不建议中断服药,寻求“疫苗”的神效。
三、糖尿病患者怎样正确控糖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多方注意,维持最佳的控糖效果。
1. 摆平心态,积极学习。
糖尿病患者是一项需要“技术水平”的职业,患者需要自行注射胰岛素,并定期测量自身血糖,所以积极学习是维持身体状况的首要条件。
除了各种测量手段,患者还需要熟悉血糖过高过低时的各种症状,比如胰岛素注射过量时导致的低血糖,会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葡萄糖,以防止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2. 定时服药,调控饮食。
除了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大多还需要服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增敏剂,服用的时间和剂量需要严格遵循医嘱,不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如果偶然忘记,或因其他原因中断,也切忌加倍服用,只需要及时补服,否则也会出现血糖过低的现象。
同时,糖尿病的患者都有严格的食谱控制,医生建议控制糖类和主食的摄入量,尽量用高纤的粗粮替代;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当补充豆类和优质的肉类蛋白,以维持机体的健康代谢。同时注意少食多餐,以控制餐后血糖峰值。
3.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
作息规律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要求,也是现代人群普遍需要注意的生活状态,规律作息不仅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更能使身体形成稳定的调控节律,使人改善亚健康的状态。
同时,患者需要在身体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积极锻炼,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速度,使身体处于更加活跃的应答状态。中老年人群可以选择散步、速走、小幅度的健身舞蹈等方式,规避一部分糖尿病带来的不适症状。
结语:如果以新药研发和实验的周期推测,糖尿病疫苗确实离我们不远了,现阶段的患者应当坚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用药,以更好的身体状态迎接新的治疗手段。
诱发糖尿病出现的诱因
来源:寻医问药网 时间:2014-11-06 发布者:琳怡 收藏本文
生活当中糖尿病是极其多见的,患上糖尿病以后就会带来很多的症状,患者的血糖非常的高,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而诱发糖尿病出现的原因特别的多,接下来给朋友们介绍一下诱发糖尿病的相关诱因,来了解一下吧。
糖尿病的病因:
一:活动量太少。宅男宅女基本上坐着工作、躺着休息,就连做饭的活动量也没有。运动量过少,摄入的热量必然会转化为脂肪积存起来。即使吃得不多,但由于消耗得过少,结果还是热量超标。体内脂肪多,尤其是腹部脂肪蓄积,必然造成胰岛素抵抗。于是,身体需要制造更多的胰岛素来克服这种变化,结果胰岛素水平更高。如此恶性循环,体重增加。
二:饮食结构不合理。成天“宅”着,吃的零食、快餐多,蔬菜往往不足,使得食物中脂肪含量高、纤维素含量低,容易导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脂血症既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也是促使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乃至发生高血糖的因素。血中甘油三酯水平越高,发生糖尿病的几率越高。此外,高脂血症往往合并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高血糖和肥胖都是造成患者心血管病变的共同危险因素。
三:吸烟者多。宅男宅女中脑力劳动者居多,他们生活不规律,喜欢用吸烟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解除工作压力。虽然目前并没有证据说明吸烟与糖尿病有直接关系,但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吸烟的糖友更容易出现血管并发症。即使没有糖尿病,吸烟人群的血管病变也远远高于不吸烟人群。
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的蔬菜:
1、韭菜: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春天多吃些韭菜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但韭菜不宜消化,一次不要吃的太多。
2、山药:味甘性平无毒,有健脾益气、滋肺养胃、补肾固精等功用。尤宜与春天食用。可防止春天肝气旺伤脾,又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
3、苦瓜:性寒,味苦。能除邪热,解疲乏,清心明目。苦瓜清热解毒,除烦止渴, 苦瓜有“植物胰岛素”之称。药理试验发现,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甙,不仅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而且还可刺激胰岛素释放,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4、胡萝卜:糖尿病患者其血液中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因,正是这些自由基因破坏了人体内胰岛素的活性。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因此日常饮食中多吃胡萝卜、甘蓝及其它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对预防糖尿病有极大的帮助。
5、洋葱:味淡性平,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并且发现洋葱是含有前列腺素a的唯一蔬菜,多食有利于扩张血管,防止动脉硬化,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有利。洋葱还能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经常食用可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生活中可以诱发糖尿病出现的原因就是以上的这些内容了,大家要多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要去认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当我们发现了糖尿病的症状以后,就必须要进行治疗了,通过治疗才可以缓解我们的病情。
麦冬,在慢性咽炎、老年糖尿病有广泛的应用,是抗衰老的重要药物
上回我们提到,麦冬常用于补阴药中,归肺、胃、心三经,主要养三经之阴,常用于:
- 肺阴虚引起的咳喘、咽炎、支气管炎;
- 胃阴虚引起的胃炎、胃溃疡、呕吐、消渴(糖尿病);
- 心阴虚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心烦等病症。
(相关链接见文章底部)
除此之外,麦冬还有很多其他功效,比如咽喉肿痛、出血证、水肿等,下面我们就说说麦冬的其他功效、现代药理作用与使用注意。
麦冬
一、麦冬的其他传统功效1、咽喉肿痛
中医认为,咽喉是肺、胃的门户,麦冬养阴清热,兼能利咽喉,常用于咽喉不利、咽喉肿痛。
如《金匮要略》麦冬汤,重用麦冬,用于火逆上气导致的咽喉不利、咽喉肿痛、咽干口渴症状。
又如《普济方》麦冬丸,以麦冬与黄连制成丸服,用麦冬汤下,用于虚热上攻、肺脾有热所致咽喉肿疮。
现代广泛以麦冬用于急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白喉、音哑失声等病,取其清热养阴且利咽的功效。
咽喉炎
2、出血证
麦冬滋阴清热,兼有一定止血作用,还可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尤其善于阴虚有热的出血证。所以历代常作为用于吐血、衄血(鼻出血)、尿血、女子崩漏下血等各种出血证。
麦冬用于出血,可以单用,也常与清热滋阴凉血药,比如生地同用。
如《太平圣惠方》麦冬饮子、生麦冬煎,以麦冬与生地黄汁、生藕汁等同用,多用于阴虚血热出血导致的吐血、鼻出血。
《本草纲目》引用《兰室宝鉴》,以麦冬煎汤漱口,用于齿缝出血。
3、水肿、小便不利
麦冬也兼有一定的利水功能,常用于水肿、淋证(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为主要症状的泌尿系统炎症、结石等),属于阴虚内热证。
《千金要方》以麦冬用米煮,米熟喝汤,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或可配木通、滑石、冬葵子等,如《证治准绳》麦冬散。
现代临床取其养阴清热、利尿功效,用于。常以麦冬配伍天花粉、人参、五味子、石菖蒲等组方。
1、麦冬具有较好的平喘作用。
2、麦冬对胰岛细胞有刺激作用,具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尤其对于老年糖尿病有广泛的应用(可结合文末链接中上一篇内容)。
3、麦冬的水煎剂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悸缺血有保护作用,并能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肌收缩力。
4、麦冬能降低机体自由基反应,从而发挥抗衰老作用,同时具有增强免疫力、镇静催眠及抗辐射作用。现代临床中药学将麦冬视为抗衰老的重要药物之一。
#健康生活日记##哆咖医生超能团#
三、使用注意1、寒证、湿证慎用
麦冬是甘润微寒、滋阴之品,所以寒证、湿证慎用。如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清稀白痰)、痰湿咳喘,以及脾胃虚寒、长期腹泻者慎用。
2、不良反应
有报道称,有个别患者服用麦冬过敏,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慌、烦躁、全身红斑、腹痛、瘙痒等 [中草药不良反应,1992:407]。使用时如出现以上症状请慎用。
3、炮制品
麦冬现代生用的多,炮制品较少,有一种炮制品叫“朱麦冬”,是麦冬用朱砂拌后可得,仍用于临床,常用于清心除烦,用于各类心烦失眠证。但应严格按规范炮制,留意朱砂的毒性,且只入丸散剂,不宜入汤剂。
4、麦冬是否要“去心”
麦冬去心一说始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注中有记载,陶弘景认为,不去心会令人心烦。但历代去心和不去心的说法一直都有,现代临床也未发现其致“烦”的副作用,所以现代很多麦冬药材也不去心了。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普济方》《千金要方》《中华临床中药学》
麦冬其他功效相关阅读:
麦冬,补肺胃心三经之阴,常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糖尿病、失眠等
本号已签约维权骑士,本文为黄药师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中涉及处方、用法,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其它用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有问题欢迎留言,大家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