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辅助针(糖尿病针管)

闫药师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美国批准“降糖针”上市?一年打一次稳定血糖?普通人用得起吗?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张医生的诊室里,一位中年男子正襟危坐。他叫李强,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李强神色凝重,眉头紧锁,仿佛心事重重。

"李先生,您的血糖检查结果出来了。"张医生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地说道。

李强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不安。"结果如何?"

张医生微微一笑,"别紧张,您的血糖水平确实有些偏高,但还不算太严重。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改善。"

李强松了口气,却又露出困惑的表情。"医生,我听说美国最近批准了一种新型降糖针,据说一年只需注射一次就能稳定血糖。这是真的吗?"

张医生点点头,"您说的应该是Tirzepatide。这确实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由礼来制药公司研发。它在2022年5月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李强眼前一亮,"真的吗?那这种药在中国能买到吗?普通人用得起吗?"

张医生沉吟片刻,"这个问题很好。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新型降糖针的情况吧。"

Tirzepatide,这个听起来有些拗口的名字,正在糖尿病治疗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它是一种双重激动剂,同时作用于GLP-1和GIP受体,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并帮助减轻体重。

在美国,Tirzepatide以商品名Mounjaro上市。临床试验表明,它在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方面的效果比现有的许多糖尿病药物更为显著。有研究发现,使用Tirzepatide的患者平均体重减轻了15%左右,这对于许多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李强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道:"这药听起来很神奇啊!不过,它真的只需要一年注射一次吗?"

张医生摇摇头,"这里可能有些误解。Tirzepatide目前的使用方法是每周皮下注射一次,而不是一年一次。可能有人将它与其他一些正在研发的长效降糖药物混淆了。"

李强有些失望,但仍然充满好奇。"那这种药在中国上市了吗?"

张医生解释道:"截至2023年底,Tirzepatide还没有在中国获批上市。不过,礼来制药已经在中国开展了相关的临床试验。根据《中国糖尿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Tirzepatide在中国患者中也显示出了良好的降糖效果和安全性。"

李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么,这种药物的价格如何?普通人用得起吗?"

张医生叹了口气,"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在美国,Mounjaro的月治疗费用大约在1000美元左右。即使有保险,患者可能也需要支付一部分费用。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个价格确实不低。"

李强皱起眉头,"这么贵啊?那在中国上市后会不会便宜一些?"

张医生解释道:"药品定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研发成本、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多个因素。不过,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其他新型降糖药物在中国的定价情况。

比如,同为GLP-1受体激动剂的利拉鲁肽在中国上市后,价格也不菲。根据《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利拉鲁肽的年治疗费用可能达到2万元人民币左右。"

李强听罢,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价格确实不是普通人能轻易负担得起的。"

张医生点点头,"是的,新型药物的高昂价格确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间推移,药品价格通常会逐步降低。"

李强若有所思地说:"那在新药上市之前,我们该怎么控制血糖呢?"

张医生微笑着说:"其实,控制血糖并不完全依赖于药物。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比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都能帮助稳定血糖。"

李强点点头,"您说得对。我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也不太规律。看来要好好调整一下了。"

张医生赞同地说:"没错。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使近4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所以,不要小看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

李强若有所思地说:"医生,您能给我一些具体的建议吗?"

张医生笑着说:"当然可以。首先,饮食方面,建议您多吃蔬菜、全谷物、豆类等高纤维食物,少吃精制糖和高脂肪食品。其次,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最后,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

李强认真地记下这些建议,"我明白了。看来控制血糖,关键还是在于平时的生活习惯。"

张医生点头赞同,"没错。药物只是辅助,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即使将来有了更先进的药物,这些基本原则也不会改变。"

李强站起身来,感激地说:"谢谢您,张医生。今天我学到了很多。我会认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下次复查时能带来好消息。"

张医生鼓励地拍了拍李强的肩膀,"我相信您一定能做到。记住,健康是一辈子的事,需要长期坚持。如果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我。"

李强离开诊室时,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决心。他知道,控制血糖的道路可能很长,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看到希望。

新型降糖针Tirzepatide的出现,无疑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强大的降糖效果和减重作用,为许多难以控制血糖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是最先进的药物,也不能完全取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根据《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的报道,中国目前有超过1.1亿糖尿病患者,占成年人口的11.2%。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需要多管齐下,既要积极开发新药,也要大力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普通人来说,昂贵的新药可能暂时难以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计可施。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我们完全有可能将血糖控制在健康范围内。正如《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所强调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防治的基石。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新型药物的可及性正在逐步提高。近年来,多种新型降糖药物通过医保谈判纳入医保目录,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用药负担。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患者能够用上先进的治疗方法。

对于像李强这样的患者来说,重要的是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科技的力量,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带来血糖控制的显著进步。

在医疗界,新药的研发永无止境。在Tirzepatide之后,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比如,有研究团队正在开发可以智能释放胰岛素的药物,还有科学家在尝试利用干细胞技术重建胰岛β细胞。这些研究虽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控制血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医生、科研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新药的出现固然令人欣喜,但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天,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呵护自己的身体。正如张医生所说,健康是一辈子的事,需要长期坚持。

让我们期待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能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不要忘记,掌握健康的钥匙,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无论是李强,还是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普通人,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健康传奇!

参考资料

[1]夏训明.美国FDA批准首种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类2型糖尿病药物Mounjaro(tirzepatide)[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22,38(04):5.

利拉鲁肽是一种长效降糖药,每天只需注射1次,有什么副作用吗?

40多岁的王先生患有2型糖尿病快3年了,由于自己的饮食习惯控制的不好,所以即使每天口服2次二甲双胍,但血糖控制依然不佳,而他也没有定时监测血糖变化

1个多月前王先生在一次外出应酬后出现精神萎靡不振,伴有四肢乏力,检查手指血糖后发现血糖高达28mmol/L,于是连忙来到医院就诊。医生发现王先生的血糖、血酮体的水平均明显偏高,最终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将其收治入院。经过一段时间的降糖治疗后,王先生的血糖趋于平稳,但是医生表示他仅仅服用二甲双胍是不够的,必须加上胰岛素针剂进行控制,但是王先生由于害怕每天打3、4次针,所以表示拒接,医生于是给王先生推荐了一款叫做利拉鲁肽的针剂,说这种药每天只需要定时注射1次即可,可以大大减轻针刺的痛苦,于是王先生答应了。

回家后王先生就在原来每天2次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了1次利拉鲁肽针,血糖控制得算是比较平稳,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经常腹痛、腹胀,并且偶有腹泻的症状。于是前来医院进行咨询。医生向王先生解释道利拉鲁肽的作用机制之一就是与胃肠道结合,抑制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在使用初期会有胃肠道的反应,但无需调整药量,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消失。于是王先生听从医生意见坚持使用了一段时间,腹痛、腹胀的情况慢慢好转了。

一、利拉鲁肽的作用机制和特点

利拉鲁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降糖药,其本质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类似物,其可以有效阻止胰岛β细胞的衰退,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长期稳定血糖的作用,并且由于其半衰期较长,因此每日仅定时注射1次即可,可以大大减少患者反复进行皮下注射的痛苦,也可以减少发生皮肤感染的几率。

利拉鲁肽的降糖机制非常复杂,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血糖进行调控,其中以下4个方面最为关键。

首先,利拉鲁肽可以保护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减少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发生胰岛素减少的原因之一就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从而导致分泌不足。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人体生成的肠肽类激素,其可以与胰岛细胞结合,抑制胰岛β细胞的凋亡,促β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这对于长期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利拉鲁肽可以延缓胃肠道蠕动,减少糖分吸收。利拉鲁肽可以与胃肠道上的GLP-1受体结合,从而延迟胃排空,减缓肠道蠕动,进而抑制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糖分的摄取。

第三,利拉鲁肽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多饮、多食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特征,这其实人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后,大脑以为是葡萄糖摄取不足而导致的异常反馈效应,这种效应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食欲增强,容易饥饿。利拉鲁肽可以与大脑中的受体结合,抑制食欲,增加糖尿病患者的饱腹感,进而减少饥饿感,从而降低食物的摄入

最后,利拉鲁肽可以增加机体对于葡萄糖的利用。利拉鲁肽作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类似物,其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类似物具有相似的药理学作用,可以增强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同时减少肝糖原的水解,进而在增加葡萄糖消耗的同时,减少葡萄糖的来源,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二、与传统胰岛素相比,利拉鲁肽有什么特点?

利拉鲁肽作为临床常用的降糖药之一,由于其降糖机制特殊,所以相较于临床常用的短效胰岛素而言,其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首先,利拉鲁肽每日只需要注射1次即可。利拉鲁肽是一种长效的胰岛素,其药分子内部的联结紧密,化学稳定性强,并且不会被人体内的二肽基肽酶分解,从而可以长期发挥药效,其药物的半衰期在12-18小时,因此每日只需要皮下注射1次即可,相较于传统的短效胰岛素其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配合度。

其次,利拉鲁肽对于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更强。传统的胰岛素针仅仅是作为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替代用药,其本身对于胰岛功能的保护并没有明显作用,因此无法真正的治疗糖尿病。利拉鲁肽其本身就具有保护和激活胰岛β细胞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药理学作用不仅仅在降糖,更重要的是让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恢复正常的分泌功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利拉鲁肽作用机制更加多样。传统胰岛素仅仅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利拉鲁肽除了降糖以外,还具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神经等多重作用,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均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从而有效预防多种糖尿病的并发症,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利拉鲁肽联合其他降糖药时需要注意什么?

利拉鲁肽多用于单纯口服二甲双胍或者磺脲类药物,但血糖依然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单独用药,但临床上多与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或者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联合用药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联用时一定要调整用药剂量,减轻患者的不适。

1、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联用

利拉鲁肽常与二甲双胍联用,这2种药物具有相互协作的作用,并且都不容易造成低血糖反应,因此在联用时无需调整二甲双胍的药物剂量。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对于胃肠道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联合用药时往往会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如腹痛、腹胀、腹泻等,但大多无需停药,对症治疗即可

2、利拉鲁肽与磺脲类药物联用

当利拉鲁肽与磺脲类药物联用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低血糖反应,这是因为2种药物都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并且利拉鲁肽还会抑制葡萄糖的摄取,因此这2种药物联用后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所以一定要适当减少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定时进行血糖监测,以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出现

3、利拉鲁肽与其他胰岛素联用

目前尚未发现利拉鲁肽与其他胰岛素之间存在交叉反应,因此可以联用,但临床上多采取利拉鲁肽联合短效胰岛素的用法,这种长效与短效相结合的用药方案更有利于将血糖控制在平稳状态,但也更容易诱发低血糖反应,因此一定要监测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四、科学使用利拉鲁肽注意4点

利拉鲁肽本身的安全性较好,常规用量下不良反应减少,也不宜导致低血糖反应,但是长期使用时可能会影响钙磷代谢,以及影响肝肾功能,因此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科学使用利拉鲁肽注意以下4点。

第一、注意利拉鲁肽的使用剂量和方法

利拉鲁肽的使用方法与其他胰岛素针有所不同,需要从低剂量使用起,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用药剂量。临床建议从每日0.6mg用起,使用1周后增加至每日1.2mg,并且在1.2mg每日的基础上规范监测血糖,如果剂量不足可增加至1.8mg每日每日利拉鲁肽最大剂量不宜超过1.8mg,否则有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其次,利拉鲁肽应该在每日的同一时间进行注射,每日1次即可,可以选择腹部、大腿或者上臂进行注射,切不可进行静脉注射或者肌肉注射。

第二、注意利拉鲁肽的不良反应

利拉鲁肽本身的安全性较好,但是长期注射下依然不免会造成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患者会出现饭后腹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多无需调整药量,对症处理即可;其次,皮下注射利拉鲁肽的容易出现注射部分发生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这时应更换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针头,同时注意规范消毒;第三,临床上有极少数患者在使用利拉鲁肽后出现降钙素升高、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肿瘤等不良事件,但是尚不清楚其与利拉鲁肽之间的联系;第四,利拉鲁肽与降糖药联用后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建议规范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最后,长期注射利拉鲁肽容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建议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使用期间规范监测相应指标。

第三、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利拉鲁肽具有生殖毒性,孕妇禁用;利拉鲁肽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因此哺乳期女性禁用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禁用,缺乏相关安全数据;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药物过敏患者禁用在炎症性肠病和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慎用,可能加重胃肠道症状;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患者禁用,容易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

第四、禁止与这些药物联用

利拉鲁肽禁止与其他GLP-1类似物联用,有诱发胰腺炎的风险;利拉鲁肽与其他活性物质之间会导致相互作用,导致其他口服药物的药效降低,因此尽量避免利拉鲁肽与其他活性物质联用

五、总结

利拉鲁肽作为临床常用的长效降糖药,其使用方便,降糖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小,非常适合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患者使用,但是需要注意其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特别是联用其他降糖药时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建议大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规范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麻烦点个赞或者收藏,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有相关问题,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谢谢。想要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关注小五的头条号——小五的健康科普小站,早关注、不迷路呦

#如何做健康老年人#

糖尿病疫苗要来了?每月打一针就能降糖?看看医生怎么说

糖尿病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对健康有严重损害的长期慢性疾病之一,据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已达8.3%,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预计至2045年时,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将达到6.93亿。

作为一种全球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更使得该疾病的危害性显著上升。有报道称10年以上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25%~35%,且无法逆转,缠绵的病情发展可累及人体多器官,包括心、脑、肾、眼等,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要负担不少的医疗护理费用,漫长的抗病之路对患者乃至其家庭造成严重的身心打击。

为了加强对糖尿病的防治,针对该疾病的新药研发一直是热点。糖尿病疫苗就是治疗手段转折的关键,随着其研发成熟度的提高,大众对它的期待和关注度也随之上升。

一、什么是糖尿病疫苗?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有两种分型,1型糖尿病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应答紊乱,损伤了胰岛β细胞使其功能缺失,造成胰岛素绝对缺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抵抗并伴有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致胰岛素的相对不足的情况。

因为1型糖尿病类似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机相对明确清晰,且患者基本在发病前期体内就存在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

相关研究表明,有1型糖尿病风险的人可以在发病前5年或更长时间通过血清胰岛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被识别出来,这就为干预自身免疫过程提供了机会,为预测该疾病的发生与及时介入预防提供了可行性,相应的利用疫苗作用机制去干预1型糖尿病以求防治也是可以实现的。

在具有糖尿病发病潜质的个体中,可应用免疫学手段介入治疗,阻止免疫细胞对β细胞的破坏过程,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延缓病发,从而达到减轻1型糖尿病的作用,也很有可能直接从根本上防止高风险人群发展为糖尿病。

所以,为了改善糖尿病的疗效,在针对该疾病更有效的防治方向的探索上,糖尿病疫苗的治疗概念被顺应提出。近年来开展了大量针对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试图去恢复建立CD4 效应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平衡,阻断机体内的胰岛自身免疫反应,且其中大部分获得了积极的结果。

我国研发的一项基于DNA层面的糖尿病疫苗课题,已经获得了国际专利授权,是由奚永志教授主导的团队努力的成果,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及生产的糖尿病疫苗。

该糖尿病疫苗是由B7-1-PE40KDEL外毒素融合基因制成的DNA疫苗,在研究中不仅可以纠正实验体体内细胞以及体液的免疫应答反应,还能修复已经受损的胰岛β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的分泌。

如果基于人体的糖尿病疫苗研制成功,那么就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这一疾病的疗效及预后。现有的疫苗研发方向包括自身抗原类、针对自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类、细胞因子类等,根据不同的治疗切入点,不同作用靶点的糖尿病疫苗仍旧在开发中,大多都处于动物实验验证,部分或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二、糖尿病疫苗上市了?

目前,研发的大多数糖尿病疫苗都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了实验并有了不错的反馈,部分的疫苗也已经正式进入了人体临床试验,并已经收集到了积极结果。

但这些最新的进展仍旧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以求获得更加全面的临床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安全性等方面的数据,为进一步推动该类药物正式进入临床应用打好扎实的基础。现阶段因为以上的相关数据尚不完全,还未予正式上市

所以,现在距离糖尿病疫苗上市的日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相信,在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协同帮助下,临床上能够正式将糖尿病疫苗投入使用的未来指日可待!

三、打一针糖尿病疫苗就好,可以不用吃药?

虽然利用糖尿病疫苗来介入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大量实验中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在这里要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患者仅仅依靠注射糖尿病疫苗之后就可以彻底摆脱吃药的情况,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讲是不可能的

现阶段大多数的糖尿病疫苗属于治疗性疫苗,无法起到绝对的预防作用

因为糖尿病不完全归属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它的发病病因及机制构成是很复杂的,不仅仅与自身免疫力有关,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包括遗传、感染、饮食习惯等等。所以只注射疫苗并不能完全稳定血糖水平。

而且目前较为成熟的糖尿病疫苗研究方向大多落在了1型糖尿病的范围上,适用人群并不是全覆盖的

同时,糖尿病疫苗作为具有预防性质的一种治疗干预措施,作用本质是控制胰岛素的分泌,单纯注射疫苗之后容易受到外界或机体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不能保证是否会百分百的发挥防治效用。

所以,如果想要血糖数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单靠糖尿病疫苗的介入是没有办法的,后期还是需要药物参与辅助治疗。

现在已经明确以下几类人群在接种糖尿病疫苗之后,还需要继续使用药物来控制血糖。

1.部分合并基础病的患者还是要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注射胰岛素来帮助身体适应药物习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当糖尿病患者处于1型与2型的过渡阶段,接种疫苗可能无法起效,则后期就需要配合胰岛素的注射来控制病情。

3.相对而言多数疫苗的使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具有普适性,但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药物,与常规药物搭配进行治疗。此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状态,若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作用时,就可以考虑使用糖尿病疫苗介入治疗。

4.病程长、高龄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机体的相应情况不排除在疫苗接种后还需要继续服用相关药物以控制血糖稳定。

在这里建议大家一旦确诊糖尿病,最好谨遵医嘱,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合理服用药物。当然,辅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科学控糖的必要保障。

四、如何科学控糖?

糖尿病疫苗的本质就是保证自身胰岛素的分泌,除此之外其疗效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除了配合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我们还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来保证血糖的稳定,控制病情进展。

1. 平衡饮食

除了医药治疗,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的摄入也是控糖的关键。但现在追求的饮食平衡,并不是以往的“少吃”或“不吃”,而是“会吃”。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中就建议糖尿病患者将每日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范围控制在45%~60%为宜;主食以粗粮杂粮为佳,将日常食用的部分精制谷物,用全谷物的碳水化合物去替换,这样的饮食结构更有利于人体血糖、甘油三酯和体重的控制;同时指南也提出了不推荐1型糖尿病的患者去选择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而在食物的选择上,一般认为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作为日常饮食是符合控糖标准的。低指数的食物食用后可引起的餐后血糖反应较小,进而使胰岛素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避免了血糖的剧烈波动,可以有效的平衡血糖范围。如谷物粗粮、豆类、乳类、苹果、芹菜等都归于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种类。

2. 保障睡眠

睡眠质量差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波动大,若糖尿病患者作息不规律则会导致血糖陷入紊乱。

同时睡眠不好会引起心烦气躁、焦虑等情绪,进而影响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同样也会造成血糖的波动。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失眠状况不应被忽视,保证良好的睡眠作息与状态是有效控糖的必要因素之一。

3.监测血糖

血糖波动相较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更容易被糖尿病患者忽视。血糖的波动可以通过激活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凝血等影响糖尿病后并发症的进展,而血糖波动范围较大的话,因此引起的糖脂毒性可导致内皮功能进一步恶化。

有数据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波动的监测普遍存在不重视的情况,仅以不定期的一次血糖值作为对自己控糖要求的参考,盲目改变饮食摄入安排,调整药量及服用次数,往往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引起患者重视的环节就是血糖监测,只有完整规范的数据才能提供相对客观、准确的信息,才能使医生对病情判断有所依据,并制定出科学的治疗决策。

综上,对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既要坚持专业指导的治疗方案,并且要配合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才能保证科学控糖,延缓并发症的进展。

现阶段研发的大多数疫苗既具有一定的预防性质,同时又以辅助治疗为主,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可以提前注射疫苗进行预防,而已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也可以使用疫苗用作配合治疗。已有研究证实,疫苗配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使疗效放大化。

当然最佳的疫苗配伍方案还在探索中,而且基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积极反馈,将会对未来疫苗的设计和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期待着疫苗能够早日成功研发,能让糖尿病患病高危人群以及已患糖尿病的人群尽早的接受新阶段的治疗方式,将病情提前规避,或弱化至可控范围之内,甚至完全治愈。

参考文献:

[1]黄壮壮,刘峰,丁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9,34(06):848-851.

[2]卢世平,金亮,吴洁.1型糖尿病疫苗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4,45(06):625-631.

[3]马艳君,吴洁.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疫苗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4,34(06):74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