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糖尿病(糖尿病的三消)
名医华良才的“三消饮”治疗糖尿病,医案大解析
华良才 1962 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 年 1 月,他凭借突出的专业能力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中医师。1990 年 7 月至 1999 年 1 月,华良才担任海南省中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是海南建省后的第一任省中医院院长 。
华良才是中国最早涉足中医男科学的专家之一,被誉为我国中医男科的奠基者之一。他提出的 “精淤学说”,填补了中医理论上的空白,对丰富与发展祖国医学,推动我国男性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华良才的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的三消饮在治疗消渴(糖尿病)方面独具特色。其配方主要包含:生山药 、天花粉、地骨皮、枸杞子、生地黄、玄参、丹皮、乌梅。根据消渴的不同类型,还会进行灵活加减: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麦冬;偏重于中消者加知母,生石膏;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山萸,桑螵蛸。
在这个方剂里,重用山药、花粉、地骨皮,其中生山药和天花粉为君药,二者协同作用,清热降火、止渴润燥的功效十分显著。生地、枸杞子、乌梅酸甘化阴,作为臣药辅助君药。丹皮、地骨皮、玄参则充当佐药,用于清泄血中伏火。地骨皮与枸杞子合用,还能调和全身阴阳,贯通一身气血津液。“三消饮” 经过多年临床应用,治疗消渴症的效果令人满意。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医案故事。患者李大爷,65 岁,患糖尿病多年,一直依靠药物控制血糖,但效果并不理想。李大爷体型偏胖,经常感到口渴难耐,喝很多水也无法缓解,食量也很大,还伴有腰膝酸软的症状,属于典型的中消和下消症状。仔细诊断后,决定使用三消饮进行治疗。在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李大爷的症状,加入了知母、生石膏来应对中消,加入五味子、山萸、桑螵蛸来针对下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大爷的口渴症状明显减轻,食量也恢复正常,腰膝酸软的情况也有了很大改善。复查血糖,数值也趋于稳定。
三消饮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在于其精准的药物配伍。生山药和天花粉针对消渴的燥热、口渴症状,从根源上清热润燥。加入的知母和生石膏,增强了清胃泻火的能力,缓解中消的多食症状。五味子、山萸和桑螵蛸则起到补肾固精的作用,改善下消的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
使用三消饮时也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
- 用量要足够,切不可因药量大而不敢使用,否则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方剂中标明的药量幅度,临床可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轻重和承受能力来确定具体剂量,在此范围内使用,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 对于没有典型症状的隐性糖尿病,只要血糖量增高,都可使用基础方。因为 “血糖” 含大量热能,也就是 “血中伏火”,多次使用该方,效果显著,未见偏差。
- 患者除了要禁忌辛辣、油腻肥甘及过多食糖外,不必刻意严格控制饮食量。只要用药恰当,燥热消除,伏火得清,津液逐渐恢复,饮食饮水自然会恢复正常,各种症状也会随之消除。
中药讲究一人一方,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用量皆不相同,切不可按方取用,必须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糖尿病,分“三消”,下消不出现,更容易“逆转”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记住,糖尿病在中医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如果症状不明显,没有出现下消症状,这个时候积极治疗,糖尿病更容易“逆转”。
因为这个时候,患者可能处于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而下消的主要症状就是尿的多,是糖尿病生病时间过长,出现阴阳俱损才有的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出现下消的症状的患者,也是可以部分逆转的,但是治疗起来相对更困难些,因为生病时间过长,患者阴阳俱损,病入经络,已经出现了血脉瘀滞的情况。不但需要温阳滋阴、润燥止渴,还需要补肾固本、活血化瘀,坚持治疗,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胰腺功能的,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命。
糖尿病多食易饥难控制?不妨尝试这3种方法,或能饱腹又控糖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多食易饥是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之一。
很多糖尿病患者由于饥饿感过于强烈,胃部出现强烈的烧灼感,需要进食才能缓解,导致饮食控制非常不理想,从而引发糖尿病并发症。
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又称“三消”,上消在肺,中消在胃,下消在肾。
中医认为,多食易饥多因胃“热”,饮食不节,喜爱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导致脾胃损伤,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致使积热内蕴,从而导致多食易饥。
(1)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多出现于2型糖尿病患者前期,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体器官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外周组织器官对于葡萄的摄取和利用下降。
当能量不足以供给细胞代谢时,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代谢水平,会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导致食欲增加,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假饿”状态。
(2)血糖变化差值大
长期血糖忽高忽低,不仅会增加胰岛细胞负担,导致胰岛细胞损伤,而且当血糖出现快速下降时,即使没有达到低血糖水平,也会出现假性低血糖,从而导致下丘脑内神经肽浓度增加,刺激饥饿感产生。
有研究表明,哪怕上一餐吃的一样,血糖快速下降人群比血糖较平稳者的饥饿感会增加9%。
(3)肠胃功能障碍
肠胃功能障碍会导致人体无法吸收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从而导致不能长时间抵抗饥饿,从而导致食欲旺盛。
(4)食欲素分泌异常
糖尿病患者由于由于不能很好地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处于“半饥饿”状态,当大脑感觉能量无法攻击正常代谢时,会刺激下丘脑分泌促进食欲的神经肽,从而导致饥饿感增强,导致进食增加。
(1)饮食调整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饥饿感,所以在饮食上要合理搭配,应多吃热量低、升糖指数低,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杂粮等,此类食物饱腹感强,对血糖影响较小。
在此基础上,还要补充蛋白质的摄入,尽量选择鱼类、禽类、奶类、蛋类等脂肪含量较少的食物,此类食物不仅饱腹感强,还能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另外,主食作为人体能量最直接的来源,同样也必不可少,但是在吃主食时一定要粗细粮搭配,粗粮不仅能增强饱腹感,还能延缓血糖上升。
(2)运动调整
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饭后一个小时进行适当的运动,防止血糖上升过快,导致血糖波动过大,从而引起“假性”饥饿,导致进食量增加。
而且,持续有规律的运动,会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不过,运动虽然很好,但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选择,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3)作息调整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调理,如果作息不规律会导致人体内各种激素分泌紊乱,特别是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不利于血糖控制。
况且,规律作息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定时进餐,这样不容易造成血糖紊乱,更有助于糖代谢。
糖尿病患者出现食欲旺盛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不能因为食欲旺盛就多吃,甚至乱吃,要合理进行调整,做到饮食有节制,不要过饱也不要过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