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蜜丸(糖尿病可以吃蜜丸的中成药)

中国家庭报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能否服用蜜丸制剂?看看专家怎么说!

最近,一位糖尿病患者拿着一瓶六味地黄丸来门诊咨询:“医生,我看这六味地黄丸的说明书上写着,这六味地黄丸是蜜丸制剂,我糖尿病都8年了,带甜味的都不敢吃,怎么能吃蜜丸呢?”相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临床上蜜丸制剂有很多,对于糖尿病患者,这些“蜜丸”真的是绝对禁忌吗?

什么是蜜丸制剂

蜜丸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蜂蜜作为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丸重≥0.5g为大蜜丸,丸重<0.5g为小蜜丸。

此外,药材细粉以蜂蜜和水按适当比例混匀制成的称为水蜜丸。滋补类中药、儿科用药、贵重及含有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或水蜜丸。蜜丸或水蜜丸质地柔润,具有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

蜂蜜的作用

蜂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安五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中记载:蜂蜜,“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多食易饥、大便干燥等症状,属肺燥津伤、胃火炽盛、阴液不足所致,而蜂蜜具有滋阴润燥、补中益气、润肺止咳之功效。此外,蜂蜜作为中药炮制辅料,具有协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蜂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微量元素“铬”有降血糖的作用,对葡萄糖耐量受损者效果更好;“镁”参与胰岛细胞的功能调节,可改善糖代谢指标,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钙”能影响胰岛素的释放;“锌”可维持胰岛素的结构与功能等。

蜜丸并非糖尿病患者的“禁区”

目前这个问题争议很多。主要是因为蜂蜜的基本成分是糖类物质(主要为果糖和葡萄糖),约占70%-80%。但葡萄糖为单糖,进入肠道以后无须消化便可直接被吸收入血,不需要酶的分解,因此,食用蜂蜜后会令血糖水平波动很大。如果长期、大量地食用蜂蜜,会造成血糖的不稳定,对病情的控制极为不利。

然而,有很多专家指出,吃糖并不是罹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绝对不吃甜食也不是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关键。《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指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应接受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既要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又能满足不同情况下的营养需求。糖尿病患者对糖源的选择尤为重要,要求这些糖的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如蜂蜜中含有的果糖,它可直接被肝脏吸收,并不依赖胰岛素介导进入细胞内代谢,不会引起反应性低血糖,是良好的营养性糖源。

因此,蜜丸或水蜜丸并非是糖尿病患者不可触及的禁区,但不宜长期大剂量服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选择服用,且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用量。

文/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 张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藿香正气四季可用 不同剂型各有特点

谈及夏季祛湿防暑,藿香正气可谓是家家必备用药。近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洋在做客由天士力控股集团冠名支持的新华网“健康大讲堂”时表示,藿香正气散成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一首经典方剂。不应把藿香正气局限于夏季,而应该综合分析前后病证。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洋做客新华网“健康大讲堂”

藿香正气主要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头晕头重、腹泻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用。如适用于受凉腹泻,细菌性腹泻不宜用。适用于肠胃型感冒,风热感冒不宜用。适用于晕车晕船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孕妇和2岁以下幼儿不建议使用。此外,还能辅助治疗一些皮肤病,如头癣、手足癣、灰指甲等,治疗这些疾病时可遵循医嘱。

随着中成药制剂技术的发展,藿香正气散被改革为多种剂型。包括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颗粒、丸剂、胶囊、滴丸等。虽然同属藿香正气,但是不同剂型的适用人群,使用范围有所区别。总体分为液体固体制剂两大类。

藿香正气水是藿香正气家族第一个液体剂型,在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颗粒剂剂量小、服用、携带方便,尤其适合儿童用药,但口感欠佳,其成本相对较高;丸剂多以原粉入药,服用剂量偏大,小儿服用困难( 便秘患者宜使用蜜丸,糖尿病患者则不宜使用) ;害怕药味的患者宜使用藿香正气胶囊剂( 软胶囊) ;

剂溶散时限指标作为药物的有效性检查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药物的释放速度,《中国药典》对不同丸剂的溶散时限要求不一样,其中小蜜丸、水蜜丸和水丸溶散时限为1小时,浓缩丸和糊丸为2小时,滴丸剂则要求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而天士力藿香正气滴丸实际溶散时限控制在6分钟以内。

中药丸剂大多用来治慢病

来源:生命时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曹臣

“丸散膏丹”是中药传统制剂的四大剂型,其中以丸剂最常见,大家熟知的“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都是丸剂。丸剂是以药材细粉或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剂型。根据赋形剂的不同,可分为水丸、蜜丸、水蜜丸、浓缩丸、糊丸、腊丸;根据制法不同,又分为泛制丸、塑制丸、滴制丸;其中,浓缩丸、滴丸、微丸属新型制剂。

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曾说:“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意思是,与汤剂、散剂相比,传统丸剂在肠胃中溶散慢,发挥药效迟缓,作用持久,适合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不过,某些新型丸剂如今也可用于急救,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

中药丸剂还有一个好处是,可将一些芳香性药物或有特殊不良气味的药物包在中心,以减缓药效挥散或掩盖气味。其缺点是,因服用量大,小儿或吞咽困难者用起来很麻烦;此外,中药材以原粉入药,微生物容易超标。

蜜丸是以炼制过的蜂蜜为黏合剂,将药材细粉塑制而成的丸剂。蜜丸分大蜜丸和小蜜丸,临床上多用于镇咳祛痰药、补中益气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也常制成蜜丸。应注意,蜜丸的缺点是易吸潮,大蜜丸服用时需嚼碎。

水蜜丸是以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将药材细粉制成的丸剂,多用泛制法制备。水蜜丸的特点是丸粒小、光滑圆整,易于吞服;同蜜丸相比,可节省蜂蜜,降低成本,且利于保存。

浓缩丸是将处方中的药物提取、浓缩而成膏汁,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制成的丸剂。浓缩丸是在水丸和蜜丸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它缩小了药剂体积,服药总量较蜜丸、水蜜丸更少;有效成分经人工提取,可减少从药材中溶出的过程,因此吸收更快。但由于加工环节更多,其价格会比蜜丸、水蜜丸高。

三种丸剂虽各有特点,但并不影响功效,如果是同一处方,治疗作用就是相同的。选择时,应从个人需求出发:

不抗拒中药味道、能嚼服的,可选大蜜丸,嚼碎服用吸收起效快;不习惯中药气味,或居住在潮湿地区对保存有要求的,可选择水蜜丸;不在意价格差距,或想要服用药量小的,可选择浓缩丸;糖尿病人应选择浓缩丸或水蜜丸,以防大蜜丸中的蜂蜜造成血糖波动。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