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什么产生(糖尿病的产生的原因)

中医吕医生 0
文章目录: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自从被查出血糖偏高以后,李老先生就一直表现得十分焦虑。

因为他的身边曾经有一个同事是糖尿病患者,每天都需要注射多次胰岛素。因为打针看起来并不轻松,因此李老先生一直担心,自己的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糖尿病的产生。

终于在一次血糖测试结束后,李老先生将自己的困惑表达给了医生,医生却表示,高血糖患者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为糖尿病患者,因为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医生也劝李老先生平时注意空堂,注意饮食习惯就可以了。

李老先生听到了医生的解释虽然安心了很多,但是却还是想知道糖尿病究竟是怎么来的,他和高血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哈佛大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糖,喝这些饮料可降低死亡风险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此前的数据调查当中就已经证实,全球大约有4.6亿人患有糖尿病症状

尤其是在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都发生改变的今天,糖尿病更是已经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重要因素。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糖当然是十分重要的。此前的多项研究也证实,含糖饮料摄入过多,不但会导致肥胖,还会影响到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糖尿病风险的增加更是十分明显。

那么作为糖尿病患者,平时能喝饮料吗,能喝什么样的饮料呢?

针对这一问题,哈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联合研究,并且将结果发表在了英国医学杂志上

他们认为,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含糖饮料的大量摄入一定会增加患者的全民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是,多喝咖啡、茶、低脂牛奶和白开水,则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在研究过程当中,研究人员通过护士健康研究和卫生专业人员研究队列当中的1万多名参与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所有参与者饮料摄入量情况。

随后,他们根据这些数据调查分析了特定类型的饮料摄入量与二型糖尿病患者之间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在通过18.5年的随访记录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较高的含糖饮料摄入,的确会增加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含糖饮料摄入最多的人,全因死亡率甚至可以比最低的人增加20%,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25%左右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喝咖啡、茶、低脂牛奶和白开水相对较多的人,死亡风险反而相对更低。甚至摄入这类饮料过多的人,死亡风险可以降低26%以上。

针对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明确表示在喝饮料的时候,二型糖尿病患者确实应该学会选择。用更健康的饮料来代替含糖饮料,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会更有保障。

二、糖尿病就是因为高血糖?医生揭秘:糖尿病是这样来的

很多人都会有李老先生一样的困惑,认为糖尿病的病发就是因为高血糖。但其实,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引起的

从表面上来看糖尿病和高血糖患者的表现非常相似,都是血糖升高。但高血糖和有可能只是患者血液当中的糖含量相对更高,但是糖尿病患者却是由于胰岛功能受到损伤而导致的

因此,短期因素导致的血糖升高,如果胰岛素功能并没有损伤,就不能被判定为糖尿病。

很多的糖尿病患者也会发现,自己是在多次复查血糖之后,才明确了糖尿病诊断。从这一点来说,血糖升高不一定代表糖尿病,但是糖尿病一定伴随着高血糖症状。

糖尿病大多是因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而导致的,糖代谢功能失调,因此和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生活当中,二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会更多一些,而且只有通过抽血化验才会发现血糖的异常。

正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是无法被完全治愈的,一旦患上就需要进行终身的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就是以药物为主,但是日常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同样需要改变。最重要的是,患者还要学会自行进行血糖监测。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其实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大部分人确实和生活习惯相关,但也有一些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拥有正常血糖调节功能的人,即使大吃大喝也不会有糖尿病症状的出现。但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确实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

所以,喜欢吃甜食,喜欢吃的人不一定会得糖尿病,但是这类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确实更高一些。这一点,和高血糖同样有些相似。

三、拒绝、预防糖尿病,我们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糖尿病很难被彻底治愈,患者很有可能需要一辈子都接受治疗,离不开胰岛素和药物。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想要拒绝和预防糖尿病,以下这几种方式或许可以尝试。

1.多喝水

法国此前有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喝水四杯以上,就可以防止高血糖症的产生。但如果每天喝水不足两杯,就容易加重高血糖的大便风险。他们通过3000多名经过三年测试的男女的数据调查发现:

日常喝水不足454g的人,比每天喝水超过964克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出21%。

更重要的是,法国的研究人员还证实,喝水量并不能用其他饮料来进行代替。即使喝再多的饮料或啤酒,只要饮水量不足,患糖尿病的风险依然会相对较高。

2.健康的植物性饮食

在糖尿病与代谢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来自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发现,健康的植物性饮食,可以让人们患有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至少降低24%。

研究人员通过对英国一项大型观察性试验研究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糖尿病易感人群、肥胖、或缺乏运动等危险因素的人,只要在日常饮食当中使用大量的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那么就同样具有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此项研究共涉及了11万名以上的研究人员,研究时间更是持续了12年之久。因此,这项研究数据,是值得信赖的。

同时,针对此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也认为,植物性食品不但可以改变人体的健康状态,让人们免受肥胖的影响,而且还能改善肝脏和肾脏功能

植物性饮食的保护作用远远超过了简单的减肥和减脂,它能综合改善人们的胆固醇、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情况。而这些,恰恰都是导致二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参考文献:

[1]杨光平.植物性饮食可降低糖尿病风险[J].家庭医学,2024,(05):34.

[2]松林.每天吃牛油果远离糖尿病[J].健与美,2024,(06):63.

[3]多喝水有助预防糖尿病[J].现代班组,2014,(01):17.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内容资料来源:

1. 中国疾控中心. (2020). 面对糖尿病,我们应该怎样做?查阅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中国糖尿病学会. (2018). 中国糖尿病防治年度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的代谢疾病,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它的出现与胰岛素作用异常或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有关。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产生的激素,负责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运送进入细胞,用作能量。当胰岛素作用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时,血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造成体内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主要两大类。第一类是1型糖尿病,通常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第二类是2型糖尿病,更常见,与遗传因素、肥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其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千家万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成为了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此外,人口老龄化也是造成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的情况,很多人都想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局面,其实仔细追究起来,莫过于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身体不能有效地利用或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产生的激素,对维持体内的血糖水平至关重要。它帮助将血液中的糖分、转移入细胞中,并将其转化为能量。当这个过程出现障碍时,就会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发病于儿童及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几乎完全不被生产。没有了胰岛素,血糖无法进入细胞被用作能源,因此血糖水平就会升高。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则更为常见,占糖尿病病例的大多数。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主要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在2型糖尿病中,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并且胰腺在一段时间后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这种双重问题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此外,还有一种被归类为妊娠糖尿病的糖尿病,通常发现于怀孕期间。虽然通常这种情况在婴儿出生后会消失,但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母亲日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2. 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选择,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都会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3. 免疫系统的异常:特别是在1型糖尿病中,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生产不足。

4. 胰腺功能异常:若胰腺因受损或因其他疾病而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胰岛素生产不足。

5. 细胞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中常见的细胞对胰岛素抵抗,造成胰岛素使用不当。

尽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适当的管理与治疗,许多患者仍能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治疗方式包括饮食管理、加强体育活动、服用药物以及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注射胰岛素。了解糖尿病的成因有助于采取措施预防此病的发生以及管理和控制血糖水平,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健康问题。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高血糖长期存在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等,严重威胁人的健康。因此,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群。它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较为常见,通常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因此,通过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或延缓其发展。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之一。这意味着要减少糖分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如全谷类、蔬菜和水果。此外,均衡的饮食结构也非常重要,应确保蛋白质、健康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入。

除了饮食之外,定期进行体育活动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适量的体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控制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尤为关键。专家建议,每周至少要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除了饮食和运动之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这包括充足的睡眠、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研究显示,短期和长期的睡眠不足都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因此保证每晚7到8小时的优质睡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影响体内的糖代谢,增加患病风险。

另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血糖水平的监测,对早期发现和预防糖尿病也非常有帮助。如果有糖尿病前期的迹象,如轻度的空腹血糖升高,通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往往可以有效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糖尿病这种疾病虽不直接致命,可一旦患病需要终身服药,周围人不理解冷眼相待,严重影响患者社会社交生活。

更要命的是,患者还容易出现糖足等各种并发症,还不能完全治好,复发率极高,痛苦如同海浪来袭一波接着一波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根据澎湃新闻2023年12月26日的一篇文章来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医学分会第25次学术会议宣称,全球糖尿病患者5亿多,而中国就占了1.25亿。

由此可见,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国人不得不重视的疾病。

问题随之而来,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得来的?人们又应该如何避免患上糖尿病?

一、遗传

糖尿病有很多致病因素,遗传便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糖尿病按照发病原因、好发病人群、临床表现等不同,有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分,它们的糖尿病遗传致病概率也不相同。

如果一个人的母亲有一型糖尿病,那么他患一型糖尿病的概率大约是3%;如果父亲患上了一型糖尿病,那么他患一型糖尿病的概率大约为5%。

3%和5%看起来不高,实际上已经相当高了,因为普通人一生患上一型糖尿病的概率不到1/10000。

类似的,家族成员中若是有二型糖尿病患者,那么家庭中其他直系亲属患病概率也会增加。

研究表明,这种概率增加会达到50%以上。

可见对于二型糖尿病而言,遗传因素是致病大头。

很多人一听到遗传导致糖尿病,便会下意识认为无法预防。

遗传疾病来自基因,是造物主特意留下的编程密码,人类怎么能战胜虚无缥缈的造物主呢?

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便是把遗传理解成了必传。

糖尿病虽然具有遗传特性,但只是患病倾向的遗传,并不直接遗传疾病。

用大白话讲便是父母患上糖尿病,孩子更容易被生活其他事物诱发产生糖尿病罢了。

因此遗传性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至于具体怎么预防,在此卖个关子,随后揭晓答案。

二、不健康饮食

2023年4月,权威医学杂志《 Nature》想发表了一项分析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超过1400万新发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归因于不良饮食习惯。

换言之,糖尿病是会通过不健康饮食吃出来的。

一提起不健康饮食,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油炸食品、高糖食品等等。

然而它们虽是不健康饮食,但却不是糖尿病食物致病的罪魁祸首。

原因很简单,油炸食品和高糖饮食很容易吃腻,极少有人会长期吃,偶尔一顿对健康危害并不大,反倒是那些不起眼的、长期吃的食物具有诱发糖尿病的潜在风险。

《糖尿病与新陈代谢》期刊此前发表过一下关于饮食和二型糖尿病风险关系的研究。

研究团队找来了11万平均年龄在56岁的受试者,通过一系列复杂调查,最终得出了一项惊人的结论。

相比起水果、坚果、蔬菜以及全谷物而言,经常吃果汁、土豆和精制谷物的人更容易患上二型糖尿病。

是不是很出人意料呢?没想到中国人爱吃的土豆,竟然也属于不健康食品,也会增大患糖尿病风险。

至于为什么会增大患糖尿病风险,可能和土豆当中淀粉含量多有关,淀粉进入人体会被分解成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也可能和不正确的烹饪方式有关,例如将土豆制成土豆泥,精加工过后的土豆升糖指数会有所上升,容易造成血糖失控。

至于果汁、精制谷物,对糖尿病诱发而言具有类似的作用,它们都具有高升糖指数,能使人体血糖失控。

由此不难发现,要想预防糖尿病,从食物角度而言,得多吃新鲜水果、坚果、蔬菜以及全谷物。

它们普遍含糖量不高,长期吃有助于血糖控制。

同时这些食物有的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人体消化代谢。

有的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使人体营养摄入更为均衡,可谓益处颇多,即便不是为了防止糖尿病也建议多吃。

三、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不可忽视的糖尿病致病因素之一,以下三种不良习惯如果你有,最好赶紧改掉。

1、熬夜

根据澎湃新闻2023年9月17日一篇关于熬夜的文章来看,《annals of internet medicine》杂志上刊登过一篇来自于哈佛医学院和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联合研究。

研究团队找来了63676名年龄在45到62岁之间的女护士充当受试对象,所有人均没有糖尿病历史。

研究方法简单粗暴,通过长期随访调查,观察收拾对象生活习惯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经过平均7.4年漫长随访之后,研究团队得出了这样一组结论:

相比起早睡早起的人而言,经常熬夜的夜猫子患二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了72%。

可见熬夜不仅影响第2天精神,还容易诱发糖尿病,哪怕工作压力再大,也要尽可能做到早睡早起啊。

2、缺少锻炼

第2个不良生活习惯是缺少锻炼。

相信绝大多数人自学校毕业之后,便再没主动参加过体育运动。

殊不知在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同时,糖尿病患病风险也在随之增加。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医学界认为运动只是糖尿病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其可改变性,人们可以主动选择运动或者不运,所以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直到2022年12月7日,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运动和糖尿病官司的论文,人们这才意识到原来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那么重大。

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找来了全球流行病学1990年到2019年20年跨度、涉及到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

经过缜密的分析,最终发现在全球范围内,1990年到2019年期间,因缺乏锻炼导致的二型糖尿病死亡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

该研究不仅说明运动对糖尿病有诱导发病上的影响,还进一步强调了运动和糖尿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所以不光预防糖尿病需要运动,想活命也得需要运动。

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得赶紧想办法行动起来了,运动不一定得多强烈,哪怕只是散散步,相比起久坐久站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不是吗。

3、抽烟喝酒

抽烟喝酒本是两个不良生活习惯,但在中国语境下总是被人同时提起,所以姑且一同讨论。

烟草当中含有尼古丁,尼古丁能激活大脑内部内侧缰核神经元,这会使得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表达,使得血糖升高。

而血糖升高又会抑制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从而使得尼古丁吸收量增多。

尼古丁吸收增多又会促使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表达,好似永动机不断循环。

最终结果便是血糖越来越高,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至于喝酒诱发糖尿病,可以从中医和西医两种角度去解释。

中医认为,酒是至阳之物,阳亢而阴焦,进而诱发糖尿病。

而西医认为,酒精看似液体,实则热量很高,一克粮食热量大约4000卡左右,而一克酒精热量高达7000卡。

所以如果喝酒不加控制,人体血糖波动会很明显,久而久之便容易引发糖尿病。

四、怀孕

还有一种诱发糖尿病的可能,便是怀孕。

医学领域专门有个词叫做妊娠期糖尿病,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孕妇在妊娠前已经确诊糖尿病,这属于糖尿病合并妊娠。

而另一种则是妊娠前没有糖尿病,但妊娠过程中胎儿对母体营养物质需求增加,母体需要补充更多葡萄糖。

肾脏血浆糖流量增加,但肾小管吸收率却没有随之增加,大量糖分堆积在血液当中便造成了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必须赶紧控制血糖,否则不仅影响自己,还很容易影响宝宝健康。

控制血糖可以使用胰岛素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前面所提到的控制饮食等方式,具体怎么做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结语

综上所述,人之所以会得糖尿病,有遗传、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怀孕4种可能。

不同原因造成糖尿病机理不一,但核心却很相似,都是使血糖浓度升高最终形成糖尿病。

文章前面卖了个关子,现在为大家作出解答。

遗传性糖尿病想要预防,实际上和妊娠期糖尿病乃至其他任何糖尿病都一样,都需要从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入手。

只要做好了饮食控制,同时改掉了包括抽烟喝酒在内的不良习惯,相信大家都能免受糖尿病侵扰。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023年12月26日《11万人研究发现:经常吃这些食物,更容易患糖尿病!竟不是油和肉……》

澎湃新闻2019年12月16日《别再抽烟了!尼古丁成瘾还能加剧2型糖尿病风险》

健康界2022年12月15日《中国作者|The BMJ:1990-2019年全球青年人群2型糖尿病负担》

澎湃新闻2023年9月17日《哈佛研究发现:熬夜不睡,糖尿病风险或增加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