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挂泵(糖尿病挂泵是啥意思)
什么是人工胰腺胰岛素泵,住院用泵的糖友血糖会更稳定吗?
对于患有1型糖尿病的糖友来说,胰腺功能已经完全丧失,不会在产生胰岛素。胰岛素主要是由胰岛素β细胞所分泌,目的就是把我们的血糖转换为蛋白质以及脂肪等物质,从而降低我们的血糖水平。一旦我们的体内不会在分泌胰岛素,就会出现高血糖的情况,还会伴随着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人工胰腺装置是一种"多合一"糖尿病管理系统,该系统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CGM)跟踪血糖水平,并在需要时使用胰岛素泵自动输送胰岛素。通过每天多次注射来单独递送胰岛素。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人体开始产生攻击并破坏胰腺中胰岛素产生细胞的抗体。因此,人体无法产生胰岛素,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1型糖尿病最常见于儿童期。常见的风险之一是血糖过低(低血糖)时,它会引起各种症状,包括躁动,神志不清和行为改变,逐渐发展为失去知觉。低血糖发作通常在晚上和饮酒后发生,这会让患有糖尿病的年轻人特别危险。
维持均衡的血糖水平对大脑,肝脏和肾脏的功能至关重要。所以对于1型患者来说,当人体自身无法产生胰岛素时,我们需要保持血糖水平平衡。
这项人造胰腺技术模仿人体中不断变化的血糖水平,将这些激素分泌到血液中。该技术由健康的胰腺提供替代功能。
主要有三种人造胰腺系统
闭环人工胰腺
仿生胰腺
植入人工胰腺
闭环人工胰腺
人造胰腺是"闭环胰岛素输送系统",也称为闭环人造胰腺。
"闭环胰岛素泵"是连接到人体的小型胰岛素泵输注设备。该系统可提供正确的激素量,该量是从葡萄糖监测传感器计算得出的,然后将其读数无线传输到泵。
传感器将信息一直提供给胰岛素泵,从而允许泵通过皮肤下导管输送胰岛素量。仿生胰腺
2015年,世界上首次将仿生胰腺引入人体,它可以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泵即可控制疾病。由Edward Damiano博士的Beta Bionics公司开发的仿生胰腺可自动控制血糖水平,包括两个分别输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胰岛素泵。泵通过蓝牙与应用程序连接,从而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帮助计算所需的剂量。植入人工胰腺
植入式胰岛素输送装置对血糖水平变化做出反应的凝胶。它是由De Montfort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的。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凝胶使胰岛素的释放率更高;在较低的糖水平下,凝胶会减少释放的胰岛素量。可植入系统可以定期补充胰岛素。
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人造胰腺"
人工胰腺技术还可以改善入院接受非重症监护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2型糖尿病胰腺仍产生胰岛素,但它要么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要么是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作用不再足够敏感,无法充分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通常由饮食和药物控制,最后一些控制不好的糖友,最终也需要注射胰岛素,跟1型差不多。
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在增加,生病期间血糖控制常常恶化。使用闭环"人工胰腺"胰岛素泵可以使住院患者受益,并减轻医院工作人员的压力。但需要更多的成本效益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闭环系统可以改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现阶段有重要的实践考虑。大量患者都有资格接受这种治疗。广泛使用的成本会很高。
为糖尿病患者装上“智能胰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王友清(右)和同事在实验室进行业务讨论。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刚刚过去的寒假,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王友清几乎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想早日让糖尿病患者用上“智能胰脏”。他研制的“智能胰脏”能根据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实时调节胰岛素注射速度。
王友清并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他本科是在山东大学读的数学专业,直博阶段则是在清华大学攻读控制学科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方向。“我是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期间接触的人工胰脏。因为人工胰脏是医疗器械,安全性非常关键,这就需要用到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他说。
在美留学期间,王友清对迭代学习控制、重复控制、批对批控制3种过程控制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清晰分析了三者的相似点和区别,并提出适用指南,相关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过程控制期刊》刊发。
2010年,王友清结束在美博士后工作。虽然导师非常希望他留在美国工作,也有一些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但王友清选择了回国。“还是回到国内有归属感。另外,人工胰脏在国内是空白,国内自动化领域发展又很快,回国感觉发展空间更大。”他说。
2010年4月,王友清来到北京化工大学任教授和博导,当时还不到29岁。回国后,他给一些国内知名糖尿病专家发邮件介绍人工胰脏,但都石沉大海。王友清觉得不能这么等下去,便挂了一个中日友好医院的专家号,为的是当面给专家讲讲他在美国接触的人工胰脏。
“对1型糖尿病人的传统治疗手段是人工注射胰岛素,后来有了胰岛素泵。但不管病人体内血糖如何变化,胰岛素泵的注射速率都是固定的。可能病人发生了低血糖,但还是在注射胰岛素。”王友清介绍,“人工胰脏则是通过传感器动态监测病人血糖数值,并根据血糖变化实时调整胰岛素注射速率,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王友清团队和合作伙伴在中日友好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展开了临床实验。利用迭代学习控制技术及加入一些干扰因素,病人血糖的控制效果明显好转,人工胰脏的控制效果保持稳定。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提高人工胰脏的系统安全性,争取让人工胰脏早日实现产业化,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糖尿病并发症的诊疗水平。”王友清说。
2016年,王友清加入了山东科技大学。除继续坚持人工胰脏研究,还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无人艇研制等领域。“青岛是一座海洋城市,无人艇在海洋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正在为无人艇设计故障自愈系统,如果无人艇在海上出现故障或异常工况,可以通过自适应补偿、部分重启、群体协同等实现自愈。”他告诉记者。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省了八成费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雯
生活在广州的小敏今年12岁,去年年底,她持续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口渴饥饿、疲乏无力等症状。今年1月8日,小敏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诊断为“I型糖尿病”。从此,她的治疗便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而孩子自己也为此苦恼。
“I型糖尿病”患儿常常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 图/视觉中国
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成家常便饭
“I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丽介绍,该病多在儿童期开始发病,一经确诊,在现医疗水平下,需要终身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
据了解,目前“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每天多针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方式。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每天多次注射的治疗方式时常让她们难以坚持,首先学校一般无处存放药品,也无地方注射,有的孩子为了回避老师和同学,躲着藏着甚至在厕所不规律地悄悄注射胰岛素。而同学的过度关注也容易让患儿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或抑郁。
小敏的主治医生向记者表示,像小敏这样的患儿就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全天监测血糖情况。
患儿渴望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据介绍,除了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外,目前对于“I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给药治疗也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强化治疗方案,给药方便快捷,但胰岛素泵费用约需6-9万元,相关耗材费用约需3万元/年,许多患儿家庭因为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无法为患儿提供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刘丽介绍,现在“穗岁康”将“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的费用纳入保障范围,不设起付线,符合规定范围的费用按70%比例报销,胰岛素泵最高支付限额4.2万元,相关耗材最高支付限额1.3万元/年。据统计,“穗岁康”减轻I型糖尿病患儿家庭相关费用负担率高达80%,切实有效地缓解这些家庭高额医疗费用的负担。
今年1月13日,小敏的家属向“穗岁康”提交资料申请特殊医用耗材报销购买资格,当日审核便获通过。随后,家属在“穗岁康”指定的药店多次购买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共获得待遇支付34464.11元,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的胰岛素泵 图/受访者提供
使用穗岁康,I型糖尿病患儿成最大受益者
小敏在接受了专业的治疗后,病情已经稳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刘丽呼吁家长,平日不仅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业,更应抽多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健康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并购买保障范围广、理赔方便、患病也能保并续保的医疗保险,这样才能在遭遇疾病时家庭不至于陷入困境,并给予孩子及时、完善的治疗。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穗岁康上已有84名“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获待遇支付,其中购买胰岛素泵待遇支付17人,待遇支付金额47.6万元;购买相关耗材待遇支付70人,待遇支付金额24.72万元,总体减轻个人负担率约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