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河糖尿病(泸溪河官方)
泸溪河、良品铺子、永辉超市……端午节令美食专项抽检结果来啦!
扬子晚报网 6月7日讯(记者 姜婧仪 通讯员 杨旸)端午节将至,各类节令性美食如粽子、咸鸭蛋、黄酒等已陆续上市。为全力保障端午期间食品安全, 南京浦口区市场监管局开展端午专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本次专项抽检任务覆盖了节令热销食品糕点、方便食品、饼干、水果制品、糖果制品、酒类、肉制品、乳制品等10个食品大类。抽取食品共计70批次,未检出不合格样品,合格率为100%。
检查结果
此次任务广泛覆盖了消费者日常光顾的零售业态,包括小型超市、其他(零食店)、批发店、中型超市、其他(糕点店)。通过本次专项抽检,确保消费者在享受节令食品美味的同时,也能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本次端午专项抽检覆盖了永辉超市、良品铺子、泸溪河等消费者熟知的连锁品牌,所有被抽样食品均合格,浦口区端午节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
同时,浦口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端午节消费提示,确保消费者度过一个祥和的节日。
包装粽子看标签,规定内容不可缺。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要求,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消费者在购买预包装粽子时,应查看标签是否包含上述信息。不要购买、食用无标签或标签信息不全、内容不清晰,或掩盖、补印、篡改标识的粽子。购买预包装粽子时,还应查看包装袋是否完好,尤其注意真空包装粽子不应出现破损、漏气或胀袋等现象。
检查现场
新鲜粽子细辨别,科学选购四步走。购买非预包装的新鲜粽子时,首先,要选择正规商场、超市或市场;其次,查看粽叶是否包裹完好,粽体形状是否完整,确保无霉点、无露米和无变形,粽线应捆扎松紧适度;再者,若粽子有哈喇味等异味,表明粽子已变质;最后,不要过度追求粽叶颜色,粽叶呈墨绿、黄绿、淡黄都属于正常。
配料标注有次序,致敏信息勿漏读。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要求,在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超过2%的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在配料表中一一标示。正规渠道销售的食品,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种类和添加量,一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添加。消费者在选购预包装粽子时,可以先看看配料表,了解粽子的配料使用情况,再决定购买哪种粽子。此外,配料中若含有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及其制品,如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等,厂家可以(不是必须)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易过敏人群在挑选或食用粽子时,需注意仔细查阅配料表,以及配料表邻近位置是否有提示信息。
蒸熟煮透要牢记,保存方法需得当。预包装粽子可按照包装袋标示的方法进行加工食用,要蒸熟煮透。新鲜粽子每次按需购买,最好现买现吃,趁热食用,不建议购买后存放,避免淀粉老化后粽子发硬。端午节天气比较炎热,粽子营养丰富,含水较高,容易酸败,保存时需要注意:真空包装粽子可置于冰箱冷藏室存放,也可直接在室内阴凉处存放,常温下保质期一般为6—9个月。速冻粽子应置于冰箱冷冻室存放,冷冻条件下保质期一般为1年。打开包装袋的粽子,室温存放不应超过2小时。新鲜粽子一次吃不完,应在冰箱冷藏条件下存放,保质期夏季一般为3—5天,冬季为5—7天;也可以先煮熟,然后装入保鲜袋中放在冰箱冷冻保存。再次食用前,仍应蒸熟煮透;同时,吃多少、煮多少,避免反复冻融、蒸煮。另外,超过保质期的粽子一定要丢弃,不可再吃。
科学食用讲均衡,特殊人群应注意。粽子中脂肪、淀粉含量较高,普通人多吃也容易积食。因此,食用粽子时,最好搭配一些蔬菜、水果、豆浆、汤羹等,既均衡营养,又有助消化。尽管粽子是我国的传统美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吃。由于粽子主要以糯米或其他谷类食物为原料,糯米中的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升糖指数高,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另外,粽子加工时常加入动物脂肪,老年人、儿童和心血管病患者、肠胃消化功能较弱者都应少量食用。有逆流性胃炎的患者应控制食量,以免反酸症状加剧。
校对 李海慧
月饼也出盲盒!你愿意买单吗
从小龙虾月饼、蟹黄月饼、冰皮月饼等等在食材方面的创新,到为人诟病的“过度包装”,最近几年,月饼市场越来越“内卷”。今年月饼界又“卷”出啥新花样?记者探访市场发现,月饼竟然也出盲盒了。这样的“噱头”你买账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联名盲盒月饼,有人喜欢有人直呼“套路”
今年,一家食品企业与迪士尼合作,推出了一款联名盲盒月饼。月饼怎么能出盲盒?难道口味随机吗?在南京一家盒马鲜生,记者找到了这款盲盒月饼。盲盒月饼外包装是印有迪士尼经典卡通形象的纸盒,纸盒看起来很薄,也不重,上面标注了“猜猜我是谁”“四款随机”字样,除了大一些,和市面上的普通盲盒玩具差不多,售价是25.8元。记者发现,盒子上还标注了月饼馅料,有流心奶黄和蛋黄白莲蓉两种可选,也就是说,月饼的口味并不是随机的。
小于买了一盒盲盒月饼,拆开才明白它的玄机:原来,里面是一个米奇形象的圆球,再打开圆球,里面才是月饼。“米奇头挺可爱的,可以留下来装点小东西。”小于说,和迪士尼以往出的玩具周边相比,盲盒月饼的价格挺亲民的,吃完月饼留下个装饰品,也比普通的纸盒子、铁盒子有意义。
“又是一个吸引小朋友的套路。”市民蔡女士告诉记者,迪士尼盲盒月饼分不同系列,有米奇米妮等可爱风格,也有白雪公主、美人鱼等“在逃公主”。蔡女士6岁的女儿就是个公主控,缠着她买了好几盒,不为吃月饼,只为集齐自己喜欢的公主。
老少都排队,最受欢迎的月饼是它?
除了盲盒月饼,小龙虾月饼、蟹黄月饼、芥末三文鱼月饼、冰皮月饼、榴莲月饼等等混搭风月饼依然层出不穷,在一些大超市、甜品店都有销售。不过,“噱头”的热度过去后,这些混搭月饼口碑比较一般。
“喜欢吃小龙虾我可以买小龙虾,喜欢吃蟹黄我可以买螃蟹,为什么要强行跟月饼结合?”小张说,一些猎奇馅料和月饼皮的口感并不搭。小于也认为,月饼其实更多的是中秋的一种“仪式感”,这些混搭月饼不适合送给长辈,年轻人也未必喜欢,月饼厂家与其拼命做噱头,还不如想想如何改良传统月饼的口味、降低热量。
说到传统月饼,有五仁这种几乎“人见人厌”的,也有特别受欢迎的。前几天,“上海爷叔拖拉杆箱买近200个月饼”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不少网友好奇:苏式鲜肉月饼真有那么好吃?对此,很多苏浙沪的居民恨不得马上“按头安利”,告诉外地朋友,现烤的鲜肉月饼有多香。
在南京,鲜肉月饼同样受欢迎。新街口一家泸溪河桃酥店的店员告诉记者,最近来买现烤鲜肉月饼的市民很多,老人、年轻人都有,经常排长队。而在河西另一家泸溪河店,一个月鲜肉月饼的外卖订单就有三四百包。
鲜肉月饼要现烤热乎的才足够鲜美多汁,对于家门口买不到现烤鲜肉月饼的吃货来说,这有点残忍。为此上海不少老字号动起了脑筋,在网店售卖鲜肉月饼生胚。从评论来看,不少人都说买回家自己用烤箱烤一烤,汁水很足、味道不错。
特别提示>>>
低糖无糖?这些月饼热量也不低
普通月饼高油高糖高热量,这点众所周知。针对因减肥或者疾病需要控制饮食的人群,网上出现了不少低糖低脂无蔗糖的月饼。这些月饼真如宣传所说是低糖低脂甚至无糖吗?
在某网店,一款木糖醇手工雪皮月饼在宣传中提到了“糖尿中老年病人专用”。记者查询配料表发现,这款月饼的主要配料是麦莲子、芸豆、植物油、小麦粉、起酥油等,虽然没有添加蔗糖,但是小麦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多糖,也是糖尿病人应该少吃的,“糖尿中老年病人专用”这样的说法显然有误导性。
另一款生酮定制月饼,营养成分中虽然0蔗糖、低淀粉,脂肪含量却有68%,是很多广式月饼的1.5倍,这么高的脂肪含量,无论是糖尿病人,还是出于爱美想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都不宜多吃。
来源: 扬子晚报
中式糕点崛起势头猛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本报特约记者 汪思言
定胜糕、桃花酥、绿豆饼……不知从何时起,各式各样的中式糕点逐渐占领大街小巷的甜品橱窗。这些一度只能在老菜谱或老字号专卖店中看到的点心,正伴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消费者偏好的转变,强势回归大众视野。
2.5万家企业活跃在市场上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中式糕点市场规模达到74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预计至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提升至1050.5亿元。在国内市场,2023年中式糕点市场规模达到436.6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份额将超过西式糕点,达到50.4%,占据半壁江山。
所谓中式糕点,是指采用中国古老传承工艺制作而成的点心,原料主要有面粉、米粉、豆粉及糖油,辅以鸡蛋、牛奶、酥油与各式馅料,经过制坯、塑形、烘烤、蒸煮或油炸等步骤制成。中式糕点制品类别达几百种,制作技艺高深,味型众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分为京式、苏式、广式等不同流派。如今,很多中式糕点在继承传统工艺和口味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创新搭配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与中式糕点相关的企业有2.5万余家,其中既有北京稻香村、上海杏花楼等老字号,也不乏泸溪河、鲍师傅等新兴强势品牌,充分反映出中式糕点行业的活跃度和发展潜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式糕点企业注册数量在2019年达到顶峰,虽然之后有所回落,但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拥有独特竞争优势
相较于西式糕点,中式糕点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创新,以及健康化趋势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力。
中点西做。“‘中点西做’和药食同源是新中式糕点的最大亮点和重要优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中点西做”就是将传统中式糕点元素与西方烘焙手法相结合,通过加入奶油、芝士等西式食材,打破传统的制作界限,使糕点在外观、口感和风味上更加丰富多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麻薯、芝士蛋黄酥、巧克力月饼等。
味型多样。中式糕点的销售与传统节日挂钩,地域特点鲜明,味型多样。像青团、八珍糕、茯苓饼这些点心,不仅美味可口,还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顺应潮流。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膳食的重视,一些材料天然、低脂低糖、药食同源的中式糕点成了市场新宠。朱毅说:“市面上比较受欢迎的中式糕点有一些共性,它们把传统制作技法和现代人的口味偏好结合得很好,外形美观,又有文化内涵,很好地迎合了新生代消费者怕甜、怕胖、注重审美的特点。”
突破瓶颈从三方面入手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95后”年轻群体、小镇青年以及注重生活品质的一二线城市“新中产”们,是新中式糕点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对“国潮”文化和“IP联名”产品展现出浓厚兴趣,倾向于选择国产品牌和新锐品牌。这不仅为传统老字号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兴品牌提供了快速增长的契机。新型消费者涌入与市场定位的调整,为新中式糕点市场注入了增长动力。
尽管如此,行业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我认为,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不先进和专业人才缺乏,是影响中式糕点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朱毅发现,目前除了少数强势品牌,绝大多数中式糕点商家采用的仍然是“前店后厂”模式(前面是店,后面是厂,其特点是集约化生产、产销一体化部署,是在特定时期和环境下较高效率的一种生产方式),连锁经营较少,不仅难以产生品牌效益,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此外,由于糕点行业入行门槛较低,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学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中式糕点铺已然遍地开花,发展瓶颈又该如何解决?朱毅提出,可以从申请集体商标、做好新媒体传播和加强人才培养三方面入手。首先,小作坊生产者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和申请集体商标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其次,中式糕点商家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团购等活动,不仅能拉近与主力消费人群的距离,还可以通过直播画面或短视频来展示产品制作过程,吸引更多关注。最后,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中式糕点商家应充分意识到吸引人才的重要性,主动培养或招揽专业人才。
朱毅最后提醒:“很多人爱吃中式糕点,但又有身材、健康方面的顾虑,我的建议是研究配料表,选择总热量较低、添加剂较少的品类。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即使选无糖低糖配方也要浅尝辄止。”
##银发婚恋市场亟需打假
%%受访专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总干事 杨 萍,本报特约记者 常卓然
===
全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带动多种行业朝着“银发”领域转向。婚恋市场即为其一。据中国银发产业服务平台AgeClub估计,我国60岁以上单身(包括丧偶、离异等)人口大约占到该年龄段人口的25%~30%,即6600万~7900万人。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则显示,我国约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意愿。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婚恋市场等待被开拓。
受到社交范围限制等影响,老年人再觅良缘的机会相比年轻人似乎更少,许多老人都是默默等待缘分来临。
最先发现中老年婚恋商机的是电视台。湖北经视的《桃花朵朵开》、辽宁卫视的《爱的选择》、吉林广电生活频道的《缘来不晚》等,凭借轻松幽默的节目风格,在银发群体中收视不俗。2021年,《缘来不晚》节目组为8对相亲成功的老人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传播效果实现了社交平台的“破圈”。2023年,央视制作团队打造了一档全新银发婚恋节目《慈海鹊桥会》, 并与多个地方卫视联播,收视率一度在35个城市攀升到同时段首位。据不完全统计,在主流电视台播出过的银发婚恋题材节目超过20档。
近几年,老年短视频用户占比不断升高,以抖音、快手、视频号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取代电视大屏,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借此机会,各档银发婚恋节目也将影响力拓展至短视频平台。吉林《缘来不晚》节目抖音官方账号收获了205.2万粉丝,黑龙江广电推出的《相亲相爱》节目抖音粉丝量达到50.6万。2022年,抖音和快手平台各自推出一档相亲节目,同样聚焦中老年群体。杭州专注养老领域的每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瀛斌曾在接受采访时预测,我国中老年两性交友市场的用户基数在上亿规模。
传统婚恋公司同样在发力银发市场。以世纪佳缘为例,其已推出“银发婚恋”服务,包括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为中老年人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百合佳缘集团还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婚姻家庭指导服务,帮助解决他们在婚恋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电视台、网络平台、婚恋公司的多方发力,为老年人创造了更多婚恋选择,但其中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线下机构弄虚作假。相亲交友本就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老年人遭到诈骗的风险则更高。2019年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显示,交友诈骗在所有中老年人被骗类型中位列第三。比如,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婚恋公司通过“抛诱饵”“虚拟人设”等方式吸引客户“入坑”的欺诈行为,并通过“制造焦虑”等手段引诱消费者高昂付费。
引导消费套路重重。不少相亲平台在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除会员、送礼、打赏等常规付费形式外,还推出了人工筛选等增值服务。操作过程中,一些网站在注册时就引导用户付费开通会员,不开通则无法进行下一步,这令本就操作不熟的老年人更加无所适从。
操作复杂潜藏隐患。相亲交友平台需要确保用户个人信息的可靠性,但繁琐的实名认证程序,给老年用户带来不少障碍。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尽管平台承诺所有信息真实可靠,但部分平台仍存在用户可以随意编辑信息的问题,可能为老人交友埋下隐患。
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总干事杨萍看来,相亲市场爆火的背后反映出老年人长期被忽视的情感需求。因此,除了老人自己提高警惕外,子女更要尽可能多地给予父母陪伴与关照,在尊重父母需求和意愿的同时,扮演好婚恋“把关人”的角色,帮助其辨别信息,降低受骗风险。
尽管多样化的婚恋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人婚恋问题,但这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更重要是有相关社会组织的介入,如妇联、居委会等,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老年交友活动,丰富老人的交友方式。单身老人不妨将目光多投向周围,通过身边亲朋好友的介绍建立情感关系,会相对更可靠。“当然,老年人婚恋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社会更多理解,让老人情感需求的灰色地带被看见、被正视。”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