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对糖尿病(吃药对糖尿病有好处吗)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容易缩短寿命?提醒:别将药物治疗“妖魔化”
江奶奶得糖尿病好几年了,一开始她按时吃药,但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血糖并没有恢复正常水平,又听说糖尿病人如果长期吃药,反而容易影响寿命,她自己也觉得长期吃药不好,于是她自己就开始不吃药了,认为平时坚持运动,注意调整饮食,或许就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长寿。
糖尿病人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真的会缩短寿命吗?而不吃药,长期调整饮食,加以运动,可以长寿?下面具体跟大家讲讲,提醒大家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正确控制血糖。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并不会影响寿命,反之,或是因小失大
糖尿病的发生,因素不是单一的,对于多数糖友来说,若是在早期阶段,不吃药或许是可以的,但若血糖依旧很高了,仅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是难以降血糖很好的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的,这时候就需要用药。
若是糖友觉得长期吃药反而对身体不好,容易影响寿命,选择不吃,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会更大,除了血糖超标,可能还会有下面这几个麻烦:
·糖尿病足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冠心病
...
而本身,糖尿病对身体健康已经带来了影响,若同时还出现了这些问题,试想一下,对于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会更大了。
长期用药最后寿命缩短,原因或并非药物本身
若是寿命受到影响,可能不是因为吃药引起的,而是因为没有将血糖控制好。因为有一些糖友,在开始用药之前,血糖水平比较高,且体内的胰岛功能已经比较差了,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容易出现其他问题,跟药物的关系并不大。而如果这种情况下认为是用药的错,不用的话,可能对寿命的影响会更大。
标题中后面几个字的意思,寿命容易受到影响,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如果把原因都归咎在用药上,容易让大家造成误解。特别是对于糖友来说,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血糖高了,就不能吃药,用了寿命就会缩短。
但是,这样的想法就容易把药物“妖魔化”了,可能不仅是血糖问题,对于有高血压等其他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也会觉得吃药会影响寿命,于是选择不吃,一刀切。但实际并不是这样,虽然在长期的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跟不吃相比,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而想要降低出现副作用的几率,对于糖友来说,就要规范使用了,在合适的时间吃、每天按时吃,不能自己随意更换或者调整用量,也不能说血糖降了就不吃,上升了再吃,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对于控制血糖没有好处。
除了用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能落下
不是说只要乖乖吃药就可以治好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不能落下。对于糖友来说,正确用药之外,也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是治标也治本,有助于降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
关于运动,提醒糖友要注意把握好度,不宜过度,持之以恒更重要。适度锻炼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体内的胰岛功能。关于饮食,提醒糖友不要盲目相信苦瓜、芹菜等伪降糖食物,还没有一种食物可以直接治疗糖尿病,适量、食物多样化、合理的烹饪方式或许才是更要注意的。
综上所述,糖尿病长期吃药容易影响寿命的说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直接的关系,降糖药不背这个锅,对此,建议糖友要有正确理性的认识。
警惕这些药物升高血糖,导致新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糖尿病的管理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可能出现其他疾病需要其他药物治疗,加重血糖控制负担。或者是在治疗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出现反常的血糖升高,导致新发糖尿病的出现,以下药物与血糖密切相关,服用时需警惕药物源性高血糖、糖尿病或对已有血糖控制负担的加重。
主要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其中最明显的为加替沙星,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较,加替沙星升高血糖的风险约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16.7倍。相关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加替沙星激发胰岛β细胞的空泡形成,导致胰岛素水平下降有关,因此,有的专家建议糖尿病病人慎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尤其应该避免使用加替沙星。
主要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等,它们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升高血糖水平,使得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20-25%左右。其发生机制为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胰岛素分泌,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血糖调节受损,增加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专家建议在高血压合并多种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如腹型肥胖、糖尿病前期等、β受体阻滞剂尽量不作为降压首选。
主要药物有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长期用药可增加空腹血糖值,加重胰岛素抵抗、抑制葡萄糖摄取以及减少胰岛素分泌,从而诱发糖尿病的发生。使用此类药物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警惕药源性糖尿病的发生。
主要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等,2012年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报告明确指出,他汀类药物可引起服药者血糖异常、新发糖尿病和糖尿病人群血糖控制恶化等等副作用,提醒公众服药时需警惕,密切监测血糖必要时及时向医生咨询求助。可能机制为:抑制葡萄糖转运体,减少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
主要有:氯氮平、奥氮平、帕潘立酮、喹硫平、利培酮等等,其中氯氮平、奥氮平导致血糖代谢异常的风险最高,对诱发高血糖及新发糖尿病的不良反应明确,可能机制为改变体内瘦素水平、影响血糖代谢、激活交感神经活性等等。
平时人们所说的激素,看到糖也很容易想到起升高血糖的副作用,常用的激素有: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泼尼松龙。根据激素的用量不同,其糖尿病发生风险3-10倍不等。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发血糖升高:如促进肝糖原、肌糖原向血糖的转化,较为明显抵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甚至还可以损伤胰岛素的功能。对血糖的影响较为明显,也因此获得了一个专有名词“类固醇性糖尿病”,提醒大家在使用激素时,尤其是长期使用的人群,做好血糖监测,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带来的血糖调节紊乱的副作用。
主要药物有:阿扎那韦、奈非那韦、利托那韦、地瑞那韦等等,蛋白酶抑制剂是HIV感染和AIDS人群抗逆转病毒治疗的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治疗早期或强化治疗延长期均可以增加高血糖的发生概率,机制与诱导胰岛素抵抗有关。
血糖易受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糖尿病人群在使用药物时应尽量了解药物对血糖代谢有无影响;尽量避免升高血糖药物的服用;若病情所需,使用该药物在所难免应该做好血糖检测,及时向医生反馈,处理高血糖。
糖尿病只能吃药,不能用胰岛素,否则身体越用越废?深度辟谣
大家好,我是一名肾内科医师。大家有所不知,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其实一直都是在向上增长。这与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人口老龄化、肥胖率都有很大关系。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病人数量已达到1.096亿,高居世界第一。有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指出,我国约60%的糖尿病病人未被诊断,糖尿病这一诊断名词虽然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具体关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的疾病科普却远远滞后。所以国家卫健委也一直在倡导“健康中国行”的主题活动,旨在让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更早、更正规的接受疾病治疗。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唠唠糖尿病用药的那些事。
●笔者虽然从事的是肾内科,但是我告诉大家肾内科医师是半个内分泌医生你们还别不信,因为糖尿病有一个重大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肾病,所以不少因糖尿病的原因出现肾功能问题后都会在我们科室随访、治疗。我通过接触这些糖尿病患者后发现,有些患者、患者家属至今仍被糖尿病的一些谣言所左右。
●前两天我们科收治了一位糖尿病肾病的老太太,她出现肌酐、蛋白尿已经有2年了。这次来住院的原因是肌酐比去年复查时高了100多,血糖也控制的非常不好。岂知老太太以及他老伴并没有当回事,经常查完房就不见人了,血糖也测不到折腾了好几天。根据她具体疾病情况及血糖水平,决定家用胰岛素治疗。这一说,老太太和她老伴情绪非常的激动,说道:胰岛素都是害人的,不能打,一打这辈子就脱离不了了,而且打了之后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差,人就这样废了。我那个邻居就是..........,所以还是吃药好。
●其实糖尿病并不是这几十年才有的,在古代,我们的传统医学将它归属于“消渴”症的范畴。这在我国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已有论述。在现代医学的观点中,认为它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根源在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导致的。糖尿病可划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在亚洲较为少见。所以我国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以“2型糖尿病”为主,可占到95%及以上。
●结合我上面谈到的这个病例,如果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时,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疗法调理。如血糖仍控制欠佳,则需根据胰岛素分泌、利用情况、血糖水平加用适合其服用的降糖药物。但是请注意,口服药物虽然是糖尿病比较优先的选择,但是罹患糖尿病后疾病其实一直还在进展,它将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治疗方式、治疗药物都需随着疾病的病程、并发症情况动态的调整。
●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其实是一个完全缺乏或严重缺乏的特点,他们的胰岛功能都很差,所以分泌的胰岛素是非常少的甚至没有。而2型糖尿病它又稍有不同,它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早期可表现为β细胞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延迟,容易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以及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
●随着疾病向前发展,β细胞的功能还会进一步恶化,这时候糖尿病病人有功能的β细胞数量也随之减少。就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空腹以及餐后血糖均升高,而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吃东西,没有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此时病人就需要借助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
●在这我告诉大家,如果是1型糖尿病,那在刚发病的时候就要使用胰岛素(根据它的疾病特点所决定,不理解可以看看上面我对1型糖尿病原理的介绍),而且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如果是2型糖尿病的病人,在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还是不达标,那就要考虑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的方案了。
●很多病人不了解这个疾病,他们只是把血糖值当做一个单纯的“数值”,我只能说可怕!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当人体处于异常的血糖值时,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将会损害你的胰岛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β细胞进一步恶化,还会损害我们的血管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 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或直接诱因。
●根据指南推荐,当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口服降糖药物很难快速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出现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脑血管病时都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现在回到我上面讲的这个病例来看,老太太已经出现了肾脏并发症,而且肌酐也呈进行性升高,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仍不达标的情况下(出现糖尿病肾病后有不少肾毒性的降糖药物都不适合使用),其实已经有了胰岛素治疗的绝对指征。
●这时候有朋友可能会说,我到了这个地步,但就是不用胰岛素,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我只能说不尊重自然规律那吃亏的必然是自己,关于高血糖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我上面已经和大家谈到,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终有一天会从量变到达质变,然后彻底爆发。某一天突然倒地不醒了,那可能就是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错,这是一个大大的“谣言”。很多人可能会说,胰岛素用了就再也脱离不了了,在这我告诉大家,这不是胰岛素这个药物导致的,这是你的疾病所决定的,你的疾病已经到了用这个药的地步,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故糖尿病亦是如此,它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它是会随着患病时间逐渐进展的,所以所谓的“依赖胰岛素”其实是一 种某些谣言“偷换概念”的说法。
有长、中、短效胰岛素,该选择哪一种?●确实,近年来有多个品种的胰岛素都投入市场。像短效胰岛素比较常见的有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25等;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关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方式,可划分为基础胰岛素方案、预混胰岛素方案两大类,如下:
●基础胰岛素方案
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果仅仅是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可以保留原有的口服降糖药物,无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如果这样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的可以,但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可以看近3个月你的血糖控制的如何),那就需要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所以总结起来这种治疗方案一简单方便容易被病人接受,二来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偏低,而且剂量调整起来简单,体重增长的比率也比较低。
●预混胰岛素方案
主要包括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这种方案需根据病人的血糖水平,选择每天1-2次的注射方案。如果使用的是每天2次的注射方案时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这种方案一来容易学习,二来比多次皮下注射方案注射次数要少,而且比较容易控制餐后血糖,只能说各有千秋。关于药物的起始剂量、调整时剂量的增减由于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所以这里我不再一一分析。
综合总结我国的糖尿病虽然患者人数众多,但是疾病真正的普及、知晓率还远远不够。所以我还那句话,科学、理性的认识糖尿病很重要,由于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门诊或者住院时医生又没有太多的时间一个个的和病人详细的交待清楚,所以不少病人对于糖尿病也是一知半解。基于此,有些病人可能就会因自己的主观性而对疾病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误信谣言,所以今天我也是特意查阅了不少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下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携手让谣言无处遁形!
注:本文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由于临床经验有限,时间仓促,难免可能有遗漏、错误之处,还望大家及时指出。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真相来了#@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辟谣
参考: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P725-748.
2、中国医生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0):86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