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肠炎(糖尿病肠炎的发病机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性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腹泻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家可能都不以为然。但是对于糖尿病人而言,腹泻就不是那么轻松了。因为腹泻也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糖友要特别引起重视。今天中药养生刘药师就和糖友说说:糖尿病性腹泻。

1、糖尿病性腹泻的特点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性胃肠道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糖尿病性腹泻常是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几小时到数周不等,有时自然缓解,在两次腹泻发作之间,病人的大便可正常或便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昼轻夜重的慢性、顽固性、无痛性水样腹泻,间断发生,间歇期间如常,易为冷食、胃肠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所致。

2、糖尿病性腹泻的原因

(1)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见于90%的糖尿病患者。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糖尿病患者神经内微血管病变可造成神经机能紊乱,神经内肌酸含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Na 和K 泵活性,从而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糖尿病时的高血糖可使神经细胞膜发生糖基化改变,进而影响神经末梢的胞饮作用和轴突的运转功能,最终导致轴突的萎缩,上述原因必将导致肠蠕动减慢,肠腔内尤其是近端小肠内细菌过渡生长,细菌分解胆盐使其不能参与脂肪微粒的形成,从而产生大量的长链脂肪酸,至脂肪吸收不良,临床上产生腹泻。

(2)小肠外的糖尿病性胃肠道病变

小肠外的胃肠道,亦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受累,如胃排空延迟可产生糖尿病性胃麻醉,进一步加速肠道细菌的过渡繁殖,糖尿病患者并发胰腺炎、胰腺纤维化者较多,使胰酶产生不足,对部分糖尿病患者导致脂肪泻和肉质泻。糖尿病患者上皮肠组织的α2肾上腺受体兴奋性降低,使糖尿病性腹泻的病情进一步加剧。

3、糖友腹泻,如厕莫用力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腹泻后需要提高警惕,莫当普遍腹泻处理。患者如厕时千万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发生生命危险。为何说糖尿病性腹泻用力过猛可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呢?这是因为,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常发生患者昏倒在厕所的情况,排便时用力便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气温降低,血管收缩,血压就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用力排便,血压往往就会迅速窜高,造成脑血管破裂而昏倒,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能会夺走患者的生命。因此,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大便通畅。

4、慢性腹泻别忘查血糖

糖尿病性腹泻多见于血糖控制得不好的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会造成胃肠功能障碍,引起腹泻。如出现顽固性、间歇性、无痛性腹泻时,应想到可能发生了糖尿病性腹泻。然而,有些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缓慢,并没有自觉症状,发生腹泻后才确诊为糖尿病的。一般情况下,当出现腹泻时,可能会被认为是消化不良、肠炎等疾病,往往忽视了不典型的糖尿病,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延误有效治疗。所以,当出现腹泻症状而长时间治疗不见效果时,应监测一下血糖,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性腹泻的相关知识,提醒广大糖友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控制好血糖,积极防治并发症,以避免糖尿病性腹泻的发生!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糖尿病患者别把急性胃肠炎不当回事,处理不当身体遭殃,花钱多,科学应对方法你得懂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病,症状轻时常可以自愈,症状重时需要干预治疗。

但是,当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胃肠炎时,就不要等待它自愈了,也许等待会使您付出得更多。

下面我遇到的一个病例,分享给大家,希望您从中得到些启发。

一个故事读懂急性胃肠炎的严重性

昨天一位34岁的男性患者,178厘米左右,体型健壮,但面色苍白,精神虚弱,由妻子搀扶进入诊室。

询问病史得知,男子2型糖尿病3年,2天前饮入冰镇啤酒后,恶心、呕吐7-8次,腹泻10余次,大便均呈稀水样,伴有食欲减退,小便减少,今日出现发热,体温39.3℃,症状加重来诊。

看到患者整体情况,我们测量了血压,做了相应的检查,结果如下:

  • 血压:110/70毫米汞柱;
  • 血常规:白细胞:1.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均升高,考虑存在细菌感染。
  • 血糖:12.4mmol/L。
  • 电解质:血钾:3.2mmol/L偏低,其余正常。
  • 尿常规:血糖: ,酮体:2 。
  • 便常规:白细胞:6 ,潜血:阴性。

根据上述结果,考虑患者为急性胃肠炎(感染性)、糖尿病酮症、电解质紊乱。

给予补液、纠正酮症、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到目前为止患者花费2000余元。

本来小小的胃肠炎,治疗花费较低,因认识不到位,造成病情加重,不但身体承受痛苦,而且还增大了数十倍的额外开销。

妻子感慨:应尽早检查治疗,但丈夫总感觉自己年轻力壮,一扛就能过去。

其实,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减退,再加上急性病症更是雪上加霜。

如何正确处理急性胃肠炎

正值夏季,胃肠炎高发季节,有必要为糖友普及一下急性胃肠炎的基本知识,做好预防工作,认识到它的危害,并了解基本的治疗方法,远离胃肠炎的伤害。

1. 认识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进食含有病原体(细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进食有刺激的、不易消化的食物引起的胃肠道急性炎症。一般在夏季、秋季多发。

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差,如果血糖控制差,再加上急性胃肠炎发作,很容易出现酮症、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严重情况。

2. 做好预防工作

相比健康人,糖友更要多关注预防知识,做好防护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患病机会。

  • 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病从口入,首先保证食物卫生,不进食腐坏变质的食物,尽量不在外就餐;其次做到勤洗手,防止不洁的双手沾染食物,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 消毒家庭厨房用品:碗筷、抹布定期消毒。简单做法:沸水20-30分钟,或用消毒碗柜消毒10-20分钟,一般建议一周2次。抹布最好1-2周更换一次,最长也别超过1个月。
  • 减少与已患病者的接触:很多肠炎都是感染引起的,如接触患者已污染的用品,让你很容易中招,因此尽量避免与患病者直接接触,不给肠炎可趁之机。
  • 保持三餐规律有度:夏季高温高热,湿热交加,食欲下降,贪凉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建议糖友多食清淡、少油腻,对生冷刺激性饮食应有度,切记暴饮暴食,加重胃肠负担。

3. 了解轻重,早治疗

小病莫大意,做到轻重心中有数,发病后不要慌张,积极配合医生诊治,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 轻度症状:恶心、 呕吐、腹泻次数少,伴有食欲不振,可有发热,精神状态一般正常。
  • 重度症状:呕吐、腹泻次数较多,一天十余次,大便中带有白色透明的黏液、脓血,常伴有高热、怕冷、精神萎靡、小便明显减少、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4. 选择合理药物

做好了万全的预防,还是会有不少人发生胃肠炎,下面是选择用药的环节,一起来看一下:

抗生素类:

  • 盐酸小檗碱俗称黄连素:1-3片,每日3次。药物治疗效果好,但溶血性贫血、妊娠早期3个月禁用。忌用茶水送服、与苹果同服。
  • 喹诺酮类抗生素:诺氟沙星 400毫克,一日两或左氧氟沙星200毫克,一日两次。对喹诺酮类过敏者禁用。

微生态制剂:

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整肠生,2粒,一日3次或双歧杆菌活菌(二联、三联、四联)。

解痉类:

缓解肠道痉挛引起的疼痛,如颠茄片,1片/次或消旋山莨菪碱,1-2片/次。

副作用有口干、面红、心跳加快、排尿困难。青光眼和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止泻类:

保护肠道黏膜免受刺激,达到止泻作用。如蒙脱石散,1袋,每日3次。建议温水50毫升混匀快速喝完。建议与其他药物服用时间间隔30分钟。

阿片和衍生物制剂:

降低胃肠道蠕动,减少收缩止泻。如地芬诺酯,2片,每日2-3次。不良反应:腹胀、口干、恶心、肠梗阻。

结合发病症状、检查结果,合理选择上面的用药,具体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不是所有的糖友都会患上胃肠炎,都会症状很重,但我们摆正态度,不小看胃肠炎这个病,要加强认识,做好预防,患病了也不慌张,及时就医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李秋红

糖尿病、胃肠炎、胆囊炎吃花生催命?专家说因病而异

作者 | 赵亚楠

来源 | 搜狐健康

最近花生有点尴尬,有人说它是“长寿果”,有人说它是“催命符”,坊间传说患有糖尿病、胃肠炎、胆囊炎、痛风、高血脂…甚至减肥的人,都不能吃花生,据说吃了花生加重病情,无异于“催命”,吓得我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不敢吃花生了。

可是花生也很冤枉,本来是营养价值极高的天然食物,怎么就成为有些人的砒霜了,为了还花生一个公道,搜狐健康邀请陆军总医院营养师于仁文,科学的分析下那些“花生传说”的真假。

“糖尿病和减肥人群不能吃花生”是谣言

花生为高脂高蛋白食物,能量值高,而糖尿病人群和减肥人群需要控制总能量摄入,于是坊间也就有了糖尿病和减肥人群不能吃花生的说法。于仁文表示这是谣言,每天食用10-20颗花生对糖尿病是有利的,而减肥人群食用花生的同时减少其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只要总能量控制合理,也肯定是无害的。

花生中富含高膳食纤维,是“高饱腹感”食物,能让你感觉更饱,或者饱的时间更长,这对于血糖控制和能量摄入控制。据生命时报报道:发表在《营养与代谢》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发现,用花生当零食的人吃得更少。花生会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如果将饮食中的高胆固醇食物换成花生,会减少糖尿病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健康科普大赛# #我要上头条#

痛风、高脂血症人群少吃即可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使体内产生尿酸过多所引起的疾病,患者宜多吃不含嘌呤或含嘌呤极少的食物,常见的高嘌呤类食物(每100克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为150~1000毫克),包括动物内脏及鲭鱼、沙丁鱼、鱼籽、干贝、蛙、贻贝等,而花生等干果属于低嘌呤类食物。不过痛风患者最好限制高脂食物摄入,而花生中脂肪含量高,所以最好少吃,每天几颗是没有问题的。

高脂血症患者饮食上应该限制热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花生热量含量高,确实不应该多吃。但花生中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且纤维素含量高,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吸收,所以少吃点花生对高血脂人群肯定并没坏处。

这五类人确实最好不吃

1. 胆囊炎患者

花生含有大量脂肪,需胆汁去消化。胆囊炎患者,贮存胆汁的动能减弱,如食用花生,没有大量的胆汁帮助消化,常引起消化不良。另外,由于没有足够胆汁,必然会增加肝脏分泌胆汁的负担,日久天长,将损害肝脏功能。

2. 胰腺炎患者

胰腺炎患者应该尽量食用高脂高蛋白食物,高脂食物不容易消化,并且会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又能激活胰腺中的消化酶,会让胰腺炎患者的病情变得更加的恶化。因此,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如肥肉、花生、芝麻、油酥点心、油炸食品等均应禁止食用。

3. 肾衰和尿毒症患者

肾衰和尿毒症患者需限制蛋白质的摄取量,以减轻肾脏之负担,但如果吃的太少,则消耗身体的肌肉及内脏组织,造成营养不良,所以最好多吃优质生理价值高的动物性蛋白质食物,如:鲜奶、蛋类、肉类,但量要控制。植物蛋白相对于动物蛋白在体内的利用率偏低,代谢后产生较多含氮废物,所以不可任意食用,如花生等坚果、豆类和豆类制品。

4. 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患者肠胃功能减弱,最好摄入软烂、易消化、低脂、少膳食纤维的食物。这样有利于消化吸收,也减轻肠胃负担。而生花生不易消化,所以此类人群不易食用生花生,最好食用熟花生,比如煮粥的时候加入少许。

5. 花生过敏人群

花生是重要的食物过敏原,国外近年来对其过敏的人数急剧增加。对其过敏的人,哪怕进食微量的花生,就可立即出现类似哮喘的咳嗽、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花生过敏还会引起面部水肿、口腔溃疡、皮肤风团,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喉水肿,导致窒息,危及生命,或因过敏性休克死亡。所以如果食用花生后有类似反应,最好去医院做过敏原检查,如果有过敏,应立即停止食用。